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 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 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明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 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具体论证——用在南极发现了 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假说。
第三部分(15):总结全文——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以逻辑顺序展开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因为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 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在靠近 南极的詹姆斯罗斯岛也发现了 恐龙化石。
列数字。具体说明了斯石英在特定温度下可 以转为普通沙子。
合作探究
2.本文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 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
孔乙己
分析其作用。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 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争论不 休”一词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 的科学精神。“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 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 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 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 实际。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
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支持“撞击说”。
说明方法-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 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 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 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 法;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
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道理,请在课文中找出证据。 撞击说更有道理。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1.会反弹,但很缓慢, 能保持几百万年。
2.在高温下会变成 普通的沙子。
小结: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
撞击说
恐龙灭绝的原因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 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 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各门科学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比如:要学好语文,不仅要看文学方 面的书,还要认真学习政治、历史、 生物、地理等学科。只有这样,才算 树立了大语文观思想,为将来更好地 工作打好基础。否则,不会融会贯通,
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 (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 学幻想小说家。
阿西莫夫介绍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 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 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 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 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 飞船的人》。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 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获 博士学位。1955年阿西莫夫升任波士顿 大学副教授。1958年阿西莫夫辞去了波 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业作家。他发 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 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 泰斗。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一、内容简介: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
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
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字拼音、词语解释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臀tún 骨骼gǔ gé漂移piāo y í流逝liú shì褶皱zhě zhòu 携带xié dài 两栖liǎng qī彗星huì xīng潮汐cháo xī劫难jié nàn 致密zhì mì陨石yǔn shí追溯zhuī sù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骨骼[gé]:是组成脊椎动物内的坚硬器官。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qiān ]:从一处搬到另一处。
地壳[qiào]: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
岛屿链[liàn]:连在一起呈链状分布的岛屿群。
深渊[yuān]:指很深的水。
驮[tuó]:用背负载。
流逝[shì]:形容迅速消逝。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携带[xié]:随身带着。
遗骸[hái]:遗骨(遗留的残骨)。
两栖[qī]:能在水中与陆上生活或活动。
彗星[huì]:绕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
潮汐[cháo xī]: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
劫难[jié]: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排斥[chì]: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
趋势[qū] 事物发展的动向。
陨石[yǔn]: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膨胀[péng zhàng]:物体受热胀大。
追溯[sù]: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
不解之谜:不能弄明白的事物。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的短文向读者介绍了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现象,通过科学论证和推理,普及了有关恐龙和地学的知识,增强了公众对古生物学的了解和认识。
文学价值
阿西莫夫的短文以其独特的视角、严密的逻辑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修养和科学素养。
教育价值
阿西莫夫的短文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篇优秀的科普范文,也是一篇富有启发性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 处不在》
2023-11-09
目录
• 引言 • 恐龙无处不在的证据 • 阿西莫夫的推理过程 • 恐龙无处不在的影响 • 阿西莫夫的贡献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02
03
阿西莫夫是著名美国科幻作家、科普 作家,他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 迎。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阿西莫夫的 经典短篇小说,包括《恐龙无处不在 》和另一篇关于人类和机器人关系的 文章。
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恐龙无处不在的发现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地质学、古生物学、古环境学等领域提供了 新的研究素材和思路。
提供了新的地质年代证据
恐龙无处不在的发现为地质年代学提供了新的证据,有助于人们对于地球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影响
引发了人类对宇宙的重新 认识
02
恐龙无处不在的证据
地球上发现的各种恐龙化石
恐龙种类繁多
从陆地到海洋,从平原到山区,地球上发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恐 龙化石,显示了恐龙在地球上的广泛分布。
恐龙化石地点分布广泛
从北极到南极,从高山到低谷,恐龙化石地点分布广泛,证明了恐 龙在地球上的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02
第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文章概述Biblioteka 主题通过考察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探讨大陆漂移学说。
背景
阿西莫夫以科学普及作家和科幻小说作家闻名,本文选自他的科普 作品《新疆域》。
内容
文章先描述了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惊奇发现,然后通过考察南极 洲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探讨了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科学意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汇报人: 2023-12-03
目录
• 主题介绍 • 第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 第二篇短文:板块构造与大陆漂移 • 两篇短文的对比分析 • 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特点 • 个人观点与总结
01
主题介绍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阿西莫夫是著名的美国科幻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科学性和想象力。《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篇短文,主题都与恐龙和地质学 有关。
1 2 3
科学知识点
文章涉及到了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等 多个学科领域,对大陆漂移学说进行了深入浅出 的解释。
科学研究方法
文章运用了观察、推理、实验等多种科学方法, 对南极洲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进行了详细的分 析和探讨。
科学态度和精神
文章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追求真理的 精神,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
释。
05
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特点
深入浅出介绍科学知识
语言通俗易懂
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通常使用通俗易懂的语 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难懂的术语, 以便广大读者能够理解。
例子生动形象
阿西莫夫善于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科学原理和概 念,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
逻辑清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
生物学: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科学疑问:南极恐龙化石从何而来? 证
地质学: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明
证明结论:“板块构造理论”
3.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将高深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明白透彻、通俗易懂的?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 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4.科学家经过思考、分析得出跨领域的新知,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善于联想、想象。 科学假设、推理。 多角度思考问题。
精读思考
《恐龙无处不在》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 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个例子是如何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 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结 论的?
读准下列加色字字音
臀(tÚn) 骨骼(gé) 漂移(piāo) 褶皱(zhě) 彗星(huì) 潮汐(xī) 陨石(yǔ)
理解下列词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中的意思
漂移: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致密:细致而精密。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课文可分三部分:提出问题(第⑴段)——分析问题(⑵—⒁)——得 出结论(第⒂段)
《被压扁的沙子》
⑴段: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⑵段:引用报道说明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⑶段:从“撞击说”引出反论“火山说”。(举例子) ⑷段:总结恐龙灭绝的两种主要原因,承上启下。 ⑸段:点明探讨“撞击说”和“火山说”的深远意义。(学术问题与现实问题) ⑹段:归纳科学家寻找证据验证两种理论,为下文做铺垫。 ⑺段:举例科学家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形成原因,照应题目(作比 较)。 ⑻段:介绍斯石英的性质,为下文它能印证外星撞击做铺垫。 ⑼段:用斯石英与金刚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举例子)。 被压扁与缓慢反弹或向外扩散。 ⑽段:说明斯石英加热到一定程度能够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⑾段:说明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⑿段:说明斯石英是在巨大压力下瞬间形成的。 ⒀段:用事实说明斯石英不可能出现在火山活动地区。(否定“火山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一、故事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一、内容简介: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
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
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阿西莫夫参与门萨学会多年,后来有点不甘愿的被任选为副会长,他说这个学会的会员都「好逞能斗智」,相较之下,他更乐意担任美国人道协会(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的会长。
小行星「5020 Asimov」、《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艾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三、学习方法:(1)关键词:恐龙大陆漂移(2)恐龙是古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
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3)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四、思维导图:遵从文体为说明文的学习方法,由概念开始,关注观点。
把握事理与内在逻辑关系。
回答问题:恐龙为什么无处不在。
五、原文及标注:《恐龙无处不在》(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3)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4)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5)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6)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7)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8)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9)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0)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11)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12)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13)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1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15)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六、注释:两栖liǎng qī:能在水中与陆上生活或活动。
携带xié dài:1、随身带着。
2.照顾,帮助。
褶皱zhě zhòu: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作用而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
陨石: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
潮汐: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劫难:道教语。
谓灾难;灾祸追溯亦作" 追遡 "。
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
骨骼: 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
分两种,人和高等动物的骨骼在体内,由许多块骨头组成,叫内骨骼;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体外的硬壳以及某些脊椎动物(如鱼、龟等)体表的鳞、甲等叫外骨骼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七、原文段落结构内容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议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说明过程—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并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三部分(15):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突出“恐龙无处不在”和大陆漂移假说这一主旨。
附:段意1段:见上。
2段: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例子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3段:拓展2段内容,用其他大陆和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在”。
4段:承前提出疑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从“不适寒冷气候”引发思考。
5段:过渡段,承上启下(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引出“大陆漂移假说”)6段: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恐龙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原因(举例子)。
7段: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始过程。
8段:介绍泛大陆的演变历史(列数字)。
9段:说明泛大陆的地理环境很适合早期恐龙的生存。
10段:介绍泛大陆最初的分裂形式。
11段:说明了泛大陆板块的分裂过程(列数字)。
12段: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拟人)。
13段:介绍南极恐龙灭绝的原因(作比较)。
14段:说明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覆盖着恐龙化石(打比方)。
15段:见上面。
九、说明:说明:这篇事理性说明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这篇说明文的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但文章的主要内容却不是说明上忆年前恐龙家族的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而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说明文。
△有观点,有说明;△有事实,有理论;△有现象,有本质;△层层说明,有理有据;△似乎介于议论文与说明文之间。
十、本文写作特色:△逻辑严密,说理充分。
△先提观点/拿来事实依据表象/追究原因/探索深层道理/引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
△语言运用,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具体如下:2段:“一小片”写出了发现恐龙化石的范围。
“非常”写出了靠近南美的南端的限制距离之短之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段:“遍布于世界各地”中“遍布”说明恐龙确实无处不有,呼应问题。
7段:“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中“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8段:“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的“大约”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9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舒适的生活”中“似乎”一词表示推测,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舒适”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早期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很适合恐龙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