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培养学生对恐龙化石的研究兴趣;(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恐龙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特征:恐龙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等;2. 恐龙的生活习性:饮食、运动、繁殖等;3. 恐龙化石的形成与研究: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挖掘与修复、化石研究方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化石的形成与研究;2. 教学难点:恐龙化石的研究方法、化石挖掘与修复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有关恐龙的书籍、文章等,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它们留下了什么痕迹?2. 教学基本知识:(1)讲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如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等;(2)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如饮食、运动、繁殖等;(3)讲解恐龙化石的形成与研究,如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挖掘与修复、化石研究方法等。
3.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观看恐龙化石视频,增强直观感受;(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恐龙知识;(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恐龙化石的特点,解答相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恐龙的资料,加深对恐龙的了解;(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然科学研究,培养探索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最新6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字词环节(4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恐龙与人类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对地球生态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恐龙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恐龙的特点。
第二章:恐龙的分类与演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的分类,包括蜥臀目、鸟臀目等。
探讨恐龙的演化过程,如从三叠纪到白垩纪。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分类与演化。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的演化过程。
第三章:恐龙的生存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生存的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生存的环境,包括气候、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通过模拟恐龙生存的环境,了解其特点。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恐龙生存的环境。
第四章:恐龙的灭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球历史的认识。
4.2 教学内容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灭绝原因的证据,得出结论。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灭绝的过程。
第五章: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化石的发现过程,如著名化石“北京猿人”。
探讨恐龙研究的重要成果,如恐龙的体温、运动方式等。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的研究成果。
恐龙无处不在精彩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定义、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恐龙的基本知识。
2. 恐龙的分类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恐龙灭绝的原因。
2.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查阅相关资料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恐龙有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恐龙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灭绝?2. 自主学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生活习性等,并完成预习作业。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恐龙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恐龙的分类及其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5.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恐龙研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8.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得失,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研究报告、课堂笔记等。
3.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恐龙主题的博物馆参观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化石,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开展恐龙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所学知识。
3. 引导学生进行恐龙相关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安全,尤其是在组织户外活动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恐龙的起源与演化”,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知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恐龙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恐龙分类和演化过程的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方法。
(2)描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3)举例说明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 答案:(1)恐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身体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另一种是根据生活习性,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
(2)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的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两足行走的恐龙,随后出现四足行走的恐龙,演化出具有羽毛的鸟类。
(3)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恐龙化石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恐龙化石和模型成为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第二章《生命的演化》,详细内容为“恐龙无处不在”。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分布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生命演化过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点、分布及其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标本、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恐龙模型、化石标本和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生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它们了?”2. 知识讲解(15分钟)(1)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各自的代表物种。
(2)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不同种类恐龙的生活环境、食性、运动方式等。
(3)恐龙的分布:介绍恐龙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情况。
(4)恐龙灭绝的原因:探讨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1)恐龙的分类(2)恐龙的生活习性(3)恐龙的分布(4)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
(2)谈谈你对恐龙生活习性的了解。
(3)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恐龙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代表物种有霸王龙、剑龙、翼龙等。
(2)恐龙的生活习性多样,有草食、肉食、杂食等,运动方式有行走、奔跑、飞行等。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运用恐龙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讲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科普讲解,培养表达和分享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培养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概念: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介绍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
2. 恐龙化石和骨骼: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和保存。
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的特征,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征。
讲解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结合化石和骨骼的证据。
3. 观察和分析: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引导学生注意特征和细节。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和习性。
五、科普讲解1.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科普讲解,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
2. 学生讲解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科普讲解,评价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活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1. 准备活动: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恐龙化石模型或真实恐龙化石的复制品,并将其埋藏在泥土中。
2.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挖掘恐龙化石,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步骤探索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恐龙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活特点,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特点。
2. 答案: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爬行动物,如霸王龙;鸟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如鸭嘴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掌握恐龙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关于恐龙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恐龙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恐龙无处不在(陈东平)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形成板书)
(四)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备: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
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
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
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五)拓展延伸
讨论: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备: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
瞄准器。
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
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
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
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
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
(六)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七)作业布置: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