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培养学生对恐龙化石的研究兴趣;(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恐龙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特征:恐龙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等;2. 恐龙的生活习性:饮食、运动、繁殖等;3. 恐龙化石的形成与研究: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挖掘与修复、化石研究方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化石的形成与研究;2. 教学难点:恐龙化石的研究方法、化石挖掘与修复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有关恐龙的书籍、文章等,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它们留下了什么痕迹?2. 教学基本知识:(1)讲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如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等;(2)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如饮食、运动、繁殖等;(3)讲解恐龙化石的形成与研究,如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挖掘与修复、化石研究方法等。

3.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观看恐龙化石视频,增强直观感受;(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恐龙知识;(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恐龙化石的特点,解答相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恐龙的资料,加深对恐龙的了解;(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然科学研究,培养探索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最新6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字词环节(4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恐龙无处不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种类及生活习性、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对古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活习性;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难点:恐龙的演化过程及地质年代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复制品、地球仪、地质年代表。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和化石复制品,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吗?它们是如何生活的?”2. 讲解: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分类及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认识。

a. 恐龙的起源:讲解恐龙的祖先及其演化过程;b. 恐龙的分类:介绍肉食性恐龙、植食性恐龙和杂食性恐龙的特点;c. 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恐龙的食性、繁殖、行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恐龙,模拟恐龙的生活场景,增强课堂趣味性。

4. 例题讲解:分析恐龙化石的地质年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恐龙的分类图,加深对恐龙分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恐龙的起源与演化2. 恐龙的分类与生活习性3. 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 拓展作业:收集恐龙相关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知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恐龙的起源与演化”,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知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恐龙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恐龙分类和演化过程的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方法。

(2)描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3)举例说明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 答案:(1)恐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身体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另一种是根据生活习性,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

(2)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的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两足行走的恐龙,随后出现四足行走的恐龙,演化出具有羽毛的鸟类。

(3)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恐龙化石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恐龙化石和模型成为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褶皱”“两栖”等。

(2)掌握文中所阐述的恐龙无处不在的事实及其所揭示的科学道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会运用圈点批注法对文章进行分析,找出关键语句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恐龙在南极出现的原因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如生物学中的恐龙与地质学中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关联,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现象及其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关系。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如分析文中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段落,明确恐龙化石在南极出现是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写作手法,例如举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作比较(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等。

2. 教学难点(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例如文中“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中的“大约”一词,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词不能删去的原因,因为这是基于科学推测,无法得到精确的时间。

(2)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推理过程,从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现象如何推导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如生字词的读音和释义、说明文的基本概念等,采用讲授法直接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讲解“褶皱”这个词时,告诉学生它的读音“zhě zhòu”,并解释其是指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

2.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第二章《生命的演化》,详细内容为“恐龙无处不在”。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分布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生命演化过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点、分布及其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标本、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恐龙模型、化石标本和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生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它们了?”2. 知识讲解(15分钟)(1)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各自的代表物种。

(2)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不同种类恐龙的生活环境、食性、运动方式等。

(3)恐龙的分布:介绍恐龙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情况。

(4)恐龙灭绝的原因:探讨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1)恐龙的分类(2)恐龙的生活习性(3)恐龙的分布(4)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

(2)谈谈你对恐龙生活习性的了解。

(3)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恐龙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代表物种有霸王龙、剑龙、翼龙等。

(2)恐龙的生活习性多样,有草食、肉食、杂食等,运动方式有行走、奔跑、飞行等。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运用恐龙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讲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科普讲解,培养表达和分享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培养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概念: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介绍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

2. 恐龙化石和骨骼: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和保存。

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的特征,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征。

讲解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结合化石和骨骼的证据。

3. 观察和分析: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引导学生注意特征和细节。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和习性。

五、科普讲解1.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科普讲解,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

2. 学生讲解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科普讲解,评价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活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1. 准备活动: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恐龙化石模型或真实恐龙化石的复制品,并将其埋藏在泥土中。

2.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挖掘恐龙化石,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步骤探索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恐龙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活特点,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特点。

2. 答案: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爬行动物,如霸王龙;鸟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如鸭嘴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掌握恐龙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关于恐龙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恐龙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一、导入:恐龙的相关录像画面
二、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进行些研究?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三、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明确: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注意本文用词,并请说明相关段落
四、发现写作目的
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
A恐龙是在南极被发现的,所以主要介绍恐龙的分布区域。

B介绍恐龙被带到南极的过程。

C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如果学生找不出具体依据可以问:哪一句非常明确的交待了写作的目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
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明确: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
1 / 5
五、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
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
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小结:运用了逻辑顺序。

(板书)
六、探究
作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与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样呢?他提出问题的依据是?请在课文中找出
明确:如果把——联系起来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科之间的联系能促进新领域的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科学联系的实例?
提示:伦琴发现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这些科学的发现者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细心观察,思考问题善于联系。

那么你想做这样的人吗?试一试七、实践——
用联系的思维研究这段从文中抽出的话,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提示:近百年来,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以坚韧不2 / 5
拔的毅力逐渐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人类先后在南极建立起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考察内容包括气象学、冰川学、地球科学、海洋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及医学等几十个科目。

以下是幻灯片可以在学生讨论后展示,学生可能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想法与科学家正在进行的不谋而合:
覆盖南极大陆的1300万平方公里冰盖面积,占世界总冰量的90%,是地球上主要冷源。

它像一座巨大的冷凝器安装在地球的最南端,冷却着从赤道来的热气,调节着全球的热量平衡,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南极冰盖还堪称古气候的档案库,科学家通过钻探冰盖获得的冰岩芯,是冰川学研究和多种学科研究的极好材料。

陨石是研究太阳系内外星体历史演变过程的珍贵样品。

它所提供的有关太阳系内外星体早期历史演变的信息,以及行星际宇宙射线和太阳风强度的资料,如果和宇宙飞船采集其它星体上样品提供的信息以及空间探测器测得的资料相比,无疑是既经济又可行多了。

南极大陆的陨石藏量丰富,类型齐全,其地球年龄最长,原状保持最好,是地球上获得陨石样品的最佳场所。

1970年以来,英国科学家在南极站观察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从此,南极臭氧洞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南极研究的又一项重要课题。

此外,由于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如同未经污染的一张白纸,是人类寻找环境本底值的最佳场所。

由于极地区的太阳辐射和地磁场与其他地区不同,使极地成为3 / 5
研究高空大气物理的极好场所,而且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条件优越,因为南极圈内主要是陆地,而北极圈内主要是海洋。

南极洲还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居民、与世隔绝的大陆,气候极端恶劣,低温严寒,冰封雪盖,不尽白昼和漫漫极夜交替出现,给人类的活动和生物的生存带来很大困难。

南极超静和超净的自然环境,必然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这里也是研究生物和人类适应性的理想之地。

八、总结:初识说明文
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可能它不够赏心悦目,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
学生谈收获,文体上、内容上都可以
九、作业
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或《我所知道的南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课后反思:
说明文是初二学生学习的重点,这一篇本是放在第四单元的文章,常规上可以将说明语言、说明方法带进课堂。

但如果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要不要讲太多系统的知识?考虑到本课不是典型的说明文范例,结合单元目标,所以我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4 / 5
法、科学研究态度作为重点。

只在课堂总结时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原来说明文跟记叙的文章有很大不同。

从课堂反应来看,淡化文体知识的做法还是正确的。

设计是在查阅资料中慢慢完整的。

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学生但一回小小科学家,这样学生才能被问题推着走,不至于觉得无聊。

所以设计将课文中的第二段当成新闻,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研究问题,后来揭示作者思路后,两者与之对照,这样文中提倡的“联系”的科学思维方法就会凸现出来。

事实表明,很多学生先入为主,预习了反而不能大胆自己设想,一下就跳到了“大陆漂移假说”。

所以这样设计还不妥,不如老师在看完影片后口述,学生可能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对学情不够了解,有两个问题学生可以轻松答出,我却用了两张幻灯片。

在课堂调控上,一些问题浪费了时间,一些问题没有展开,讨论的时效性还不够。

可能是不太熟悉学生的原因,提问的范围比较窄,很多跃跃欲试的学生没有机会发言,应该推他们一把。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