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图像文化及其当代问题域(1).
视觉文化研究与当代图像学.

视觉文化研究与当代图像学一美国学派在西方英语国家学术界,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大致有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二者。
尽管二者间的交流既多且频,甚至主要人物也跨越大西洋而在英美两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如英国学者诺曼· 布莱逊(Norman Bryson),但二者却有一些区别。
就方法论而言,二者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借用了二十世纪的欧美哲学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美术史研究方法和美术批评方法,并采纳了当代影视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大众传媒的方法。
但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二者却同中有异。
其异在于,英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了视觉艺术,例如绘画。
相对而言,美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则跨出了视觉艺术的界线,主要研究美术之外的图像及其功用,例如新闻媒体和商业广告所使用的图像。
美国学派的代表学者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米歇尔(W.J. Thomas Mitchell,1942-),他任教于该校英文系和美术史系,并任著名学术期刊《批评探索》的主编。
米歇尔的学术专长在于比较文学和美术史论,他对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比较了解,并站在当代学术前沿,引领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方向。
米歇尔在中国的影响也比较大,其“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的概念,甚至成为国内文化商业界一些从业人员鼓吹文盲式“读图时代”的理论根据。
米歇尔著述甚丰,涉及视觉文化之图像理论的主要有三部,《图像学:图像、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1986)、《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1994)和《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从美国九一一到伊拉克虐囚》(Cloning Terror: the War of Images, 9-11 to Abu Ghraib),其中《图像理论》有中文译本,由陈永国、胡文征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008年1月,米歇尔应邀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康科迪亚大学美术学院讲学,介绍他的图像学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研讨视觉文化与当代图像学。
从图像传播看今天视觉设计的伦理问题(1)

从图像传播看今天视觉设计的伦理问题(1)摘要本文分析了视党内伦理问题的主要成因,以及从伦理维度重新思考视觉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图像视觉设计伦理AbstractThepaperanalyzesthecausesofthemoralproblems inthevisualdesignandtheseveralproblemsexistinginthere-thinkingofvisualdesignfromthemoralangle.Keywordspicturevisualdesignmoral人类的文化交流与信息沟通在经历了农业社会的“说—听”模式、工业社会的“写—读”模式后进入了今天后工业社会的“制—看”模式。
照相术、电影技术、电脑图像设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先后发明,为图像传播提供了技术的前提,视觉语言的无障碍性使得全球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因图像传播被打通了。
图像从过去我们走近它(展览馆、电影院等)到今天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所有空间,使我们对其价值判断也从审美视野拓展到更宽广的伦理视野。
今天由电子技术生成和复制并借助各种传媒传播的图像,它的广泛性与穿透力是前所未有的,更因为作为视觉设计的产物,它关乎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人们对其的接受与评判是多维的,综合的和社会性的。
如何协调好功利性、审美性、伦理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视觉设计超越现实的功利境界和审美性境界,实现功利、审美、伦理和谐统一的至高伦理境界,是视觉设计必须担当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今天的视觉设计在面对资本关系和市场运作时,却存在着道德失范,精神堕落和价值混乱的伦理缺憾,只有加强伦理维度的批判力度,构建更为合理的视觉设计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有所担当。
一、视觉设计伦理问题的主要成因如果说伦理表现为维护人类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基本准则,那么,视觉设计伦理就是力求创建一个健康的视觉生态环境,但是,今天的图像霸权,图像话语的失实与误导等现象透视出视觉设计的伦理问题。
视觉图像文化及其当代问题域(一)

视觉图像文化及其当代问题域(一)新的世纪波:全球视觉图像的“转向”世纪之交的社会发生了文化的“转向”,文化的转向中最为抢眼的景观是视觉图像的“转向”。
当今的视觉图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通俗浅易的生产制作,乃至百姓的生活。
我们每天在饕餮着视觉的盛宴,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的时空境域之中。
正像视觉文化专家米歇尔所论述的,图像转向是一个比喻,是从古代以来就被多次重复的一种修辞用法。
当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抱怨“图片能够俘虏了我们,而我们无法逃脱”时,他是在哀叹有一种“镜映的隐喻”的禁锢了哲学的思维方式。
而欧文·潘诺夫斯基则力主建立他的所谓“谱像学”,成为描述视觉文化研究的一般论述。
他的工作告诉我们,图像或视觉的转向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的东西。
它是一个被历史重复了多次的叙事性象征。
尽管有着悠久的渊源,我们仍然可以确定一个现代视觉图像文化的起始。
摄影术的发明是现代视觉文化的第一波浪潮;其后的电影的发明则是现代视觉文化的第二波浪潮;而真正的视觉文化的时代则是从以电子模拟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图像文化的普遍兴起开始的。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就看到了视觉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他认为,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对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
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居伊·德波针对宣称视觉文化时代已经来临写下了《景观社会》这部大着。
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告诫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应牢记在心的是,它的写作抱有一种颠覆景观社会的强烈意图。
”他认为,当今世界的物质形象已转化为景观,景观避开了人的活动而转向景观的观看,这样就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而在景观社会,景观已经成为独裁和暴力,景观毁灭历史,它不允许对话。
而另一位文化理论的开拓者丹尼尔·贝尔也在同一时期提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
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困惑

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困惑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困惑薛生健内容提要在视觉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媒介平台时,视觉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但这种视觉又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并导致一系列生存环境的改变,如何在这种文化语言的转型中把握机遇与挑战,将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现实。
关键词视觉文化图像语言视觉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仅是生存的手段,而且还是思考和传达的工具。
“正是因为视觉的传播是直接的,因此它必定在比语言更深入、更生动的体验层次上与人们的心灵相联结”。
因此,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行为,“看”不仅仅是视觉的一个过程,而且是思想的一部分。
从视觉艺术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思想观念的变化所引发的观看方式及审美方式的变化。
因此,赫伯特·思德说:“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的历史。
”在这种视觉被一次次解放,观看被一次次改变的历史演进中,我们越发感到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觉的演进就是艺术的演进。
文化传播的物质和技术载体在人类历史中不断演变,使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呈现不同的媒介特点和传播效应。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寻找各种方法和媒介来表达思想感情,由于语言尚未充分发展起来,视觉符号就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表现自我情感的载体,它使稍纵即逝的东西成为永恒。
于是我们可以从原始的岩画、图腾中感受到原始的激情。
因此,人类早期的文明是把视觉性认知作为最主要的认知手段,也是它奠定了文明传承的基础。
其间图画逐渐简化,约定俗成地成为一种形式图案符号后,并与语言相对应,就产生了最原始的文字,它的目的不是美感的抒发,而是观念的表现与传达。
人类终于能借助于这一视觉性符号而使文明代代相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依靠文字、图符记录的形式向大众传播知识信息时代的来临,随后人类的文明都体现在这种印刷文化中。
随着摄影、电影技术的发明开启了人类视觉形象传播的新时代,形象成为一种语意符号,打破了文字及语言的文化传播方式。
视觉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视觉文化是一种通过视觉媒介传达文化信息、塑造身份和观念、激发情感和提供娱乐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它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并对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
视觉文化对现代生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
(一)传达信息:视觉文化通过图像、标志、符号和其他视觉元素传达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是文字、品牌、产品、观点或情感。
视觉媒体,如广告、宣传海报和网页设计,成为了传达信息的重要途径。
(二)形塑身份和文化:视觉文化帮助我们塑造个人和集体身份。
视觉元素,如服装、发型、个人装饰品和艺术作品,成为了表达自我、彰显身份和参与文化的方式。
(三)影响购买和消费行为:视觉文化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吸引人的包装、精美的广告和漂亮的展示陈列可以促进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视觉元素能够激发对产品的购买欲望,并塑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
(四)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视觉文化在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通过电影、电视、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媒介传播和强化了特定的观念和价值观念。
视觉形象在引导社会对性别、种族、身体形象、美学标准和社会问题的看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提供娱乐和享受:视觉文化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娱乐形式。
电影、艺术展览、时尚秀、音乐视频和游戏等提供了沉浸式的视
觉体验,为人们带来快乐和娱乐。
总的来说,视觉文化对现代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还在塑造我们的身份、决策行为和社会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一)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一)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
不言而喻,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
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着,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
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
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
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着,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
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
《2024年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范文

《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篇一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引言视觉文化,顾名思义,是以视觉为主要媒介的文化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视觉文化从传统形式逐渐演变为现代形态,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的演变历程,分析其传统与现代的特点,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传统视觉文化传统视觉文化主要指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这些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1. 绘画艺术绘画艺术是传统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以水墨画为代表,强调意境和气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2. 雕塑艺术雕塑艺术通过立体造型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古代的石雕、木雕,还是现代的金属雕塑、玻璃雕塑,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3. 建筑艺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注重空间布局和结构美。
从古至今,建筑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现代视觉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视觉文化逐渐演变为以影视、网络、数字媒体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视觉文化。
1. 影视艺术影视艺术是现代视觉文化的重要代表。
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以其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量观众。
同时,影视艺术也成为了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2. 网络视觉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视觉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表情包、动漫、网络短视频等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形式。
3. 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是利用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形式。
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摄影、数字绘画等。
数字媒体艺术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创新性,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碰撞传统视觉文化和现代视觉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为视觉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视觉图像论文艺术教育论文:视觉图像文化与当代艺术教育

视觉图像论文艺术教育论文:视觉图像文化与当代艺术教育摘要:图像文化全球化以及数字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这股“读图时代”的力量迅速影响着全世界教育方式的变革。
本文主要探讨视觉图像文化对于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视觉图像;艺术教育;文化曾经,文字阅读代表了全部知识和智慧的获取过程。
文字以言语为媒介,具有叙事性和情感性,给读者留下了文学意境、韵味得以实现的广阔空间。
然而,其形象的显现是间接的,带来了阅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没有视觉媒介形象的直观功能。
图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的形象,拥有文字所没有的视像的直观性和具像性,具有强烈的再现性、真实性和造型性。
图像是一切文化之间的“纽带”。
因此,时至今日,在各种信息风起潮涌的今天,要一种理念为公众所接受,形象化、感性化才是最有力的方式。
一、图像文化的背景麦克卢汉首先提出了“媒介即是信息”的理论,并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重塑了人们对传播学的思维。
举例说,电话是一种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它给耳朵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
言语是一种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因为它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怜,大量的信息还得由听话人自己去填补。
与此相反,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的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
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
另外,他认为,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讯息。
随着电力时代的来临,电视便成为了图像传播的主力媒介。
而网络时代的降临,也使电脑成为更广泛传播的媒介,而与之相关的,是图像时代的到来。
二、图像文化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图像文化的实现,使他们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转变为利用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授课。
学生则从阅读纯文字性的纸质教材转向接触并阅读插图文本教材与电脑等可视图像内容等,并利用电脑进行网络视频学习或娱乐消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图像文化及其当代问题域(1)新的世纪波:全球视觉图像的“转向”世纪之交的社会发生了文化的“转向”,文化的转向中最为抢眼的景观是视觉图像的“转向”。
当今的视觉图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通俗浅易的生产制作,乃至百姓的生活。
我们每天在饕餮着视觉的盛宴,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的时空境域之中。
正像视觉文化专家米歇尔所论述的,图像转向是一个比喻,是从古代以来就被多次重复的一种修辞用法。
当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抱怨“图片能够俘虏了我们,而我们无法逃脱”时,他是在哀叹有一种“镜映的隐喻”的禁锢了哲学的思维方式。
而欧文?潘诺夫斯基则力主建立他的所谓“谱像学”,成为描述视觉文化研究的一般论述。
他的工作告诉我们,图像或视觉的转向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的东西。
它是一个被历史重复了多次的叙事性象征。
尽管有着悠久的渊源,我们仍然可以确定一个现代视觉图像文化的起始。
摄影术的发明是现代视觉文化的第一波浪潮;其后的电影的发明则是现代视觉文化的第二波浪潮;而真正的视觉文化的时代则是从以电子模拟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图像文化的普遍兴起开始的。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就看到了视觉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他认为,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对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
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居伊?德波针对宣称视觉文化时代已经来临写下了《景观社会》这部大著。
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告诫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应牢记在心的是,它的写作抱有一种颠覆景观社会的强烈意图。
”他认为,当今世界的物质形象已转化为景观,景观避开了人的活动而转向景观的观看,这样就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而在景观社会,景观已经成为独裁和暴力,景观毁灭历史,它不允许对话。
而另一位文化理论的开拓者丹尼尔?贝尔也在同一时期提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
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
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他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还说,“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消费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这个时代,“视觉为人们看见和希望看见的事物提供了许多方便。
视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一变化的根源与其说是电影电视这类大众传播媒介本身,莫如说人类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地域性和社会性流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这种新文化的传播形式”。
不过,我要在此申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新世纪的视觉文化转向,又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文化形态。
这一转向是在当代高新科技的基础上发生的人类划时代的媒介革命的表征,是当代最重大的世界性文化事件之一,是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纪元的显著标志。
它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独特的形式、载体、技术支持和文化形态,它更加确定,更加明显,也更具有世纪转折或文化跨越的意义。
如果说居伊?德波和丹尼尔?贝尔提出的视觉文化的时代是以人类的地域性和社会性流动与模拟电视为标志的话,那么,今天的视觉文化时代是以全球化背景下的数字技术、新媒体、因特网、交互式传输为标志的新视觉文化时代。
这是一轮新的“世纪波”。
实际上,对转向的质疑始终不断。
前国际美学协会主席阿列西?艾尔雅维奇(Aleg Eyjavec),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关注当代视觉图像文化的转向。
我曾与他讨论过视觉图像转向问题。
他认为,只有当转向正在进行,且被认为是一种“转向”的时候,这种“同一”中的“他者”(“other”of the“same”)才能被了解和感觉到。
一旦“转向”已经实现,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单调事件,它就不再吸引那么多的评价、批评或赞美了。
视觉文化的转向带来了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前半叶,视觉图像文化研究开始新一轮发动,如布莱森、米歇尔?安?霍里与基斯?马克赛合编的《视觉理论:绘画与阐释》(1991)、《视觉文化:影像与阐释》(1994),马丁?杰伊的《低垂的眼睛:20世纪法国思想中对视觉的诋毁》(1993),米切尔的《图像理论》(1994)等占得先机。
90年代中后期以来,几种大型的集萃式读本出版,反映了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论域、论题、构架与教学研究体式,如埃文斯与霍尔合编的《视觉文化:读本》,克里斯?简克斯的《视觉文化》,玛丽塔?斯特肯与丽莎?卡特赖特编的《看的操练:视觉文化介绍》;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读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研究论题和研究资料,成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教学用书。
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文化研究读本也都设有视觉文化的内容。
近年来,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也有长足发展,如《文化研究》辑刊在国内首推“视觉文化”专辑;罗岗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吴琼主编的《视觉文化系列》,以及周宪等对视觉文化进行的大量深入研究,推动了中国视觉文化研究的开展。
新一轮“世纪波”是后现代主义的视觉文化视觉图像的兴盛给人们造成了一个错觉: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突然间一窝蜂地在屏幕上重演最为古老的图像机制,似乎又回到了人类童年的岩画或象形文字的时代。
不,不是的。
新一轮“世纪波”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视觉文化。
“图像转向”的首倡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歇尔这样说:“无论图像转向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明白,它不是向幼稚的摹仿论、表征的复制或对应理论的回归,也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更应该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再发现,把图像当作视觉性(visuality)、机器(appara-tus)、体制、话语、身体和喻形性(figurality)之间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我的认识是,观看行为(specta-torship)(观看、注视、浏览,以及观察、监视与视觉快感的实践)可能与阅读的诸种形式(解密、解码、阐释等)是同等深奥的问题,而基于文本性的模式恐怕难以充分阐释视觉经验或‘视觉识读能力’。
”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图像表征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它现在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这种视觉图像的转向以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当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电脑辅助设计、合成全息照相、飞行模拟器、电脑动画、数码摄影摄像、机器人图像识别、射线跟踪、文本图绘、运动控制、核磁共振成像以及多谱感应器等一系列先进科技手段为平台,在各种艺术电影、电视、绘画、摄影、摄像、广告以及娱乐、游戏、日常生活中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新的视觉图像文明。
这种被广泛认可的视觉的全球化,借助于技术手段,已经完成了由边缘向中心的转移。
它改变了艺术领域的传统格局,曾经在艺术中居于中心位置的以文字为主介质的文学发生了向边缘的“三级抛离”;而以视觉图像特别是当代数字视觉图像为主介质的艺术类型则入主文化艺术的正堂,逐渐成为“宗主”。
新的视觉图像文化也开辟了新的批评与解释途径,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展开“边界作业”,推动更宽阔的学科间的碰撞与交融。
这种“视觉转向”,是当代世界后现代转向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重新作出历史性阐释。
正如尼古拉?米尔佐夫所说的:“在当今西方世界,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产生了后现代文化,所以,一些专家断言: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后现代特征。
”从某种角度讲,后现代也确实是从视觉文化开始的。
安吉拉?默克罗比曾提出,艺术与视觉文化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就是从建筑、美术中最早的后现代冲动出发,到今天电影、流行音乐和艺术对表层的关注越来越彰现的。
而今天的视觉文化更具有建构的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崭新特点:当代视觉图像转向的动因是现代传播媒介的革命,视觉图像的高度发展依靠现代技术的支持;当代视觉图像转向的焦点,是对时尚的无休止的制造和依赖,身体成了视觉消费的重要对象;当代视觉图像转向的基础是新的巨大的视觉传播机制的建构,一个从全球电视网、互联网到手机传输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和一个庞大的从事视像传播的人群或阶层;但说到底,当代视觉图像转向的前提是全球市场与消费社会的制度背景,它推动和形成了当代视觉文化的体制和营销模式;当代视觉图像转向的根本是经济发展和体制建构的内在需求,一个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热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聒噪涌动的。
的确,我们今天的视像或视觉文化,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由传播手段限定和形成的人类文明的既成趋向和惯例,即文字长期居于独霸地位的现实。
它以基于全球化的社会机制性的力量,以不可抵御的视像技术手段,以极其丰富的话语表现方式,影响、占据并形构着人类的新的生存方式,使得我们过去对图像的熟视无睹、不屑一顾、否定遏制或单纯批判都变得无济于事。
现实走得如此之快,常使我们的研究者措手不及。
视觉图像文化开辟了新的问题域现实提出了问题,文化理论工作者必须回应现实的挑战:视觉图像的文化转向是如何一步步改变和构建人类既有的知识体系;而其所展开的哲学思路、文化研充思路、传播学思路、艺术史思路、社会学思路、人类学思路、历史学思路、现象学思路、存在主义思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思路等,更为我们研究并逐步建立新的视觉文化批评的话语机制开拓了道路。
视觉图像问题不再是仅为艺术家思考的如何进行艺术表现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了我们当下生活和存在的哲学问题——视觉图像文化开辟了人类存在的新样态,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如何看待世界的根本性问题。
视觉图像文化作为当代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全面改变了文字印刷媒体独霸的传播局面——时间的几乎无差别传输、地域的无界域跨越、卫星传输与无线连接,改变了三维世界的多维虚拟空间,形成了全球化的新的文化传播架构。
视觉图像文化有着与当代政治和“权力”的密切关联,关乎社会的和谐、民主和进步,关乎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特征;视觉图像文化参与形成的“赛博空间”、虚拟社区等新的虚拟文化空间,正在构建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形构着当下中国的文化的集体认同和身份认同。
视觉图像文化作为弥漫于当下中国的大众通俗文化样式,构筑着当下大众特别是青年最基本的文化生态和文化语境,显现了互动式参与式交流的巨大力量。
视觉图像文化作为美学与艺术,促进了审美的创意生成与感知方式的变革,是视觉修辞与视觉感知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开启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美学理论与美学史关系的再研究。
视觉图像文化作为当代高新技术与内容产业结合的产物,引起当代文化与技术的大跨度“杂交”与融合。
视觉图像文化作为席卷全球的创意产业的新部类,成为推动当代消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视觉图像文化所开辟的新的问题域之中,当代视觉文化遇到的最具前设性的问题是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