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巴马当选看新媒体对美国总统大选的渗透
媒体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角色和影响

媒体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角色和影响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美国总统选举中。
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还能够塑造选民的意见和影响选举结果。
本文将探讨媒体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角色和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媒体扮演的角色1.信息来源:媒体是选民获取政治信息的重要渠道。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政治新闻、辩论、候选人采访等内容,帮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的政策主张、背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2.舆论引导:媒体能够塑造公众对候选人和政策的态度。
通过报道的角度、选题的选择以及评论和分析的方式,媒体可以影响选民对候选人和相关问题的看法。
3.监督与制衡:媒体对候选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揭露丑闻和负面信息,能够起到约束和监督政治家的作用。
这有助于保持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媒体的影响1.选民意见:媒体报道的方式和内容可以直接影响选民的态度和意见。
积极正面的报道可能会增加选民对某个候选人的好感,而负面报道则可能削弱选民对该候选人的支持。
2.候选人形象:媒体报道的角度和话语对候选人的形象产生很大影响。
媒体的报道可以打造一个候选人的形象,例如塑造一个坚定而领导能力强的形象,或者是质疑他们的能力和道德。
3.政策议程:媒体报道的焦点和关注点也能够对选民的政策关注度产生影响。
通过选择报道哪些问题、候选人的政策主张以及辩论的重点等方面,媒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选民的政策关注度。
三、媒体的利与弊1.公正与偏见:媒体应该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报道,但是媒体自身也存在着潜在的偏见和倾向。
候选人和政治团体可能会试图通过媒体来推动自己的议程,这会影响媒体报道的客观性。
2.信息过载:媒体的大量报道容易导致信息过载,选民难以分辨真假、权威和非权威的消息。
这可能会使选民对政治过程感到困惑和被动。
3.煽动与误导:有些媒体可能会利用标题党、夸大事实等手段来吸引眼球,甚至故意制造假新闻来煽动情绪。
这种行为可能会误导选民的判断和决策。
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媒体作用与偏见分析

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媒体作用与偏见分析美国总统选举,这一全球瞩目的政治盛事,不仅是候选人之间的激烈角逐,也是媒体的一场狂欢。
在这场政治角力中,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见。
媒体在总统选举中的首要作用是信息传播。
在选举期间,选民需要了解候选人的政策主张、个人背景以及竞选活动的最新动态。
媒体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访谈等形式,为选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然而,信息的传播并非完全客观中立。
不同的媒体机构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立场和倾向,对同一事件或言论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报道。
比如,某些主流媒体可能会对某位候选人的负面新闻轻描淡写,而对其竞争对手的类似问题则大做文章。
这种有选择性的报道会影响选民对候选人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干扰选举的公正性。
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通过发表评论、分析和预测,媒体能够影响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一些权威媒体的观点甚至可能成为公众舆论的风向标。
但这种舆论引导有时也会带有偏见。
一些媒体可能会为了支持特定的候选人,刻意营造有利于他们的舆论氛围,将选民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某些候选人有利的方面。
在选举过程中,媒体的调查和监督也是其重要职责之一。
媒体会对候选人的财务状况、政治履历、道德品质等进行调查,以揭露可能存在的问题。
然而,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会因媒体的资源和动机而有所不同。
有些媒体可能会迫于政治压力或商业利益,对某些敏感问题避而不谈,或者进行片面的调查和报道。
此外,社交媒体在近年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异军突起,成为了影响选举的重要力量。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偏见和虚假信息。
一些不实的谣言和恶意的抹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给选举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媒体偏见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媒体的所有权和经济利益会影响其报道立场。
一些大型媒体集团可能与某些政治势力或商业利益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在选举报道中倾向于支持对其有利的候选人。
其次,媒体从业人员的个人观点和价值观也会渗透到报道中。
从奥巴马竞选的新媒体策略谈加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建设

向支持他的民众全方位展示自己. 展示他的政治理念,展示他的 经历, 展示他若当选总统后会给美国人民带来哪些福祉, 展示他
上争取支持者
在奥巴马的个人网站上, 我们已经知道奥巴马在美国知名的 社交网站上都建立了个人主页,如 Dg 、F c b o 、T i e 、 ig ae o k wt r t
( )奥巴马在美国知名网站,甚至网络游戏投放广告 4
根据网络广告数据 ,奥巴马超过一半的网络预算投放到
G o[搜索 引擎广告上 , og e 其次是 Y h o 如此高度重视搜索引擎 ao。
广告 , 这与两大搜索引擎在美国的使用普及率息息相关。C nr et o
则是位于芝加哥的投放区域展示性广告的公司 有助于针对各个 区域重点宣传; ̄t 新闻媒体 、 e 20 tl , w b .社会化 网络媒体也对奥
媒 ¨
Ne Me i w da
从奥巴马竞选的新媒体策略 谈加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建设
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刘永春 f
1 奥巴马利用互联网工具竞选的策略
2 0 美国大选创下了投票人数新高, 08 这绝非偶然. 一个重要
巴马新闻和奥巴马大事记全面展现奥巴马及奥巴马竞选的新闻事 件。奥巴马地图展示他为竞选总统在美国各地奔走的足迹。奥巴 马商店销售各种奥巴马的签名书籍、 玩偶、旗帜、徽章、 -hr TSi t 等。奥巴马电视则是展示他的竞选演说视频 (o tb ) Y uue 。奥巴马
事记 ( bmaEe t) O a v ns、奥巴马地图 ( b m a ) O a aM p 、奥巴马商
据权威调查 在数百万具选举资格的M Sae用户中, 0 ypc 6% 支持奥巴马。同时, 4 仅3%的M Sae y pc 使用者表示可能投给共和 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这项民调的误差值为3 。 %
新媒体在美国大选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美国大选中的作用2012-10-29 第02版:当代世界作者:李放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5438月4日是美国总统奥巴马51岁生日。
他给在其竞选网站注册过邮箱的人发去了一封电子邮件,在邮件里,他略带伤感地说,这可能是他“在美国总统职位上过的最后一个生日”,“但(这事)我说了不算,你们说了算”。
10月7日,奥巴马发出的邮件称:“1995年我第一次参加竞选。
还记得当时我挨家挨户敲门,在杂货店前与人们握手,自己到打印小店里打印传单。
”如今,新媒体的出现,奥巴马再也用不着去挨家挨户敲门了。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还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生活。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互动形式,正在冲击着美国的民主体制。
其实媒体一直在改变着美国的政治版图,传播媒体在美国总统大选的作用不能小觑。
19世纪末美国报纸媒体逐渐发展起来。
报业巨头普利策收购《世界报》后,支持格罗弗克利夫兰参加总统竞选,对其政治竞争对手的丑闻进行曝光,成为克利夫兰 1884年成功当选的重要筹码。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最先在政治竞选中使用广播电台的候选人,他在参选纽约州州长时第一次用电台。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在就职总统后第8天,在壁炉边接受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后来被称为“炉边谈话”。
在其总统任期内,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罗斯福就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
1960年9月26日,在电视演播室里,约翰肯尼迪和自己的竞争对手理查德尼克松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
大多数通过收音机收听辩论的民众认为尼克松占了上风,但电视机前的观众却看得出来肯尼迪更加轻松和更有自制力。
肯尼迪后来赢得了总统竞选,虽然不全是电视媒体的功劳,但电视辩论从此成为美国总统竞选的一个必要环节。
进入 21世纪,互联网和新媒体在2000年和2004年总统选举的时候都起了作用,2008年奥巴马几乎颠覆了以往总统大选的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
随着美国网络的高度普及,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
新媒体成为美国总统竞选取胜的助攻

已达 4 3 家,包括 《 纽约 时报》 、《 华盛顿邮报》等 大报 ,支持 特 朗普的媒体 几乎 为零【 1 ] 。 ”然而 ,特 朗普却 出 其 不意地 取得
了大选最后 的胜利 ,有人说没有新媒体就 没有特 朗普 ,可见 ,新媒 体开始逐渐成为美 国总统竞选取胜的助攻。
【 关键词 】新兴媒体 ;美国;总统竞选
《 纽约时报》 、《 华尔街 日报》 、《 今 日美 国报》 、《 洛杉矶 时 报》 、《 芝加哥论坛报》都 出现 了广告收入下滑的现象。
历史上 ,媒 介的 变革对于 美 国总统竞选 多 多少少都
q - F 会起到 推波助 澜 的作用 ,如广播 总统 罗斯福 、 电视 总统 肯尼 迪以及互联 网总统奥 巴马。特朗普正是抓住 了当 前移动互联 网和智能终端 的发展 规律 ,同时又掌握 了社交
媒体 的运 营策略 ,通过高度 的社 交媒体 曝光率 以及犀利辛 辣的言辞赢得 了网上选 民的关注。 1 新兴媒体 V S 传统媒体 1 . 1从传 统媒体到新兴媒体 的总统竞选历史 传统媒体 主要包括报纸 、杂志 、广播 和 电视 ,从报界 大王普利 策在 报纸上为克利夫兰宣传造势 ,到美国经济萧 条时 期罗斯 福运 用广 播进行 炉边 谈话 ,再到 1 9 6 0 年 肯尼 迪与尼克松 的电视 竞选大战 ,由此不难看 出 ,媒体 在美国 总统 竞选 中的地位 已经越来越得到 凸显 ,能够 灵活 自如运 用 媒 体 的 候 选 人 及 其 竞 选 团 队 会 在 竞 选 中 占据 很 大 优 势 。 但在 2 0 世纪 9 O 年代 以来 ,随着互联 网的发展 ,传统媒 体 开 始 不 断 受 到 新 媒 体 的 冲 击 , 电视 、报 纸 、 杂 志 的 受 众 均
社交媒体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作用与影响

社交媒体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作用与影响作者:李萍来源:《对外传播》2012年第09期有人说,美国现代政治是媒体政治。
罗斯福时代靠的是广播,肯尼迪、里根时代靠的是电视,而奥巴马时代靠的是互联网。
2008年,新媒体为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荣登总统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使用可圈可点。
所谓社交媒体,指的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并由用户个人驱动的信息互动交流平台,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是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社交网。
社交媒体的问世首先为广大青年人所青睐,奥巴马正是通过这一平台,成功地用“变革”、“希望”、“我们能”等提振人心的口号唤起了年轻一代的政治热情。
大批青年人在社交网站上互转信息,彼此激励,“你投票了吗?”一度成了他们的网络问候语。
他们踊跃捐款,积极提供志愿服务,并毫不犹豫地将选票投给了奥巴马。
“社交媒体成就了奥巴马”一时成为许多报刊的新闻标题。
新媒体的追捧者预言,2012年,社交媒体将再次成为下一届总统通向胜利的台阶。
他们认为,尽管政治集会、竞选辩论、电视广告、宣传册子等仍然是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对选民施加影响的重要工具,但游戏规则已悄然发生变化,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络是现代政治的王牌,将在大选的政治舞台中心展示威力,并产生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然而,美国知名皮尤研究中心网络调研项目负责人里·芮内对社交媒体的看法则更为冷静和低调。
芮内先生认为,现在就对社交媒体在2012大选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评估尚为时过早,把总统大选简单地称为“推特大选”并不准确,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使用社交网。
美国互联网用户共有2.5亿,其中只有66%的人使用社交网,而大多数用户使用脸谱、推特是为了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进行互动。
芮内先生指出,如果认为美国社交网上的网民都热衷于谈论政治,这是一种错觉。
事实上,只有19%的社交网民谈论政治,39%的网民阅读与政治相关的言论,真正跟踪总统大选的积极分子只有7%左右。
不同传媒在美国大选中的传播利弊

受到传播能力和市场利益的制约, 传统媒介的信息资源有限,通常只能在 有限范围内产生有效的影响,而网络媒 体几乎不受这个局限。任何信息只要进 入网络,便能轻易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网络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及搜索、超链接 功能使得各种竞选相关背景资料、解释 报道等都得以方便呈现。
终贯穿于新闻教育之中。在基础阶段 , 要加强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 , 加强采访 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 让学生多参加实践 , 增强动手能力。在打好深厚采访和写作 功底的基础上 , 加强培养学生的新闻策 划能力,深度报道以及对重大社会新闻 选择、判断、分析和应对的能力。同时 要加强人文素养和道德、法律、规范教 育 ,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纪律观念 ;学 生要多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 做到博采众 长,成为杂家。
3. 网络信息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得不 到保证
传统媒体在新闻发布前必须核实, 网络却取消了媒介的把关权,赋予每个 网友发布信息的自由。在网络上不受限 制的信息流动使人们对其权威性和可信 度产生怀疑。另外,网络的广泛报道、 海量信息,往往使得一些有力度、具深 刻性的评论或文章被湮没其中。
4. 知识和工具的限制,使得网络受 众的范围有一定局限
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使学生具有正确 的新闻观、新闻意识、新闻敏感性、良 好的业务素质、工作方法和人生态度。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 习 , 又大大提高了新闻教学的含金量。
总之 , 从传 播学角度看 , 新闻教育 实质也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 , 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实质是一个互动 的过程。新闻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不 和谐 , 将影响新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91 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中
(二)网络媒体在政治选举中的不利因素 互联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 在政治选举中的诸多不足,但它也存在 一些缺陷并在竞选运动中暴露无遗。 1. 竞选者的任何不利信息在网络上 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并造成冲击 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与快速,竞选 人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在网络上被 无限放 大。奥巴马竞选 阵营在 2008 年 初尝到这个苦果,诋毁其宗教信仰的电 子邮件出现在数百万人的邮箱中。 2. 网络传播的随意性和娱乐性,使 得政治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 在对竞选运动的报道中,媒体往往 更为关注演讲、集会、记者招待会等之 类的政治游戏,网络传播的自由随意与
论传统媒体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主导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论传统媒体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主导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摘要:美国总统竞选中,媒体总是少不了的角色。
2008年奥巴马将总统竞选拓展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让新媒体在这次竞选中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不少人却开始为传统媒体的命运担忧。
尽管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让它具备了新闻媒体的素质,并为奥巴马的成功当选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面对缺乏公信力、信息超载等硬伤,定位在草根媒体的新媒体还不能与传统媒体相匹敌。
本文回顾了传统媒体在奥巴马竞选中的重要作用,从奥巴马的“出道”、传统媒体的新闻偏见、公信力、影响力、深度报道和覆盖率的诸多方面论证了奥巴马竞选中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总统竞选;新媒体;传统媒体;公信力Google公司CEO埃里克曾在2006年底预言:“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次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
”从今天来看,奥巴马2008年的成功当选就是已经成为这个预言最好的佐证。
正如奥巴马这颗新星一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可谓是锋芒毕露、力压群芳,有人戏称是新媒体将首位web 2.0 总统送入了白宫。
一、新媒体在总统选举中的作用奥巴马“网络总统”的头衔,来自于他对虚拟空间的关注和史无前例的开发利用,而且在总统选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组建了一支新媒体精英竞选团队在这支队伍当中除了政治界、经济界的人才更不乏新媒体精英。
“学界有哈佛大学的凯斯·桑斯坦教授,斯坦福大学的劳伦斯·莱斯格等,业界则聘请了全球谷歌公司的CEO埃里克·施密特、FACEBOOK的创始人克里斯·休斯掌管网络传播的互动设计,EBay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克斯里也参与了整个过程的设计。
”[1]奥巴马创建了专门的竞选网站Barack , MyBo,并把它建成了颇受欢迎的社交网站。
奥巴马竞选班子还将奥巴马的视频定期传到网上与网友分享,截止至2008年12月7日,YouTube上共有关于奥巴马的视频1824段,订阅者146062人,频道观看次数多达20144405次,好友25114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奥巴马当选看新媒体对美国总统大选的渗透发布时间:2008-12-23 14:06:47来源/作者:中国广告网【如何订阅手机报】一、美国大选中新媒介的初体验美国总统大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媒体秀。
200多年前的美国大选,林肯只能坐着马车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弗拉克林·罗斯福看中了广播,那个彼时的传媒新宠,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将其政治主张传散开去;而肯尼迪竞选时期,候选人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进入到新媒体时代,美国总统候选人纷纷跃然跳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奥巴马、希拉里、麦凯恩等先后在网络上安营扎寨,争取利用新媒体为自己创造有利的公共舆论环境,总统候选人的角逐场从白宫新闻发布会、各州巡讲会、电视辩论现场延伸到了web2.0、iphone、SMS(手机短信)、电子游戏等新媒体上。
美国总统大选中的现实权力与虚拟空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接触。
新媒体的互动性是它在这次选举中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和传统大选宣传模式(比如新闻发布会)那样大面积的播送(“推”)信息不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更看中让选民自己去选择(“拉”)信息,选民的主动性得到更多重视,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得以有效扩散。
如果说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网络仅仅还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小配角(当时已有候选人利用网络聚集选民的自发捐款),那么四年后的今天,美国著名网站“在线政治”(PoliticsOnline)主编菲尔?诺贝尔声称,“网络已经成为了如今总统竞选的基础”。
而Google公司CEO埃里克在2006年底也有过类似的预言:“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次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
”奥巴马这位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已经改变了历史,这不仅仅是他的黑人身份,还包括了他对新媒体在政治宣传策略上给予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奥巴马阵营深谙互联网上崛起的“长尾理论”的妙处,充分发挥了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网民聚合起来的潜力。
“长尾理论”这一说法由《连线》杂志主编科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于2004年提出。
在新的技术环境下,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那些过去广被追捧的具有权重地位的人群,而是那些极易被人忽视的“小人物”,虽然他们中的每一个个体单独看起来也许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数量庞大的小人物聚合起来形成的那条“长尾”中,却蕴含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2008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传统上,为了争取政治献金的大主顾,候选人班底会更多仰赖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
而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这些数目并不巨大的小捐献,恰恰累积成了奥巴马阵营在新媒体时代的巨大财力支持。
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一项法案,规定禁止个人捐款者向政党捐出10万美元以上的资金,个人捐款者向总统候选人捐出的每笔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这一规定限制了大财阀对于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力,而为散播在网络空间的草根群落提供了发挥政治潜力的土壤。
二、挖掘新媒体政治渗透的潜力在Google上输入Barack Obama(巴拉克·奥巴马)作为关键词,可以查询到7120万个相关网页,明显高于Hillary Clinton(希拉里?克林顿)和John McCain(约翰?麦凯恩),由此可见,奥巴马在网上的人气相较于竞争者更胜一筹。
在互联网上,奥巴马可算是“狡兔多窟”,Youtube视频网、MySpace网站以及Flickr网站上面都有奥巴马及其支持者开辟的领地。
奥巴马在利用网络造势宣传上到底有哪些过人招数?首先,奥巴马聚拢了一批网络精英助其打造所谓“平民总统”形象。
奥巴马的支持者中有相当数量的网络媒介精英,例如奥巴马官方网站()建设者之一的史蒂夫?卫斯利,他除了是加利福尼亚州前审计长,还有另一个身份:eBay创始人。
奥巴马官方网站虽然是由包括卫斯利在内的网络精英打造,但是其定位却是普罗大众化的,奥巴马官网被设计成了一个支持者的活动中心——只要在网站上注册,就能得到名为“我的奥巴马”(“MyObama”)的网络即时通告,详细了解奥巴马的动态,每有重大活动时,比如奥巴马在党代会发言,支持者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鼓励实时参与的通知。
其次,奥巴马阵营非常清楚年轻网络选民的口味,倾向于利用“软宣传”和“感性设置”的方式,不露痕迹地传递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奥巴马官方网站用网民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让他们自己主动获取信息,大量使用内容短小精悍、风格轻松活泼的音视频片段,比如在网站上播放黑眼豆豆组合(Black Eyed Peas)根据奥巴马演讲词制作的音乐电视“Yes,we can”,每天的网上浏览量接近一百万人次。
如果选民支持奥巴马,他几乎可以在奥巴马官方网站得到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包括捐献资金、加入支持者社区活动,甚至包含购买集会穿的T恤衫、带有奥巴马名字的纪念水杯等。
官方网站还链接了奥巴马博客,视频和图片在其中是绝对的主角。
奥巴马网站十分注重用户和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Web2.0时代,网民既是互联网内容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制造者和传播者。
在奥巴马网站上,很多内容就直接来自选民的创造,各种互动传播节目相当隐性地设置了议程,把设置的主体平移到受传方,以期最大限度地消除“策划新闻”的嫌疑。
除了互联网,iphone、手机、电子游戏等新兴媒体也在这次美国大选中争得一席之地。
当传统媒体记者等待奥巴马宣布他的竞选搭档时,奥巴马的回答是“等我的手机短信”。
此外,视频网站Youtube宣布和PBS一起开设一个新频道,鼓励选民利用手机拍摄视频短片,记录11月4日美国大选投票日期间看到的各种舞弊。
对于电子游戏,奥巴马竞选团队也没有忽略,他们出资购买了“Guitar Hero” 和“Madden 09”两款热门电子游戏的广告牌,号召玩家参加提前选举。
奥巴马是历史上第一名实施游戏植入式广告策略的总统候选人。
三、巧用新媒体打击对手相对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沉稳老练,现年47岁的奥巴马确实是年轻气盛,其竞选阵营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接纳和运用,则是与奥巴马试图传递出来的“敢于创新”的形象不谋而合。
贯穿奥巴马在全美拉票宣传的一个主题理念是:我们可以相信的改变。
而在改变美国社会的诸多要素中,技术的革命性力量当然是奥巴马所不能忽视的。
奥巴马对思维活跃的青年人非常倚重,为他担纲负责新媒体广告竞选策略的是年仅24岁的Facebook 创办人Chris Hughes。
奥巴马吸引了一批年轻的支持者,“Y一代”(Generation Y)的参与给奥巴马的网络家园注入了一股新鲜气息。
为了争夺年轻选民手上的选票,奥巴马阵营不遗余力地开放和利用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媒体”,用户登陆苹果公司购物网站AppStore,可获得08官方版iphone应用软件,这款软件能够帮助使用者和奥巴马的其他投票者保持联系,并告诉使用者如何在所在地区参与到大选当中。
在传统的理解里,网络公众是数量庞大、分布弥散的,对网络选民的把握无规律可循,但是在奥巴马竞选班子的理解里,这条“长尾”上的许多公众都有着共同点,他们往往比较年轻,易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同时,对于候选者的各种负面新闻,有着惊人的好奇心。
因此,利用新媒体攻击对手,不断曝光对方的丑闻,以形成对其不利的舆论环境和竞选氛围,成为奥巴马阵营屡屡尝试的“杀手锏”。
当麦凯恩的副手佩林率先发难,以奥巴马与芝加哥大学教授艾尔斯的关系为证,攻击奥巴马与“恐怖分子为友”时,奥巴马阵营立即转守为攻,翻出麦凯恩多年前卷入金融丑闻的旧账,质疑麦凯恩的道德人格。
就在44岁的阿拉斯加美女州长莎拉?佩林被麦凯恩挑选为竞选副手的次日,一张据称是她早年选美期间的“裸照”却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总是在竞选对手人气上扬时适时抛出,给其竞选之路设置重重障碍。
奥巴马阵营深深懂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方便进行信息的快速传播。
如果说,传统媒体还比较注重报道的严密性,那么时下的一些新媒体受到的约束则非常少,一些网民有时任意突破新闻专业主义的底线,这为美国总统大选中肆意抛售各种“丑闻”,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此次奥巴马成功当选及其对包括互联网、手机、I-pod、博客等新媒体在拉拢选民、鼓吹政策、攻击对手方面的高度重视上,我们不难感受到:新媒体不再仅仅涉及到传播技术本身的更新,它更体现了新兴传媒力量与社会关系变革、政治势力角逐之间的深刻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检视更为宏观的国际政治和社会领域,重新看待新媒体技术变迁中所蕴含的复杂背景,这也是当前国际政治传播领域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1]《奥巴马用iphone竞选狂拉年轻人选票》,新华社10月4日电[2]沈国麟:《控制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3页[3]Brian Stelter:The Facebooker Who Friended Obama,The New York Times,July 7,2008(作者胡瑛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陈力峰系《楚天金报》副总编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来源:《今传媒》美大选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从家门前到虚拟空间2012年11月5日18:11新民晚报我要参与(7)原标题:美国大选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当美国总统候选人操作着自己的选战时,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也在社交网站或移动终端上更热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者们也必须握紧手机,蹲点虚拟空间里的新鲜资讯。
谁会是“新媒体总统”今年美国大选已全面进入“数字化竞选时代”,有形的选票结果将体现来自推特、脸谱和YouTube的无形影响力,无论谁赢得选战,都将同时领取一枚“新媒体总统”标签。
当2000年大选点燃网络工具“星火”之后,2004年大选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分水岭。
民主党竞选人迪恩首度将竞选博客、竞选网站摆放在竞选兵器库的重要位置,尽管输了选举,却给予后来人重要启示。
2008年大选见证了网络媒体的大幅升势:现任国务卿、当时的民主党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通过个人竞选网站宣布参选;她的对手、现任总统奥巴马通过个人竞选网站宣布选定拜登为竞选搭档。
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对网络媒体特别是社交网络的掌控明显优于对手,特别是成功利用邮件、竞选网站、社交网站等争取目标选民,为奥巴马赢得通常对投票兴趣缺缺的年轻族群建功不小。
时至2012年,奥巴马团队首席数字化竞选顾问罗斯帕斯说,此次竞选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技术手段鼓励选民参与。
在此理念基础上,奥巴马竞选网站将首页简洁分成“请看事实”、“请看最新消息”和“请参与进来”三块内容,特别在参与板块内设置了多达20个选民细分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