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呐喊》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最新《呐喊》阅读指导

最新《呐喊》阅读指导

《呐喊》背景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生于浙江绍兴。

幼时家道中落,“由小康之家坠入困顿之中”,随之而来的世人的冷眼粉碎了鲁迅对于人生童话式的幻梦,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真切感受到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人情的冷暖。

这种境遇对鲁迅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促使他对中国的国民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呐喊〉自序》中,他述说了这种经历以及心灵上的苦痛,而这种经验也成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

后来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又留学日本学医。

在仙台学医的经历是他思想的转折点,正如我们在《藤野先生》中读到的那样,中国人围观杀人场面的镜头深深刺激了鲁迅,使他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

所以他转而弃医从文。

这以后,他筹办杂志,翻译异域文学,发表文章,组织宣传、声援辛亥革命,他的诗“我以我血荐轩辕”正道出了他的理想和当时的意气风发。

然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坐龙廷的皇帝而已,国民的精神,并没有实际的变革,民主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这使他感到深深的失望和苦闷,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是靠抄抄古籍、读读佛经过日子。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使鲁迅看到了一点希望。

他应朋友的要求,开始创作小说。

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永远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考者,无论是对革命派、维新派,还是对新文化运动,他都不是一味赞同或反对。

革命派寄希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却忽略了几千年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思想土壤,忽略了在这种宗法思想影响下的愚弱的国民的改造,鲁迅认为这是不彻底的。

在他的小说中,他始终表达了这种思想和认识。

维新派从维新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的愚昧和一盘散沙是失败的原因,因此也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

但这种改造只求达到群众理解并支持自己的维新主张,因为他们理想中的国民是要听命于当权者的。

为名著阅读增添一些理性指导——《呐喊》阅读指导教学实录

为名著阅读增添一些理性指导——《呐喊》阅读指导教学实录
材 料一 份 。
体感知 、情感体验等感性 的因素 已占据了绝大部分课 堂。课堂上对名著阅读的指导常常只停留于感觉和印 象 ,没有层层深入 ,很少引导学生细致人微地分析课
文, 造成 了名 著 阅读 指导 课 “ 上和 不上 一个 样 ” ; 放 任 学
一 一
【 教学过 程】

导 入
《 < 呐喊) 自序》 写到鲁迅先生在 日 本留学时曾经历
YUW E NJ I AOXUE
I 9 。 ' - } I
为名著 阅读增 添一 些理性 指导
— —
《 呐喊》 阅读 指 导教 学 实 录
◆ 江 苏 省 泗 洪 中 学 张 慧
【 教 学缘起 】
对 当 下 的名 著 阅读 指 导 课 稍 加 观察 就 会 发 现 , 整
喊》 , 了解小说 的大致情节和主要人物 。 课前印发学习
优 雅 的 富人也 有 。
的出场 , 作者做 了精心安排 。 玛蒂尔德离开舞会时 , 她
丈夫 怕 她受 凉 给她 披上 一件 家常 衣服 ,她 怕其 他贵 妇
人看见 自己的寒酸相就惊慌失措地逃走。 “ 他们在失望
中顺 着 塞纳 河走 去 , 冷得 发 抖 , 终 于在 河岸 上找 着一 辆 拉 晚儿 的破 马 车 。 ” 破 马 车 的登 台亮相 , 更说 明崇 尚虚 荣 的社会 风 气 已渗人 到社 会 的各个 阶层 ,更 何 况 当玛
五、 “ 虚荣” 的拉 晚 儿破 马 车
课文 中的拉晚儿破马车 , 与玛蒂尔德有相似之处。 它自 惭形秽 , 白天不敢出来 , 只有在晚上沿河边招徕生 意, 王公贵族不会去乘坐 , 只有穷人偶尔光顾 。 所 以有
蒂尔德发现项链丢失后 , 回来再找怎么都找不到, 看来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引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呐喊》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本教学设计将围绕《呐喊》展开专题阅读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探究鲁迅先生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一、教学目标本次专题阅读教学的目标是: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思想;2. 分析《呐喊》中的文学特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3. 理解《呐喊》所表达的社会现象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鲁迅简介首先,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影响,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PPT展示、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

2. 《呐喊》文学分析a) 文学特点分析:通过分析《呐喊》中的语言运用、形象描写、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呐喊》的独特之处。

b) 艺术手法分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呐喊》中的比喻、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手法对于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

3. 《呐喊》的社会现象和批判a) 社会现象分析:指导学生通过《呐喊》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如封建礼教、精英主义等。

b) 批判思考:引导学生对《呐喊》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精神。

4. 鲁迅与现代文学a) 鲁迅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指导学生思考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b) 鲁迅的文学价值:与学生一起分析《呐喊》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民族自尊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鲁迅的生平、作品和思想。

2. 视频观摩:选择与鲁迅和《呐喊》相关的视频片段,带领学生通过视觉和声音感受鲁迅的思想内涵。

3. 朗读和分析:选择《呐喊》中的经典片段,请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以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呐喊》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的艺术手法
讽刺手法:通过 夸张、反讽等手 法,对当时社会 的丑恶现象进行 揭露和批判。
白描手段:用简 洁的笔墨,对人 物形象进行生动 的描绘,突出人 物性格特点。
象征手法:通过 象征、暗示等手 法,表达作者对 当时社会的深刻 思考和感悟。
叙述方式:采用 第一人称叙述方 式,让读者更深 入地了解故事情 节和人物内心世 界。
《呐喊》的主题思想
揭示社会矛盾: 通过描绘社会底 层人物的生活, 展示封建社会的 腐朽和人民的苦 难。
批判现实主义: 对当时社会的黑 暗和不公进行了 深刻的揭露和批 判。
呼唤人性解放: 呼吁人们摆脱封 建束缚,追求自 由、平等和个性 解放。
忧国忧民情怀: 关心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表现 出强烈的民族意 识和爱国精神。
课堂讲解
教学方法:教师 讲解,学生听讲
讲解内容:对 《呐喊》的背景、 主题、艺术特色 等进行深入剖析
讲解方式:采用 启发式、互动式 等多种方式,引 导学生思考和讨 论
讲解目的:帮助 学生理解作品, 提高文学鉴赏能 力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呐喊的主题和思想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呐喊的背景、 作者生平、文学特色等,帮助学 生全面了解作品
《呐喊》的影响和价值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呐喊》中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呐喊》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呐喊》中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03
教学方法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测试和 作业,了解学生 对呐喊的课外阅 读的掌握情况。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呐喊》阅读指导设计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呐喊》阅读指导设计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呐喊》阅读指导设计《呐喊》阅读指导教学目标:1、在初步阅读《呐喊》的基础上,了解时代背景及作品内容,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2、学会用“找不同,寻悖谬”的方法对一篇或几篇小说进行深入思考,体会情感与理性的错位,并探究深刻意义。

3、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用“找不同,寻悖谬”的方法对一篇或几篇小说进行深入思考,体会情感与理性的错位,并探究深刻意义。

2、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课堂实录: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呐喊》整本书阅读的一些心得。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段《呐喊》篇目巧记方法,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展示】《呐喊》篇目巧记方法:鲁迅作为五四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为中国的国民性问题而《呐喊》过,他在《狂人日记》里记载了《阿Q 正传》和《头发的故事》,在《端午节》带领我们去《故乡》看《社戏》,《兔和猫》在舞台的《白光》映照下上演的是《鸭的喜剧》,在《明天》《孔乙己》还有《一件小事》,他要在浩渺的《风波》中去买《药》。

)师:大家看看《呐喊》的篇目,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生:(不解)师:我提示一下,什么叫“呐喊”?生:大声的喊叫。

师:好的,大家再看一下《呐喊》的篇目。

生:《呐喊》一点都不“呐喊”!师:的确有点,那么《呐喊》里我们能不能找到一句令你印象深刻的“呐喊”?生:有,“救救孩子!”师:《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呐喊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狂人犯了什么病?生:被害妄想症,感觉周围人都要吃他。

师:对啊,那他的呐喊不应该是“救救我”吗?为什么会喊“救救孩子”?生1:因为他自己也吃过人!师:哪里看出来?生1:小说中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师:“我”怎么会有“四千年”吃人履历?不科学啊?生1:这里的“我”不单指“我”一人,更是代指处于几千年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之下的“中国人”。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呐喊》的文本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能力;3. 提倡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反思现实,关怀弱势群体。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呐喊》的文本结构和艺术手法;2. 解读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困境。

三、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与隐喻;2. 分析作品中表达的神经衰弱的普遍性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呐喊》文本;2. 课堂讲义和习题;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引入学生对《呐喊》的基本了解,可以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Step 2: 文本分析1. 分析文本结构:将《呐喊》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a. 第一部分:‘狂人日记’,揭示庸俗社会的丑恶和自私。

b. 第二部分:‘孔乙己’等短篇小说,通过各种人物形象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c. 第三部分:‘药’,通过讽刺揭示当时中国的落后与愚昧。

d. 第四部分:‘明天’,通过描写士兵的不幸遭遇表达对现实的呼喊。

e. 第五部分:‘风波’,以个人生活的坠落表达对民族困境的反思。

2. 分析艺术手法:通过选读具体章节,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a. 描写手法:鲁迅的用笔简洁,叙述生动,常常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b. 叙事技巧:通过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展现社会现象的全景式呈现。

c. 符号与象征: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例如‘狗’象征社会的动物性、‘贼骨头’象征残酷的社会压迫等。

d. 对白表达:分析对白中的人物性格、社会角色以及言外之意。

Step 3: 社会意义与人性困境1. 解读社会意义:指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诱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如庸俗社会、劳动者的困境、教育问题等。

2. 分析人性困境: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描绘的人性困境,例如物欲横流、个人苟且等,以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呐喊》阅读指导

《呐喊》阅读指导

6.下面有关《头发的故事》文意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N先生的感慨让我们想起《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革命后的情形:“„„革命党 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 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 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 B.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 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 慨万端。 C.《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1918~1922年所写的《狂人日记》、 《孔乙己》、《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祝福》等14篇小说,这些作品尖锐 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 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革命运动应当关注的问题,深 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D.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鲜血,何以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会如此冷 漠呢?N先生是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 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 E.《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方玄绰”,《端午节》里的 “陈士成”,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 人物的代表。
• 思想主题:《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 题。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 被民众当作吃药治病的良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 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 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 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明天》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引言:《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鲁迅先生的精神象征。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围绕着《呐喊》这本书展开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一部分:《呐喊》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写作《呐喊》的背景。

学生了解到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自己独特的创作视角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第二部分:《呐喊》核心思想的理解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阅读《呐喊》的几个代表性篇章来讨论作品的核心思想。

学生将探索作品中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部分:《呐喊》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呐喊》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笔触和表达方式,学生将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并学会运用这些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第四部分:《呐喊》的价值与影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讨论《呐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将深入思考作品的价值和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五部分:《呐喊》的阅读延伸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呐喊》相关的拓展阅读。

学生可以选择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结论:通过这个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呐喊》这本书,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本书,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我们相信,在学生的阅读中,《呐喊》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背景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生于浙江绍兴。

幼时家道中落,“由小康之家坠入困顿之中”,随之而来的世人的冷眼粉碎了鲁迅对于人生童话式的幻梦,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真切感受到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人情的冷暖。

这种境遇对鲁迅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促使他对中国的国民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呐喊〉自序》中,他述说了这种经历以及心灵上的苦痛,而这种经验也成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

后来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又留学日本学医。

在仙台学医的经历是他思想的转折点,正如我们在《藤野先生》中读到的那样,中国人围观杀人场面的镜头深深刺激了鲁迅,使他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

所以他转而弃医从文。

这以后,他筹办杂志,翻译异域文学,发表文章,组织宣传、声援辛亥革命,他的诗“我以我血荐轩辕”正道出了他的理想和当时的意气风发。

然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坐龙廷的皇帝而已,国民的精神,并没有实际的变革,民主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这使他感到深深的失望和苦闷,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是靠抄抄古籍、读读佛经过日子。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使鲁迅看到了一点希望。

他应朋友的要求,开始创作小说。

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永远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考者,无论是对革命派、维新派,还是对新文化运动,他都不是一味赞同或反对。

革命派寄希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却忽略了几千年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思想土壤,忽略了在这种宗法思想影响下的愚弱的国民的改造,鲁迅认为这是不彻底的。

在他的小说中,他始终表达了这种思想和认识。

维新派从维新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的愚昧和一盘散沙是失败的原因,因此也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

但这种改造只求达到群众理解并支持自己的维新主张,因为他们理想中的国民是要听命于当权者的。

而这对于民众而言只不过换了新的主人,奴隶还是奴隶。

鲁迅所追求的国民性改造则更加强调个性的解放,而且他是从全体民众自身彻底解放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鲁迅在一篇序言中谈到:“‘……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都像粪一般抛掉,而一个崭新的,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从地狱里涌现而出,几万万的群众自己做了支配自己命运的人”,这正是鲁迅一生的追求,他始终关注的是“几万万的群众”即社会最底层的大多数人(他们构成了社会的基础)的命运。

至于新文化运动,他的态度是复杂的,他先是拒绝、怀疑,后又怀疑这种怀疑,抱着“万一”的希望,开始了自己创作的。

“可以说从一开始,鲁迅就是抱着‘质疑启蒙又坚持启蒙’的复杂态度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温儒敏《鲁迅研究四题》),所以鲁迅并没有被那种凌厉的批判和彻底的改造行动冲昏头脑,他看得更远,更深。

比如当时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婚姻自由,他在小说《伤逝》中也表现了这一主题,但他不仅思考了走出去的问题,还思考了出走之后的情形:子君和涓生获得了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但社会的沉闷和腐朽最终还是埋葬了这个爱情的绿洲。

鲁迅通过他们的悲剧表明,个人和整个社会是分不开的,整个社会环境改变不了,个人的解放只能是一个空想。

由此可见,鲁迅的伟大在于他始终关注最广大民众的命运,更在于面对各种潮流,他始终有自己清醒的思考和认识。

了解这些思想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呐喊》的主题和思想特色是有很大帮助的。

内容提要: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的一页。

此后,鲁迅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15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后来再版时抽出了《不周山》),所以现在流行的版本只有14篇:《狂人日记》《一件小事》《风波》《故乡》《药》《孔乙己》《阿Q正传》《白光》《明天》《社戏》《兔和猫》《鸭的喜剧》《端午节》《头发的故事》。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虽然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但《呐喊》整本书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那就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考。

大致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

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以一个“迫害狂”的眼光和感觉观察周围的人,他觉得到处都是吃人的人,时时刻刻处在一种被吃的恐怖之中。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叛逆和反抗:踹过陈年古久先生的流水账簿。

最后他竟然从历史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就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其实是一个吃人的历史,不仅统治者吃人,被统治者在吃人,而觉醒者也在不自觉地吃人,吃人的历史悠久而长远,这一秘密的发现是何等振聋发聩。

不过,鲁迅到底还是留下了一点亮色:不吃人的人还是有的,大概只有孩子了,所以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其他的小说像《孔乙己》对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的批判,《故乡》中封建意识对人性的戕害,都表现出了鲁迅不遗余力的批判精神。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风波》和《阿Q正传》等篇。

国民性是鲁迅一生关注的问题,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沉重的失望,其忧虑和批判也更加深刻。

《阿Q正传》描写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受到极度戕害的农民阿Q的悲惨命运和麻木灵魂。

阿Q是个彻头彻尾的无产者,他没有任何财产,甚至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

他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而又自轻自贱。

最可悲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没有了做人的尊严。

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向往革命,但革命真的到来了,他却悲哀地发现统治者只是换了一个名称,赵老太爷和假洋鬼子仍然做他们的“人上人”,最后糊里糊涂的被送上刑场死掉了。

阿Q是一个典型,是一个几千年封建制度戕害下彻底丧失了人的价值的农民典型。

鲁迅对于他们,是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

《药》以两条线索写了愚昧民众华老栓一家和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突出了觉悟者与不觉悟的民众之间的思想隔膜。

夏瑜为了民众被统治者所杀,这是一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莫过于夏瑜为民众所流的血却成为民众治病的药。

《风波》就像一出独幕话剧,围绕皇帝重坐龙廷这一事件在小村引起的波澜,各种人物相继登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民众仍不觉悟的现实。

在鲁迅的这类小说中,看客的形象经常出现,别人的痛苦、别人流的血都成为麻木群众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品,这种赤裸裸的真实读来让人感到有一种切肤之痛。

鲁迅的笔下似乎都是一些丑陋的中国人,他所刻画的都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什么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健忘症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无遗,似乎他在有意地丑化国人,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劣根性还顽固地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这又是何等的深刻。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

正因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得封建的宗法制度和礼教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蒙蔽了中国的民众,才造成国民的诸多弊病;而辛亥革命不注重思想的改造,对于民众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

所以在他的小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往往同时存在。

像《狂人日记》中,狂人所到之处,无人不在小声议论他,在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麻痹下,他们不自觉地成了杀人的帮凶;而孔乙己虽然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但周围人的冷漠也构成了他悲剧产生的土壤。

精彩片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一件小事》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药》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

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阿Q正传》阅读指导:在阅读小说之前,不妨先读一下鲁迅的《〈呐喊〉自序》和本书前面的《我是怎样做起小说的》一文。

在这两篇文章里,鲁迅介绍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思想历程、进行文学创作的缘由以及对文学功用的独特思考,这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