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第一单元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2.图l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2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图 1 太庙图2 祠堂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扰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两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戈所事事4.金州区有很多地名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如富家村、赵家村等。
就此我们可以判断此种命名方式是以什么为纽带()A.财产 B.地域.信仰 D.血缘5.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严格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B.旨在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西周金属冶炼业发达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6.《禹鼎》铭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这反映了 (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轿浮云,诸侯尽西。
”秦王朝完成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中央政府各部门间互相配合牵制.郡县制的推行 D.“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8.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予秦朝设置的 ( )A.丞相 B.御史大夫 .太尉 D.诸卿9.秦始皇构建强大封建王朝时,曾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其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皇帝通过控制郡守和县令任免权,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缺乏优秀军事人才可以担此重任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10.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成阳的苏某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B.公元前228年某月,一官员称赢政为大王,未受谴责.公元前218年,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并享有皇帝赐给的一块封地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11.《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属于人类最早的文化形态的是:A. 农耕文化B. 渔猎文化C. 采集文化D. 工业文化答案:C2. 下列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错误的是:A. 人类起源于非洲B. 人类起源于亚洲C. 人类起源于欧洲D. 人类起源于澳洲答案:C3.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以下哪个因素最为密切:A. 语言的产生B. 农业的兴起C. 社会组织的形成D. 工具的发展答案:B4. 以下哪个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A. 古石器时代B. 中石器时代C. 旧石器时代D. 金属时代答案:B5. 以下哪个文明不属于四大文明之一:A. 埃及文明B. 印度河文明C. 黄河文明D.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答案:D6. 以下哪个古代文明被称为“河流文明”:A. 埃及文明B. 印度河文明C. 黄河文明D.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答案:C7. 以下哪个国家被认为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A. 埃及B. 印度C. 中国D. 美索不达米亚答案:D8. 以下哪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答案:A9.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结束:A. 春秋战国B. 汉朝C. 隋朝D. 唐朝答案:C10. 中国古代历史的标志性事件是:A. 甲午战争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类起源于约_______万年前的非洲。
答案:202. 人类的祖先是一种叫做_______的古人类。
答案:直立人3. 人类最早的文化形态是_______文化。
答案:采集4. 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是_______朝。
答案:夏5. 中国古代历史的结束是_______朝。
答案:隋6. 中国古代历史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__革命。
答案:辛亥7.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是_______河流域。
答案:黄8. 印度的古代文明是_______河文明。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卷时限:9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 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
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 )A、宗法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禅让制2.公元前782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了( )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该字体是()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4.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
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
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含解析)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含解析)一、挑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X•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据甲骨文记载,商王“宣传‘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应了商代()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利C.权利向皇帝高度集中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解析:选A。
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应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触及按血缘亲疏对政治权利进行分配,故B项毛病;商朝政治权利分散,皇帝称谓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毛病;材料不能看出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故D项毛病。
2.(202X•湖北荆门高一期末考试)梁启超认为:“中国历成心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A.实行分封制 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解析:选A。
部落体制下,各部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从而“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为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毛病;禅让制终结于夏朝,故C项毛病;郡县制在秦统一之后才大规模推行,故D项毛病。
3.(2015•浙江学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选A。
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体现天子为诸侯之君主。
由此判定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为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故A项正确。
4.(202X•湖北黄石有色一中高一月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解析:选B。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测试卷及答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
但后《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
这种局面( ) A.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B.巩固了分封制度.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D.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答案:解析:材料中宗子是士,而平民却成为大夫,宗子政治地位低于平民,这与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
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礼记”“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促进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答案:解析: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
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
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故本题选。
4.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材料信息的本质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答案:B解析:依据“无尺土之封”,可知是指秦朝的郡县制,“使后无战攻之患”则是对郡县制的肯定。
(完整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2018-2019 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姓名: 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1.西周的制度丰富多彩,在借鉴夏商制度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制度。
下列哪一制度充分显示出西周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A.分封制 B .宗法制C.世官制 D .郡县制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3.《史记·殷本纪》载:(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表明当时()A.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B .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C.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 D .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4.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 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的问题。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河 B .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河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 .各自为政,分段治理5.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6.《汉书·百官公卿表》 载:“大率十里一亭, 亭有亭长;十亭一乡, 乡有三老, 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
”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 A .三公九卿制 B .法律制度C .中央集权制D .皇帝制度7.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
郡县治,天下 无不治。
”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A .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B .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C .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D .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同步练习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练习 09/25姓名小组班级得分请认真思考,独立地完成练习(高一年段用)一、选择题(本道题共25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共75分)1、《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b5E2RGbCAP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2、《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县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4. 山东又称齐鲁,这个简称应该源于A.商朝宗法制 B.秦代郡县制 C.西周分封制 D.隋唐科举制5.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6.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p1EanqFDPw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8、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地方政治B.管理地方行政C.征收地方赋税D.长官地方军事9、“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记载,反映了唐朝的三省DXDiTa9E3d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D.皇权不断加强10、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说: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太子的地位非常稳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检测题(附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检测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0年央视春晚成龙深情演唱《国家》,歌曲将国的强大与家的祥和完美呈现,诠释了国与家的血脉相连,让亿万中国人在感动之余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古代把“国”与“家”结合起来的制度是(A.王位继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 史学家张萌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度3.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4.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5.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6.《三字经》写到:“同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反映了()的来历A. 上古天神名号B. 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C. 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D. 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8. 右图是秦朝政府的基本组织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座号:____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西周的制度丰富多彩,在借鉴夏商制度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制度。
下列哪一制度充分显示出西周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A.分封制 B.宗法制C.世官制 D.郡县制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3.《史记·殷本纪》载:(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表明当时()A.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 B.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C.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 D.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4.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的问题。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河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为政,分段治理5.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6.《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
”材料中的“秦制”是指()A.三公九卿制 B.法律制度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度7.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这说明秦朝“郡县制”()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B.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C.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D.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A.皇帝制度的确立B.郡县制的实行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10.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①秦朝设置三公九卿②西汉设置中朝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①③ B.①④C.①② D.②④1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12.古代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中央对地方情况了解比较全面真实,对典正法度、维系纲纪、改善地方吏治及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
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3.《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该思想强调()A.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B.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C.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D.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14.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B.封建等级制度越来越趋向森严C.皇权独尊,专制政治走向极端D.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15.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中的高级官吏由中央任免。
上述做法()A.扩大了王国辖区的范围B.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C.形成郡国并行地方体制D.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16.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17.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
明成祖此举()A.表明皇权渐趋衰弱 B.意在加强君主集权C.促使内阁取代六部 D.造成首辅权力失控18.《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 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19.雍正帝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军机事务,五年后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1738年乾隆帝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
这一演变反映了()A.军机处逐渐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B.政治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工具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20.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二、非选择题21.(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事……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凡吏蠹民莫,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
提点刑狱使……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宋史》卷一六七《辞官志》材料三: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四: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服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6分)(2)据材料二可知,宋代“路”的常设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6分)(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成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6分)(4)结合四段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10分)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
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
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
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
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材料三: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二、非选择题21.(28分)(1)包括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的意见。
(3分)意义: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3分)(2)地方管理机构实行分权,机构之间分工明确;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且直属于中央。
(6分)(3)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助理机构。
(6分)(4)主要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4分)22. (12分)示例一:论题: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4分)阐述: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地方军阀势力;行省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