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

合集下载

金、银或多金属矿找矿、成矿规律方面研究

金、银或多金属矿找矿、成矿规律方面研究

金、银或多金属矿找矿、成矿规律方面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从金、银或多金属矿找矿、成矿地质背景角度出发,阐述了金、银或多金属矿找矿、成矿所遵循的原则,论述了多金属矿找矿、成矿环境与条件,叙述了找矿、成矿规律,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金、银或多金属矿找矿、成矿规律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矿规律;找矿方法;矿产资源引言作为不同生产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矿产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要积极加强多金属矿产的开发力度,基于不同地质结构分析矿产资源,对矿区带进行划分,探究其成矿规律和矿产分布规律,从而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保障。

1金、银或多金属矿找矿、成矿地质背景分析1.1金、银或多金属矿找矿、成矿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地球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基于时间的变化和推移导致地球环境出现变化,而地质运动使得地表发生下沉等现象,使得矿床、断层等岩面的出现,并因为变质活动、岩浆喷发以及构造变化,使得金属元素在一定转移和堆积环境下不断形成金属矿产,在经常长期的风吹日晒后被破坏,则因为地壳的不断变化使得埋藏于地下的矿产出现变化,一系列过程使得矿产不断积累,而有重复的被破坏,最终使得成矿出现不同的变化,这些内部和外部因素逐渐形成了金、银或多金属矿找矿、成矿的规律。

1.2大洋、大陆以及不同阶段所造成的差异首先,因为大洋和大陆的区别,导致成矿的背景不同,基于大洋环境下所形成的岩石圈被称为大洋岩石群,而基于大陆环境下所形成的岩石圈被称为大陆岩石圈。

而基于不同岩浆作用、不同稳定性以及不同构造导致大陆岩石圈内的成矿背景存在区别,而由于大陆板块处于迁移状态下,则因为不同板块的结合区域,在碰撞条件下导致相同地区会出现不同的金属矿产。

其次,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地质背景往往与成矿规律之间存在关联性,基于地壳运动方式的不同,导致其成矿地质环境不同。

例如在元古宙和太古宙时期的含铁建造,以及绿岩带和相关的铀、金矿床,其中元古宙不仅有铁建造,同时还产出大量的硫化物矿床,因此,金、银或多金属矿找矿、成矿的地质背景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形成时间之间存在关联性。

中国东南沿海银矿床地球化学分类及成矿规律(肖惠良

中国东南沿海银矿床地球化学分类及成矿规律(肖惠良

矿1998年床地质第 17卷 增 刊MINERAL DEPOSITS中国东南 沿海银矿床地球化 学 + 分 类及 成 矿规律肖惠 良(中 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南 京) 提 要 :中 国东南沿海浅成 中低温热液银矿床是环太平洋构造 -岩 浆成矿带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据 区内银矿床及铅 、锌 、铜 、金 、钼 、锡 、锑 、铁 、锰 、硫矿床共 生 、伴 生 组 合 关 系 、地球化学 特 征 ,将 银 矿 床 分 s)类 s)类 为 单 一 Ag类 、 Ag-Pbˉ zn类 、 Ag-Au类 :Ag-Cu(Mo)类 、 Agˉ Cu类 。

、 Ag-Cu(Mo)类 、 Ag-sn类 、 Ag-Pb-Zn类 、 Ag-sb 、 单 一 Ag类 类、 Ag-Fe(Mn、 、 Ag-Fe(Mn、。

空间分布(自 、 Agˉ东 sn类向西)为、 Agsb类、 Ag-Au类关键词:银 矿床 地 球化学 分 类 成 矿规律 东 南沿海 中国东 南 沿 海银 矿成 矿 带是 环 太 平 洋 构 造 -岩 浆 成 矿 带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根 据 郭 令 智 等 一 人研 究 ,该 区燕 山期 为 活 动 大 陆边 缘 。

侏 罗 纪 以后 ,该 区 受 到 强 烈 挤 压 ,形 成 了 系 列 以 一 NNE向 为 主 的构造 -岩 浆 成 矿带 。

中生代 强 烈 的火 山活 动及 系列 花 岗岩 的侵 人 作 用 ,产 生 了以 Ag、 Pb、 Zn、 Cu、 Au、 Sn、 Sb、 Fe、 Mn、 S、 Mo等 为代 表 的矿 化 集 中 区 。

[1]、 厚婆坳 、下溪底 、 80年 代 以来 ,该 区相继发现 了大岭 口、拔茅 、五部 、毫石 、嵩溪 、大齐岙等一 批 具较大远景 的银 矿床 ,这 些银矿床既有独立银 矿 ,也 有共生 和伴 生 梅仙 [2〕 一 银矿 ,银 矿床的广泛分布 ,使 该 区成为我 国主要银矿成矿带 之 。

白银地区金矿成矿及找矿规律

白银地区金矿成矿及找矿规律

白银地区金矿成矿及找矿规律【摘要】本文针对白银地区特定的成矿地质环境,从矿源层控矿、岩浆岩活动控矿、区域变质作用控矿、构造控矿四个方面对金矿成矿规律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针对不同金矿类型的找矿规律。

【关键词】白银;金矿成矿;找矿规律从矿床的形成因素及过程来看,特定矿床的出现是岩石圈系统某种运动(作用)的结果。

白银地区位于北祁连山早古生代造山带石灰沟—白银厂裂谷—岛弧东延部分石青硐—白银火山岩亚带东段,南为中祁连隆起带。

该地区金矿床的形成归因于晚元古代以来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该地区的金矿类型众多,曾以白银厂大型黄铁矿型铜矿床享誉国内外。

本文通过分析已有的金矿资料,并结合白银地区的地质演化、成矿地质背景、金矿分布等对该地区的金矿成矿及找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

1.成矿地质环境白银地区形成的主要成矿地质环境有:中祁连边缘海盆地隆起带、了高山古陆边缘裂陷槽、白银火山岛弧带、断陷盆地。

这几大地质环境构成了白银地区主要的成矿地质背景。

1.1中祁连边缘海盆地隆起带中祁连边缘海盆地隆起带位于黑石川-棺材涝池-曾家庄一带。

形成于中元古代末期,由古特提斯板块向中国陆台急剧俯冲使该区发生褶皱而成。

其地质特征为海相碎屑岩沉积区域变质及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

矿床类型为变质热液型、蚀变破碎带型和硫化物伴生金型。

1.2了高山裂陷槽了高山裂陷槽位于西湾以南红砂岘—甘露池一带,形成于早古生代中、早期,因地壳运动使中部(了高山)下陷而成。

其地质特征为成熟度低的岩屑杂砂岩、硅质岩、火山岩沉积及岩脉侵入活动。

矿床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型和变质热液型。

1.3白银火山岛孤带白银火山岛孤带位于石青硐- 苏家湾断裂带以北,形成于早古生代中、早期,因火山喷发而成。

其地质特征为双峰式火山喷发沉积及岩浆侵入活动,不同方向构造活动。

矿床类型为热液改造型和块状硫化物伴生金型。

1.4断陷盆地断陷盆地位于西湾、狄家台、东台子、白银以南等地形成于中新生代,因区域构造运动使该地区强烈凹陷而成。

东秦岭金_银_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1)

东秦岭金_银_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1)

东秦岭金、银、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刘国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7)摘 要: 东秦岭金、银、多金属成矿带,所处的东秦岭造山带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形成了一套N W W 向的叠瓦式构造,成矿带位于莫氏面、居里面由浅变深的斜坡梯度带上,地球化学异常具有北西成带、北东成行、环绕岩体、相同元素组合的异常与地层分布一致等特点。

宽坪群和二郎坪群为主要的含矿层位,燕山晚期花岗岩和华力西期复式花岗岩为主要成矿岩体。

将东秦岭各类金属矿床分为6个成因类型,划分了6个Ⅲ级成矿带和12个Ⅳ级成矿亚带。

文章还对东秦岭地区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进行了阐述与归纳。

关键词: 成矿规律;找矿标志;东秦岭中图分类号: P 612;P 6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1412(2003)03-0178-07图1 东秦岭地质构造略图Fig .1 T he g eolog ical sketch o f Ea st Qinling1.第四系2.白垩系3.侏罗系4.泥盆系5.二郎坪群6.栾川群7.熊耳群8.宽坪群 9.秦岭群 10.太华群 11.燕山期花岗岩 12.海西期花岗岩13.加里东期花岗岩 14.闪长岩 15.断裂 位于豫陕交界的东秦岭地区(图1)是秦岭贵金属、多金属成矿带的东段,区内各种类型的金、银、多金属矿床星罗棋布,从而使该区成为我国主要的金、银、多金属开发基地,本文初步分析了该区的成矿背景、含矿岩层、岩体特征,总结了本区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以期对在本区找矿有所裨益。

1 成矿背景1.1 区域构造演化东秦岭造山带的演化经历了6个主要阶段:(1)华北、扬子古陆块形成阶段:华北、扬子古陆块先后在19Ga 和8.5Ga 左右形成,均由零散的古陆核和覆盖其上的3个基底层构成,经历了阜平运动、嵩阳运动、中岳运动、晋宁运动,逐步转化为地台状态。

(2)古洋底扩张及陆缘增生阶段:由于秦岭古洋底的扩张、华北古陆块南缘成为古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先后形成了以宽坪群为代表的元古代增生带和以二郎坪群蛇绿岩为代表的加里东增生带。

银矿的选矿方法

银矿的选矿方法

银矿的选矿方法
目前,我国已探明的银矿储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银品位达到工业指标具有独立开采价值的银矿储量,另一部分是指银品位低于工业指标,随主元素开采而顺便综合回收的伴生银矿储量。

那么我国是如何对这些银矿资源进行选矿加工的呢?
我国以生产银为主的独立银矿的选矿基本上都采用浮选法选银,而共、伴生银矿则采用:单一浮选法和浮-重选法、浮选-氰化法的联合流程来进行选矿,其中以浮选最为重要。

为了提高独立银矿浮选的回收率,我国也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针对银矿物嵌布粒度的粗细特点,尽可能使银矿物充分解离,提高银的回收率;二是选择中性或弱碱性的浮选矿浆碱度和选用碳酸钠作浮选矿浆的调整剂,提高银的浮游性;三是搭配使用黄药与黑药,增强对银的捕收能力。

银矿石经过选矿过程之后,所得到的产品有银精矿、银泥和各种有色金属的含银精矿。

目前对前两者通常采用火法熔离(反射炉、电炉、坩埚、鼓风炉、闪速炉),或者用湿法冶金分离提取,再行电解精炼;后者主要是在冶炼有色金属过程中,半银富集到阳极泥(主要是铜、铅阳极泥)中综合回收。

在我国98%的白银是从各类有色金属矿的冶炼阳极泥中回收的。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下,我国在共、伴生银矿的综合选矿回收方面得到了加强,许多矿山和炼厂重视了银的回收,选矿技术设备有了一定的发展,银的回收率也不断提高。

广西某地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广西某地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灰岩 ; 郁江组厚度在 2 2 7 ~3 6 2 m范围内 , 主要成分 自下 而上依 次为 : 细砂岩 、 粉砂岩 , 泥岩 、 泥灰岩 透镜体 , 中、 厚 层状 泥质灰 岩 。同时该地 区的岩浆 岩出露 者很 少 , 几乎 没有 。西大 明 山 地质构造 见图 1 。
囤 I 圃 2 圆 回 4 豳 圜 6 圆 7 圆 懂 9 圜 j 口 豳 f I 匾l 2 团 ”固 埠 团
1 5 . 石 英脉 ; 1 6 . 地层界线 ; 1 7 . 不整 合 界 线 ; 1 8 . 断层及编号 ; 1 9 . 复 式 背斜 轴 ; 2 0 . 背斜 轴 ; 2 1 . 向斜 轴 ; 2 2 . 地 层 1 3年第 2 D 卷第 4期
矿物 以 自然银 为主 , 辉银矿其次 , 含 有少量方铅矿 、 闪锌矿等。 文章 通过 对成矿 的地质 条件、 矿床 类型、 矿物 成分 、 控矿
因素的分析 , 为 进 一 步做 好 广 西地 区 的找 矿 工作 提 供 了方 法和 依 据 。 关键 词 : 地质特征 ; 找矿 方 向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8 5 5 4 . 2 0 l 3 . o 4 . 0 5 2 0 引 言
技 术 研 发
V0 】 . 2 0。 No . 4, 2 0 1 3
广 西 某 地 银 矿 地 质 特 征 及 找 矿 方 向
崔永发, 蓝康 华
( 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第 四地质 队 , 广西 南 宁 5 3 0 0 3 1 )
摘 要: 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 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影响而产 生的广 西某银矿 , 在 强烈的岩 浆及 火山作 用 下,将地 壳 内部 的合金银 元素的物 质带到地 面, 经过数 万年的沉积演 变, 形成 了金银矿床 ,构成 了我 国重要 的金银 成矿 带。这 类矿石

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

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
不 同 岩 性 的 围 岩 对 银 矿 体 的 类 型 、定 位 、展 布 和 形 态 也 有 影 响 ,例 如 当 围 岩 为 渗 透 性 差 的 砂 砾 岩 、致 密 的 厚 层 状 石 英 岩 等 地 质 体 ,构 造 裂 隙 不 发 育 时 ,可 成 为 矿 液 的 封 闭 层 ,使 上 升 的 热 流 体 不 易 逸 散 ,有 利 于矿液在岩体顶部 及 近 接 触 带 围 岩 中 富 集;当 围 岩 含 银 较 高 夹 有 沉 积 黄 铁 矿 、菱 铁 矿 层 时 ,经 热 液 叠 加 改造可形成似层状含银含铜黄铁矿体或含银含铜磁 铁 矿 体 等 ;当 围 岩 为 碳 酸 盐 岩 石 时 ,岩 体 内 部 形 成 斑 岩型含银矿床的同 时,岩 体 与 围 岩 发 生 接 触 交 代 作 用,形 成 斑 岩接 触 交 代 复 合 型 铜 钼 含 银 矿 床,如 长 江中下游地区 丰 山 洞、武 山、城 门 山 等 大 中 型 斑 岩 接触交代层间交代的复合型铜硫铁含 银矿 床;当顶 板围岩为泥岩,泥 质 和 硅 质 岩、凝 灰 岩 等 密 封 性 好, 围岩中又有碳酸盐岩存在时则形成斑岩型矿化与接 触交代型矿化同体共存的矿床。
etal.(2000)曾 专 门 就 银 矿 研 究 中 的 几 个 问 题 进 行 了 探 讨 ,但 内 容 只 涉 及 独 立 银 矿 的 概 念 、银 矿 床 的 分 类及一种重 要 的 含 银 矿 物———黝 铜 矿 的 简 短 讨 论。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 基 础 上,总 结 了 我 国 银 矿 床 地 质 控 矿 规 律 ,提 出 了 需 要 重 视 的 若 干 找 矿 方 向 。
4)自 然 资 源 部 咨 询 研 究 中 心 ,北 京 ,100037
内容提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地 层、构 造 和 岩 浆 岩 对 我 国 银 矿 产 出 和 分 布 的 控 制 特 点 和 规 律: 银矿赋矿地层以泥盆系最多,其次是中元古界、石炭系等,按赋矿岩性则以碳酸 盐 岩 最 多,变 质 岩 次 之;古 老 地 块 边 缘裂陷槽和增生带、区域性深大断裂及 多 组 构 造 汇 聚 部 位 及 陆 相 断 陷 盆 地 是 我 国 银 矿 产 出 和 分 布 的 重 要 控 制 因 素;海相火山岩、陆相火山岩、侵入岩控制着我国不 同 地 区 和 类 型 的 银 矿 产 出。 分 析 了 我 国 大 型、超 大 型 银 矿 的 找 矿前景和方向,提出川西义敦岛弧带、川滇黔接壤地 区 和 大 兴 安 岭 成 矿 带 是 大 型、超 大 型 银 矿 的 重 要 找 矿 区,继 续 加强我国陆相火山岩型大型、超大型银矿的寻找和研究;重视在萤石矿床分布区、黑 色 岩 系 分 布 区 找 银 矿 及 火 山 岩 地 区 找 银 锰 型 矿 床 ;充 分 利 用 银 矿 找 钨 、锡 等 其 他 矿 种 。

白银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白银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第8卷第6期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Vol.8,No.6 1999年12月 GEOLOGICAL EXPLORATION FOR NON FERROUS METALS Dec.,1999白银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王光宁(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 白银 730900)摘 要 白银地区晚元古代以来形成的大地构造奠定了金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

金矿成矿作用受一定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控制,不同级别和规模的构造分别控制着金矿成矿带、矿床(体)的产出、矿床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

找矿方向应为深大断裂两侧及韧(脆)性剪切带。

关键词 白银地区 金矿类型 成矿规律 大地构造环境1 区域构造及成矿地质背景白银地区位于北祁连山早古生代造山带石灰沟 白银厂裂谷 岛弧东延部分石青硐 白银火山岩亚带东段[1],南为中祁连隆起带。

研究表明,本区晚元古代以来由板块运动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奠定了金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

由其形成的主要成矿地质环境有:中祁连边缘海盆地隆起带、了高山古陆边缘裂陷槽、白银裂谷、断陷盆地,石青硐 苏家湾区域深大断裂带和新铅硐 曾家庄韧(脆)性剪切带,后两者叠加在边缘海盆地、裂陷槽及裂谷之上或对其进行了改造。

2 金矿类型据现有资料统计,本区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中发现的主要金矿类型列于表1。

已知金矿床(点)达23处,其中已开发利用的金矿主要集中在石青硐 苏家湾断裂两侧。

3 金矿成矿规律本区金矿成矿与地层、构造、岩浆岩关系密切,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复杂、成带分布的特点。

3.1 地层控矿规律金矿成矿对地层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2],金矿的产出与一定的地层或层位有明显的倾向性。

本区金矿床(点)的初步统计表明,金矿成矿受一定的地层(岩相)及岩性组合控制。

1)已知原生金矿床(点)产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变质绿片岩相地层中;砂金矿床(点)形成于砂砾岩层中;主要的赋矿建造及相应赋矿层位为:变质浅海相硅泥质碎屑岩建造,包括皋兰岩群(黑石川)、中下寒武统(了高山);细碧角斑岩建造,即中寒武统(白银厂群);河湖相砂砾岩建造,包括白垩系(河口群)、第四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
摘要: 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地层、构造和岩浆岩对我国银矿产出和分
布的控制特点和规律:银矿赋矿地层以泥盆系最多,其次是中元古界、石炭系等,按赋矿岩性则以碳酸盐岩最多,变质岩次之;古老地块边缘裂陷槽和增生带、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多组构造汇聚部位及陆相断陷盆地是我国银矿产出和分布的重
要控制因素;海相火山岩、陆相火山岩、侵入岩控制着我国不同地区和类型的银
矿产出。

分析了我国大型、超大型银矿的找矿前景和方向,提出川大型、超大
型银矿的重要找矿区,继续加强我国陆相火山岩型大型、超大型银矿的寻找和研究;重视在萤石矿床分布区、黑色岩系分布区找银矿及火山岩地区找银锰型矿床;充分利用银矿找钨、锡等其他矿种。

关键词:银矿;大型矿床;控矿规律;矿床类型;找矿方向
地层对银成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为赋矿围岩和矿源层两方面。

不同岩性的
围岩对银矿体的类型、定位、展布和形态也有影响,例如当围岩为渗透性差的砂砾岩、致密的厚层状石英岩等地质体,构造裂隙不发育时,可成为矿液的封闭层,使上
升的热流体不易逸散,有利于矿液在岩体顶部及近接触带围岩中富集;当围岩含银
较高夹有沉积黄铁矿、菱铁矿层时,经热液叠加改造可形成似层状含银含铜黄铁矿
体或含银含铜磁铁矿体等;当顶板围岩为泥岩,泥质和硅质岩、凝灰岩等密封性好,
围岩中又有碳酸盐岩存在时则形成斑岩型矿化与接触交代型矿化同体共存的矿床。

一、控矿特点和规律
1.1古老地块边缘裂陷槽和增生带控矿
我国的银矿分布总体而言离不开固定的几个板块周边,从地区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银矿储备要对于西部地区。

几个大型银矿通常围绕着华北地块、杨子地块以
及塔里木、华夏等地块区域。

这些区域在远古时期为地壳活动频繁区域,在该地区
的地城勘测中通常有裂隙或者凹陷增生的特点。

在地层凹陷的地区通常因为板块
变动存积了大量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因此在该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掺杂了银、铜、铅
锌等硫化物的矿床。

1.2陆相断陷盆地控矿
银矿多围绕盆地外围分布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在全国各地红盆中,已有银矿
报道的有湖北当阳铜家湾与铜铅锌共生的独立小型银矿、新疆且末县嘎其哥洛德
第三系砂砾岩中的中型共生铜银矿、青海囊谦解嘎小型独立砂岩型银铜矿。

此外
在湘南车江、湘西麻源等地砂岩铜矿中也伴生银。

贵州也有高含银铜矿。

事实表明,沉积盆地具有很好的聚银能力和成银潜力;盆地加构造,尤其是盆地中深大断裂
发育和不同方向的断裂汇聚的地区更加值得重视。

总之我国中新生代的盆地成矿
作用很重要,除已知的能源和膏盐矿产外,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也很可观,极具找矿前景。

二、岩浆岩控矿特点和规律
2.1海相火山岩控矿
海相火山岩类型的银矿在控矿条件下通常有一下几点特征:
周边围岩通常为石英岩和板岩等岩层构造。

矿体通常位于凝灰岩和凝灰质片
岩中。

当接触界面为基性火山岩和石英凝灰岩共同控矿时,银矿通常位于凝灰岩一侧。

当接触带为基性火山岩和石英云母岩共同控矿时候,银矿通常为中间接触带的
岩石中。

当接触带为铁锰岩和蛇绿岩共同控矿时候,银矿通常在接触带中间的凝灰
岩和铁锰岩中。

通过上述控矿条件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海相火山岩银矿中通常位
于接触带的过渡带或者化学性质相对活泼的岩体一侧。

并且整个银矿呈现层状或
者透镜状形态,并且整体银矿通常属于较大规模。

2.2陆相火山岩控矿
通常可以形成银矿的火山岩大多为凝灰岩或者集块岩等性质的火山熔岩,并且
银矿多发现于火山岩和沉积岩的交接地带。

分析周边岩石成分可以发现,银矿周边
的岩石通常为碎屑岩、熔岩、泥质岩、凝灰岩、碳酸盐的混合岩层。

我们总结陆
相火山岩的控矿特点可以做出一下总结:
矿体通常有着金银共生的现象,并且整体呈现金上银下垂直分布的形态。

部分情况下统一矿床内不一定同时含有金银矿床,但是在统一矿带中可以发现
金银共生的情况。

当存在金银矿床共生的条件时,通常周边没有熔岩或者熔岩含量
较少,矿床周边通常为凝灰岩和碎屑质岩。

在周边围岩蚀变分析中那个,周边岩体
通常具有钾化的特点,并且周边矿石常见为长石、云母等。

陆相火山岩银矿通常整
体延深较浅,但个别矿床有例外的情况。

因此还应该根据实际地理条件进行分析。

由于远古时期火山口的喷发活动,个别矿床周边地理构造为环形或放射性形态。


银矿床在地质时代上所处的地层年限根据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别,根据现有数据分析,东部地区陆相火山岩系在地质时代为中生代,西部地区则大多出现于石炭纪。

2.3侵入岩控矿
侵入岩类银矿床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岩浆熔离型银矿。

主要为甘肃地区的银铜矿床;
②海相火山气液型银矿。

主要为新疆地区和四川地区的银矿;
③陆相潜火山气液型。

常见于江西地区的超大型含银多金属矿;
④接触交代型。

常见于南岭地区的铅锌多金属矿和钨铅锌多金属矿。

三、银矿的找矿前景和方向
结合当前的开采资料和现有的大型银矿进行分析,当前大部分的大型银矿通常
都是由小型银矿不断开采发掘过程中形成的。

在进行中小型银矿的开采挖掘中通
过不断的深度开采,提升矿床的开采程度,最终成为超大型银矿矿床。

但是叶有个
别例外的情况。

如澳大利亚某处银矿在发掘初期就全部展露出来,但是这一类型较少,只能看作是个例,因此对于银矿的开采挖掘还是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

通过上
文论述,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做出一下推论:在寻找银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于现有
的贵金属矿和多金属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勘测,查看是否有大型银矿没有被发觉到。

同时要完善相关的地质勘测技术,如地球化学研究,地质测绘,和想相关地质工程等
领域。

通过上述思路进行大型银矿的开采勘测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在银矿的勘测过
程中节省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银矿勘测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锡-银多金属成矿系统的基本特征、研究进展与展望[J].李真真,秦克章,赵俊兴,李光明,苏仕强.岩石学报.2019(07)
[2]内蒙古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矿床成因制
约[J].江彪,武广,陈毓川,张通,刘文元,张彤,李雪娇.地质学报.2018(04)
[3]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特征[J].刘瑞麟,武广,陈公正,李铁刚,江彪,武利文,章培春,张彤,陈毓川.矿床地质.2018(02) [4]田培仁.新疆西天山北部构造演化及主要矿产的区域成矿特征[J].新疆地质,2018,(09).
[5]米宝清.新疆乌恰县恰克马克一带构造特征分析[J].地质科学,2017,(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