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是以下哪座城市?A. 北京B. 南京C. 上海D. 杭州答案:A2. 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规划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A. 商朝B. 周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D3. 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中国城市是?A. 苏州B. 杭州C. 扬州D. 厦门答案:A4.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答案:B5.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规划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二、填空题6.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____是城市中心,通常建有皇宫或政府机构。
答案:皇城7.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体现了____的思想,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答案:中轴线对称8.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市”是指____,是商业活动的集中地。
答案:市场9.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其城市布局遵循了____的原则。
答案:天人合一10.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中国最早的建筑规范书籍,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中轴线的对称布局;(2)城市中心设有皇城或宫城;(3)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不同功能区;(4)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12. 描述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答案: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宫城位于城市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皇城围绕宫城,是政府机构和皇家园林所在地。
外郭城则是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城市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强调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和美感;(2)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分区管理的参考;(3)重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了理念;(4)城市设计中融入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礼”等,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5)《营造法式》等古代建筑规范书籍,为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城建史试题及答案

城建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出自哪部著作?A. 《周礼》B. 《营造法式》C. 《考工记》D. 《管子》答案:A2.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哪个朝代的城市布局最为规整?A. 商朝B. 周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D3. 以下哪个不是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建筑?A. 斗兽场B. 万神殿C. 圣彼得大教堂D. 浴场答案:C4. 巴黎的城市布局设计中,哪个建筑起到了中心点的作用?A. 卢浮宫B. 埃菲尔铁塔C. 凯旋门D. 巴黎圣母院答案:B5. 以下哪个城市不是由规划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A. 昌迪加尔B. 巴西利亚C. 纽约D. 阿尔及尔答案:C6. 现代城市规划中,哪个概念最早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A. 城市美化运动B. 田园城市C. 新城市主义D. 城市更新答案:B7. 以下哪个城市不是以放射状道路系统著称的?A. 巴黎B. 华盛顿C. 巴塞罗那D. 莫斯科答案:C8. 城市规划中的“绿色空间”主要指什么?A. 城市公园B. 城市绿化带C. 自然保护区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9. 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导向发展”(TOD)是指什么?A. 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B. 以私人汽车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C. 以步行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D. 以自行车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答案:A10. 以下哪个城市不是以水系为城市布局的主要特征?A. 威尼斯B. 阿姆斯特丹C. 伦敦D. 东京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常见的问题?A. 交通拥堵B. 环境污染C. 住房短缺D. 城市扩张答案:ABCD2. 城市规划中的“智慧城市”通常包括哪些技术?A. 物联网B. 大数据C. 人工智能D. 云计算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城市规划中常用的设计原则?A. 人本主义B. 可持续发展C. 混合用途D. 历史保护答案:ABCD4. 城市规划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城市的交通规划?A. 城市规模B. 地形地貌C. 人口密度D. 经济发展水平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城市规划中常见的绿地类型?A. 公园B. 广场C. 自然保护区D. 街旁绿地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题库及答案【范本模板】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①第一次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目的是将殷商顽民管制于成周。
第二次,解放后,在洛阳西部发现东周时代夯土城墙址可能即为周王城,其部分以为涧水冲毁,部分在涧水西岸,文化遗址多为东周及春秋时代,与该城建于西周不符,故可推断进行了第二次筑城高潮.②主要城市: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③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顽民。
4: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经途九轨指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
②影响:1“旁三门,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
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秦统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纷争局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
实行有益于全国统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措施.如: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及郡县制度;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促进其发展。
建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在政策上重农工商业的发展,各国都成虽被拆除,但这些城市依旧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淄博,邯郸,寿春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琅琊,芝罘等.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①建国之初,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填空、选择、判断:1、原始的居住形式:⽳居、巢居、半⽳居、地⾯建筑等。
⽳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居及地⾯建筑。
2、伴随着⼈类社会的第⼀次社会⼤分⼯,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3、⼈类的第⼆次社会⼤分⼯,即商业、⼿⼯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了私有制和阶级。
4、城市本⾝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城市泉州,南京。
6、在原始村落后期,就已由于⽣产及⽣活的需要⽽产⽣简单的分区,⼀般分为居住区、墓葬区、烧制瓷器的陶窑区等。
7、商城(郑州):是我国⽬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积达 25 平⽅公⾥的古代⼤城。
城市平⾯近似⽅形。
城墙为夯⼟墙,⼜厚⼜⾼。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制陶、铸铁等⼿⼯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8、周代的周原城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位于陕西的西安。
周代的都城: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王从周原迁都丰京及镐京。
9、井⽥的基本单位“夫”:即⼀农夫所受之⼀百亩耕地,被⽤来作为城市规划⽤地的基本单位。
10、商是第⼆个奴⾪制王朝,统治600余年。
殷商时代已出现考古证实的城市。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主服务的各种⼿⼯业和商业,如青铜器、⾻器、陶器等。
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的王城、成周,这时已有按⼀定规划建设的城市。
11、都城⼀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般市民住宅,城中⼀般都有王宫,修筑在⼈⼯夯筑的⾼台上,⽬的是防卫及显⽰其威严。
12、唐代国内最⼤的三个商业城市:南⽅海港⼴州(番禺)、长江与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陵)、运河⾄黄河的转运中⼼汴州(开封)。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古代城市的形成【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
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
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上述五条标准,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证。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
西周时期《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所记载的城建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并分析比较城市与原始聚落的区别。
答:我国城市经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后期已基本形成。
城市产生的条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财富,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社会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起来,出现商品交易;与此同时,部族间为了争夺领地、财富等,战争频繁,这使居民需要采取防御措施,随之,兼具防御和交易的城市随之出现。
如:黄河中下游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中上游的都江堰芒城城址等。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随着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聚落产生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原始聚落是指,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由此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居民点已经初具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
但居民点仍不具备城市的形成标准,城市产生的标准有: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城市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业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海上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唐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在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列外交往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次要旧地位,所以几乎只有番禺(即广州)一处港市。
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再度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扬州——唐代泉州——唐宋广州——唐宋杭州——宋元明州——宋代影响:1、海上贸易促进了港市的迅速发展。
如广州作为南航路始发港,在唐代迅速发展为唐代第一大外贸港市;而此前默默无闻的泉州、明州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2、市舶司的兴废,直接关系到港市的荣衰,往往是市舶司之所在,就是重要港市之所在。
如扬州虽在唐代为第二大港市,但因唐末战乱影响,始终未设市舶司,其港市地位也被杭州和明州取代。
3、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海港城市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城垣形制,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2.doc

三1、中国古代有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管子》——自然至上;《周礼•考工记》——皇权至上)?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
”;“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
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建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城建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是位于哪个文明?A. 古埃及文明B. 古印度文明C. 古巴比伦文明D. 古中国文明答案:C2. 罗马斗兽场是哪种建筑风格的代表?A. 哥特式B. 巴洛克式C. 罗马式D. 拜占庭式答案:C3. 以下哪个不是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点?A. 城墙环绕B. 教堂中心C. 工业区发达D. 市场繁荣答案:C4.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为了纪念哪个事件而建造的?A. 法国大革命B. 巴黎公社C. 世界博览会D. 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C5.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奠基人是哪位?A. 勒·柯布西耶B. 弗朗西斯·培根C. 阿尔多·罗西D. 彼得·贝伦斯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_________文明时期的城市规划。
答案:苏美尔7. 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被称为_________。
答案:阿哥拉8.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典型布局是_________、教堂和市场。
答案:城堡9. 工业革命后,城市规划开始重视_________和卫生问题。
答案:交通10. 现代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了_________、社会和经济的平衡。
答案:环境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古代罗马城市规划的特点。
答案:古代罗马城市规划以广场为中心,道路系统发达,城市布局呈网格状,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如浴场、剧院和竞技场等。
12. 描述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理念。
答案: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强调人文主义思想,城市布局追求对称和几何形式,重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
13. 解释现代城市规划中“智慧城市”的概念。
答案:智慧城市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来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52365)一、选择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B.郑州商城C.西亳D.陕西半坡村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B.长乐宫C.二里头D.明光宫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B.孟菲斯C.阿玛纳城D.乌尔城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B.北魏C.隋唐D.宋元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B.扬州和杭州C.扬州和苏州D.扬州和淮安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B.交河城C.统万城D.渤海上京龙泉府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A.安阳B.成都C.大同D.大理13.中国近代第一城是( D )。
A.天水B.保定C.淮安D.南通14.明代具有典型双城结构的城市是( D )。
A.迪化B.大理C.同里D.归绥15.( D )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A.赖特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伊利尔﹒沙里宁11.中国目前现存最大的战国遗址是( A ) 。
A.燕下都B.郑韩故城C.齐临淄D.赵邯郸16.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荣的城市是( C )。
A.燕下都B.郑韩故城C.齐临淄D.赵邯郸17.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丁字交叉路口是在( D )。
A.唐长安B.南宋临安C.北宋东京D.曹魏邺城18.( D )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A.赖特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伊利尔﹒沙里宁19.道路有“三横四直”之说的城市是指( A )。
A.南宋平江府B.南宋临安C.隋唐洛阳D.北宋东京20.( A )提出田园城市的城市设想。
A.霍华德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佩里二、简答1.简述城市的双重含义。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市是交换的场所,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2. 简述城与廓的基本概念城墙,城指内城的墙,廓指外城的墙。
“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管理劳动人民。
3.简述闾里的基本概念“闾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唐代以前施行封闭的里坊制,汉代称之为“闾里”,泛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
4.简述卫星城的基本含义。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渡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5.简述中国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1)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2)都城形成城市中轴线,宫城和皇城位于城市北部居中,前朝后寝格局,严格分区;3)集中设市、统一管理,市场位置南移,形成前市后朝格局;4)形成复杂、完善的棋盘状路网;5)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坊发展为整齐划一、封闭、内向的形态;6)城市中寺庙建筑大量增加;6.简述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及规划影响。
1)布局特点: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2)规划影响: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前朝后寝)。
7.简述唐代扬州的繁荣原因及其城市格局。
1)繁荣原因:水陆交通便利,是漕粮集运口岸和淮盐集散地;是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地;本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手工业。
2)城市格局:分子城和罗城。
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官衙集中的地区;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
子城城墙为土筑,两重城墙,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罗城呈长方形,棋盘状路网。
唐代扬州有繁华的长街和夜市,说明晚唐时期,扬州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
8.简述秦汉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
1)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2)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3)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4)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5)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6)出现了礼制建筑;7)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9.简述南建康的建设特征。
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防御作用较强,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4)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10.简述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布置的基本特点。
1)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2)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3)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11.简述南宋平江府城的城市布局特点。
1)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以子城为中心,子城系平江衙署所在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府署衙署在轴线南端。
2)商市和居住: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子城的西北角集中各种商市;县署以北是整齐密集的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
3)道路与庙宇:河流和道路系统——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
城内佛、道建筑比重较大,展现出较高的江南园林造园艺术。
三、论述1.结合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论述《周礼•考工记》的理解及含义。
1)《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2)《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3)《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制思想。
2.结合城市建设实例,论述《管子》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思想。
1)《管子》书中有一套明确而完整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尤其重视发展农业及工商业对城市的关系。
这些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反映春秋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特点,对拘于礼制等级和宗法封建的西周城邑营建制多有批判,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2)城市选址方面,“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上,必于广川之下,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适,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
3)城市分级方面,西周城邑营建制以宗法封建为纲分城邑为三级。
周王是“周之宗盟”盟主,天下大宗,所居王城当列第一级城邑。
诸候承王命,又以政治和宗法的双重身份,在其封疆内营建国都,诸侯城便列为第二级城邑。
宗室及卿大夫受采地,同样以双重身份建置采邑──“都”,都就为第三级城邑。
“王城”、“诸侯城”、“都”三级间不仅有政治上的统属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们有不同的规模(涉及乡、遂数量及辖地范围等)。
规模上,王城必大于诸侯城,诸侯城必大于都。
城邑规模不同.实际也体现了力量的差异。
就这样,三级城邑制等第分明,不容越。
至春秋时期,“周室日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而齐经政治、经济改革,生产迅速发展,国力大增,疆域也为之开拓。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管仲敢于向西周城邑旧制发起批判,对城市分级作出新的解释。
3.论述唐长安的城市布局特点及其道路系统、居住、商市方面的概况.1)城市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
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宫城位于皇城北面,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宫城东北方建有大明宫。
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
2)道路系统:干道和街坊两个系统;城市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