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是以下哪座城市?A. 北京B. 南京C. 上海D. 杭州答案:A2. 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规划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A. 商朝B. 周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D3. 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中国城市是?A. 苏州B. 杭州C. 扬州D. 厦门答案:A4.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答案:B5.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规划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二、填空题6.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____是城市中心,通常建有皇宫或政府机构。
答案:皇城7.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体现了____的思想,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答案:中轴线对称8.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市”是指____,是商业活动的集中地。
答案:市场9.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其城市布局遵循了____的原则。
答案:天人合一10.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中国最早的建筑规范书籍,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中轴线的对称布局;(2)城市中心设有皇城或宫城;(3)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不同功能区;(4)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12. 描述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答案: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宫城位于城市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皇城围绕宫城,是政府机构和皇家园林所在地。
外郭城则是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城市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强调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和美感;(2)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分区管理的参考;(3)重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了理念;(4)城市设计中融入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礼”等,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5)《营造法式》等古代建筑规范书籍,为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中国城市建设史题库及答案【范本模板】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①第一次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目的是将殷商顽民管制于成周。
第二次,解放后,在洛阳西部发现东周时代夯土城墙址可能即为周王城,其部分以为涧水冲毁,部分在涧水西岸,文化遗址多为东周及春秋时代,与该城建于西周不符,故可推断进行了第二次筑城高潮.②主要城市: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③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顽民。
4: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经途九轨指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
②影响:1“旁三门,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
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秦统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纷争局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
实行有益于全国统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措施.如: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及郡县制度;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促进其发展。
建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在政策上重农工商业的发展,各国都成虽被拆除,但这些城市依旧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淄博,邯郸,寿春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琅琊,芝罘等.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①建国之初,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填空、选择、判断:1、原始的居住形式:⽳居、巢居、半⽳居、地⾯建筑等。
⽳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居及地⾯建筑。
2、伴随着⼈类社会的第⼀次社会⼤分⼯,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3、⼈类的第⼆次社会⼤分⼯,即商业、⼿⼯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了私有制和阶级。
4、城市本⾝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城市泉州,南京。
6、在原始村落后期,就已由于⽣产及⽣活的需要⽽产⽣简单的分区,⼀般分为居住区、墓葬区、烧制瓷器的陶窑区等。
7、商城(郑州):是我国⽬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积达 25 平⽅公⾥的古代⼤城。
城市平⾯近似⽅形。
城墙为夯⼟墙,⼜厚⼜⾼。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制陶、铸铁等⼿⼯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8、周代的周原城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位于陕西的西安。
周代的都城: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王从周原迁都丰京及镐京。
9、井⽥的基本单位“夫”:即⼀农夫所受之⼀百亩耕地,被⽤来作为城市规划⽤地的基本单位。
10、商是第⼆个奴⾪制王朝,统治600余年。
殷商时代已出现考古证实的城市。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主服务的各种⼿⼯业和商业,如青铜器、⾻器、陶器等。
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的王城、成周,这时已有按⼀定规划建设的城市。
11、都城⼀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般市民住宅,城中⼀般都有王宫,修筑在⼈⼯夯筑的⾼台上,⽬的是防卫及显⽰其威严。
12、唐代国内最⼤的三个商业城市:南⽅海港⼴州(番禺)、长江与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陵)、运河⾄黄河的转运中⼼汴州(开封)。
城市建设史复习.doc

城市建设史复习1、屮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3、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肓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而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4、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明南京、北京城市布局特点——综述题或简答题。
汉长安:布局特点:a)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人城内。
b)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c)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曹魏邺城:城市平面呈矩形。
城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城市中偏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後的格局;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屈住区,宫城以西为王室专用园林。
干道南而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E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分区更为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1从权应变,富于创新,•2讲求实效,不事夸张•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北魏洛阳:多重城墙;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采用封闭的里坊制;集中市制;道路呈方格形。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分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面积84平方千米。
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丿郭屮心,皇城在宫城Z南,外廓城则以宫城、皇城为屮心,向东西南三而展开;从城市的平而布局來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廓城的民徳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犬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人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Z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34fc3dc7e2bd960590c677ff.png)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12秦汉城市发展: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13秦汉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居民住宅闾里制、都城多宫制)。
14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切联系为特征而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范围大小取决与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大小。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2.doc

三1、中国古代有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管子》——自然至上;《周礼•考工记》——皇权至上)?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
”;“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
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完整word版)中建史复习宝典

中建史考试要点备注:考试题目必定是此份资料中的内容(选择题不定)一、单项选择题。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屋顶形式为(A)。
A、单檐歇山B、单檐庑殿C、重檐歇山D、重檐庑殿2、现存砖砌长城建造时间于(D)。
A、秦代B、宋代C、唐代D、明代3、在宋代斗拱中,出跳的跳头上置横拱的构造做法称为(A)。
A、计心造B、偷心造C、合角造D、绞角造4、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C)。
A、梁思成B、赵深C、吕彦直D、陈植5、《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B)。
A、建筑理论著作B、工程技术著作C、城市规划著作D、地理著作6、《考工记》成书于(B)。
A、西周B、战国C、唐代D、明代7、北京天坛是(C)。
A、宫廷建筑B、民居建筑C、祭祀建筑D、宗教建筑8、北京天坛始建于(C)。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9、雀替在宋代称作(B)。
A、绰幕B、角替C、龟替D、铺作10、北京妙应寺白塔建造于(C)。
A、清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1、《营造法式》的作者是(B)。
A、计成B、李诫C、宇文恺D、梁思成12、《工程做法》成书于(A)。
A、清代B、明代C、唐代D、宋代13、《园冶》的作者是(A)。
A、计成B、李渔C、宇文恺D、王维14、支撑青檩的木构件称(A)。
A、合榻B、叉手C、驼峰D、托脚15、中国木构建筑屋顶最高等级形式是(C)。
A、悬山顶B、硬山顶C、庑殿顶D、歇山顶二、名词解释1、开间——间的宽度。
2、进深——间的深度。
3、举高——整个屋架及各檩往上抬的高度。
举高有总举高,有每项的举高。
4、步架——清式名称。
梁架上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5、步高——檩与檩之间的垂直距离。
6、大木作——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7、举架——清式叫法,宋氏叫举折。
中国木构架建筑屋顶坡度或凹曲线的处理方法。
即将屋顶坡的斜度越往上越增加。
为此,必须将瓜柱的高度越往上越加高。
8、明栿——平闇(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名词解释:1、城市: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2、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3、城郭:“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5、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的娱乐场所.6、蕃坊: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坊地区。
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接受中国官方管理。
(泉州7、关厢地区:城垣内用地不够,在城门外形成的新地区,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8、满城: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地方性统治中心)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9、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10、辽代五京:辽上京,赤峰,内蒙古巴林左骑南面;辽中京,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辽南京,北京,宣武门西部;辽东京,辽宁省辽阳市;辽西京,大同.11、九边重镇:,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定分布,有镇、卫、堡的分布等级,总兵驻地为镇,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
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驻甘州)、宁夏、固原,其中延绥、宁夏、甘肃总称“三边"14、宇文恺: 规划专家,建筑工程师,他不仅主持规划了长安和洛阳二城,还从事过水利,长城,桥梁能方面的工程,也是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简答题:1、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2、秦汉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⑥出现了礼制建筑;⑦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3、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①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②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③城市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④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⑤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52365)一、选择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B.郑州商城C.西亳D.陕西半坡村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B.长乐宫C.二里头D.明光宫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B.孟菲斯C.阿玛纳城D.乌尔城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B.北魏C.隋唐D.宋元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B.扬州和杭州C.扬州和苏州D.扬州和淮安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B.交河城C.统万城D.渤海上京龙泉府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A.安阳B.成都C.大同D.大理13.中国近代第一城是( D )。
A.天水B.保定C.淮安D.南通14.明代具有典型双城结构的城市是( D )。
A.迪化B.大理C.同里D.归绥15.( D )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A.赖特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伊利尔﹒沙里宁11.中国目前现存最大的战国遗址是( A ) 。
A.燕下都B.郑韩故城C.齐临淄D.赵邯郸16.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荣的城市是( C )。
A.燕下都B.郑韩故城C.齐临淄D.赵邯郸17.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丁字交叉路口是在( D )。
A.唐长安B.南宋临安C.北宋东京D.曹魏邺城18.( D )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A.赖特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伊利尔﹒沙里宁19.道路有“三横四直”之说的城市是指( A )。
A.南宋平江府B.南宋临安C.隋唐洛阳D.北宋东京20.( A )提出田园城市的城市设想。
A.霍华德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佩里二、简答1.简述城市的双重含义。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市是交换的场所,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2. 简述城与廓的基本概念城墙,城指内城的墙,廓指外城的墙。
“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管理劳动人民。
3.简述闾里的基本概念“闾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唐代以前施行封闭的里坊制,汉代称之为“闾里”,泛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
4.简述卫星城的基本含义。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渡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5.简述中国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1)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2)都城形成城市中轴线,宫城和皇城位于城市北部居中,前朝后寝格局,严格分区;3)集中设市、统一管理,市场位置南移,形成前市后朝格局;4)形成复杂、完善的棋盘状路网;5)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坊发展为整齐划一、封闭、内向的形态;6)城市中寺庙建筑大量增加;6.简述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及规划影响。
1)布局特点: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2)规划影响: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前朝后寝)。
7.简述唐代扬州的繁荣原因及其城市格局。
1)繁荣原因:水陆交通便利,是漕粮集运口岸和淮盐集散地;是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地;本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手工业。
2)城市格局:分子城和罗城。
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官衙集中的地区;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
子城城墙为土筑,两重城墙,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罗城呈长方形,棋盘状路网。
唐代扬州有繁华的长街和夜市,说明晚唐时期,扬州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
8.简述秦汉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
1)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2)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3)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4)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5)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6)出现了礼制建筑;7)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9.简述南建康的建设特征。
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防御作用较强,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4)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10.简述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布置的基本特点。
1)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2)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3)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11.简述南宋平江府城的城市布局特点。
1)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以子城为中心,子城系平江衙署所在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府署衙署在轴线南端。
2)商市和居住: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子城的西北角集中各种商市;县署以北是整齐密集的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
3)道路与庙宇:河流和道路系统——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
城内佛、道建筑比重较大,展现出较高的江南园林造园艺术。
三、论述1.结合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论述《周礼•考工记》的理解及含义。
1)《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2)《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3)《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制思想。
2.结合城市建设实例,论述《管子》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思想。
1)《管子》书中有一套明确而完整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尤其重视发展农业及工商业对城市的关系。
这些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反映春秋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特点,对拘于礼制等级和宗法封建的西周城邑营建制多有批判,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2)城市选址方面,“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上,必于广川之下,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适,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
3)城市分级方面,西周城邑营建制以宗法封建为纲分城邑为三级。
周王是“周之宗盟”盟主,天下大宗,所居王城当列第一级城邑。
诸候承王命,又以政治和宗法的双重身份,在其封疆内营建国都,诸侯城便列为第二级城邑。
宗室及卿大夫受采地,同样以双重身份建置采邑──“都”,都就为第三级城邑。
“王城”、“诸侯城”、“都”三级间不仅有政治上的统属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们有不同的规模(涉及乡、遂数量及辖地范围等)。
规模上,王城必大于诸侯城,诸侯城必大于都。
城邑规模不同.实际也体现了力量的差异。
就这样,三级城邑制等第分明,不容越。
至春秋时期,“周室日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而齐经政治、经济改革,生产迅速发展,国力大增,疆域也为之开拓。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管仲敢于向西周城邑旧制发起批判,对城市分级作出新的解释。
3.论述唐长安的城市布局特点及其道路系统、居住、商市方面的概况.1)城市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
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宫城位于皇城北面,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宫城东北方建有大明宫。
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
2)道路系统:干道和街坊两个系统;城市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