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三章新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_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实验准备:学生实验用品:烧杯、玻璃片、蒸发皿、坩埚钳、滤纸、镊子、酚酞、蒸馏水、CuSO4溶液、钠。

教师演示用品:小烧杯、玻璃片、滤纸、酚酞、CuSO4溶液、蒸馏水、钠、酒精灯、镊子、试管夹、硬质玻璃管、火柴、小矿泉水瓶。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教学过程:【魔术】学生表演化学小魔术:“滴水点灯”(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两滴水)。

【引言】在刚才的魔术中,奇妙现象的产生就是金属钠的功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活泼的金属—钠。

【板书】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课题)一、金属钠【学生探究】写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推测其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讨论结果)【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化学小魔术中,为什么能滴水点灯呢?在小魔术中金属钠的作用是什么?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金属?具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来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探究实验1】观察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这时可以看到钠的真面目。

观察钠表面的光泽和颜色;观察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比煤油大、导电导热性良好。

【设问】切开后的金属钠表面很快变暗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与讨论。

【师生归纳】常温下,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固体氧化钠(Na2O)覆盖在银白色的钠表面,使金属失去光泽,看起来变暗。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弹力》说课稿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知识,也是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编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之后,是对第一节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同时也是学习后一节《摩擦力》以及以后力的分解合成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弹力》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弹力的相关知识,但对弹力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

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占的比例较大,抽象思维虽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对于物理问题的探究还不熟练,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提高。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依据新课标要求和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怎样判断弹力的方向4.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微小放大法”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综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说教学方法由于高一的学生不易接受相对抽象的弹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教师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观察、推理、讨论、归纳,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提出普通人如何才能像运动员一样扣篮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设疑的方式引入新课。

3.1水循环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1水循环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水循环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
(3)人类活动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5-1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过程,但仍然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多元化,对实用性、探索性的知识更为感兴趣。在学习习惯上,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模式,但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当、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1)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培养地理学科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提高环保意识;
(3)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环节;
(2)水循环的空间分布特征;
(3)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水循环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旨在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会布置以下类型的作业:
1.绘制水循环图:要求学生绘制一个包含所有主要环节的水循环图,并标注每个环节的特点。
2.研究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与水循环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和撰写报告,如“人类活动对某地区水循环的影响”。
3.水循环的空间分布特征;
4.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环节和空间分布特征,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优质课比赛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优质课比赛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第三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优质课比赛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问题探讨”引人教学主题;通过比较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方式,归纳两种调节方式的各自特点;通过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具体实例展现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关系,在此基础上概括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联系;通过旁栏思考题建立概念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材安排了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体液调节除激素外,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的稳态调节。

2.概括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分析各自在维持稳态上的优势。

3.以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为例,概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协调关系。

4.运用人体稳态与平衡观,结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制,说出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本节内容是发展学生稳态与平衡观的重要知识载体。

稳态与平衡既是生命个体生存的条件,也是生命活动的结果。

通过“体温的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等生命活动过程,理解这些稳态与平衡的维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机体各种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协调统一而实现的,正是由于这种稳态与平衡,个体生命才得以生存和延续。

通过对调节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认识,对调节机制的理解,可强化学生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命个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相统-一,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相统一等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本节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对学生科学思维进行训练。

例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等重要的概念、原理,均是在具体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归纳和概括形成的。

又如,“体温的调节”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等调节过程都是极其复杂的、动态的,多种调节因素参与的,教材在文字描述后,均将它们用调节模式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它们成为学生形成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载体,有利于引导和训练学生形成模型和建模等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钠与水的反应》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钠与水的反应》教案

《钠与水的反应》教案教材版本:人教版化学必修1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钠与水的反应》一、教材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本次课学习的钠与水的反应是这一章节的重、难点之一。

二、学生情况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1)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

(2)通过前面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词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本次课从生活实际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深入学习知识点,最后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包含了细胞膜的获取、成分和功能,对细胞中的化合物具有具体化和结构化的作用,又对物质的输入输出做出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所以将细胞膜的成分、功能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及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对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并且对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了一定的掌握。

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分析对细胞膜成分与结构的探索历程,认同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技术手段结合下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功能(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1)细胞膜的结构与其组成成分的内在联系(2)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六、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师:课件展示本节重点:1.结合实例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生命观念)2.借助模型识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科学思维)一细胞膜有哪些主要功能?一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的分析,你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有哪些领悟?(二)课堂导入:问题探讨师:展示课本P40的问题探讨有关台盼蓝实验能使死细胞染色的资料,展示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并讲解。

讨论1:L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细胞能被染色?提示:染料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的细胞膜可以阻止台盼蓝进入细胞,死细胞的细胞膜不能,台盼蓝能通过细胞膜进人细胞,死细胞能被染成蓝色。

生:思考回答。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讨论2:据此推测,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应该具有什么功能?提示: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摩擦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3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的先后顺序考虑,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具体讲述产生原因,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介绍的。

摩擦力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甚至是整个高中物理中最关键的知识点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

在今后学习受力分析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因此学好摩擦力,就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本节课中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等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只有掌握好摩擦力的特点才能准确找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三、设计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笔者计划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探究摩擦力特点为主,第二课时以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按“一构建三探究” (即以“构建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通过游戏激趣、猜想验证、分组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提升等过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对各种情景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摩擦力概念的知识脉络和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对摩擦力规律的深层理解和建构。

高中英语_Unit3 Sports and Fitness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英语_Unit3 Sports and Fitness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Unit3 Sports and Fitness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该文本选择了两位著名运动员:郎平和迈克尔乔丹。

这一中一外、一男一女两位运动员,不仅在体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还具备很多闪光的个人特质与魅力。

郎平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取得过世界冠军,本文着重描述了她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迎难而上不放弃的坚定决心。

“飞人”乔丹是美国篮球联赛中的常青树,本文着重描述的是他不畏失败、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投身公益事业的热情。

学生不仅崇拜这些体育明星,还应该从这些“模范”身上领会和感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这些都是这两个文段的主题意义所在。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让他们学会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也让学生能给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加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课堂达成目标:1. T o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through pictures and titles2. To develop ability of finding information and apply personal knowledge tostatements about sporting legends3. T o understand the sports spirit deeply教学重难点: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教学辅助:Interactive whiteboard教学过程:Step 1 Lead-inA guessing gameShow brief introductions of four famous athletes. Students should guess their names.【设计意图】根据英文提示猜人物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成功引出主题“Living Legends of Spor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具体说明
9.共点力平衡解决问题的思路
1.明确作用对象 2.分析作用的量 3.认识作用效果和规律
强化用共点力平衡解决问题
之所以把共点力的平衡视为核心知识,是因 为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分析具体问题时,需要选择 相互作用的对象、分析相互作用的物理量、列出 相互作用关系的方程,这是一种分析物理问题基 本而且重要的思路。这种核心思路和视角,普遍 用于力、电、热等问题的分析,是概念和规律的 提炼,是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重要内容。“共点 力的平衡”是高中物理这一思路的起点。
6.力的合成与分解
原教材:
三、具体说明
7.矢量概念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 定则的物理量叫作矢量。
创设真实情境,渗 透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的各个要素之中。
三、具体说明
8.共点力的平衡
推理
三、具体说明
9.共点力平衡解决问题的思路
1.明确作用对象
2.分析作用的量 3.认识作用效果和规律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思维
模型建构:将实际问题 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所 学的物理模型。——现实 生活中的相关研究对象转 换成共点力作用物体模型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探究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 量的关系”——解释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探究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 的力的合成规律” — —问题与猜想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物理观念
用“共点力的平衡”分析运动与相互作用问题的思路
选择受共点力
作用的平衡物 体为研究对象
分析该研究
对象所受各 个力的方向
列出各个力 的合力等于0
的计算式
解出答案并
对答案进行 讨论
1.重力、弹力、摩擦力 2.牛顿第三定律
3.力的合成和分解 4.共点力平衡条件
相互作用是我们 从现今自然科学的观 点出发在整体上考察 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 遇到的东西。……相 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 的终极原因。
——恩格斯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思维
主要突出了科学推理和模型构建的学习 演绎推理:胡克定律、滑动摩擦力与动摩擦因数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平行四边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归纳推理:通过实验形成物理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 力大小的关系、弹簧弹力跟形变量的关系、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的关系、二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具体说明
1.胡克定律——(解释)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必做)
真实的实验体验 (在弹性限度内)
三、具体说明
2.滑动摩擦力
三、具体说明
2.滑动摩擦力
Ff 和FN 是接触面上木块所受的两个力, Ff 在接触面内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FN 与 接触面垂直。
三、具体说明
3.静摩擦力 第一、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第二、如何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二力平衡 第三、最大静摩擦力
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发展核心素养
本章新旧课标内容要求对比——
旧:(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 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旧:(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 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新: 1.2.1 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 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 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
必修一第三章新教材分析
一、本章概述(课标;定位;结构) 二、发展核心素养 三、教材具体说明
一、本章概述(课标;定位;结构)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课标
1.2.1 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 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 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课标
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3 牛顿第二定律(部分)
5 牛顿第三定律
新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一、重力与弹力 二、摩擦力
三、 牛顿第三定律 四、力的合成和分解 五、 共点力的平衡
将重力和弹力两节内容合并为一节,删除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把牛顿第三定律由原来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提前放入本章, 把力的合成和分解设计为一节课 把“共点力的平衡”由原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特例,变为一个独立知识点
三、具体说明
5.受力分析
三、具体说明
5.受力分析
三、具体说明
6.二力平衡
平衡力:作用在同 一物体上。不一定是同
一种类的力(F是弹力, 而G是重力)。
相互作用力:作用 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同一种类的力(F和F′
都是弹力)。
三、具体说明
6.力的合成与分解
等效替换
强化用共点力平衡解决问题
三、具体说明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探究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猜想与 检验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本质观: 体会物理学是基于人类有意识的探究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 释,是一项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
应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偏离 实验预期的数据,也要如实记录。 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正确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新: 1.2.1 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 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 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
本章新旧课标内容要求对比——
旧:(2)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 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 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 活中的问题。
新: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 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 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
新: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 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 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具体说明

第三章 相互作用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 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本章在物理学中的定位——
概念(描述运动)
概念、规律 (对力的认识)
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结构
重力与

弹力



摩擦力 定 律
力的合成和分解
共点力的平衡
三、具体说明
4.牛顿第三定律”问题“的设计
科学探究——证据
科学探究——解释
科学探究——解释
人在划船时,桨向 后推水,水就向前推 桨,将船向前推进 (图3.3-4)。与此类 似,轮船的螺旋桨旋 转时也是向后推水, 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 反作用力,推动轮船 前进。
三、具体说明
4.牛顿第三定律 ”问题“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