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中出现的常见意象

合集下载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离愁别恨:这种意象是最常见的,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如《离骚》中的“欲别黄鹤楼,各为飞蓬乘”、“愿言不得意,数尽杨州道”等。

2. 思乡伤别:这种意象更多出现在北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离家乡的苦楚。

如《登鹳雀楼》中的“故人西
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 求酒解愁:送别时相聚哀愁,常通过饮酒解愁来减轻不舍之情。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急流奔瀑:有时借比喻自然景象来表现离别时的冲动和激情。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悲壮情怀:有些送别诗表现的是悲壮和豪迈,如《南行别二首》中的“玉佩龙头铁甲冷,一丝一缕不须惊。

天山雪彦王归马,半夜三更雪满城”。

6. 心有不舍:有些送别诗或句表现诗人内心的不舍和无奈,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 明月清风:明月和清风是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也经常与送别相联系。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蝶恋花·送春》中的“不到绿杨外,暗上花飞去”。

8. 力求节制:在古代社会中,送别往往需要符合一定规矩,不能过于激昂或急躁。

因此,许多送别诗或句的表达也需要适度,不能刻意过烈。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风了”,以及《送东篱》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以下是一些在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1. 长亭:古时道路旁为行人休息、送别的地方,常用来象征别离。

2. 碧水:常常象征思念和别离,因为水流的特性与人的思念相类似。

3. 杨柳:因为柳树在春天发芽,所以常常象征离别和新开始。

4. 风雨:常常象征困难和挑战,也暗示着远行者将面临未知的一切。

5. 长夜:常常象征别离的痛苦和思念的心情。

6. 孤帆:常常象征远行者的孤独和远离。

7. 离亭:与长亭类似,离亭也是送别的地方,常常象征别离。

8. 酒:送别诗中常常有劝酒的场景,酒象征着对远行者的祝福和期待。

9. 镜:常常象征别离的痛苦和思念的心情。

10. 雁:常常象征远行和别离,因为雁在秋天南飞,春天北返,与人的离别相似。

这些意象在送别诗中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送别诗成为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送别诗中典型的表现手法、常见意象及抒情方式

送别诗中典型的表现手法、常见意象及抒情方式

一、送别诗中典型的表现手法(转)1、直抒胸臆。

2、借物抒情。

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

樽:酒杯,此指酒宴。

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

前两句抒情。

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赋物。

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借景抒情。

4、借乐景衬哀情。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
1. 日出:日出常象征着新的开始,既预示着生命的活跃,又预示着未来的美好,因此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2. 月亮:月亮象征着梦想的永恒,象征着宁静、祥和的气氛,也暗示了分离后爱情及友情的珍贵,是送别诗中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
3. 风:风象征着难忘的情绪及经历,风又传递了心中最真诚的祝福,以及平和地把分别的距离渐渐远离,是诗歌中的一个常见意象;
4. 鱼:鱼暗示了友谊和爱情的不可磨灭,充满着深沉的象征意义,在送别诗中常常作为一个情感的载体出现;
5. 鸟:鸟又称爱鸟,象征着幸福安康的爱情及友情,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6. 星光:星光代表着真挚的祝福,象征着人们对离别的思念及祈愿,是送别诗中常见的一个意象。

- 1 -。

送别诗常见意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送别诗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以留恋、挥别和缅怀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的事物或人的哀悼和思念之情。

送别诗的书写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的“古体诗”还是现代的“新体诗”,都体现了一贯传统的文学精神。

自古以来,送别诗中都有许多常见的意象,用来传达作者不舍之情。

其中最常见的主题就是时光流逝,即用景物、事物或动物来比喻时间的长短和人世的短暂。

这种意象往往被作者用来表达对朋友、家人甚至自己的不舍之情。

例如,毛泽东的《赠汪国胜》中出现了流水的意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燕在枝上,声声近;水在岸边,流不绝。

”毛泽东用流水来比喻他与朋友分离时的伤痛,以及岁月不老去的时光。

另一个常见的意象是沙漠和旷野。

沙漠作为大自然的象征,暗示着人类的渺小、孤独与无常,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例如,鲁迅的《给葛芳英》中写到:“一夜凉风起,乡音无凭愁,但归路南北,谩添秋叶稠”。

鲁迅用沙漠与凉风比喻葛芳英回家路上的寂寞与悲伤,强调离别时的痛苦之情。

此外,植物也是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其中最常用到的是枯萎。

植物的凋谢可以象征人类的衰败和无常,暗示着离别后的孤独和绝望。

张爱玲的《离别》中就写到:“二月的芭蕉树早已枯萎,偶尔有几叶雪白的花瓣缓缓的飘在我的衣袖上,落在我的脚边。

”张爱玲运用枯萎的芭蕉植物来表达她对失去的命运的悲伤。

另一种常见的植物意象是残花,它代表著生命的暂时性,象征着离别的哀思。

苏轼的《念奴娇》中写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枫渔火对愁眠。

啊!但见黄河落日圆,花叶半缘人何在。

”苏轼运用晓风、残月、江枫渔火来烘托出他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送别诗是一种深具传统文化底蕴的文学形式,它承载了作者失去和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悠久历史中中华文化的千古魅力。

送别诗中潜藏着许多常见的意象,如流水、沙漠、植物等,这些意象代表着作者对失去的悔恨与惆怅,将永远流传下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 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 人远行的美好祝愿,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情感5: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送别诗常用意象
(一) 习俗类意象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此习俗产生的原 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

惜别、不舍之意。
柳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送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 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 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 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 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 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精选课件
20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 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 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日暮酒醒人已远,
——柳永《雨霖铃》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溆》
精选课件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贯休《古离别》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 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 荣之意。
精选课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小雅》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精选课件
很多考生不理解《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 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 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 蕴。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 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
精选课件
3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精选课件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 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
古道
长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

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

”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

”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

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

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

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
情谊。

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四、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

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就是此道理。

五、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
“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着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