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含义,特点及主要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犯罪青少年的定义

犯罪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犯罪在中国大陆尚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的为成年人。

故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十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人中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

但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主要是办理已满十四周岁至不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括立案、侦查、强制措施、检控、审理、判处刑罚、矫正与康复等。

(资料来源: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来源:人民网一、词义(辞典及百科全书的定义)《教育大辞书》将「青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生理学上常将青年期界定为于青春期(puberty)与成熟之间的时期;具体言之,当个体出现第一性征zheng及第二性征时,即为青年期的起点。

唯个人出现性征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早在九、十岁即开始,有的则延至十四、十五岁才出现。

此外,男女生出现性征的时间亦有差别。

青年期的个体在躯体、情绪和认知发展方面皆有很大的变化(王文科,2000)。

《张氏心理学辞典》将「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由青春期开始到身心渐臻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女性约自12岁到21岁之间,男性约自13岁到22岁之间。

准此,儿童期后到成年期之间的一段大约十年期间称为青年期。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将「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发展的一个时期,青春发动期的开始标示着它的开始,生理上或心理上达到成熟则标示了它的结束。

应该指出的是,此一名词并不似表面看来那么精确,因为无论是青春发动期的开始还是成熟的达到,实际上都不可能加以定义或予以详细的界定(Reber, 1995)。

预防犯罪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

预防犯罪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

预防犯罪【教材分析】《预防犯罪》分为“了解罪与罚”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内容。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从罪和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明刑法的作用及内容,犯罪的的基本特征以及犯罪承担的法律后果;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引导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学习及加强自我防范,遵纪守法,远离犯罪。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安徽考生作弊”,细读课本,结合“小法官养成记”活动,说出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说出违法后果,增强法治意识。

2.通过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分析赵某及陈某事例,从而准确归纳出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增强法治观念,从生活小事做起,预防犯罪。

【评价任务】1.阅读材料“安徽考生作弊”,细读课本,结合“小法官养成记”活动,归纳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指向学习目标1)2.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分析赵某及陈某事例,从而总结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

(指向学习目标 2)【课程资源】假期公共场所实践,课本【教学过程】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同学们分析一下,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检测目标 2)活动三: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

思考:视频给你什么启示?(指向学习目标 2)课堂小节我学会了……我懂得了……我需要提高……板书设计当堂小测1.下列选项中劝诫我们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是()A.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B. 罪孽本自微小始,陷身囹圄悔方迟C.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D.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2.如图思维导图中的①和②依次应填入的内容是()A. 违法、严重社会危害性B. 严重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C. 犯罪、社会危害性D. 刑事违法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渠县人民检察院张长春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含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问题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的公民为未成年人。

而我国有将近四亿的未成年人。

鉴于与成人年龄的区别未成年人犯罪有着自己的特点近年来犯罪手段趋向智能化、集团化、残忍化暴力倾向越来越明显并且犯罪人数逐年增加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

统计数据表明20__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整个刑事案件近10%这可谓一个庞大的数字。

人们常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成年人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而一些正处在花季年龄的少男少女已经沦为罪犯或者正在滑向犯罪的深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避免未成年人误入歧途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已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通常我们常常会听到青少年犯罪但事实上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习惯用语。

在刑法理论中未成年犯罪才是其科学的概念。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具体概念是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

二、未成年犯罪的特点 1、犯罪势头逐年上升。

对近几年我院受理的刑事案件的统计20__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当年涉嫌犯罪总人数的3.16%;20____年上升至13.19%;20__年上升至18.6%;20__年上升至22.3%;20__年上升至22.6%;2021年上升至26.7%。

20__年与20__年相比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上升了23.54%。

这些逐年上升的数据不得不令人忧虑重重。

2、犯罪形式以团伙为主。

在这六年的刑事犯罪案件中团伙作案的明显增多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

其中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远远高于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

未成年人小的团伙一般不少于三、四人大的团伙成员多达十几人,且有的团伙之间相互交叉作案尤其是抢劫犯罪最为突出。

犯罪青少年的定义讲课讲稿

犯罪青少年的定义讲课讲稿

青少年犯罪在中国大陆尚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的为成年人。

故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十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人中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

但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主要是办理已满十四周岁至不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括立案、侦查、强制措施、检控、审理、判处刑罚、矫正与康复等。

(资料来源: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来源:人民网狭义的青少年犯罪主要强调对青少年犯罪的界定以刑法为依据;围绕青少年立法工作、法律实施以及法律发展的需要;在区别青少年犯罪与其他年龄段者犯罪的前提下提出的。

即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年龄的青少年所实施的危害社会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青少年的年龄应当是指年满14周岁到25周岁以下的人。

邵道生在1987 年也提出: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指的是年龄从14岁(包括14 岁)到25 岁(包括25 岁)以下的青少年有社会危害性的、刑事违法性的和应受刑罚性的反社会行为。

这种狭义说的主张者大多是具有刑法学背景的学者。

狭义说在一定的领域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给刑法的定罪量刑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防止任意滥用司法权利,从而有利于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利。

广义的青少年犯罪主张广义说的学者认为,对于青少年犯罪概念中“青少年”和“犯罪”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层面上。

青少年犯罪不但是法律问题,它与犯罪学、社会学的研究也是分不开的。

应该把青少年犯罪的界定从刑事法律上扩大到社会学意义上。

广义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而且还包括青少年所特有的犯罪概念,即有些行为如果是成年人实施的不认为是犯罪,如果是青少年实施的则认为是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控制与冲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同时,由于对法律知识的缺乏,他们常常无法评估一些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从而盲目做出决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的恶劣将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冲突、亲子关系不良、缺乏经济保障等都可能促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风气虚浮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对法律的尊重和依从心理。

个人因素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不稳定,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以下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保障和教育资源,减少因贫困而导致的犯罪情况。

再次,加强学校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加强社会监管,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要依法惩处,同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提供资源和支持,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个性。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要加入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救助、加强学校教育和加大社会监管,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实现健康成长。

青少年犯罪的实践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实践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实践报告目录:1. 引言2.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与分类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4.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5.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6. 青少年犯罪的教育与重建7. 结论第一部分:引言(300字)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原因、社会影响以及预防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加深人们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认识,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定义与分类(300字)青少年犯罪指的是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根据其犯罪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青少年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犯罪、违法行为和网络犯罪等多个类别。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不同分类有助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第三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300字)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

社会因素、家庭背景、学校环境、个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行为。

通过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原因,如社会不公、家庭失职、学校压力和存在犯罪倾向的个人特质等。

第四部分: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300字)青少年犯罪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伤害,还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

此外,青少年成为犯罪分子后,可能会继续持续犯罪,加重社会的犯罪负担。

了解这些社会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

第五部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300字)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问题。

这包括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增加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支持、加强社会参与以及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等。

通过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可以防止青少年陷入犯罪的漩涡。

第六部分:青少年犯罪的教育与重建(300字)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重建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供教育机会、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支持,可以帮助他们重建自信,融入社会并摆脱犯罪。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
3. 犯罪类型:青少年 犯罪主要包括盗窃、抢 劫、斗殴、离家出走、
不良性行为等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4. 社会影响
青少年犯罪对家庭、学校、社区带来深远的影响。他们 可能会遭受社会的歧视,甚至在将来难以摆脱犯罪的阴 影
PART.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 心理因 素
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 理发育的关键期,他 们可能会因为自我认 知偏差、情绪不稳定 、压力等因素而走上 犯罪道路
6. 加强社 区文化建设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 创建青少年活动中心 等方式,营造积极向 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
PART.5
总结
总结
青少年犯罪是一 个严重的社会问 题,需要家庭、 学校、社会等多 方面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青少年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 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加强教育、心 理辅导、社会环境 治理等多方面的措 施,我们可以有效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 发生,保护青少年
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成长,建 立亲密的家庭关系,加强道德 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2. 学校教育:学校应 当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设立法制教育课程,加 强心理辅导,提高学生
的自我保护能力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3. 社会环 境治理
政府和社会应当关注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打击暴力、色情等不 良文化,营造一个健 康的社会环境
PART.2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 年龄特点:青少年 犯罪者通常未满18周岁, 他们大多处于中学阶段,
少数在小学阶段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2. 行为特 点
青少年犯罪的行为大 多具有冲动性、暴力 性和团伙性。他们往 往因为好奇心、争强 好胜、逆反心理等原 因而走上犯罪道路

什么是青少年犯罪

什么是青少年犯罪

什么是青少年犯罪一、什么是青山年犯罪?1、广义概念:青少年犯罪是指16-25周岁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是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所有行为,犯罪行为是违反《刑法》禁止的一切行为。

2、狭义概念: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这个概念有两个突出的含义,一、主体为青少年。

二、青少年实施的行为具有犯罪行为的三大特征。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统称。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的为成年人。

所以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十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人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

但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主要是办理已满十四周岁至不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括立案、侦探、强制措施、检控、审理、判处刑罚、矫正与康复等。

二、家庭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

同时,这也是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提高婚姻质量,加强对父母(家长)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这些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

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武汉一酷爱玩网络游戏的16岁少年徐某,拿起菜刀向熟睡的母亲砍去,其目的是索要8000元钱。

母亲的脸、腰上被砍了6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

当他逃离现场时,母亲还追着喊:“伢,你把毛线衣穿上,莫冻着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都是娇惯、纵容种下的苦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的含义在我国,16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14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

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14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犯罪。

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主体年龄也有所放宽;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14-25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主要采取广义概念。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书本内容:各国青少年犯罪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盲目性大,纠合性强,诱发快,蔓延广,,可塑性和反复性大,反社会倾向性强。

一·从犯罪的主体特征为视角从犯罪的主体特征为上看,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一)未成年人犯罪比较明显,在校生、流失生犯罪增多(二)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1·性错罪是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类型2·女性青少年犯罪往往是从受害开始的3·女性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比较长4·女性青少年犯罪有极大的腐蚀性5·犯罪恶习的顽固性二·从犯罪的行为特征为视角从犯罪行为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手段狡猾、结伙性强(一)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1·财产犯罪突出2·暴力犯罪严重3·淫乱型犯罪持续增多4·毒品犯罪急剧传染(二)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趋于智能化(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是团伙犯罪三·以犯罪的心理特征为视角从犯罪的心理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易受外界影响,突发性强,反复性大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上升网上找的: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

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

2、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

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3、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4、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

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少犯罪手段成人化,且有不少是智能犯罪。

5、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

青少年模仿性强,犯罪学得很快。

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

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

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不断发生,并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1、从属性犯罪。

青少年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及社会经验的不丰富,容易成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好坏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处于一种死心塌地的从属地位。

2、团伙性犯罪。

青少年以一定的特征如地域、性格、年龄、同学等形式一个个的团伙,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附和,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共同作案。

团伙犯罪的一大特征就是“一个老鼠坏一锅汤”,一个人带坏一群人。

3、报复型犯罪。

有些青少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或因处理不及时,或因对处理结果不能理解,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冲动型犯罪。

青少年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

5、无知型犯罪。

这一类型的青少年罪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书本内容:一·青少年的生理发展、心理矛盾与违法犯罪特点:思想单纯、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模仿力强、精力充沛、什么都想尝试、容易接受外界事物(一)生理发展与青少年犯罪1·活动能量增大,精力过剩2·性的萌芽和成熟,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变化3·脑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成熟,使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不断发展,使好奇心增强且具冒险性(二)青少年的心理矛盾与违法犯罪1`独立意向迅速发展,而认识能力相对滞后2·自尊心强,争强好胜,但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3·青少年个人需要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二·社会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网上找的犯罪原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各种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力度及其作用机制所构成的能引起犯罪行为发生和犯罪现象存在与变化的罪因系统。

狭义的概念,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地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和犯罪现象变化的现象及过程。

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就一定会歪曲其性质。

”“任何孤立的引起犯罪的决定性因素,都不能发生犯罪,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对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科学、有效对策。

(一)自身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前文谈到的我所曾承办的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缺乏关爱。

法庭教育时,这三个父母都痛哭流涕,说对不住孩子,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三)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现在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

学校有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

好学生一旦考试落榜,则感前途无望,万念惧毁;差学生则破灌破摔,厌学、辍学,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问题。

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

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若运用得好,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警告、震慑作用,使之不敢、不会再犯;若运用不好,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在邪道上越走越远,从而滑向犯罪的泥潭。

一个18岁的黑帮“老大”——王海,在其自述中谈到:“有一次上课迟到,老师罚我在教室的角落里举砖头,我心里发狠就用砖头一下砸在一张课桌上。

老师上来就踢了我一脚,我和他打了起来。

就这样,我被学校记大过处分。

我认真学习的日子也随之结束了。

我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混在一起,整天寻衅滋事。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

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前一段时间,笔者办理的刘×抢劫案,被告人刘×在学校、网吧门口强行向其他学生索要钱财,以满足其上网消费。

他感觉这些都是小事,压根没有和犯罪联系起来。

(四)社会原因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在人们所说的“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为甚!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

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灵魂。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

其中,“黄色污染”对青少年的腐蚀则最为严重。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可一些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老板,利欲熏心,贪图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于此,心灵遭受毒害,理想被严重扭曲,他们为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腐败现象对下一代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

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

他们受家庭环境影响,相信“权大于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势力而违法犯罪,有些是为所欲为,肆无忌惮!3、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

这几年来,我国带有“黑社会”性质(称之为“涉黑案件”)也越来越多。

一些比较具体的宣传报道,虽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过于细致的宣扬和描写,使一些青少年纷纷模仿,讲“哥们义气”,跪拜结盟,打打杀杀,危害社会。

对此,前文已作了例举。

有专家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少年犯团伙极易发展成为黑社会势力”。

(五)司法原因这里主要谈的是刑事法律制度的缺陷及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犯罪人的改造措施所致犯罪的因素。

1、刑事诉讼制度及其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朝着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迈出了一大步,但仍存在一些缺漏和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