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十二五规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即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规划。
该规划于2011年由中国政府发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经济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其中,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其中,着重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工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项措施。
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四、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措施。
其中,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全面、系统地规划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它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措施,意在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全民体育发展实施计划(2023-2025年)

全民体育发展实施计划(2023-2025年)1. 背景全民体育是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增强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
为推动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实施计划。
2. 目标- 提高全民体育参与率,使体育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 培养和发展体育人才,提升国家体育竞争力。
- 推动体育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 增强全民体育意识,提高国民体质水平。
3. 主要举措3.1. 提高全民体育参与率-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全民体育活动。
-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课程。
- 建设和改造多功能体育设施,提供便利的运动场地。
3.2. 培养和发展体育人才- 加强体育教练员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 支持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发展。
- 扩大体育人才选拔和发展渠道。
3.3. 推动体育产业升级- 制定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 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吸引投资和创新。
- 推动体育科技研究和应用,促进体育产业创新发展。
3.4. 增强全民体育意识- 加强全民体育宣传教育,提高体育意识。
- 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推动体育文化发展。
- 鼓励体育志愿者参与,传播体育正能量。
4. 实施和评估本实施计划将由相关部门负责具体落实,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全民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和达成目标。
5. 结论通过全民体育发展实施计划的实施,我们将能够提高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和发展优秀体育人才,促进体育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全民体育意识,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全民体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注:以上都是假设,不引用无法证实的内容。
“十二五”期间石家庄市体育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 二 五 " 间石 家 庄 市 体 育产 业 发 展 及 对 策 研 究 十 期
张 岩 董 海2 袁 桓 1 翟凤 鸣 1
00 3 ) 5 0 5
( 石 家 庄 学 院 体 育 系 ; 石 家庄 精 英 中学 . 北 石家 庄 1 2 河 摘 要 :以科 学 的 发 展 战 略 为 指 导 . 取 正 确 合 理 的措 采 施 加 以 引导 , 效 地 抓 住 发 展 机 遇 , 有 实现 石 家庄 体 育 产 业 的 快 速 发展 , 取 正确 有 效 的 措 施 至 关 重 要 。 作 者 采 用 文献 、 采 访谈 等 方 法 , 石 家庄 体 育产 业 发 展 现 状 进 行 调 查 与 分析 . 根 据 对 并 发展 现状 提 出 了发 展 对 策 , 望 促 进 石 家庄 体 育 产 业健 康 、 希 快
2研 究方 法 . 21 . 文献 资料 法 通 过 文献 、 刊 、 纸 、n me检索 。 统 查 阅 和 收集 大 量 期 报 It t e 系 与 本 研 究 相关 的研 究 成 果 。
22 谈 庄 市 作 为河 北 省 的省 会 , 临北 京 与 天津 , 理 位置 北 地 相 当优 越 。 年 来 , 家 庄 以 红 色旅 游 ( 近 石 西柏 坡 革 命 圣地 ) 为代 表 的休 闲娱 乐 业得 到 了 长 足 发展 。在 假 H经 济 日益 火 爆 的今 天 , 为休 闲娱 乐 的 体 育 产业 将 迎 来 更 好 的发 展 机 遇 。 其 是 作 尤 北 京 奥运 会 的举 办 。 产 生 的 多 重 效 应 必将 影 响 今 后 石 家 庄 其 市 体 育 产 业 的 蓬勃 发 展 , 而带 动 全 省体 育 产 业 的 发展 。 继 体育 产 业 是 一 项 极具 发 展空 间 的朝 阳产 业 ,体 育 产 业 是2 世 纪最 1 具 发 展 潜 力 的 产业 之 一 …。 以关 心 人们 的健 康 , 乐 为 核 心 的 娱 体 育 产 业 , 合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求 , 有 广 阔 的 经 济 发 展 前景 和 符 具 空 间 。在 许 多 工业 化 国家 , 育 产业 成 为 一些 国家 扩 大 就 业 , 体 创 造 财 富 、推 动社 会 经 济增 长 的重 要 产 业 ,提 供 体 育 服 务产 城市 文 化 的 象 征性 主题 , 名 的人 文 景 观 。 著 25 .大众 体 育是 城 市健 康 的 资 本 与 动 力 大 众 体 育 承 担 城市 社 会 生产 的 中青 年 人 体 质 的 建设 和保 障功 能 . 个 人健 康资 本 的保 障和动 力 。 康 资本是 人力 资本 中 是 健 的基 础 性 要素 , 知识 、 能 等 创造 价 值 的 资本 无 不 以它 为 基础 , 技 而大 众体 育为 社会 健 康资 本 的积 累提 供保 证 ,并在 无 形 中仓 造 q 着社 会财 富。 目前我 国城 市人 口已经进 入老龄 化 阶段 , 龄化 已 老 经成 为城 市 经 济 发 展 的一 个 障 碍 .给 城 市社 会 保 障 和福 利 事 业带 来 沉 重 的 负 担 ,为 此城 市 每 年要 投 入 更 多 的财 政 收 入 来 保 障老 年 人 的 生 活 ,而 大众 体 育 的开 展 会 使 该 问 题 得 到 最 大 限度 的缓 解 。 少 老 年 人 的疾 病 发 生 率 , 缓 衰 老 速度 。 减 延 市 民们 通 过 运 动 中 的成 功 与 失败 、 乐 与 痛 苦 、 争 与 协 快 竞 作 等 经历 , 会使 体 育 运 动 中所 内含 的挑 战 自我 、 战 自然 的特 挑 征 获 得相 应 的意 义 , 至 将 意 义 潜 移 默 化 为 人 生 中 的 哲 理 , 乃 使 自身 的物 质 、 神 、 活 理 性 地 发 展 。 城市 居 民参 与 体 育 活 动 精 生 会 使 个体 的心 理 品 质 、 理 状 态 普 遍 改 善 , 与体 育 活 动 的城 心 参 市 主 体 都会 成 为 体 育 精 神 价 值 的 实 现 者 、 益 者 , 而 提 升 城 受 从 市 的观 念 文化 。社 会 转 型 期 人 们 的 体 育 生 活方 式 已从 以往 的 健 身 为 主 的单 一 形 式 , 向娱 乐 、 身 、 际 并 举韵 多 元形 式 , 走 健 交 花 样 翻 新 的趣 味 运 动 会 、 陈 出新 的街 头 舞 蹈 、 秧 歌 无 不 是 推 大 人 们 的 体 育生 活 方 式 变 化 的产 物 。 区体 育 文化 以其 最 活 跃 、 社 最 生 动 、 具 吸 引 力 、 易 于 为 人 们 接 受 的 生 活方 式 满 足 了广 最 最
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已经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动力,成为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同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体育更加成为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五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五年。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的统筹规划,加快和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体育在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独特的作用,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体育工作的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体育局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市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育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体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得到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体育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成绩辉煌——群众体育方面,以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快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全力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一是全民健身工程成效显著。
全市各类全民健身工程总数达到519处,总投入近6000万元,是“十五”期间的4.6倍。
有效地缓解了长期以来群众健身与场地器材之间的供需矛盾。
二是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展的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000多项次,参与人数近500万人次,特别是第六届亚**会、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和全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庆祝活动,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群众的健身热情空前高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体育健身成为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

第3 期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Vo L 2 7 No . 3
M a y . 201 3
2 0 1 3年 5月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P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体内容统计见表 1 l 2 j 。 表 1的统计 结果 表 明 :保 定 、廊 坊 、张家 口、承德 等 地市作 为河北省群 众体 育发 展水 平 比较高 的地 区 ,在 国 民 体质总体 合格率 、男性 、女性 、乡村 、城镇 分 指标 方 面都 显 示 了较 高的水平 ,也反 映 了该地 区 的体 质水 平 。作为 河
民健 身计 划 ( 2 0 1 1 —2 0 1 5年 ) 》 ,强化 公 共体 育 服务 职能 ,
建立 完善以全民健 身设施建设 、组织建设 、活 动开展 、健 身 指导 、科 学评估等为主要 内容 的全 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切
2 0 1 0年 国民体质 监测 公报 中 的全 国总体 水平 ,即 国民
社会体 育指 导员、体 育俱 乐部 、体 育社 团八 个方面,全 方位 总结河北省在执行 “ 全民健 身计划” 中的经验和不足 ,并提 出 了
新 时期全 民健 身公共服务体 系建设和发展 的路径选择 。
关键词 :河北省 ;全 民健 身;公共服务
中图 分 类 号 :G8 0 — 0 5 1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8 — 3 5 9 6( 2 0 1 3 )0 3 — 0 0 1 1 - 0 7
全 民健 身 公 共 服 务 体 系研 究
“十二五”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Ab t a t I e“ le f i e Y a 'p r d i a c t a e o o c n mi t cu eta so ma in a d d v lp n s r c : h lt F v ‘ e r e o r i l r d f re o o c s u t r rn fr t n e eo me t I W h ’ i s i c pi r o mo e ta s i n i h n , n e t mey c t a e r rc mp e e sv l i a ig srt g c wo k r b i i g a d r i o n C i a a x r n t e l r i l5 y a sf o r h n i ey i t t tae i r s f u l n i c o n i n o d
ojci so p wefl ao f p r ebs s rnefr nuigtecmpees e hr no s dSS bet e f o r t no ot i t ai as ac sr o rh ni , a v a un i s ssh c u o e n h v mo iu — n a H ti bedv l met fp ru d r kn sa oama r akfr prrf e T lhFv—er e o . o an l eeo n o n et ig, l j s o o i t “ we t ieY a”pr d T - a p os t a s o t o s t e r nh m f i
d y s o t n e a i g r t l o fo td wi ec nr d c o ewe n t e e e ce sn e d ft ema s sf r a , p r d r kn sa e s l c n n e t t o t it n b t e v ri r a i g n e so s e o u t i r hh a i h n h d v r i e p r a d r lt ey i s f c e t u l p r s r ie p o u t, h o ta i t n t a e s o n g me t i esf d s o t n eai l u f i n b i s o t ev c r d c s t e c n r d ci t h p r ma a e n i v n i p c o h t t
竞技体育发展计划-体育工作计划

竞技体育发展计划/体育工作计划(一)“十二五”期间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备战省十四届运动会为重点,力争在省十四届运动会上运动成绩实现新突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参赛人数、成绩力争超上届。
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创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后备人才基地,优化项目布局和人才结构,形成符合我市实际的竞技体育新模式。
(二)完成好“十二五”期间参加和举办重大赛事的任务。
组织好20**年第七届省青运会、20**年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20**年第十四届省运会的参赛工作,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备战工作顺利进行,努力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举办好年第十一届和20**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力争实现办赛规模和赛会成绩都有新突破。
(三)调整项目结构,优化项目布局。
实施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金牌总分并举。
在项目设置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
优势项目继续巩固和保持,使其成为争分夺牌的中坚力量;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要加大投入,促其向优势项目转化,成为争分夺牌的基础力量;积极创造条件填补空白项目,使其成为争分夺牌的新生力量。
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与自身条件相符的优势项目,形成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
(四)建成完备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络。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后备人才训练网络。
做好市体育运动学校下一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工作,继续保持其“国”字号的地位;在保证我市现有的两处“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顺利通过下一轮认定的基础上,力争新增加一处省级后备人才基地;结合第十四届省运会周期,开展第二轮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业余训练基地认定工作,使基地数量从现在的20所增加到30所以上,从而建立更加完备的三级体育后备人才培训网络,推动我市的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
(五)打造一支事业心强、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教练员队伍。
进一步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提高教练员素质。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体育规划内容解读

民健身计 划纲要 ” 已经推行 了 l 7载 , 但 竞技体育 独 大、 群众 体育 处于 边 缘 地位 的局 面 依 然 没有 改 变 。在 群: 众体 育需求 日益提 升并 多元 发 展 的今 天 , 无 论 是 学 界 还是 广大 民众 对 于发 展 群 众体 育 的呼 声 日渐 高 涨 。 在 深化 政府 改革 , 推动 政 府 由“ 建设型政府” 向“ 服 务 型政府 ” 转变 的背 景 下 , 《 规划》 重 点 强 调群 众 体 育 的 基: 本公 共服 务地 位 , 对 深化 体育行 政 管理体 制改革 、 推 动 体育 转 型发展 、 促进 事 关 广 大 民众 身 心 健 康 的群 众 体 育发 展都有 着 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2 . 2 体 现 了对公 平与效 率 的双层 考量 《 规划》 中体育规划部分体现 了对体育发展公平 与效率的双层考量。指 出: “ 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 场 馆建 设 、 设 备 配置 、 人员 配备 、 服务规 范等 具体 标准 , 由体育 总局 依法 会 同有 关部 门及 国家 标准化 行政 管理
王
凯, 等
《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 十二五” 规划》 体育规划内容解读
N o . 4 2 O 1 3
指出: “ 国家建 立公 共 文 化 体育 服 务 制度 , 保 障人 民群 众 … …体育 健 身 等权 益 ” 。“ 十二五” 时期 , 政 府 重 点 提供“ 向全 民免 费 开 放 基 层 公 共 文 化 体 育 设 施 、 为 城 乡居 民参加 全 民健 身活 动 提 供 免费 指 导 ” 两 大公 共 服 务。 1 . 1 体 育规 划 的重点 任务 《 规划 》 中确 立 了 体 育 基 本公 共 服 务 体 系 的重 点 任务 , 主 要 涉及 4大 任 务 : 1 )加 强 基层 公 共 体 育设 施 建设 , 建立 了群 众 体 育 发 展 的抓 手 。《 规划》 提出“ 加 强 基 层公 共体育 设 施建 设 。大力 推动 公共体 育设 施 向 社会 开放 , 健全 学 校等 企 事 业 单 位体 育 设 施 向公 众 开 放 的管理 制度 ” ; 2 ) 健 全 全 民健 身 组织 服 务 体 系 , 完善 群众体育发展平台。《 规划》 提出“ 全面实施全民健身 计划 , 健 全基层 全 民健 身组 织服务 体 系 , 扶 持社 区体 育 俱乐部 、 青 少年体育俱 乐部 和体育健 身站 ( 点) 等 建 设, 发展 壮大 社会 体育 指导 员 队伍 , 大 力 开展全 民健 身 志愿 服务 活 动” ; 3 ) 推广 面 向大众 的群 众性 体 育 活 动 , 突出群众体育的普惠性。《 规划》 提出“ 积极推广广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体字[2011]3号各市体育局、华北油田体委,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现将《河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确保我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七日河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富民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建设沿海体育强省的攻坚时期。
为了促进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五年来,全省体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体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谋求发展,适时提出了建设沿海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和打造“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的重大举措,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使全省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科学发展新成就。
群众体育活力显著增强。
在全国率先开展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作,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和体育健身指导网络基本形成。
实施“百县千乡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468个,加上原来的一万个村,全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总数突破2.5万个行政村,占现有村数的50%以上。
新建“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18个。
实施“雪炭工程”,建设县级健身馆13个。
县级以上城区公园、广场全部安装了健身器材,城市社区健身设施网络覆盖率达60%。
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和体育健身指导组织不断健全,全省新建健身指导站和文体工作站3800个,设立晨晚练点1500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37773名,其中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36700名,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1073名;群众体育健身竞赛活动卓有成效,2008年北京残奥会,我省18名残疾人运动员参赛,获得了12枚金牌、11枚银牌、2枚铜牌的历史最好成绩。
组团参加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一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成功举办河北省第一届体育大会,充分展示了我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果;实施品牌带动,培育了邯郸的太极拳,沧州的武术,承德的山庄体育和民族体育,张家口的滑雪,石家庄的长跑、自行车赛和社区运动会,秦皇岛的轮滑和休闲体育,保定的铁球和空竹,廊坊的门球和高尔夫等特色活动品牌,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成功组织了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我省传递活动和举办了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系列群体活动,为北京奥运会营造了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
竞技体育实力明显提升。
我省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世界冠军22个。
2008年北京奥运会,18名运动员和11名教练员入选中国代表团,取得3枚金牌、1个第4、2个第5和2个第8名的好成绩,实现了我省奥运会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和比赛成绩三个历史性突破;第十五届亚运会取得9枚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第十六届亚运会取得12枚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的好成绩;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共获得13枚金牌、13枚银牌、19.5枚铜牌,总分1305分,实现了奖牌总数和总分超上届的奋斗目标;成功举办了河北省第十二、十三届运动会,承办了奥运会分赛场及多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赛事。
有14个业余训练单位被评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新建14个,全省已达125个。
建立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2个,业余训练及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加强;竞技体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备战参赛、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为我省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体育产业项目日益增多,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各市立足自身优势、实施分类指导,在政府政策引导、加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产业项目,使全省体育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一批大型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网球场、赛马场、体育健身休闲公园等大型项目相继建成,环绕京津地区的各类体育产业园区、示范区、体育产业基地正在加快规划建设。
实施品牌带动促发展,中国崇礼国际滑雪节、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廊坊(国际)名鸽展览交易会、廊坊碧海国际渔具展、全国登山健身大会狼牙山登山节、中国保定空竹艺术节、中国保定篮球文化节、北戴河“运动之春”五一轮滑节、“体育彩票杯”北戴河铁人三项大赛等竞赛表演和节庆会展活动的规模和水平逐步提升,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体育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全省体育彩票销售网点达到5200余个,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2000余个,彩票品种更加丰富,销售网络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共销售体育彩票82.5亿元,筹集公益金26.2亿元,中奖者缴纳个人偶然所得税2亿多元。
全省体育用品制造法人企业达300余家,总产出达到12亿元。
全省各类体育法人组织达到800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体育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体育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省体育局崇礼高原训练基地和滑雪场、训练服务中心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廊坊市体育场、秦皇岛国家游泳跳水基地、沧州体育馆、沧州体育主题公园国际标准田径场和体育综合楼、邯郸市体育馆、邯郸市体育场以及张家口、秦皇岛、邢台、邯郸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落成,全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体育比赛训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体育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体育立法及建章立制扎实推进,制定出台省政府规章2部,省级地方体育法规、规章达到7部,制定规范性文件及规章制度70余件,逐步完善配套。
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工作成效显著,保持全国体育系统先进。
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深入开展,体育行政执法机制基本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体育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逐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
体育科研水平有了新提升。
建设了“河北省神经肌肉功能与力量训练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优秀运动员训练负荷诊断与调控实验室”,重点科研课题和专题研究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体育科技已成为我省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全省体育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河北体育学院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整体实力有了新提升。
体育人才选招、培养和管理工作得到新的加强,全省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职能分工较完备的体育人才队伍,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人才工作体系;体育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新发展,建立了省体育局门户网站,加强了体育生活报社建设,注重了与各大媒体沟通,体育宣传作用和效果明显;体育对外交往的领域有了新拓展,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体育工作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确立了体育工作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继《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之后,国家相继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使各项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益法制化、规范化;我省环绕首都,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省首先得益。
奥运会和奥林匹克精神为我省注入蓬勃生机和激情活力,激发的人民群众的体育热、健身热和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体育消费需求,对于我省体育具有强大的辐射拉动作用,成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追求,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体育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我省“三年上水平、推进城镇化”的大力实施,为各地高起点规划建设体育设施、体育健身场所提供了条件,对于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体育运动提出更高要求,为体育事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我省“十二五”期间实施构筑环首都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四个一”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了体育发展新空间,成为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新契机。
(三)体育事业发展面临主要矛盾与挑战。
我省体育事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诸多的矛盾与挑战。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我省的大型综合体育场地少,人均体育场地较低,体育场馆开放利用率较低,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并存,仍制约着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扩大体育资源、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与体育强省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优势项目尚未形成集团优势,落后项目尚待下大力气改观。
在国内外体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省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资金投入、激励政策、竞赛制度和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形势严峻,不容忽视;全省体育产业总体处于发展初期,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和园区、聚集区建设大多处在规划建设阶段。
已经形成的体育经营项目市场规模较小,产值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不够大。
体育产品、体育用品的技术含量低,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有待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体育科技、体育教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体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十二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努力解决阻碍和制约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和矛盾。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体育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
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富民强省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
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改革创新中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创造体育事业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