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一、概念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三、(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

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

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

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

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1.胃肠道是否耐受2.返流及误吸3.胃潴留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5.教育需求四、评估(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1.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二)营养液类型(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五)胃肠道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2.有无胃潴留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六)有无返流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七)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四、干预措施五、(一)患者体位床头抬高大于30度,以减少返流的几率。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
1.评估病情了解胃肠道功能、有无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腹腔或肠道感染、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以及休克等肠内营养禁忌症。

病情允许取半卧位。

2.检查确认喂养管在位通畅,输注前充分摇匀营养液,正确连接管道。

3.合理输注一般能量密度从2.09kg/ml渐增至
4.8kj/ml或更高;输注速度以20ml/h加速并维持在100—120ml/h,以输液泵控制滴数为佳;输注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步达到全量;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37—40℃)。

4.营养液现配现用,悬挂的营养液在较低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每天更换输注皮条、袋或瓶。

5.保持喂养管通畅,妥善固定,每4小时检查一次喂养管的深度;输注营养液前、后和连续管饲的过程中每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管饲药物需研碎、溶解后注入。

6.及时评估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前或连续管饲的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抽吸评估胃内残留量,如>100ml—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

7.输注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突然呛咳、呼吸急促等误吸症状,观察有无腹痛等症状的出现,同时观察患者排便形态及体温的变化。

8.评估疗效动态观察血糖、血常规、血生化及尿素氮的变化,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9.出院指导对携带喂养管出院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居家喂养管和自我护理指导,定期复诊。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肠内营养护理是指通过肠内途径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

它通过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来提供充足的营养,减少肠外营养的需要。

肠内营养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是肠内营养护理的常规措施。

1.全面评估: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营养状况、肠道功能、肠道吸收能力、疾病状态和合并症等。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护理方案至关重要。

2.选择合适的配方: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特殊情况选择适宜的肠内营养配方。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高营养密度、低渗透压、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配方。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配方,例如低糖配方、低脂配方、高蛋白配方等。

3.导管选择与置入:根据患者的肠道功能和疾病状态选择合适的肠内导管。

常用的肠内导管有鼻饲管、胃饲管和空肠置管等。

护士需要掌握导管的选择原则和正确的置入方法,确保导管的安全和有效。

4.导管护理:护士需要定期检查和清洁肠内导管,检查导管是否有堵塞、移位或感染等情况。

为了保持导管的通畅,护士需要定期冲洗导管,遵循护理操作的各项规范。

5.监测营养状况: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体重、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肠内营养的效果。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肠内营养配方和计量,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6.配合其他治疗:肠内营养护理通常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护士需要与其他医疗人员密切配合,调整治疗方案。

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及时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7.宣教与心理支持:肠内营养护理涉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操作的理解和配合。

护士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营养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宣教,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肠内营养护理。

此外,护士还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力。

8.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肠内营养护理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导管脱落、腹胀、腹泻等。

护士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同时,护士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并发症的预防,如适当调整配方、控制液体摄入等。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1.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悬挂的营养液在常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每天更换输液皮条、袋或瓶。

配方制剂,如能全力等开启后24小时内输完。

2.使用前要先摇匀,并仔细检查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3.避免喂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

4.保持营养液适宜的温度营养液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

5.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

6.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输注速度以40-50ml/h起,逐日加速并维持至100-120ml/h。

鼻饲者100-120ml/次,2小时1次。

7.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1)腹泻病人宜选择低脂制剂,根据医嘱加用收敛药物。

2)便秘病人选择含纤维制剂,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增加病人活动。

3)监测血糖,注意尿量变化。

4)观察和预防感染性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急性腹膜炎、肠道感染等。

8.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喂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鼻胃管妥善固定,以免移位至误吸。

2)取合适的体位: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障碍、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滴注者可取舒适卧位。

3)及时估计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每隔4小时)抽吸并评估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每次大于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以防误吸。

4)加强观察:输注过程中若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误吸的可能,应鼓励病人咳嗽以排出吸入物和分泌物,必要时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肠内营养管理制度

肠内营养管理制度

南充市中心医院肠内营养管理制度1.患者肠内营养种类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2.留置鼻胃管患者,鼻饲前需抬高床头30-45°(特殊情况除外),持续至餐后30分钟;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的患者,要持续抬高床头。

3.确保喂养管位置安全有效,每日观察并记录喂养管置管刻度。

输注营养液前,应确定喂养管的位置,经胃内营养者,应用三种方法确认在胃。

4.规范固定各种肠内营养管道,更换固定贴时,要检查固定处的皮肤,避免粘膜和皮肤的损伤。

5.持续肠内营养输注使用专用营养输注器,放置床头,与其他管路区分;每24小时更换营养输注管及50ml肠内营养注射器。

6.根据营养液性质和患者耐受程度必要时使用加热器,选择最低加热温度为原则,做好防烫伤、电效能监测措施;使用期间,注意安全、加强巡视,控制好温度及摆放位置。

7.保证营养泵使用效能,应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测肠内营养泵、加热器的使用效能,能做到及时维修,有检修记录。

8.营养液开启后24h内有效;营养液单独使用,不加药物。

9.鼻饲药物要充分研磨,给药前后用10-30ml温水冲洗胃管,冲洗器容量应≥20ml。

10.使用连续喂食泵每4小时进行温开水常规脉冲式冲管,必要时增加管路冲洗频率,以防堵管。

11.鼻胃管营养患者应4-6小时回抽胃残余量,如潴留量小于200ml,维持原速度;如潴留量大于或等于200ml,应暂停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必要时按医嘱加用胃动力药。

12.若患者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似喂养管移位并致误吸的可能,即停止输注,应鼓励和刺激患者咳嗽,协助吸出吸入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气管镜下清除误吸物。

13、掌握确定鼻胃管在胃内的有三种方法。

胃肠减压患者留置鼻胃管如用一个方法无法确认,应2人或2人以上确认鼻胃管在胃内。

鼻饲患者留置鼻胃管时,需2人使用三种证实在胃内的方法,并在护理记录单内双签名,如有疑问,应行拍片证实在胃内。

连接注射器于胃管末端进行抽吸,抽出胃液。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创伤史、有无严重感染和消耗性疾病等。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近期饮食摄入情况。

3.评估患者胃肠道功能,有无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疾患。

4.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态度和看法,了解患者对营养支持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1.给予肠内营养之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内营养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取得理解和配合。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肠内营养液。

(1)一般患者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无刺激的流质饮食。

腹泻患者宜选择低脂制剂加收敛药物。

便秘患者宜选择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2)按要求配置营养液。

选定制剂后,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有效期。

配置液宜现配现用,常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4小时。

3.规范实施肠内营养操作。

(1)选择合适的体位。

对于年老体弱、卧床、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输注营养液者取半坐卧位,以防反流和误吸。

对于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滴注者可取随意卧位。

(2)调节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一般在37~40℃。

(3)使用营养液前充分摇匀,正确连接管道。

(4)控制输注量和速度,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小剂量开始。

浓度从8%~12%开始,一般不超过25%;速度以20~40ml/h至维持滴速为100~120ml/h,有条件者用输液泵控制为佳;控制总量为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5)对于经鼻饲或胃早瘘管给予营养液者,注意估计胃内残留量。

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抽吸胃液并估计胃内残余量每4小时1次。

若残余量>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必要时加胃动力药。

(6)在输注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

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呛咳,咳出物类似营养液时,考虑有喂养管移位致误吸的可能,应立即停止输注,鼓励并刺激患者咳嗽,并及时报告医师。

icu患者的肠内营养的护理

icu患者的肠内营养的护理

监测肠内营养的效果
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以及症状的严重 程度和持续时间。
监测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 应。
定期检查实验室指标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指标,了解患 者营养状况和病情变化。
03 icu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 实践
案例一:长期卧床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期卧床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关键在于预防并发症和促进 肠道功能恢复。
对于长期卧床的ICU患者,由于活动量减少,肠道蠕动减 慢,容易发生便秘、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因此,在肠内 营养护理中,应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同时 注意补充水分,并定期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此 外,为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应保持适当的营养液温 度和输注速度,并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
案例三: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
总结词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重点在于维持能量供给和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详细描述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常常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应选择易于消化吸收 的肠内营养制剂,并保持适当的营养液温度和输注速度。同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和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 营养液的成分和输注速度。此外,为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icu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
01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对于无法进食或存在吞咽困难的ICU患者,肠内营养是一种有效的营养
补充方式,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力。
02 03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

临床营养护理指南肠内营养

临床营养护理指南肠内营养
营养素直接经肠道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 、给药方便、费用低廉。
有助于维持肠粘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的 优点。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吞咽和咀嚼困难、意识障碍或昏迷。 消化道瘘。 短肠综合症。 炎性肠道疾病。 急性胰腺炎。 慢性消耗性疾病 纠正和预防手术前后营养不良。 其他特殊疾病。
肠内营养禁忌症
肠内营养监测
临床观察 实验室监测
临床观察
临床表现:生命体征、黄疸、水肿或脱水、 胃潴留、排便情况、腹部体征。
体重:可评价营养支持效果。 摄入量及出入水量:每日能量、蛋白质及微
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判断体液平衡状况 输入管道:喂养管位置是否正确、是否阻塞
、有无污染。
实验室监测1
血常规:反映机体感染、贫血、细胞免疫等 状况,判断有无感染性并发症。总淋巴细胞 常作为营养评价指标之一。
临床营养护理指南肠内营养
概念
临床营养支持是指经口、胃肠道或肠外途径 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包括肠内营养 和肠外营养两种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 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 要的营养要素。
肠内营养的优越性
代谢并发症
脱水 高血糖 低血糖 高血钾 低血钾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 肝功能异常
感染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预防、治疗) 管饲污染 输液器械管道污染 造口旁皮肤污染
机械并发症
鼻、咽及食管损伤 喂养管阻塞 喂养管拔出困难 造口并发症
精神心理并发症
焦虑 消极态度
与管饲喂养有关的腹胀、腹泻、肠蠕 动亢进的原因与预防处理
由于衰竭、严重感染及手术后消化道麻痹所 致的肠功能障碍。
完全性肠梗阻。 无法经肠道给予营养,如高流量的小瘘。 各种肠内营养入径(鼻-胃-肠、胃-空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三、(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 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

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

一般4-6次/天,250-500ml/
次。

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

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
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 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 营养液类型
(三)? 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 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 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 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六)有无返流
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
(七)营养状况
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
四、干预措施
五、(一)患者体位
床头抬高大于30 度,以减少返流的几率。

(二)营养管的维护
1.妥善固定营养管,鼻肠管应该列入特殊管道给予加固,防止脱出。

2.空肠营养管应每班检查缝线是否牢固,必要时及时加固。

3.胃造瘘管常规每班更换造瘘口敷料;更换时旋转造瘘管180 度,以防粘连;保持造瘘管固定夹与皮肤之间的松紧度合适,太松易造成营养液渗漏,太紧易造成皮肤破损。

4.对于长期经胃管鼻饲患者,应当每月更换胃管;每次换管时,更换鼻孔。

(三)营养液的准备
1.肠内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7~40 度左右:太冷刺激肠道易引起腹泻;太热易引起营养液凝结成块,导致管路堵塞。

2.营养液开启后放置冰箱,24 小时内有效。

(四)胃内残余量的检查
(五)每次喂饲前确认营养管的位置:胸片是确认营养管位置的金标
准。

(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 返流、误吸与肺部感染
(1)肠内营养前后半小时内尽量避免做CPT吸痰及翻身等操作。

(2)肠内营养液定时灌注者前后半小时内保持床头抬高30~45 度,连续输注者若无禁忌症尽量保持床头抬高大于30 度。

( 3)管饲前确认管道位置正确。

(4)肠内营养液连续输注者常规每四小时监测胃潴留,定时灌注的患者鼻饲前常规回抽胃潴留,检查潴留量和颜色。

如果胃潴留为鲜红色,量多,则告知医生,暂停管饲;如果胃储留为咖啡色,量小于200ml,告知医生,遵嘱管饲及使用制酸药。

当胃潴留大于200ml 时,告知医生,遵嘱暂停管饲一次。

对于有潴留的患者可应用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等促进胃的排空及肠蠕动。

(5)灌注速度不可过快,每次灌注的量不超过300ml。

(6)证实有返流的患者应选择其他的营养途径。

2.胃肠道并发症
(1)腹泻:多因长期未进食、初次鼻饲、灌注速度过快、吸收不良、浓度太高、乳糖不耐症等。

处理是初次应从低浓度开始,逐渐增加浓度,降低灌注速度;对于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应给予无乳糖配方。

处理见腹泻护理常
规。

(2)腹涨、便秘和腹痛:患者在开始肠道喂养时,注意减慢速度,降低浓度,并配合胃肠动力药的应用,密切监测胃或肠内潴留量。

(3)恶心与呕吐:灌注速度过快、温度过低、胃排空障碍引起的潴留,可导致恶心与呕吐。

鼻饲患者呕吐的处理:立即侧卧,清除口腔呕吐物,有人工气道患者给予气道内吸引,观察体温及氧合情况。

(4)倾倒综合征: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患者或胃切除术后患者可出现此并发症。

多发生在餐后10-30 分钟内,因胃容积减少及失去对胃排空的控制,多量高渗溶液快速进入小肠所致。

可表现为胃肠道和心血管两大系统症状。

胃肠道症状为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肠鸣频繁,可有绞痛腹泻;循环系统症状有全身无力、头昏、晕厥、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等。

此时应减慢输注速度,适当稀释营养液以降低渗透压,选择低碳水化合
物、高蛋白营养液,可使症状缓解。

3.机械性并发症
(1)肠内营养管堵塞,预防措施有:①管饲前后均应用20 毫升温水冲洗导管,防止管道堵塞。

②持续营养泵维持的肠内营养,需4到6小时温水冲管一次。

③管饲给药时应先碾碎,完全溶解后注入。

④酸性物质容易导致蛋白质配方的营养液凝固。

在一些营养管堵塞时使用温开水可再通,对于顽固性的胃管堵塞可使用一片胰脂肪酶加320mg碳酸氢钠(增加pH)溶于5ml温水中,注入前先尽量回抽胃管内的东西,以使脂肪酶能充分接触堵塞物质。

5分钟之后用温开水冲洗。

(2)鼻咽食管和胃黏膜损伤及炎症。

4.代谢并发症:注意观察血糖、电解质,肝功能等指标,根据医嘱监测血糖,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六、健康教育
1.强调肠内营养的必要性。

2.宣教肠内营养的途径、方法以及所灌注的营养液类型。

3.教会家属观察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