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

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对于“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因此,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不用说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因为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③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新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卷3(附答案)

新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卷(三)(附答案)一、基础知识(共30 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粗犷.(guǎng)倜傥.(tǎng)菡萏.(dàn)淅淅沥.沥(lì)B. 黄晕.(yùn)确凿.(záo)盔.甲(kuī)咄.咄逼人(duó)C. 棱.镜(líng)匿.笑(nì)收敛.(liǎn)人迹罕.至(hǎn)D. 贮.蓄(zhù)搓捻.(niǎn)掺和.(hé)恍.然大悟(huǎng)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 分)A. 喉咙烘托抖擞键壮B. 宽敞睫毛造访骄媚C. 端庄凄冷碣石干涩D. 化妆冷洌屋檐草垛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 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C. 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 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B.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
C. 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D. 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水是自然界的产物,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美丽的湖泊,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源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A. ④①②③B. ④③①②C. ③④①②D. ③①②④6. 名著阅读(5 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试题

中学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是:150分时间是:120分钟〕说明:所有答案均答在答题纸上,否那么无效。
阅读下面的段落,然后完成下面小题.“浩瀚的大漠戈壁、葱郁的原始森林、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这些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广告在“十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
然而,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的“生态游〞时却不无担忧。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HY为,其宗旨是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
不仅要求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而且要求游客行为要“环保〞,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有专家说,如今社会上关于生态旅游就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的认识是片面的。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生态旅游外表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
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
北极熊、企鹅、海豚和澳大利亚野犬,甚至热带雨林里的鸟类,都受到愈来愈大的来自生态旅游方面的影响,它们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
生态旅游业者主打的卖点,都说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到达环保的理想。
然而,生物学家指出,就算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始料未及的影响,包括传播疾病、干扰动物日常作息,从而损害其安康。
一些专家还指出,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
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而实际上,除了极少数例外,生态旅游方案都未经审核论证,举办的业者并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他们口口声声完全尽到了生态保护的责任,然而,由于缺少监视,真正做到既促进了旅游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业者少之又少。
业者和游客有才能做到的,大多只是最根本的要求,如不违背土地使用法规、不乱砍树木、不惊吓动物等等。
然而每逢节假日、偏远、生态多样的地区每每人山人海,这对动物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它们看到这么多的人涌到身边,特别容易紧张,病症包括心跳加速、繁殖率降低,以及荷尔蒙失调。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淄博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月牙泉是一个童话,可以(启发/启示)人的想象;月牙泉是一处仙境,可以慰藉.人的灵魂。
我悄.然走近它,但见泉水在阳光下闪烁着蓝盈盈的光芒;泉边水草丛生,垂柳婆娑.,水光树影,相映成趣。
月牙泉美得像一位思念情郎的多情少女,令人(琢磨/捉摸)不透;月牙泉像夜空中坠.落的星辰,在荒漠深处熠熠生辉。
如果说敦煌是某个帝王在途经茫茫戈.壁时不慎遗失的皇冠.,那月牙泉就是缀.饰在皇冠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一个缥缈.的梦,一个永远让人猜不透的谜。
1. 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慰藉.(jì)悄.(qiǎo)然B. 婆娑.(suō)坠.(zhuì)落C. 戈.(gē )壁皇冠.(guàn)D. 缀.(chuò)饰缥缈.(miǎo)2. 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 相应成趣B. 星辰C. 熠熠生辉D. 璀璨3.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启发琢磨B. 启示捉摸C. 启发捉摸D. 启示琢磨【答案】1. B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A“慰藉”应读“jiè”;C“皇冠”应读“guān”;“缀饰”应读“zhuì”。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注意同音字的区别和生僻字的写法,不要出现错别字。
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相应成趣”应写作“相映成趣”。
3. 试题分析:启发:指开导指点或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领悟.句中指人的想象.应该用“启发”;启示:看完某种事物后,又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从原文来看,不符合语境。
琢磨:字面意思是雕琢和打磨;捉摸:有猜测,预料;揣测的意思。
根据前文语境“令人”应该选用“捉摸”。
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知识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到一千年以前。
A. 正在进行旅行开发论证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B.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进行广州地铁效应的交通评估,评估结果预计近段时间就会出炉。
..C. 一条条崭新的高速公路上,鳞次栉比的汽车来来往往,呼啸着穿梭其间。
....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D. 我凝望着夕阳中的圆明园,那些断壁残垣....【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词语知识,准确判断和使用词语。
A项,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B项,出炉:1.取出炉内烘烤、冶炼的东西。
2.比喻新产生出来。
D项,断壁残垣:形容残败的景象。
这三项词语使用正确,符合语境。
C项,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不能修饰“汽车”,所以使用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的一项是2.结合语境,选出下列语段中加点字音、字形无误..我们读中国,用祖先钻木的火种,照亮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长河;我们读中国,沿着甲骨文cāng()桑的纹理,驾驭历史的长车纵横阡陌.()……我们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唐诗里,读感恩的中国;我们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chán()娟”的宋词里读思念的中国;我们在炮火连天的硝烟里读怆.()然悲壮的中国……A. 苍mò婵chuānɡB. 沧bǎi 蝉chuànɡC. 苍bǎi 蝉chuānɡD. 沧mò婵chuànɡ【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熟记能力。
新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卷11(附答案)

新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十一)(附答案)一、基础知识(共2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确凿.(zuó)盔.甲(kuī)秕.谷(bǐ)混.为一谈(hùn)B. 匿.笑(nì)尴尬.(gà)棱.镜(líng)人迹罕.至(hǎn)C. 倜傥.(tǎng)狭隘.(ài)莅.临(lì)咄.咄逼人(duō)D. 憔悴.(cuì)酝酿.(liàng)着.落(zhuó)恍.然大悟(huǎng)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化妆烘托取决花枝召展B. 嘹亮宽敞贮蓄翻来覆去C. 静谧决别匿笑截然不同D. 云霄鉴赏分岐各得其所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老师,诲人不倦,兢兢业业。
B.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C.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上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D. 走进故宫,就像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叹为观止。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
B. 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乐山城市的名片。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们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既要充分展示客观事实,又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
,。
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
①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②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③介绍中国文化,肯定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④例如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观念A. ③④①②B. ③②①④C. ④③②①D. ④②③①6. 综合性学习(5分)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南昌二中2024级高一新生入学测试(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学校开展爱心义卖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语文实践任务1.下面是某同学为义卖品写的推荐语,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欢迎大家光临我们的展区,这里有琳琅满目的图书:精典的文学名著、有趣的动漫读本……有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奔驰的骏马、憨厚的小熊……各个自出新裁,别俱一格。
所有商品一律打折销售。
A.“惟妙惟肖”的“肖”读xiào,“打折”的“折”读“shé”B.“泥塑”的“塑”读“suò”,“憨厚”的“憨”读“hān”C.“精典”的“精”应写为“经”,“奔驰”的“驰”应写为“弛”D.“自出新裁”的“新”应写为“心”、“别俱一格”的“俱”应写为“具”2.班级准备制作义卖诗画书签,请你根据画面和寓意匹配诗文(4分)画面寓意诗文一朵洁净的莲花虽处浊世,亦保持高洁(1)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远山·菊花·诗人悠然闲适,热爱自然(2)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3.下面是对某同学写的活动邀请信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邀请信尊敬的家长您好!①感谢您于百忙之中阅读我们的邀请信。
②山区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处心积虑帮扶山区教育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③为了支援山区教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行为,我校将举行爱心义卖活动。
④活动将于5月18日下午2点在学校体育馆举行。
⑤届时将有学生制作的书签,泥塑作品和手工花卉出售。
⑥请您务必来参加。
光明中学学生会2024年5月11日A.第②句中应将“处心积虑”改为“想方设法”B.第③句中应将“培养”改为“树立”C.第⑤句中逗号应改为顿号D.第⑥句应该为“敬请您参加”4.义卖展台前,某同学询问;“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呢”请你根据物理课代表提供的下列知识,用简洁的语言予以解答。
南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南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语文学科测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种以时间紧、游览景点多、花费少为特点的高强度旅行方式被称作“特种兵式"旅行,这种旅行方式曾经火遍全网,2023年夏天,一种叫作City Walk,即“城市漫步”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
如果说“特种兵式"旅行强调的是紧张和饱满,旅行者期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游览更多的地方,进行饱和式景点打卡,完成高性价比且内容丰富的旅行计划,那么“城市漫步”的旅行观念和方式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认为,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求静谧和恬淡,像“特种兵式"旅行那样育目从众,前往网红景点排队打卡,未必能获得旅行的最佳体验。
与其在拥挤中潦草地感受,不如避开热门景点和热闲人群,从容地摘徉于城市中隐秘的角落。
在这样的漫步中,根行者能够发现一座城市的独特面貌,同时,也能够融入当地人,体验当地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平静和安逸。
“城市漫步”使旅行者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感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选择“城市漫步"的人常常在旅行之前不做攻略.不盲目追寻热门景点,不打卡网红地标。
他们于城市之中漫无目的、随意随性地游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种种惊喜。
别具风格的街巷和建筑,以及人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与它们发生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关联,都会给旅行者带来意外之喜。
“城市漫步"强调松弛感,但不排斥提前做功课,想深入“淘宝”某个城市的人,会事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史知识,然后按照划定的区域一路徒步,领略当地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与城市建筑之美,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
以南京为例,古老城墙、大江大桥、桨声灯影,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向漫步者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传奇故事。
人文历史底蓝和城市发展、现代生活相交融,又给漫步增添了独特的兴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B.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中国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根据文意,说说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应当如何阅读中国经典?(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学类文本(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职业汪曾祺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
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
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
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玉麦粑粑——!”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
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
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下一点盐,蒸熟,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
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
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
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
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
淡而无味,虚泡不实。
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
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
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
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
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椒盐饼子西洋糕!”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
非常简单。
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
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
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
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
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
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
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
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
黑马、青马、枣红马。
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
它总不好好走路。
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
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
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
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捏着鼻子吹洋号!”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
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
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
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
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
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
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
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
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
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
忽然回过头来看看。
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有多处对不同行业的叙写,详略不一,而重点写一个过早就业的孩子,使得“职业”这一标题的内涵更为深远。
B.开篇用不少笔墨描述中年女人和苗族少女,既表现了颇具特色的当地生活风俗,也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作了铺垫。
C.主人公卖糕饼的孩子早孤、失学,但他十分懂事尽职,毫不贪玩,辛苦繁重的工作使他早早失去了孩童的童趣与童心。
D.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模式,情节上没有设置典型的矛盾冲突,所用语言充满生活气息。
5.请简要赏析文中反复出现吆喝叫卖声的作用。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6.小说既写出了“人世的苦辛”,也写出了“人生的温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诗文鉴赏(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