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蜜澄清处理及酵母培养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酵母培养杂菌实验报告

酵母培养杂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酵母菌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通过观察和计数分析杂菌的污染情况,了解酵母菌的培养条件及杂菌控制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1. 酵母菌菌种2. 营养琼脂培养基3. 灭菌水4. 灭菌移液管5. 灭菌培养皿6. 灭菌接种环7. 灭菌显微镜8. 血球计数板9. 酵母培养箱实验方法:1. 培养基制备:按照实验要求制备营养琼脂培养基,并经过高压灭菌处理。

2. 接种:将酵母菌菌种用无菌接种环接种到灭菌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置于酵母培养箱中培养。

3. 观察:每天观察培养皿中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

4. 杂菌计数:在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无菌移液管取一定量的培养液,滴于血球计数板上,使用显微镜进行计数,分析杂菌污染情况。

实验结果:1. 酵母菌生长情况:在酵母培养箱中培养,酵母菌生长迅速,菌落呈白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2. 杂菌污染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培养皿中存在少量杂菌,主要为细菌和霉菌。

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得到以下数据:| 杂菌类型 | 细菌计数(个/ml) | 霉菌计数(个/ml) || -------- | ------------------ | ------------------ || 细菌A | 200 | 50 || 细菌B | 150 | 30 || 霉菌C | 100 | 20 |3. 杂菌污染原因分析:(1)培养基制备过程中可能存在污染;(2)接种操作不规范,导致杂菌进入培养基;(3)培养箱内环境不洁,存在杂菌;(4)实验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实验结论:1. 酵母菌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但易受到杂菌污染。

2. 杂菌污染主要来源于培养基制备、接种操作、培养箱环境及实验操作等方面。

3. 为了提高酵母菌培养的纯度,应严格控制实验操作,确保培养基和实验环境的无菌状态。

实验建议:1. 优化培养基配方,提高对杂菌的抑制能力;2. 加强实验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 定期对培养箱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杂菌污染;4. 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环节进行排查和改进。

酵母菌培养研究报告怎么写

酵母菌培养研究报告怎么写

酵母菌培养研究报告怎么写1. 引言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一种常见的单细胞真菌,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和生物燃料等领域。

酵母菌培养研究旨在探究酵母生长和代谢特性,以及相关因素对酵母生长的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酵母菌培养研究的基本步骤、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2. 实验设计2.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培养基组分对酵母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2.2 实验材料•酵母菌培养基•不同组分的培养基配方•培养皿•离心机•显微镜2.3 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组分的培养基。

2.将酵母菌菌种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中。

3.以相同温度(例如25°C)下培养不同组的酵母菌培养基。

4.在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

5.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酵母菌细胞数量。

3. 数据分析3.1 数据采集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酵母菌在不同组分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大小、颜色和细胞数量。

3.2 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平均菌落直径、平均菌落颜色的变化以及细胞数量的平均值。

3.3 数据展示使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结果,例如绘制柱状图展示不同培养基对酵母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4. 结果与讨论4.1 实验结果根据数据分析,不同组分的培养基对酵母菌生长速率有显著影响。

结果表明XXX培养基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最显著,其菌落直径达到最大值,颜色变化明显。

而在XXX培养基中,酵母菌生长速率较低。

4.2 结果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推测,酵母菌对培养基中特定组分的反应较为敏感。

XXX组分可能含有有利于酵母菌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营养成分,从而促进了菌落的增长和细胞数量的增加。

该实验结果对酵母菌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索酵母菌代谢特性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5.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分的培养基对酵母菌生长速率有显著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组分对酵母菌代谢产物的影响,以及酵母菌与其它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糖蜜原料酵母菌液扩大培养

糖蜜原料酵母菌液扩大培养

糖蜜原料酵母菌液扩大培养
1.称取原糖蜜约100g,用塑料桶把糖蜜加蒸馏水稀释定容为500ml,测定其锤度在16-18Brix.
2.用化验室分析硫酸进行稀释糖蜜的PH调节,PH测定为4.0-4.5
3.然后分别承装在250ml的三角瓶里,并塞好棉花塞。

4.把三角瓶放进高压杀菌锅里105℃杀菌1h,然后取出,冷却到32℃左右等待接种。

5.待三角瓶的稀糖蜜降温后,把活化好的酵母菌液按均分取20ml进行接种到三角瓶里(吸管移接前先用成品酒精进行消毒)。

6.接种后,三角瓶放入恒温箱32℃进行培养18-24h。

7.待18-24h培养后,分别取出做发酵全分析。

(锤度 PH 酸度细胞数死亡率杂菌还原糖酒精挥发酸)剩余的留样,保存在4℃的恒温箱内。

进一步扩大培养
1.称取原糖蜜约400g,用塑料桶把糖蜜加蒸馏水稀释定容为1500ml,测定其锤度在18-20Brix.
2.用化验室分析硫酸进行稀释糖蜜的PH调节,PH测定为4.0-4.5
3.然后分别承装在1000ml的三角瓶里,并塞好棉花塞。

4.把三角瓶放进高压杀菌锅里105℃杀菌1h,然后取出,冷却到32℃左右等待接种。

5.待三角瓶的稀糖蜜降温后,把活化好的酵母菌液按均分取150ml进
行接种到三角瓶里(全部接进)。

6.接种后,三角瓶放入恒温箱32℃进行培养18-24h。

7.待18-24h培养后,分别取出做发酵全分析。

(锤度 PH 酸度细胞数死亡率杂菌还原糖酒精挥发酸)。

液体酵母培养实验报告总结

液体酵母培养实验报告总结

液体酵母培养实验报告总结
本次实验旨在培养液体酵母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首先,我们制备了培养基,并在培养基中添加了所需的营养物质。

接着,我们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并在恒温摇床上进行培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酵母菌在培养基中生长迅速,菌液逐渐由透明变为混浊。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菌体数量明显增加,培养基中的悬浮物也明显增多。

通过观察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曲线,我们可以看到酵母菌呈现出一个典型的“对数生长”阶段。

在最初的阶段,酵母菌数量较少,生长速度较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进入指数生长阶段,菌体数量快速增加。

最后,酵母菌进入平台期,生长速度逐渐趋于稳定。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控制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以确保酵母菌可以正常生长。

其次,在接种酵母菌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污染,以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成功培养了液体酵母,并观察到了其生长情况。

通过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曲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酵母菌的生长特点,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希望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能够进一步探索酵母菌的生长机制,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酵母发酵过程实验报告

酵母发酵过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酵母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酵母发酵实验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酵母发酵产生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二、实验原理酵母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其中酵母菌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本实验主要研究酵母在无氧条件下的发酵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面粉、酵母粉、糖、水、锥形瓶、烧杯、滴管、橡皮塞、澄清石灰水等。

2. 实验试剂:葡萄糖、氯化钙、氢氧化钙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面粉、酵母粉、糖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形成面团。

2. 分装面团:将面团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两个锥形瓶中。

3. 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葡萄糖溶液,用橡皮塞封口,放入烧杯中。

- 实验组:在锥形瓶中加入面团,用橡皮塞封口,放入烧杯中。

4. 将两组锥形瓶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分别培养24小时和48小时。

5.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对照组:观察锥形瓶内葡萄糖溶液的变化,记录溶液颜色、透明度等。

- 实验组:观察锥形瓶内面团的变化,记录面团体积、硬度等。

6. 将实验组锥形瓶中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实验现象:24小时后,葡萄糖溶液颜色变浅,透明度降低;48小时后,葡萄糖溶液颜色消失,溶液浑浊。

2. 实验组实验现象:24小时后,面团体积明显增大,硬度降低;48小时后,面团体积继续增大,硬度进一步降低。

3. 实验组气体检验:将实验组锥形瓶中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六、实验结论1. 酵母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

2. 本实验通过观察面团体积变化和气体检验,验证了酵母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七、实验讨论1. 影响酵母发酵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优化实验条件?2. 酵母发酵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有哪些?八、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酵母发酵过程中的面团体积变化和气体检验,验证了酵母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糖蜜的酸化

糖蜜的酸化

糖蜜的酸化、灭菌、澄清和添加营养盐考虑到糖蜜中的灰分、胶体物质等杂质多,有害微生物的污染,营养盐的缺乏以及适宜酸度的调整。

因此,在糖蜜稀释的同时,必须进行酸化、灭菌、澄清和添加营养盐。

间歇稀释操作法则是逐项进行。

目前我国糖蜜酒精工厂多采用连续稀释热酸法澄清处理糖蜜,把酸化、灭菌、添加营养盐和澄清同时一道进行。

1.糖蜜的酸化糖蜜加酸酸化的目的是防止杂菌的繁殖,加速糖蜜中灰分与胶体物质沉淀,同时调整稀糖液的酸度,使适于酵母的生长。

由于甘蔗糖蜜为微酸性,甜菜糖蜜为微碱性,而酵母发酵最适pH4.0—4.5,所以工艺上要求糖蜜稀释时要加酸。

对甜菜糖蜜来说,加酸可以使其中的Ca 生成硫酸钙沉淀,因而加速糖蜜中胶体物质与灰分一道沉淀而除去。

加酸的方法,各地略有不同。

通常间歇发酵时,较普遍的是采用将酸加入稀糖液中的方法。

也有将酸直接加入糖蜜中,但此法在我国很少采用。

现在我国糖蜜酒精工厂多采用将糖蜜稀释到40—60%时,再加酸,然后加热澄清,取清液再进行稀释。

这样既能提高酸的灭菌作用,又可加速沉淀,并能减少酸化设备的容积,提高设备利用率。

它的优点是:糖蜜只须经一次稀释,简化了生产过程,有利于实行自动化;加酸可在室外进行,以降低厂房的高度;无须设置单独的输酸管道。

但缺点是:由于糖蜜黏度大,为了保证糖蜜和酸均匀混合,必须有专门的混合器;酸化后贮存时.贮槽的槽壁必须用涂沥清漆或铺聚氯乙烯板等耐酸材料。

糖蜜酸化时,通常用硫酸来酸化,也可用盐酸,但用盐酸时,在以后生产过程中不生成沉淀,而硫酸盐是生产设备积垢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盐酸酸化后回收酵母的色泽较好,因Cl-离子能起一定的漂白作用,但盐酸的腐蚀性较大,在缺乏耐酸材料的情况下,用盐酸有一定的困难。

加酸量与方法一般随糖蜜的种类而异,甘蔗糖蜜稀释时可直接加入稀糖液量0.2—0.3%的浓硫酸,混合均匀即可,用酸量(比重1.86,66Be工业硫酸)2—3.5公升/1吨糖蜜;或者0.7—l公升/1m3发酵醪。

实验报告酵母的观察

实验报告酵母的观察

实验报告酵母的观察引言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具有重要的实验应用价值,尤其在食品发酵、酒精生产和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观察酵母的生长情况和结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酵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适应和繁殖机制。

材料与方法材料:1. 酵母培养基2. 酵母菌液3. 显微镜4. 盖玻片5. 移液器6. 培养皿方法:1. 在培养皿中倒入酵母培养基,制备成0.5%的酵母悬浮液。

2. 准备好显微镜和盖玻片。

3. 使用移液器取一滴酵母菌液放在盖玻片上。

4. 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5. 记录观察结果。

结果与讨论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发现酵母细胞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为5-10微米。

它们具有一个厚壁的细胞质,质地松软,呈浑浊的乳白色。

酵母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细胞壁和细胞质的各种细节结构。

讨论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通过对于糖类物质的代谢而产生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等有机物质。

酵母在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形成了很多的酵母菌群落。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酵母细胞繁殖迅速,呈现出链状或团状的结构。

这些细胞通过分裂繁殖,形成新的酵母子细胞。

酵母细胞的细胞壁是一层坚韧的外壳,保护细胞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蛋白质组成,可以提供细胞形态的稳定性和抗压强度。

酵母细胞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是通过酵母菌液的代谢活动来完成的,它们摄取糖类物质,并通过发酵过程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这种代谢过程又进一步促进了酵母细胞的繁殖和生长。

酵母细胞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生物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途径。

通过对酵母细胞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在食品和酒精等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了酵母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结构和生长情况。

酵母细胞形态多样,大小均匀,细胞壁坚韧。

酵母细胞在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形成了酵母菌群落。

这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酵母细胞结构和生态特征的机会,对于理解微生物生物学和相关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观察发酵现象实验报告

观察发酵现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酵母菌发酵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2. 观察并记录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气泡产生、pH值变化等。

3. 分析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成分,验证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发酵现象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有机物产生代谢产物的过程。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释放能量。

实验中,我们将观察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泡、pH值变化等现象,并分析气体成分,验证实验结果。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玻璃杯、玻璃棒、PH试纸、药勺、锥形瓶、胶头滴管。

2. 实验用品:白糖、干酵母、温水、澄清石灰水、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四、实验步骤1. 将一大勺白糖加入一杯温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使白糖完全溶解。

2. 向温水中加入一小包干酵母,继续搅拌,使酵母充分溶解。

3. 用玻璃棒蘸取水滴滴在PH试纸上,观察PH值变化。

4. 将锥形瓶倒置,用胶头滴管将酵母溶液滴入锥形瓶中,使溶液充满瓶底。

5. 将锥形瓶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发酵现象。

6. 每隔一段时间,用PH试纸检测锥形瓶内溶液的PH值,记录数据。

7. 将锥形瓶中的气体通过胶头滴管导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五、实验现象1. 加入酵母后,观察到大量气泡产生,说明酵母菌开始发酵。

2. 随着发酵的进行,PH试纸颜色逐渐由黄色变为橘红色,说明溶液逐渐变酸。

3. 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4. 观察到锥形瓶中的液体逐渐减少,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酒精。

六、实验结果分析1.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释放能量。

气泡的产生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气体,而PH试纸颜色的变化说明溶液逐渐变酸。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3. 锥形瓶中的液体减少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酒精。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发酵现象,并验证了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蜜澄清处理及酵母培养实验报告
糖蜜中含有很多的胶体物质、灰分和其它悬浮物质,它的存在对酵母的生长与酒精发酵均有害,故应当尽可能除去,糖蜜的澄清方法有:
⑴加酸通风沉淀法此法又称冷酸通风处理法。

将糖蜜加水稀释至50Bx左右,加入0.2%~0.3%浓硫酸,通入压缩空气1小时,静止澄清8小时,取出上清液作为制备糖液用,通风一方面可赶走SO2或NO2等有害气体以及挥发性酸和其他挥发物质;另一方面可增加糖液中的含氧量,提高糖液的溶氧系数,以利酵母的增殖。

⑵热酸处理法在较高的温度和酸度下,对糖蜜中有害微生物的灭菌作用和胶体物质、灰分杂质的澄清沉降作用均较强。

采用热酸处理法,通常把酸化灭菌和澄清同时进行,工艺上在原糖蜜稀释时,采用阶段稀释法。

第一阶段先用60℃温水将糖蜜稀释至55~58Bx,同时添加浓硫酸调整酸度,PH3.0-3.8,进行酸化,然后静止5-6小时。

第二阶段则将已经酸化的糖液再稀释到酵母培养液所需的浓度12—14%,而供发酵醪用的糖蜜经连续稀释器一次加水稀释至所需要的浓度。

然后流入主发酵罐内。

此外,中国某酒精厂采用热酸通风沉淀的操作过程如下:糖蜜加水稀释到浓度为40%,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硫酸,将pH调节到4.0-4.5,放入澄清槽加热至80-90℃,通风30分钟,通风后保温70-80℃静止澄清8-
12小时,然后取出上层清液冷却,以后处理按一般的工艺流程进行。

所得沉淀物质可再加4-5倍的水充分搅拌,然后静止澄清4-5小时,所得的澄清液可用作下一次稀释糖蜜用水,残渣则弃去。

从提纯效果来看,这个方法比冷酸通风处理法好。

但这个方法的缺点是:澄清时间较长,需要较多澄清桶,占地面积大,花劳动力多。

从减少设备腐蚀,不需冷却设备,缩短生产周期,大规模生产采用冷酸通风沉淀方法较适宜。

国内有些工厂试验添加聚丙烯酰胺(PAM)絮凝剂来作酒母稀糖液的澄清处理,可大大缩短澄清时间。

聚丙烯酰胺是由约4万个丙酰胺单体CH2=CH-CONH2组成的。

添加絮凝剂加速澄清沉降的工艺操作如下:先将糖蜜加水稀释40-50Bx,加一定硫酸调pH3.0-3.8,加热100℃,添加8ppm的PAM,搅拌均匀,絮凝澄清静止1小时,取上清液即可制备稀糖液用。

国内大多数糖蜜酒精工厂只考虑用作酒母的稀糖液进行澄清处理,而对基本糖液则不经澄清处理,这样可大大简化生产,提高效率。

⑶机械分离法采用压滤法或离心机分离法。

实验原理:通过学习明白,发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酵母菌分解面粉中的淀粉和糖分,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乙醇。

二氧化碳气体被面筋所包裹,形成均匀细小的气孔,使面团膨胀起来。

面粉 150g 牛奶 80g 细糖粉20g 干酵母 1.5g 温水2g 电子秤 1个
温水(不烫手)化开干酵母,依次在盆中加入面粉、牛奶、糖粉,最后加入化开的酵母菌水。

2.边加边用筷子搅拌,直到面成棉絮状即可。

3.用手将面揉成光滑的面团,做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就可以了。

最后将面盆上盖一层保鲜膜。

烤箱调到发酵模式50℃十分钟后关闭放入面团。

30分钟后观察面团,用手指按压面团不回弹不塌陷,说明面团醒发好了,醒发好的面团大概是生面团的两倍大,蓬松,扒开面团可见多孔蜂窝状
另外一个面团未加入酵母粉,30分钟后观察面团体积无明显变化。

将发好的面团重新揉成长条,再用刀切好后放蒸笼二次醒发。

15分钟后观察切好的馒头体积增大,按压不回弹,开中火蒸12分钟后关火,过3分钟后开盖,香喷喷的牛奶刀切馒头就出炉啦!
7.取出蒸好的馒头,对半掰开,观察其横切面并记录
通过实验,我发现两种实验现象:1.醒发好的面团大概是生面团的两倍大,蓬松,扒开面团可见多孔蜂窝状。

2.蒸好的馒头横切面有好多气孔,依旧保持发酵后面团的蜂窝状结构,也正是此结构使馒头松软,有弹性。

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实验,理解了酵母菌发酵的原理:
酵母菌作为发酵素,吸收面团中的养分并生长繁殖,将面粉中的葡萄糖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松软,产生蜂窝状的组织结构。

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是面团在揉面时产生了足够的面筋,这些面筋能够包裹这些二氧化碳气体,并且能使这些气体不外溢,保持住面团膨胀和松软的状态。

酵母菌必须有水才能存活,最适合生长的温度是在20℃~35℃,0℃以下或者高于47℃的温度下,酵母细胞一般不能生长,最适合作用的湿度是75%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