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发酵试验
酒精发酵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酒精发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
2. 了解酵母菌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3. 通过实验掌握酒精发酵过程中主要参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酒精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在厌氧条件下,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能量。
该过程主要分为糖化阶段和发酵阶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 酵母菌- 葡萄糖- 水浴锅- pH计- 滴定管- 漏斗- 玻璃棒- 实验试管仪器:- 721型分光光度计- 烧杯- 烧瓶- 酒精灯- 滴定管四、实验步骤1. 将葡萄糖溶液稀释至一定浓度,用于酵母菌的活化。
2. 将活化后的酵母菌接种到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酒精发酵实验。
3. 在发酵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测定pH值、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
4.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葡萄糖消耗曲线、乙醇生成曲线和pH变化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pH变化曲线实验结果显示,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溶液的pH值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导致溶液的酸性增强。
2. 葡萄糖消耗曲线实验结果显示,在酒精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浓度逐渐降低。
这说明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消耗了葡萄糖。
3. 乙醇生成曲线实验结果显示,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乙醇浓度逐渐升高。
这说明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乙醇。
4. 酒精发酵效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酒精发酵效率如下:酒精发酵效率 = (发酵前葡萄糖浓度 - 发酵后葡萄糖浓度) / 发酵前葡萄糖浓度× 100%实验结果显示,酒精发酵效率为 85%。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酒精发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了解了酵母菌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有效地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七、讨论1.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因此,在酒精发酵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提高酒精发酵效率。
2. 本次实验中,酒精发酵效率为 85%,说明仍有部分葡萄糖未被利用。
酒精发酵实验(修改后)

三、实验器材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种,培养基、蒸馏水、无菌水、铝锅、电炉、三角瓶、牛皮纸、棉绳、水浴锅、振荡器。
表1酒母扩大培养
项目
固体试管
液体试管
三角瓶
外观糖度(BX)
பைடு நூலகம்自然
自然
自然
培养温度(℃)
28
28
28
培养时间
6d~7d
24h
24h
接种量
—
1环/10ml
20ml/500ml
4.1.3成熟酒母质量指标
要求细胞形态整齐、健壮、没有杂菌。酵母的细胞数为1亿/ml左右,出芽率在15~30%,酵母死亡率≤1%。
五、实验报告
2.蒸馏烧瓶、蛇行冷凝管、100ml容量瓶、量筒、电炉、酒精计、水浴锅、温度计:0~100℃、钢精锅、接种环、小刀、无菌平板。
四、酒精发酵
酒精的生产一般可分为发酵法和合成法两大类。我国酒精生产以发酵法为主,大多数工厂采用薯干为原料。
1.酒精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
↓
粉碎耐高温活性干酵母(或酵母菌)
↓ ↓
调浆活化(液体试管酵母)
五、实验报告
记录实验结果。
六、思考题
1.酒精发酵的工艺要点是什么?
即:3月31日(星期六)上4月2日(星期一)的课,4月1日(星期日)上4月3日(星期二)的课。
2.2液化
上述糊化醪冷却到85~90℃,按每g原料20U加α-淀粉酶,保温液化10min。
淀粉质原料酒精发酵(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综合实验——淀粉质原料酒精发酵一、实验目的:根据发酵工程原理,学习和掌握淀粉质原料酒精发酵生产工艺,熟悉酒精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
二、实验原理:将淀粉质原料经双酶法液化糖化,使其变成可发酵性糖,再接种经活化扩培的活性干酵母菌种进行发酵,使其生成酒精,通过蒸馏分离,最后得到酒精产品。
双酶法液化糖化是新型生产工艺,免去原料高温蒸煮,既可节省蒸煮用汽,又可省去冷却用水,同时降低高温蒸煮过程糖损失,提高原料出酒率。
三、实验材料:玉米粉(颗粒为1.5mm)、耐高温α-淀粉酶、糖化酶、酒精活性干酵母、葡萄糖、1mol/LNa2CO3溶液、1mol/LH2SO4溶液、纱布。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250mL、500mL三角烧瓶,100mL、500mL、1000mL 烧杯,糖度计,10L全自动发酵罐,酒精蒸馏装置(500mL蒸馏烧瓶、加热套、冷凝器、100mL容量瓶),酒精计,pH试纸,水浴锅、恒温振荡培养箱、电炉及常规玻璃仪器。
五、实验方法:1.工艺流程水α-淀粉酶糖化酶↓↓↓玉米粉→调浆→液化→糖化→扩培←活化←干酵母水α-淀粉酶糖化酶↓↓↓玉米粉→调浆→液化→糖化→发酵→蒸馏→酒精2.实验操作要点(1)干酵母活化扩培:称玉米粉18g,加水100mL,搅拌调匀,用1mol/L Na2CO3或1mol/L H2SO4溶液调pH在6.0~6.5,加耐高温α-淀粉酶30u/g玉米粉,搅拌加热至85~90℃,液化60min。
冷却液化醪至60℃,用1mol/L H2SO4溶液调pH在4.0~4.5,加糖化酶250u/ g玉米粉,保温糖化60min,即得酒母糖化醪。
用糖度计测糖度。
在35~42℃的20mL 2%葡萄糖液中添加干酵母活化,活化时间20~30min。
酵母添加量为0.2g。
酒母糖化醪冷却至28~30℃,将活化的酵母接入酒母糖化醪,放入恒温振荡培养箱30℃培养,时间12~15h,即得发酵用酒母。
(2)调浆液化:称玉米粉100g,加水400mL,搅拌调匀,用1mol/L Na2CO3或1mol/L H2SO4溶液调pH在6.0~6.5,加耐高温α-淀粉酶30u/g玉米粉,搅拌加热至85~90℃,液化60min 。
牛乳的酒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牛乳酒精发酵的原理和过程;2. 掌握牛乳酒精发酵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牛乳酒精发酵的结果,并探讨影响发酵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牛乳酒精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牛乳中的糖类转化为酒精的过程。
实验中,将牛乳与酵母菌混合,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将牛乳中的糖类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酒精生成情况,可以了解牛乳酒精发酵的效果。
三、实验材料1. 牛乳:市售全脂牛乳;2. 酵母菌:市售活性干酵母;3. 温度计;4. 量筒;5. 玻璃棒;6. 100mL锥形瓶;7. 酒精计;8. 滤纸;9. 水浴锅。
四、实验步骤1. 将牛乳倒入100mL锥形瓶中,用温度计测量牛乳温度,控制在25-30℃;2. 将酵母菌加入牛乳中,搅拌均匀;3. 将锥形瓶放入水浴锅中,保持25-30℃恒温发酵;4. 每隔一定时间(如每隔24小时),用酒精计测量锥形瓶中的酒精含量;5. 发酵过程中,观察并记录酒精生成情况;6. 实验结束后,将发酵液过滤,得到酒精溶液;7. 对酒精溶液进行鉴定,确认酒精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测量酒精含量,记录如下:时间(h)酒精含量(vol%)0 024 0.548 1.072 1.596 2.02. 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牛乳酒精发酵过程中,酒精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加。
发酵96小时后,酒精含量达到2.0vol%,说明牛乳酒精发酵效果较好。
影响牛乳酒精发酵的因素有:(1)酵母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酵母菌对酒精发酵的效果有差异,适量增加酵母菌数量可以提高酒精产量。
(2)发酵温度:发酵温度对酒精发酵效果有较大影响,一般在25-30℃范围内,酒精产量较高。
(3)牛乳的酸度:牛乳的酸度对酒精发酵有一定影响,酸度较低有利于酒精发酵。
(4)发酵时间:发酵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酒精产量,适宜的发酵时间应在72-96小时。
六、实验结论通过牛乳酒精发酵实验,我们了解了牛乳酒精发酵的原理和过程,掌握了牛乳酒精发酵实验的操作步骤。
「酵母菌酒精发酵实验方案」

「酵母菌酒精发酵实验方案」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酵母菌在葡萄糖溶液中的发酵作用,了解酵母菌产生的酒精,并通过实验验证酵母菌是由于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乙醛酸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实验器材:1.酵母菌2.葡萄糖溶液3.饮用水4.试管5.实验台6.显微镜7.盖玻片8.滴管9.移液管10.测量杯实验步骤:1.准备酵母菌溶液。
将适量的酵母菌和葡萄糖溶液混合,搅拌均匀。
注意酵母菌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2.将混合溶液倒入试管中,不要盖紧。
3.观察观察酵母菌发酵的现象。
可以用肉眼观察到溶液中产生气泡,并且试管中有一股酒精味道。
4.取出一部分发酵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可以看到液体中有大量的活跃酵母菌和气泡。
5.用滴管吸取一些发酵液,滴于甲醇中,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证明,白色沉淀是乙醛酸的反应产物,进一步证明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后,可以观察到发酵反应的现象。
酵母菌通过发酵过程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和酒精,导致溶液中产生气泡和特有的酒精味道。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溶液中有大量的活跃酵母菌和气泡。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通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葡萄糖为能量,并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乙醇。
这一过程实验证明了酵母菌是通过产生酒精来发酵的。
将发酵液滴入甲醇中,观察到白色沉淀的生成,进一步证明了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的结果。
白色沉淀为乙醛酸的反应产物,进一步确认了酵母菌通过酒精发酵生成酒精的过程。
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在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酒精发酵,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实验证明了酵母菌通过生成乙醛酸和二氧化碳来发酵,进一步验证了酒精发酵的过程。
注意事项:1.在实验中使用的酵母菌和葡萄糖溶液要保持无菌状态,避免其他细菌的污染影响实验结果。
2.在观察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溶液外溢或滴到其他地方。
3.实验后要彻底清洗实验器材,以免下次使用时受到污染。
酿酒的实验报告

酿酒的实验报告酿酒的实验报告引言:酿酒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技艺,几千年来一直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酿酒过程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酿酒的原理和方法,并为酿酒技术的进步提供基础。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我们对酿酒过程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包括酒精发酵、酒精浓度测试以及酒质评估等内容。
实验一:酒精发酵实验酒精发酵是酿酒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我们选择了葡萄作为实验材料,按照传统的酿酒方法进行了实验。
首先,我们将葡萄榨汁,并加入适量的酵母。
酵母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酶能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然后,我们将混合物放置在恒温器中,控制温度在25-30摄氏度之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我们取出样品进行分析。
实验二:酒精浓度测试为了确定酿酒过程中产生的酒精浓度,我们使用了比色法进行测试。
首先,我们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酒精标准溶液。
然后,将样品与标准溶液进行比色反应,测量吸光度。
通过与标准曲线的对比,我们可以确定样品中的酒精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葡萄酒中的酒精浓度逐渐增加,达到了理想的水平。
实验三:酒质评估酿酒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优质的酒品。
为了评估我们酿造的葡萄酒的质量,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酒质评估实验。
首先,我们进行了外观评估,包括颜色、透明度和气泡等方面。
然后,我们进行了嗅觉评估,用鼻子感受酒中的香气。
接着,我们进行了口感评估,品尝酒的口感和余味。
最后,我们进行了整体评估,综合考虑以上各项指标,对酒品进行综合评分。
实验结果显示,我们酿造的葡萄酒在外观、香气和口感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酿酒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能够成功地酿造出高质量的葡萄酒。
这些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酿酒的原理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探索酿酒技术的改进,以期能够酿造出更加优质的酒品。
酿酒这门古老的技艺将继续在人类社会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享受。
酒精发酵

酒精发酵一、实验目的1.了解淀粉水解酶、糖化酶和活性干酵母活化的方法;2.掌握双酶法糖化淀粉的方法;3.掌握酵母发酵糖化液制取酒精的方法;4.了解糖浓度和酒精含量的测定方法。
5.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糖的无氧酵解途;二、实验原理1.在无氧的培养条件下,酵母菌(或细菌)利用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此过程即为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6H12O6 2C2H5OH +2CO2通过对发酵醪液酒精含量的测定,可以判断酒精发酵的程度。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糖代谢的产物不同(好氧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CO2,所以在酒精发酵时要杜绝氧气,否则酒精产率下降。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1.实验材料:大米粉、玉米粉或甘薯粉等淀粉质原料,自来水,耐高温活性干酵母,耐高温α-淀粉酶,糖化酶,蔗糖,氯化钙,硫酸铜,亚甲基蓝,酒石酸钾钠,沸石。
2.实验仪器:铝锅,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酒精蒸馏装置,恒温水浴锅,蒸馏烧瓶,酒精计,糖度计,滴定管,温度计,pH计,三角瓶,容量瓶,石棉网等。
四、实验过程1、实验步骤(1)取自来水1000mL,按照1:4的料水比称取大米粉(250g),一起加入铝锅中,混匀,用盐酸将醪液pH调节到5.5-6.0,煮沸1h。
注意不要煮糊,可适当补温水,不要骤然降温,避免“夹生饭”。
(2)糊化结束后,耐高温 淀粉酶,加入少量CaCl2 50-70mg/L,如果使用自来水也可以不加,冷却到85℃,按10U/g大米粉的比例加入活化好的淀粉酶酶液,90-93℃水浴保温。
当DE值下降到20左右,结束糊化(一般糊化1个小时)。
(3)用盐酸调节上述醪液至pH4.0-4.5,将醪液冷却到60℃,按150U/g大米粉的比例加入活化好的糖化酶酶液,60℃恒温箱或水浴保温6h以上(可放置过夜)。
(4)用滤布过滤糖化好的醪液,弃去滤渣,滤液调节pH4.8-5.0,定容(加水或煮沸)到2000mL,冷却到20℃用糖度计测糖,取滤液测还原糖(方法见下文)。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及其酒精发酵试验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及其酒精发酵试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方法;2.学习用固定化酵母进行酒精发酵;3.进一步理解淀粉质原料酒精发酵的原理和一般工艺过程。
二、实验原理(一)酵母菌酒精发酵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利用葡萄糖或淀粉水解糖发酵产生乙醇和CO2的作用,称为酒精发酵,总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酒精发酵是生产酒精及各种酒类的基础。
本实验采用固定化酵母发酵,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的酵母细胞数、生成的CO2量以及最终产物酒精的量,可以判断固定化酵母的发酵能力。
(二)细胞固定化技术固定化细胞就是被限制自由的细胞。
即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细胞固定在载体上或限度在一定的空间界限内,但细胞仍保留催化活性并能反复或连续使用。
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方法有:(1)吸附法,(2)包埋法,(3)不用载体法。
本实验采用凝胶包埋的固定化方法,把酵母细胞悬浮在海藻酸钠溶液中,再滴加入CaCl2溶液,形成海藻酸钙凝胶小球,细胞包埋在凝胶的小孔中,制成固定化细胞。
三、实验器材(一)淀粉的液化与糖化(双酶法)1. 酵母菌细胞:酒精活性干酵母。
2. 2.5%海藻酸钠溶液40mL,2 % CaCl2溶液100mL。
3.培养基:①增殖培养基:浓度为130BX麦芽汁,以6N硫酸调节pH值至4.1~4.5。
(每组100mL 装于250mL三角瓶,1kg/cm2,灭菌30min后备用)②发酵培养基:淀粉水解液,具体制备见实验步骤。
4. 培养箱、显微镜、蒸馏装置及其他常规实验仪器四、实验方法①调浆:以1﹕3~3.5的比例,将玉米粉(或玉米淀粉)用60℃左右的温水调成粉浆500mL;②液化:加α-淀粉酶(用量约为10u/g淀粉);加热至85~90℃,保持30~60 min,加热煮沸10 min,补充水分。
③糖化:将上述液化醪冷至60~62℃,加入糖化酶,用量为80~100u/g淀粉,维持30 min后分装于500mL三角瓶,每瓶装糖化醪250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工程大学实验报告书
1、当前酒精生产工艺的技术进展及现状
我国酒精生产以发酵法为主,大多数工厂是采用薯干为原料.近年来,随着酒精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科研部门对酒精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无论是在连续蒸煮、真空冷却、连续糖化、液体曲、糖化酶、固体干酵母的使用、连续发酵、新型蒸馏塔的应用方面,或是在优良菌种选育,工艺与设备的改进,自动控制、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的了不少的成绩。
近年来,以淀粉质原料发酵生产酒精逐渐减少,以糖蜜为原料发酵生产酒精逐渐增加,目前糖蜜酒精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
随着石油化工的迅速发展,用硫酸法、直接水合法以及利用石油裂解产生的乙烯或天然气直接合成酒精的产量越来越大。
但是迄今为止,合成酒精还不能完全取代发酵发生产酒精,因为合成酒精往往夹杂异构化高级醇类,对于人的高级神级中枢有麻僻痹作用,不是宜作饮料、食品、医药及香料等用。
因此即使是石油化工发达的国家,发酵法生产酒精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美国以淀粉质原料用发酵法生产的酒精始终保持10%以上,一些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国家,发酵法仍然是生产酒精的主要方法。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是在生物工艺实验单元操作基础上,综合运用酒精发酵工艺学课程中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发酵方法,模拟工业生产上的整个过程。
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验后系统总结获得全面提高。
1.了解酒精发酵工艺原理。
2.熟悉酒精生产的工艺流程。
3.掌握在实验室中模拟酒精发酵的工艺流程。
4.分析酒精发酵的工艺参数及数据分析。
三、实验原理
3.1酒精发酵工艺原理
借助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的作用,使子粒中的淀粉转化为糖继而产生酒精的过程。
微生物主要是借助于曲霉和酵母菌。
整个酿酒过程的。
环境和工艺条件,都应适合所用微生物的代谢特点,促使它们活力强、•作用大,将淀粉充分分解为糖,再将糖转化为酒精。
曲霉和酵母靠料培养和携带,因此,培养并携带霉菌、酵母菌的料(大、小、麸和酒母等)的好坏与高粱洒的质量关系极为密切。
3.2酒精发酵生产的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选择与依据
3.2.1原料粉碎
选择小麦面粉,没有粉碎这一过程。
3.2.2蒸煮糊化
把磨碎后的粉末原料,先行拌水预热,使原料升温,为连续蒸煮作好预煮准备。
原料内的淀粉颗粒,经高压蒸煮后逐步破裂,趋与溶解状态,蒸煮醪液成糊状。
3.2.3曲霉糖化
经蒸煮糊化后的醪液,通过曲霉菌的淀粉酶进行糖化作用。
曲霉菌生成的淀粉酶,能把原料内含有的淀粉转变为可发酵性糖,供酵母菌利用。
曲霉菌是属于好气性的微生物,故在繁殖和生长过程中要给以充分得空气,同时,淀粉酶的形成也取决于所供给的空气量。
3.2.4酵母发酵
酒精发酵是属于厌气性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进行无氧呼吸,在此过程中,发生着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既有糖化醪中淀粉和糊精继续被淀粉酶水解生成糖,也有蛋白质在曲霉蛋白酶水解下生成肽和氨基酸。
这些物质一部分被酵母吸收合成菌体细胞,另一部分则被发酵,生成酒精和CO2。
3.2.5蒸馏提纯
经酵母菌把糖转变成酒精后,在成熟发酵醪内,除含有酒精和大量水分外,还含有固形物和许多杂质。
蒸馏是把发酵醪液中含有的酒精提纯出来,通过粗馏和精馏,最后取得合乎规格的酒精,同时得到副产物杂醇油,还有大量的酒糟(也称废醪)排除。
有的工厂把酒糟内的余热,设法取出,充分利用
3.3酒精发酵生产的工艺流程(方框图)
!嵐
一曲
霍
曲甘-试曽墻养“三嚅秋种曲耕碎
(76匸一发酵一大洒母j小題舞
K9生产工艺滾程示直宙
3.4糖化工艺参数选择
液化结束后,迅速将料液用烟酸将PH值至6.5,加入氯化钙(对固形物
0.2%),加入液化酶(12-20U/g),在剧烈搅拌下,先加热至72°C,保温15min,再加热至90C,并维持30min,已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DE值:15-18%),碘反应呈棕红色(淀粉受到a-淀粉酶的作用后,遇碘呈色很快反应,如下表现:蓝-紫-红-
浅红-不显色)。
液化结束后,再升温至120C,保持5-8min,以凝聚蛋白质,改进过滤。
3.5发酵工艺参数选择
3.5.1淀粉质原料的糊化
称取一定量的淀粉质原料,按照一定的料液比添加水,调制淀粉乳,在90〜100C 条件下恒温水浴加热。
淀粉乳受热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淀粉粒开头破坏,晶体结构消失,体积膨大,粘度急剧上升,呈粘稠的糊状,即成为非结晶性的淀粉。
3.5.2液化
将糊化的淀粉质原料,加入CaCl2(对照固形物0.2%),调节PH值至
6.5,加入液化酶,在剧烈搅拌下,先加热至72C,保温15min,再加热至90C,并维持30min。
用碘反应验证是否反应完全。
(实验加入液化酶lml)
3.5.3糖化
液化结束后,迅速将PH调节至4.2〜4.5,同时迅速降温至60C。
加入糖化酶,在60C下保温若干小时,当用无水酒精检验无糊精存在时,开始过滤。
(实验加入糖化酶1ml)
3.5.4过滤
小麦粉180g 液化酶1ml 糖化酶1mlCaCl3.69g 曲霉
箱中培养。
用8层纱布粗过滤,并用离心机在4000r/min 条件下,离心15min,取其上清液量取糖液体积。
3.5.5灭菌:在灭菌桶中121.3°C 条件下灭菌20分钟。
3.5.6接种: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曲霉菌,然后放入37C 恒温培 3.5.7检测:用气象色谱分析样液,是否产生酒精
气象色谱检测数据
四、材料和方法
4.1原料、药品以及仪器设备
水浴锅离心机恒温干燥箱烧杯锥形瓶
温度计玻璃棒灭菌桶纱布
接种相关设备
4.2分析测定方法
4.2.1淀粉原料含水量的测定(参见实验一)
4.2.2淀粉原料中粗淀粉含量的测定(参见试验二)
4.2.3测定液化反应终点(碘反应)
4.2.4糖化终点测定(无水乙醇检验)
4.2.5还原糖的测定(参见试验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附1.酒精发酵生产设计(综合)实验原始记录表
2.糖化醪发酵过程指标参数
六、讨论
1.糖化酶用量及糖化时间对糖化效果的影响。
糖化酶作用于蒸煮醪的最适温度实为60度,一般要求糖化时蒸煮醪温度为55—60度之间,最适PH值为4.2,—般要求PH值范围为3.6--4.8。
糖化酶加入
糖化锅后,须进行搅拌,糖化时间在30分钟左右。
糖化完毕即可进入下道工序工作。
A.液态法工艺糖化酶的用量比一般为每克淀粉加90—150单位。
B.用量计算公式:糖化酶用量(公斤)=原料重量(公斤)X淀粉含量X糖化酶的用量单位/糖化酶规格单位
C.为了增加还原糖的比例,也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目前好多工厂也是用的这个公式)则:
糖化酶用量(公斤)=原料重量(公斤)X糖化酶的用量单位/糖化酶的规格单位实践证明,还原糖过高,会造成发酵前期生温快,不易控制,如果还原糖遍低,会造成
发酵时间的延长。
加酶量的多少,要结合外观糖和还原糖的实际而定,一般还原糖约占外观糖的45--50%即可。
2.液化酶用量及液化时间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液化酶的用量主要是根据酶的活力来计算的,一般的用量是12-16活力单位没
克原料.还要考虑工艺和产品,通过实验得到最佳加酶量.加量小影响液化,过量就提
高了成本,也为后到工序增加负担.
七、实验总结
1.由于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模拟的酒精发酵实验,所以针对实验过程的检测,包括酒精度,PH,残糖量都无法时时检测,只能在发酵结束后得出结果,测量最终
参数。
2.糊化结束标志:搅拌打没有白色颗粒为止。
3.选取不同的淀粉质原料发酵处的酒精含量不同。
4.该实验为定性实验,只需检测出发酵产品含有酒精即可。
八、参考文献
[1]杨依军,李多川,沈崇尧.葡萄糖淀粉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1996,(05)
[2]岳国君,董红星,焦龙,杨晓光.酒精生产液化-糖化过程中醪液黏度的变
化规律[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09)
[3]张君,刘德华.世界燃料酒精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酿酒科技,2004,(05)
[4]张瑞斌,刘磊,杨永录,谢梦洁.玉米淀粉制备燃料酒精的工艺优化[J].应用化工,2008,(01)
[5]郑荣钦.糖化酶生产的研究及其发展方向[J].抚州师专学报,1994,(03)
[6]毛乃仁.黑曲糖化酶[J].精细化工,1988,(05)
[7]杨依军,李多川,沈崇尧.葡萄糖淀粉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1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