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书所见》教案6篇

合集下载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

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汇报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1.对子之间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理解新词。

2.对子交流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疑难,组内尝试互相释疑。

3.小组长归纳不能解决的疑难。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主学习(学案引导,读书圈点,发现问题)1 .交流生字新词2. 感悟体会,理解诗意1)一小组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四、探究交流(检测学情,合作探究,更正讨论,生成问题)(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夜书所见教学反思篇二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一二年级时对古诗简单的识记。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夜书所见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题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二)、初读诗词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

(出示主题图)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古诗《夜书所见》,理解诗人对夜晚的描述和感受。

2. 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感悟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夜书所见》的复印件。

2. PowerPoint 或黑板/白板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白板展示一两幅夜晚的图片,引导学生探讨夜晚的特点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他们对于夜晚的印象和感受。

第二步:阅读理解1. 分发《夜书所见》的复印件给学生,让他们默读一遍。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理解诗意。

2. 分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流对于《夜书所见》的理解和感受。

3. 整体讨论: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诗人的情感、意境和象征意义等。

第三步:朗读与表达1. 宣读示范:教师领读整首诗,并注重音调、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2. 学生朗读:让学生按照自己对于诗意的理解进行朗读,并鼓励他们模仿老师的示范。

3. 表达和演绎:鼓励学生将诗中的意境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如独白、肢体语言或配乐等。

4. 小组表演:让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意的表演和演绎。

第四步:评价和总结1. 向学生解释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回顾课堂学习,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拓展练习:1. 让学生在课后练习背诵《夜书所见》。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有关夜晚的心情随笔,可以参考诗中的描写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夜书所见》,培养其对于夜晚的欣赏能力和感悟力。

通过朗读和表达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练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化对夜晚的思考和表达。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夜书所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收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子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4、感情朗读。

带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

自学基本步骤:a自渎: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夜书所见》。

•理解古诗的大意,能够解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解析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秋夜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1.3 教学难点•准确解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资源•古诗《夜书所见》的文本资料。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第一课时3.1 教学结构设计3.1.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回忆古诗的朗读和解析方法。

•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秋夜的氛围。

•引出课题《夜书所见》,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

3.1.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

•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

•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1.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了解古诗的大意。

•指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结构,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1.4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补充。

•朗读比赛:学生进行古诗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

3.1.5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强调古诗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描写秋夜的古诗,进行阅读和赏析。

3.1.6 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背诵《夜书所见》全诗,并默写。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1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

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

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

(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

(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

他动了什么情呢?生:心情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生: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书所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优秀6篇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优秀6篇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优秀6篇夜书所见篇一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⑴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⑴。

知有儿童挑⑴促织⑴,夜深篱落⑴一灯明。

【注释】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⑴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⑴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⑴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⑴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 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平湖市东湖小学沈心蕾一天,叶绍翁去外面游玩,突然,一阵萧萧的秋风迎面吹过来,顿感阵阵寒意。

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冠,沙沙作响。

一张张树叶脱开了枝头,随风悠悠荡荡飘落到地上,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形象,不禁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走了。

代替它的是晚间篱笆下石板缝里的蟋蟀、蝈蝈、油葫芦的欢叫声。

一点点,一阵阵,一大片,远远近近,组成一部宏大的秋天交响曲。

忽然,远处篱笆下冒出一闪一闪的亮光。

那是什么呢?原来是两个调皮的小孩子提着灯笼。

一晃一晃地来到篱笆下。

小男孩提灯笼,小女孩捉蛐蛐。

“捉到了。

捉到了。

”只听见小女孩欢快地叫了起来,顿时小男孩也高兴地笑起来,充满胜利地笑声随着秋风越飘越远……我对《夜书所见》异见课本原文注释及相应理解: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解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解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叶绍翁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思乡之情感:动客情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篇二教学目的: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1、简介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

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三一、导入1、复习:秋天来了(板书:秋)。

你们还记得学过描写秋天的诗吗?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但叶绍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风扫落叶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离人心上秋。

2、解题:今天学习一首诗,诗人有什么感受呢?夜书所见:见:看见;书:写(书:我们学过两种意思:(1)出示书本;(2)做动作——写3、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诗人夜晚看见了什么?请读读古诗1、按要求自读三遍2、结合解释再读古诗3、出示生字带读,挑(tio)促(cù)深(shn)4、齐读两遍出示图片5、出示词语萧萧促织篱落夜深6、书写促深7、生写两遍三、解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2名)2、齐读1遍3、师配乐读,生边听边想:见到了哪些景物。

4、交流、板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看到:梧叶被风吹响了,被风吹落下来了。

梧叶飘飞江:吹来带有寒意风,这是冷冷的江。

江面清冷听到:秋风;萧萧。

它们在风中瑟瑟发抖没有白天的热闹,现在只此时江水感到这寒不就是此时的心境写照吗?第一句,该画什么,该如何画第二句,该画什么(树叶被吹落了,离开了哺育它的大树,失去依靠。

诗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这东里一样孤苦无依)画上梧桐树,没有树哪来叶。

江水在秋风中静静地躺着,没有了白天的热闹,现在是冷冷清清的。

(1)诗人在本诗中称自己为(客)(2)秋风动客情,其实有一个典故。

这萧萧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气。

寒(感到寒冷)这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了无依无靠。

寒(感到孤苦)这静卧的江面送来了冷冷清清。

寒(感到寂寞)这寒气袭人的秋风,这枯萎的梧叶,这冷清的江面评价的心里如这秋风一样寒,如这梧叶一样伤,如这江面一样冷。

(3)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身在他乡的诗人看到了什么?(4)梧叶(比较夏天)夜书所见的教案篇四教学目标: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

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①指名读。

“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解释”:“解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解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解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解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的心情。

板书:梧叶寒声秋风客情一灯明挑促织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深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课件出示】《宿建德江》板书设计:夜书所见梧叶寒声秋风客情一灯明挑促织作业设计:1、背诵《夜书所见》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篇五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