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典史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史记·郅都者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郅都者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郅都者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郅都者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郅都者,杨人也。

以郎事孝文帝。

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

尝从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

上目都,都不行。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

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滑,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

居岁余,郡中不拾遗。

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

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

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

匈奴患之。

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景帝曰:“都忠臣。

”欲释之。

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译文:郅都是河东郡杨县人,曾以郎官的身份服待过孝文帝。

孝景帝在位时,郅都做了中郎将,他敢于直言劝谏,能在朝廷上当面驳斥一些大臣的意见。

有一次他随从景帝到上林苑,景帝的贾姬上厕所时,一只野猪突然也窜了进去。

景帝使眼色让郅都去救贾姬,郅都不去。

景帝抄起兵器想自己去救,郅都就跪在景帝面前拦阻说:“失去一个妃子,可以再找一个,难道天下缺少这种人吗即使您不珍惜自己,如果万一出点亊,那怎么向整个国家,向您太后交待呢”于是景帝便停住了,而野猪后来也自己离去了。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二)贞观政要【原文】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

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②而废也。

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

”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解释】①格:来,至。

意谓信服,归顺。

②斯须:须臾,一会儿。

【译文】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

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

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

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

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

”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

”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发出令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中含有诚意。

”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

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原文】自王道休明①,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

普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

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②。

謇谔之辈③,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

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

谓之为朋党,虽忠信而可疑;谓之为至公,虽矫伪而无咎。

分的部首-分的拼音-分的组词-分的意思

分的部首-分的拼音-分的组词-分的意思

分的部首|分的拼音|分的组词|分的意思fēn ㄈㄣˉ◎区划开:分开。

划分。

分野(划分的范围)。

分界。

分明。

条分缕析。

分解。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

分忧。

分心劳神。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

分行(háng )。

◎散,离:分裂。

分离。

分别。

分崩离析。

分门别类。

◎辨别:区分。

分析。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

春分。

秋分。

反义词合英文翻译◎分cent centavo centimo chon dispart marking minute rappen详细解释详细字义◎分fēn〈动〉(1) (会意。

从八,从刀。

“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

本义:一分为二)(2) 同本义。

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divide;separate] 分,别也。

——《说文》死生分。

——《礼记·月令》然则何以分之?——《荀子·礼论》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

——《荀子·仲尼》三首俱烂,不可识别。

乃分其汤肉葬之。

——晋·干宝《搜神记》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文官武将…分两行而入。

——《三国演义》(3) 又如:分合(分开与合并);分地(分割土地;分封土地);分间(分开,间隔);分灶(分家度日)(4) 辨别,区分[distinguish]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元·关汉卿《窦娥冤》(5) 又如:分绝(区别;分隔);分划(区分;划分);分殊(区分;区别);分年(区别年岁)(6) 分给,分配[distribute;assign;allot]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庄公十年》而官与吏剖分矣。

——清·方苞《狱中杂记》(7) 又如:分与(分给);分茅裂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方向用白茅包土给予受封者)(8) 离开;离别[part;leave]执手分道去,各自还家门。

文言文小知识: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

文言文小知识: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

文言文小知识: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一、用于升职拜:授予官职。

例: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李密《陈情表》高中语文第三册)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 另外,“拜”也可引申为“接受官职”的意思。

例:于是辞相印不拜。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除:本义为台阶,引申为任命授职之意,往往用于除去旧官而授予新职。

例: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②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守。

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高中语文第二册)③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②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梁启超《谭嗣同》)擢:选拔、提升官职。

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例: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李密《陈情表》)有时也指越级提升。

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梁启超《谭嗣同》)有时“擢授”并用,为授职、任命之意。

例: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晋书·左思传》)封:秦汉时期,帝王授给臣子土地或封号,叫做封。

例: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高中语文第六册)②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

(邵长蘅《阎典史传》)二、用于调职迁:本义为从低处迁移到高处,引申为调动官职。

例:迁左丞,行凉州事。

也指升官。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②再迁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③文帝即位,累迁至吏部侍郎。

徙:本义为迁徙的动作,引申为调动官职。

例:①及孝景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调:调动、迁调之意。

《史记·卢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卢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卢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卢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卢绾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

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

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

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绾封为长安侯。

长安,故咸阳也。

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

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

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

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

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

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

”诏许之。

汉五年八月,乃立卢绾为燕王。

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郸击豨兵,燕王绾亦击其东北。

当是时,陈豨使王黄求救匈奴。

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於匈奴,言豨等军破。

张胜至胡,故燕王臧茶子衍出亡在胡,见张胜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习胡事也。

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

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

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

燕王绾疑张胜与胡反,上书请族张胜。

胜还,具道所以为者。

燕王寤,乃诈论它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

汉十二年,东击黥布,豨常将兵居代,汉使樊哙击斩豨。

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於豨所。

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

上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往迎燕王。

绾愈恐,闭匿。

辟阳侯归具报上,上益怒。

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

於是上曰:“卢绾果反矣!”使樊哙击燕。

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

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第二周考向08文言翻译(含解析)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第二周考向08文言翻译(含解析)

考向08文言翻译【重要指数】☆☆☆☆☆【考点点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类试题的重要考点。

文言文语句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内容,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理解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

在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文震孟《邢布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文震孟《邢布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文震孟《邢布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文震孟《邢布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文震孟《邢布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文震孟《邢布衣传》原文及翻译文震孟原文:邢蠢斋先生量,字用理,居葑城之东。

屋三间,青苔满壁,折铛败席,淡如也。

平生不娶,长日或不举火,闭户读书,惟啖餐饼一二而已。

金宪陈公直道致政归,严峻不交一客惟挟册就先生质疑清谈竟日不设汤茗。

吴文定公归自少宰,过访,叩其门。

先生曰:“我方执爨,未有童子应门,奈何?”吴公乃假邻家木榻坐门外。

良久,俟其终食乃进。

先生清瘦如削,自经史释老方技,无不兼通,诗甚秀逸。

郡守或请其诗,公曰:“古有采诗,无献诗。

吾岂以为羔雉哉?”因削其草。

门人朱存理仅收其遗数篇,存理字性甫,笃学善谈名理,读书杜户,称其师传,与同时朱凯尧民称两朱先生。

邢参,字丽文,或云用理先生之族孙也。

为人沉静有蕴藉,固而不陋。

居城市,贫无恒业,唯教授里中儿,以著述自娱,无所干请。

尝遇大雪,诸君往视之,则屋三角已垫,方坐其一角不渗者。

相见,但诵所得佳句,绝无惨凛色也。

早岁丧妻,终不再娶,优游以终。

论曰:诗有之:“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①”又曰:“独寐寤言,永矢弗暖。

②”此则幽人隐士之概也。

吴故饶,隐君子如邢先生,岂以交陈佥事、吴少宰诸公为重耶?夫佥事少宰得交邢先生乃重也。

空谷考槃,此为称矣。

性甫接先曹之典型,畅遗民之雅韵;丽文养和靖躁,汪汪德心,恬泊处约,皭然不滓,即非厥祖,乃肖孙枝矣。

(有删节)【注】①出自《诗经·小雅·白驹》,意思是骑着白马的贤人,到大谷中隐居。

②出自《诗经·卫风·考槃》,意思是一个人独宿醒来发誓说不要忘记国君的劣行。

译文:邢量别号蠢斋,字用理,居住在葑城东面。

有三间屋舍,满壁青苔,(陈设着)破裂的铁锅、破烂的席子,(生活)很是恬淡。

终生没有娶妻,有时整天也不生火,只是闭门读书,只吃一些糍饼罢了。

古代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古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参考:《汉语精讲》(北大)、《古汉语语法十讲》(上海师大)、《古代汉语》(朱振家)、《古代汉语》(荆贵生)、《古代汉语教程》(南开大学)、《古汉语精要》(云南大学)一些不同词性的词,按照句法规则,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形成某些固定格式。

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凝固结构”。

为便于阅读和解说,我们应熟悉它们。

常见的习惯句式有以下几种:(一),含有疑问代词、语气词的固定结构:1,如(若、奈)……何“如、若、奈”为动词,表“办”“处置”“安顿”之意;“何”为疑问代词,做“怎么”“怎样”解。

该结构往往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例如:1,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3,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左传·僖公十五年》)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6,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尽心上》)有时候,“如(若、奈)……何”中间的成分可以省略,简化为“如(若、奈)何”,它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

例如:3>、5>中的“可若何”“可奈何”均可译为“能怎么办”。

“如(若、奈)……何”还可做状语,表强烈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能”,经常出现的形式是“如(若、奈)之何”“如(若、奈)何”例如:1,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3,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2,……孰与……此为一种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用来表比较。

“孰”为疑问代词,意为“谁”“哪一个”;“与”为介词,意为“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阎典史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阎典史传作品出自《国朝二十四家文钞》,阎典史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阎典史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资料,仅供参考。

阎典史传文言文原文阎典史传作者:邵长蘅阎典史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

四世祖某,为锦衣校尉,始家北直隶之通州,为通州人。

应元起掾史,官京仓大使。

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

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而会县令摄篆旁邑,丞簿选愞怖急,男女奔窜。

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

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假一竿,值取诸我。

”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

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

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久之,仅循资迁广东英德县主簿,而陈明选代为尉。

应元以母病未行,亦会国变,挈家侨居邑东之砂山。

是岁乙酉五月也。

当是时,本朝定鼎改元二年矣。

豫王大军渡江,金陵降,君臣出走。

弘光帝寻被执。

分遣贝勒及他将,略定东南郡县。

守士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拒,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

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

而江阴以弹丸下邑,死守八十余日而后下,盖应元之谋居多。

初,薙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悬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蛾聚者万人,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

明选曰:“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

”乃夜驰骑往迎应元。

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

是时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又馕无所出。

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

已,乃发前兵备道曾化龙所制火药火器贮堞楼。

已,乃劝输巨室,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国子上舍程璧首捐二万五千金。

捐者麕集。

于是围城中有火药三百罂,铅丸、铁子千石,大炮百,鸟机千张,钱千万缗,粟、麦、豆万石,他酒、酤、盐、铁、刍、藁称是。

已,乃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选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仍徼巡四门。

部署甫定,而外围合。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引弓仰射,颇伤城上人。

而城上礧炮、机弩乘高下,大军杀伤甚众。

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

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贯铁縆护之;取空棺实以土,障隤处。

又攻北城,北城穿。

下令人运一大石块,于城内更筑坚垒,一夜成。

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

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

”应元立城上与语。

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

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

”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

将军胙土分茅,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伟躯干,面苍黑,微髭。

性严毅,号令明肃,犯法者,鞭笞贯耳,不稍贳;然轻财,赏赐无所恡。

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敛,酹醊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陈明选宽厚呕煦,每巡城,拊循其士卒,相劳苦,或至流涕。

故两人皆能得士心,乐为之死。

先是,贝勒统军略地苏、松者,既连破大郡,济师来攻。

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

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

”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

会中秋,给军民赏月钱,分曹携具,登城痛饮;而许用德制乐府五更转曲,令善讴者曼声歌之,歌声与刁斗、笳吹声相应,竟三夜罢。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铠胄皆镔铁,刀斧及之,声铿然,锋口为缺,炮声彻昼夜,百里内地为之震。

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

旦日,大雨如注。

至日中,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城俄陷,大军从烟焰雾雨中,蜂拥而上。

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

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

而刘良佐令军中,必欲生致应元,遂被缚。

良佐箕踞乾明佛殿,见应元至,跃起持之哭。

应元笑曰:“何哭?事至此,有一死耳。

”见贝勒,挺立不屈。

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

日暮,拥至栖霞禅院。

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

俄而寂然。

应元死。

凡攻守八十一日,大军围城者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者又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

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尸骸枕藉,街巷皆满,然竟无一人降者。

城破时,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

身负重创,手握刀,僵立倚壁上不仆。

或曰:阖门投火死。

论曰:《尚书·序》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

”而后之论者,谓于周则顽民,殷则义士。

夫跖犬吠尧,邻女詈人,彼固各为其主。

予童时,则闻人啧啧谈阎典史事,未能记忆也。

后五十年,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呜呼,可感也哉!——选自《国朝二十四家文钞》〔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文言文翻译阎典史,名应无,字丽亨,祖上是浙江绍兴人。

高祖父某,担任锦衣校尉,方才移居北直隶的通州,成了通州人。

阎应元开始任公职是当掾史,做过京仓大使。

崇祯十四年(1641)年,调任江阴县典史。

刚到任,正碰上江上的强盗驾着数百艘船,张挂着旗帜乘涨潮侵入内地,将要迫近江阴县城。

恰巧又逢本县县令到别的县里去代理政事,县丞、主簿既胆怯又无决断,束手无策,居民四处奔逃。

阎应元带着刀箭赶出来,在街上策马飞驰,大声呼喊:“是好汉的,跟我一起去杀强盗,保卫亲人!”不一会,身边就集聚了上千人。

但苦于没有兵器。

阎应元又飞驰到竹行前高喊:“情况十分紧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货款将来由我统付!”这一千人排列在江岸,手持毛竹如刀枪林立,人靠人像一道长墙。

阎应元来回地飞马射击,发一箭,便射死一个强盗,一连射死三人。

强盗的气焰被压了下去,扯上帆逃走了。

巡抚写文状向上报告退江盗的情况,用皇帝的名义让阎应元参同都司的官衔,执掌巡回检查的县尉职权,外出可以乘车加黄盖,打大旗,由引路士卒清除道路而后通过。

这是惯例中所没有的待遇,当地人都引以为荣。

长久以后,他却还是只按照资历转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陈明选代替了他的县尉职务。

阎应元因为母亲生病没能赶去赴新任,又逢国家发生变故,便带着家人寄居在江阴城东的砂山。

当时是乙酉年(1645)五月。

那时,清朝已夺取明政权改变年号到了第二年。

豫王多铎的大军渡过长江,金陵城投降归顺,南明君臣出逃。

不久,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获。

豫王分别派遣贝勒和其他将领攻占东南地区的郡县。

各地的南明守将有的投降,有的逃走。

有的关闭城门聚众抵抗,也是一攻即破,快的就在当天,慢的也不过十日。

自京口以南地区,一个月内被攻占的名城大县数以百计。

而江阴这座偏僻小县城,坚守了八十多天才被攻下,这主要是靠阎应元的谋略。

当初,清军颁布薙发令,诸生许用德就在闰六月初一,将明太祖画像悬挂在明伦堂,率领众人叩拜痛哭,儒生百姓蜂拥而来,多达万人,打算拥戴新县尉陈明选主持县城守备。

陈明选说:“我的智勇比不上阎君。

这是大事,一定要阎君来才行。

”于是连夜飞马赶去迎请阎应元。

阎应元拂袖而起,立即带领家丁四十人,连夜飞驰入城。

当时城里士兵不足一千,居民也只有万户,而且粮饷尚无着落。

阎应元进了城,便整理军中文件簿籍,修建城防工事,下令每家出一名男子登城守卫,剩余的男子为军中送饭。

然后取出前任兵备道曾化龙制造的火药火器,贮存在城楼上。

随后动员富有人家捐送,传令说:“捐送不一定都是金钱,捐粮食、布匹听便。

”国子上舍程璧带头捐献二万五千金。

捐送者成群拥到。

于是被围的县城里有了火药三百罐,铅丸、铁子一千石,大炮百门,鸟机一千张,钱一千万贯,米、麦、豆等粮食一万石,其他如酒类、盐铁、草料也储备充足。

接着命令专人把守各城防区:武举黄略守北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选守西门;阎应元自守北门,并兼管巡察四门。

刚刚布置停当,城外清军包围圈已合拢。

这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达十万,扎下营盘上百,四面包围了数十层。

清军拉弓向城上发射,伤了不少守城的人。

而城上礧炮、机弩居高向下发射,也杀伤了大量清军。

清军驾起大炮轰击城墙,城上的矮墙被炸裂。

阎应元命令用铁叶裹着门板,穿上大铁索挡住裂口,再用泥土装在空棺材里,堵在倒塌处。

清军又攻北城,北城被攻破。

阎应元下令每人搬一块大石头在城内重新筑起坚固的墙垒,一夜之间就完工。

碰上城中缺箭,阎应元乘着无月的黑夜,用禾稈扎成人形,每个草人竹竿上挂一盏灯,竖立在女墙之间,环城围绕。

让士兵伏在城上矮墙后,击鼓呼喊,佯装要缒下城去偷袭的样子。

清军十分惊慌,向城上发射如雨点般的密箭。

到拂晓,得到的箭不计其数。

他又派壮士夜里缒下城潜入清营,顺风放火,清军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残杀,死了好几千。

清军后退,离城三里停下安营。

攻城主帅刘良佐由骑兵簇拥着来到城下,向城上守军呼喊:“我和阎君是老朋友,替我告诉阎君,我想要见他。

”阎应元站在城上和他说话。

刘良佐,是以前弘光朝的四镇之一,被封为广昌伯,投降清朝的总兵。

他远远地对阎应元说:“弘光帝已经逃走,江南再没有国君,您及早投降,可以保证富贵荣华。

”阎应元回答说:“我不过是明一个小典史,还能明晓大义。

将军你受土封侯,身为国家的重镇,不能守住江淮,却甘做敌人的马前卒,有什么脸来见我们城里深明大义的士民呢?”刘良佐惭愧地转身走了。

阎应元身材魁梧,苍黑面孔,微有胡须。

性格严厉刚毅,号令严明整肃。

对于犯法的人,该用鞭笞贯耳的刑法,便绝不宽饶。

但他轻财重赏,毫不吝惜。

亲自为受伤者包扎伤口,为死者备上等棺木敛葬,并洒酒于地哭祭。

和壮士说话,一定称呼“好兄弟”,而不直呼其名。

陈明选宽厚和悦,每次上城巡察,安抚慰劳部下,看到他们的劳苦之状,有时甚至流出眼泪。

所以两人都能深得人心,士卒们乐意以死来报答。

在此之前,领兵在苏州、松江一带攻城占地的贝勒,连破大郡之后,这时也以自己的军队增援攻城清军。

贝勒把两员降将反绑,让他们跪在城下劝降。

两员降将一面劝说,一面痛哭,满脸涕泪。

阎应元骂道:“吃败仗的家伙,给敌人俘虏了不快点死掉,干什么还啰里啰苏!”贝勒又派人宣令:“只要杀掉四门首先起事的各一人,我们就撤去包围。

”阎应元高声回答:“宁可斩我的头,凭什么要杀害老百姓!”喝令传话的清卒滚开。

当时正逢中秋节,阎应元发给军民赏月钱,军民们分头结伴带着器具,登上城楼痛饮。

许用德创作了五更转曲,请善于歌唱的人引长声调歌唱。

歌声和刁斗声、笳吹声交织在一起,过了三夜才告结束。

贝勒已经察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

使用云梯、冲车的敢死队,盔甲都是用镔铁制作的,刀斧一碰上就叮?作响,锋口都被碰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