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我将以第一人称,向大家分享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活动过程。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学习物理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境引入:以夏天在户外玩耍为例,让学生感受热量的传递和比热容的作用。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定义和作用。
3.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示例演示。
4. 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填写实验报告。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比热容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实践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学习物理知识。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讲解环节,我注重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拓展延伸: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建筑设计、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对比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探索物质性质与比热容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境引入实践情境引入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比热容(第二课时)》教案 (高效课堂)2022年人教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比热容【设计理念】1.本节课首先用“漫画”创设问题情景,营造积极思维、气氛宽松的质疑环境,寻找提出问题的突破口。
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识过程。
2.让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本节课我设置了环环相扣的多个问题,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科学的猜想是许多发明创造的开始。
3.实验过程由学生设计,通过合作进行实验,并从记录分析讨论中学到规律性知识。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会查比热容表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的精神2.养成实事求是、新生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比热容的概念教学难点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
提出问题──猜想──讨论──反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教具和媒体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中,石棉台,酒精灯,热得快,蒸发皿,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教学过程实录】一、新课引入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课题3:比热容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把一盆水倒掉三分之一,比热容有无变化?
把这盆水由20℃加热到100℃,比热容有无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比热容表。
(1)任选一种物质,让学生在表中查出它的比热容,并说明表中数据所表明的物理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看看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迁移应用】
引导学生讨论:
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根据实验数据学生不难得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的结论。接着进一步分析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由表一数据可比较容易分析出水吸热能力强,教师可针对表二里的数据进行引导:
问: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沙子均升高相同的温度,该怎么办?
答:应对水加热更长的时间,让它继续吸热。
问:水和沙子谁的吸热能力强?
教学重难点
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等方法,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教学设计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教学提醒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
(1)为节省实验时间,每小组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要适当的少一些,用热水做热源的小组可用暖瓶里初温较高的热水;
答:在同等条件下的水吸热多,故而水吸热能力强。
【知识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体现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性质呢?
引导学生分析: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而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kg),温度都取升高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让学生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用比值定义法给比热容下定义。
介绍比热容的符号、单位。
(2)如果两种物质的初温不相等,可通过加热的方式调整一下。
专题13.3比热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系列精品

专题13.3 比热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系列精品我设计这节专题13.3 比热容(第2课时)的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比热容的规律,从而达到理解比热容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具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先是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比热容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比热容的存在。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比热容的规律。
我给出了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这节课的设计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验操作的时间不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和观察。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改进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我也会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专题13.3 比热容(第2课时)的课时,我有意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抽象出比热容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具体问题中。
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比热容的规律。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然而,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能够在实验中细致观察,发现并理解比热容的规律。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优质教案学案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优质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热学部分,具体内容为“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 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4. 比热容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2. 学会计算不同物质比热容的方法,并能运用比热容解释实际问题;3. 掌握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烧杯、温度计、电子秤等);2. 学具:物理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吸热现象,如烧水、煮饭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吸热与什么因素有关。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活动(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并记录实验结果。
6. 应用拓展(10分钟)讨论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保温杯等。
7. 知识巩固(5分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2. 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3. 比热容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物质的吸热量、质量和初温度,求物质的比热容。
(2)简答题:简述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比热容 = 吸热量 / (质量× 温度变化)。
(2)简答题答案: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比热容较小,液体和气体比热容较大;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也会发生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了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
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题: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日期:主备人:魏治宏刘建明审核人:审批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学习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学习过程】[温故知新]: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热,温度,低温物体热,温度。
2、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加热到沸腾, 吸收的热量多,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与有关。
3把同一杯水加热到50℃比加热到100℃需要吸收的热量,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4、取相同质量的沙和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使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谁的时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5、比热容定义:,比热容常用单位:6、看常见物质比热容表,了解各物质的比热容,可知(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相同、不同)(2)水的比热容最大,是_ _,它的意义是。
沙石的比热容是,如果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快、慢)7、人们常用冷水冷却发动机,冬天用热水来取暖,是因为相同情况下水与其他的物质相比吸收的热量,放出的热量。
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以水为例: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水的温度升高有关,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同吸热是否相同呢?(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吸热是否相同,(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看吸热的多少)(5)分析与论证:(1)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不同的温度,吸热是的,(2)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的,(3)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的。
总结: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的量有关(6)评估、交流与合作2、比热容列表从比热容表可看出:a 、在所有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b 、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c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第2课时)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2、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
重点难点:
热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热量
一、热量的计算二、例题
1、Q
吸=C·M·(t-t
)例1
2、Q
放=C·M·(t
-t)例2
教学反思:
教学参考
1、理解比热容和比热公式 c= Q/mΔt
比热是物质特性之一.对同一种物质,比热容是确定的。
比热容不随物体吸热多少, 温度升高了多少而改变 .比热容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为了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本领的大小, Q与mΔt的比值 , 反映了单位质最某一种物质升高和降低 1℃吸收或放出热的本领 , 对同一种物质 , 在公式 C = Q/mΔt中,当 Q 增大时, 可能物体质量不变 , 升高的温度增大了; 也可能是升高的温度不变, 参与吸热的物体质量增大了,但比值仍不变。
2、利用公式 Q =cmΔt 解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公式 Q=cmΔt 可以看出 , 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只与温度的改变值有关 , 与初温、末温的具体值无关 .在用此公式计算时,要注意不能超越物态变化点,因为物质在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并不满足上述的计算公式 .另外 , 同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值有可能不相等 .
--一
3. 解题时从哪些方面把握比热容与热量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
13.3《比热容》教案2

教案: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3章第三节《比热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水的比热容及其特性;4.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及其比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理解水的比热容特性,能够解释水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3. 能够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水的比热容特性的理解;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的使用,引出比热容的概念;2. 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3. 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比较其大小;4. 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比热容的应用,如水的比热容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水的比热容及其特性;4.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及其比较。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2. 根据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个物质的比热容;3. 解释水的比热容特性,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 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说明其差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改进;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热力学、地理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在上述教案中,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理解比热容特性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
2、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吸(放)热时的热量公式,并通过练习巩固强化了对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
四、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板
书
设
计
课后反思
关于热量的计算,新课标并未做具体要求,由于在比热容的教学中,未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故无法用直接公式法进行计算.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再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