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物质的比热容 (第二课时)—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12.3 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六环九步”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日期:周次:星期:
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像如下,关于a、b两种液体的鉴别结论正确的是(c)
A、a的比热容大,是水
B、a的比热容大,是酒精
C、b的比热容大,是水
D、b的比热容大、是酒精
b
4、甲乙两个物体质量、初温都相同,假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当他们吸收相同
的热量后,相互接触(不计热量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甲乙物体之间一定发生热传递
B、甲乙物体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B、热量从甲物体传到乙物体D、热量从乙物体传到甲物体
5、关于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比热容大,所在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气温比海面气温昼夜变
化明显,因此(B)
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响陆地
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都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都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6、将质量为250g温度为20℃的袋装牛奶(袋的质量不计)放入热水中,使牛奶的温度升到40℃,则牛奶在此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多少?(c牛奶=2.5×103
J/kg·℃)
三、展示交流
全班同学分为4人一组,6个小组各解答一个问题,其他组同学进行评议,补充和优化。
四、教师点拨
教师重点分析讲解3、4、5、6题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通过什么方法学到了新知识?
2、谈一谈你还有哪方面的困惑?。
12.3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3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设计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认真设计了这一节关于物质的比热容的教学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实际的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2. 能够运用物质的比热容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运用物质的比热容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实验记录表。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烧杯中的热水和冷水,并记录它们的温度。
2. 实验操作:(1)将适量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并记录它们的温度。
(2)将一个烧杯放入热水中,另一个烧杯放入冷水中,观察并记录它们的温度变化。
3. 实验观察与记录:让孩子们观察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 实验分析与讨论:(1)让孩子们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2)引导孩子们理解物质的比热容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5. 课后练习:(1)请孩子们运用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解释为什么热水冷却得比冷水慢。
(2)请孩子们运用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在夏天,海边感觉比内陆凉快?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运用物质的比热容来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验操作方面,部分孩子还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九年级物理上册12.3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教案苏科版

§12—3物质的比热容(二)【教学目的】知道热量的概念及计算.【教学重点】热量的计算【教学难点】热量的计算【教学程序】〖复习提问〗什么内能,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入新课〗〖新授〗一、热量计算:1、根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讨论: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则:(1)1kg的铝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2)2kg的铝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0.88×103×2J(3)2kg的铝温度从20℃升高到80℃吸收的热量是0.88×103×2×(80-20)J2、导出热量计算公式:Q吸=cm(t-t0)Q吸:物体吸收的热量 c:比热容 m:质量t0:物体原来的温度(初温) t:物体后来的温度(末温)3、同理可得:Q放=cm(t0-t)二、例题讲练:1、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将质量为4kg的水从20 ℃加热到70℃需要吸收______J热量.如果将水倒掉一半,它的比热容将为_______J/(Kg·℃).2、0.5kg的铜温度从20℃升高到100℃,吸收多少热量?3、质量为1kg的铁锅中放有2kg的水,要把它们从20℃加热到80℃.已知铁比热容是0.46×103J/(kg·℃),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求:(1)铁锅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铁锅和水总共吸收多少热量?4、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为着800℃,质量是1.5g,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5、经测试,一只装水2kg的家用保温瓶经过24h,瓶内的水温从95℃降到65℃,问这段时间内瓶内的水的内能减少了多少?6、温度为20℃、质量为50g的铁球,将它放在温度为920℃的火炉中回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则铁球吸收多少热量?已知铁的比热容为0.46×103J/(kg·℃).7、将500g的水加热到30℃,它吸收了2.1×104J的热量,求水原来的温度.〖小结〗Q吸=cm(t-t0)Q=cmΔtQ放=cm(t-t0)〖巩固练习〗1.小宇找来了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各一杯,已知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2:1.用电热器各加热一段时间,发现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2,则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是A. 2:1 B. 3:2 C. 3:4 D. 3:1 ( )2. 由于开水太烫,小明同学喝水前,用部分凉开水掺入其中.他认为“若不考虑热损失,混合后当水达到共同温度时,热水降低的温度就等于冷水升高的温度.”这种说法全面吗?为什么?3、质量为1kg的铁锅中放有2kg的水,要把它们从20℃加热到80℃.已知铁的比热容是0.46×103J/(kg·℃),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求:(1)铁锅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铁锅和水总共吸收多少热量?〖作业〗1、一游泳池内有水2000t,若水温从18℃升高到28℃时,需要吸收热量?2、0.5kg的铝壶中装有2kg、25℃的水,若铝壶和水共吸收7. 956×105J的热量,求水的末温.*教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3 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

12.3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知道它的定义、符号、单位。
2)学会查比热容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进一步认识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习中的运用。
2)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图像的描绘,运用数学知识从图像中分析出物理含义,了解比热容。
3)通过图片展示和亲身的体验,会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并学会团队合作与科学严谨的态度、思维方式。
【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难点】
1、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设计过程与学生的实验指导,数据如何收集
2、数据收集后的描点作图与对图像的分析处理
3、如何从实验的现象过度到比热容的定义
4、对简单现象的解释
【实验准备】
学生用:铁架台、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计时器
教师用:火柴、冷水、竹筷子、金属筷子、两盏火焰不一样的酒精灯、两杯质量差别较大的水和煤油、温度计、铁架台、长尺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2.3 物质的比热容加热方法
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等升高温度
一、定义式:
二、单位:……..
坐标图象。
《第十二章 三、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并理解其单位及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总结出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种类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物质比热容的实际应用,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比热容,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总结出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种类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不同种类的物质(如水、沙子、铁块等)、保温杯、温度计等。
2.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相关问题。
3. 准备教学时间约一节课(45分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或者实例引入新课,比如炎热的夏天在室内放杯水比在室外更凉爽,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效果好的实例等。
同时让学生思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种类、质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于物质的特性和热量传递方式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探究实验利用初中实验室器材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热量、质量、温度、热值等基本物理概念和测量方法,并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质的特性。
学生将使用热水和不同种类的物质(如水、铁、铜等)进行实验,通过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来比较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
3. 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描述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和单位,并解释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温度等因素无关。
4. 课堂互动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物质的比热容的理解。
例如:(1)为什么同样的火力,海水和沙石升高的温度不同?(2)一杯水和一桶水相比,哪个更耐热?(3)比热容的大小是否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如果有关,与质量、体积等因素是否有关?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物质的比热容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上网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等。
苏科版九上物理第12章三、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苏科版九上物理第12章三、物质的比热容教案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量。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4. 常见物质的比热容数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物质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的使用,引发学生对温度、热量和物质的关系的思考。
2. 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配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4. 练习: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计算物质的比热容,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水袋的温度变化、汽车发动机的散热等。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
3. 比热容的单位:J/(kg·℃)。
4. 常见物质的比热容数值。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比热容。
答案:假设热水质量为0.2kg,温度从100℃降低到60℃,放出的热量为Q = mcΔt = 0.2kg × 4.2J/(kg·℃) × (100℃ 60℃) = 33.6J。
因此,热水的比热容为c = Q/(mΔt) = 33.6J/(0.2kg × 40℃) = 4.2J/(kg·℃)。
新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3节 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第3节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比热容的应用一、知识与技能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订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
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1.组织学生复习热量的概念、预习本节内容;2.准备好所需器材:(每实验小组)烧杯2只、温度计2支、搅拌器2个、电加热器2副、盖板2块、水、煤油、停钟(或记时秒表)1块。
1.什么叫热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热量?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开半壶水相比,谁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3.将一壶水烧成开水与将一壶水烧成温水相比,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由此可见,水在升高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也和温度升高的程度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
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学习物质的比热容。
一、比热容的应用比热容表征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比热容越大,其吸热(或放热)的本领越强。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温度变化相同时,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
让学生思考交流:(1)冬天,暖气管道中用热水取暖;用水给发动机冷却,为什么?(2)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为什么?a.__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______,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
b.质量相同的水和鹅卵石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________(填“相同”“不同”或“无法确定”);若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________(填“相同”“不同”或“无法确定”)。
最新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3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 热量的计算 课件

1. 有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3∶2,比热容之比为1∶3,若它们升高的温
度之比为4∶1,则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 A
A. 2∶1
B. 1∶2
C. 1∶8
D. 8∶1
1
2
3
4
5
)
2. 质量相等的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则有关它们吸收的
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升高后热水不沸腾)( B )
A. c甲最大
B. c乙最大
C. c丙最大
D. c甲=c乙=c丙
第9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 将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倒入两个完全一样的试管
,其中
Δt
二、 海陆风的成因
1. 海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大海升温 快
空气
上升
,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热
,海面较冷的空气就会来补充,于是冷空气沿海面吹向陆
地,形成海风.
2. 陆风的形成:夜晚,陆地比大海降温 快
气
上升
,海面的 热
空
,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就会来补充,于是冷空气沿地面吹向
大海,形成陆风.
20℃,求铁钉的初温.[c铁=0.46×103J/(kg·℃)]
解:铁钉放出的热量Q放=c铁mΔt=c铁m(t0-t),即920J=0.46×103 J/
(kg·℃)×2×10-3kg×(t0-20℃),解得t0=1 020℃
1
2
3
4
5
5. 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经过5min,水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1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第二课时)
【基础巩固】
1、物质比热容的定义式为,由此可以推导出物体吸热的计算公式为,物体放热的计算公式为。
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他的、、和三个因素有关,公式为。
3、城市修建人工湖,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能有效调节周围环境的气温,这是由于水的大,在同样受热或者冷却时,温度变化(大或小)的缘故。
4、质量为2kg的水,温度从20c升高到100c,水吸收了热量,水的内能增加了j。
5、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5:3,比热容之比为3:1,当他们吸收了相同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6、甲乙两物体的温度分别为20c和25c,他们的质量之比为5:2,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甲的温度降低了10c,乙的温度降低了5c,则他们的比热容之比为。
7、如图所示,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非燃料液体吸收的
温度变化情况,根据图像信息判断,液体的比
热容大;如果你要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作为汽车
剂,你会选择液体更好。
8、甲乙两个实心铁球,甲的体积是乙的3倍,他们吸收了相同热量后,甲
升高的温度是乙的倍;若升高相同的温度,甲吸收的热量是乙的
倍。
【扩展提升】
9、电热水器以清洁卫生、无污染等优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如果电热水器水箱内装有40kg的水,温度从25c升高到75c,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10、有一个高温物体倍投入到质量为10kg、温度为20c的水中,如果传给水的热量是2.73x106J,则水的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
11、有一铝块吸收1.8x104j的热量,温度从10c升高到50c,则该铝块的质量是多少?
12、有一种物体质量为1kg,,初温为20c,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升高到50c,吸收的热量为1.26x105j,这种物质是什么物质?
答案:1、略2、比热容、质量、温度变化量Q吸=cmΔt 3、比热小4、6.72x105 6.72x105 5、1:5 6、4:5 7、乙乙
8、1/3 3 9、8.4x106j 10、85c 11、0.5kg
12、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