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八齐(六)
声律启蒙八齐注音注释及译文

Bāqí八齐岩yán对duì岫xiù,涧jiàn对duì溪xī,远yuǎn岸àn对duì危wēi堤dī。
鹤hè长zhǎng对duì凫fú短duǎn,水shuǐ雁yàn对duì山鸡shānjī。
星xīng拱gǒng北běi,月yuè流liú西xī。
汉hàn露lù对duì汤tāng霓ní。
桃táo林lín牛niú已yǐ放fàng,虞yú坂bǎn马mǎ长cháng嘶sī。
叔shū侄zhí去qù官guān闻wén广guǎng受shòu,dì弟xiōng兄ràng让guó国yǒu有夷yí齐qí。
三sāny月uè春chūn浓nóng,芍sháo药yào丛cóng中zhōng蝴hú蝶dié舞wǔ。
五更wǔgēng天tiān晓xiǎo,海hǎi棠táng枝zhī上shàng子zǐguī规啼tí。
【注释】岫:山洞,山。
苏轼有“云岫不知远,巾车行复前”的句子。
辛弃疾有“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的句子。
危:高。
李白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欧阳修有“独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
”鹤长凫短:出自《庄子》:“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意思是野鸭的小腿虽然短,但给它续长它就会忧愁;白鹤的小腿虽然长,但给它截断它就悲伤。
比喻事物各有特点。
星拱北:星辰拱卫北极星。
拱,环绕,拱卫。
北,指北极星。
《论语》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月流西:月亮东升西落,所以称为“月流西”,指月亮向西边移动。
声律启蒙(全文)拼音版

声律启蒙(全文)拼音版声律启蒙(全文)拼音版一y ī 东d ōng云yún对duì 雨y ǔ,雪xu ě 对duì 风f ēng,晚w ǎn 照zhào 对duì 晴qíng 空k ōng。
来lái 鸿hóng 对duì 去qù 燕yàn,宿su 鸟ni ǎo 对duì 鸣míng 虫chóng。
三s ān 尺ch ǐ 剑jiàn,六liù 钧j ūn 弓g ōng,岭l ǐng 北b ěi 对duì 江ji āng 东d ōng。
人rén 间ji ān 清q īng 暑sh ǔ 殿diàn,天ti ān 上shàng 广gu ǎng 寒hán 宫g ōng。
两li ǎng 岸àn 晓xi ǎo 烟y ān 杨yáng 柳li ǔ 绿l ǜ,一y ī 园yuán 春ch ūn 雨y ǔ 杏xìng 花hu ā 红hóng。
两li ǎng 鬓bìn风f ēng 霜shu āng,途tú 次cì 早z ǎo 行xing 之zh ī 客kè;一y ī蓑su ō烟y ān 雨y ǔ,溪x ī边bi ān 晚w ǎn 钓diào 之zh ī 翁w ēng。
沿yán 对duì 革gé,异yì 对duì 同tong ,白bái 叟s ǒu 对duì黄huáng 童tóng。
沿yán 对duì 革gé,异yì 对duì 同tong,白bái 叟s ǒu 对duì 黄huáng 童tóng。
【声律启蒙】分段解释之八齐原文及翻译

【声律启蒙】分段解释之八齐原文及翻译八齐岩对岫,涧对溪1,远岸对危堤2。
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3。
星拱北,月流西4,汉露对汤霓5。
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6。
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7。
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上子规啼8。
[译文]岩石和山峰相对,山涧和溪流相对。
远处的河岸和危险的河堤相对,鹤腿长和凫®豆相对,水面的大雁和山中的野鸡相对。
星星环绕北极星,月亮向西落,汉武帝造玉盘承接甘露和百姓盼望成汤就像大旱望云霓一样相对。
周武王伐纣之后,将战马散放华山之南,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太平。
相传一匹良马拖着盐车上虞坂的时候,望着伯乐嘶鸣,它知道只有伯乐了解自己。
汉朝疏广、疏受叔侄二人明达而辞去官职,商朝伯夷、叔齐兄弟俩互相推让国君的位置。
三月春色浓郁,芍药丛中蝴蝶翩翩起舞,五更天将亮时,海棠树上杜鹃啼叫。
[注释]1蛐(音xiù):山洞。
也可指峰峦或山谷。
2危堤:高堤。
危,高。
3鹤长:仙鹤的脖子长。
凫短:野鸭的脖子短。
4星拱北:群星都环绕着北斗星。
拱,拱卫、环绕。
流:向下运动、向下滑行。
5这是两个典故。
“汉露”是说汉武帝之事。
武帝迷信神仙之说,在宫内修建承露盘以承接天上降下来的甘露,用它来调玉屑,希望喝了能够长生不老。
《三辅故事》说,建章宫的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
“汤霓”的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夏桀王十分暴虐,天下的百姓都盼望商汤王来解救自己,就像大旱的时候盼望大雨之后的彩虹一样。
霓,雨后出现的附于虹旁边的副虹,其成因与虹相同,但是颜色排列的次序相反。
此处是泛指虹。
6这是两个典故。
上联出自《尚书·武成》,周武王灭商以后,将战马放归华山的南边,将运输辎重的牛放归桃林之野,表示不再用它们打仗了。
下联见于《战国策·楚四》,千里马在其晚年拖着盐车上太行山,上坡中途已无力再前进,见着伯乐,仰天长嘶。
虞坂,地名。
声律启蒙八齐全文及解释

《声律启蒙》是清代文学家纪君祥所著的一本关于汉字音韵的讲义,对于汉字发音的规律有很详细的论述。
下面是《声律启蒙》中的八齐全文及解释:
「一齐,二佳,三皆,四泰,五夬,六夙,七齿,八支。
」
1. 一齐:齐和齐都读作qí,是仄声字。
齐通“其”,表示同
等、整齐的意思。
2. 二佳:佳和嘉都读作jiā,是阳声字。
佳表示美好、优秀
的意思。
3. 三皆:皆和偕都读作jiē,是阳声字。
皆表示都、全的意
思。
4. 四泰:泰和太都读作tài,是仄声字。
泰表示安定、平和
的意思。
5. 五夬:夬和割都读作guǎ,是仄声字。
夬表示分割、判别
的意思。
6. 六夙:夙和俗都读作sù,是仄声字。
夙表示早晨的意思。
7. 七齿:齿和歯都读作chǐ,是仄声字。
齿表示牙齿、枚举
的意思。
8. 八支:支和枝都读作zhī,是仄声字。
支表示枝干、支撑
的意思。
这八个字按照音节顺序排列,每个字的读音不同,但是都属于仄
声或阳声。
这八个字的排列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记忆汉字的读音,也显
示了汉字音韵的规律。
例如,第一、四、五个字都属于仄声,第二、
三、七、八个字都属于阳声,第六个字则是一个特例,因为它的读音
属于仄声,但是它的韵母sù属于阳声。
原文注音:《声律启蒙》上卷·八 齐

《声shēnɡ律lǜ启qǐ蒙ménɡ》上shànɡ卷juàn·八bā齐qí岩yán对duì岫xiù,涧jiàn对duì溪xī,远yuǎn岸àn对duì危wēi堤dī。
鹤hè长chánɡ对duì凫fú短duǎn,水shuǐ雁yàn对duì山shān 鸡jī。
星xīnɡ拱ɡǒnɡ北běi,月yuè流liú西xī,汉hàn露lù对duì汤tānɡ霓ní。
桃táo林lín牛niú已yǐ放fànɡ,虞yú坂bǎn马mǎ长chánɡ嘶sī。
叔shū侄zhí去qù官ɡuān闻wén广ɡuǎnɡ受shòu,弟dì兄xiōnɡ让rànɡ国ɡuó有yǒu夷yí齐qí。
三sān月yuè春chūn浓nónɡ,芍sháo药yào 丛cónɡ中zhōnɡ蝴hú蝶dié舞wǔ;五wǔ更ɡēnɡ天tiān晓xiǎo,海hǎi棠tánɡ枝zhī上shànɡ子zǐ规ɡuī啼tí。
云yún对duì雨yǔ,水shuǐ对duì泥ní,白bái璧bì对duì玄xuán圭ɡuī。
献xiàn瓜ɡuā对duì投tóu李lǐ,禁jìn鼓ɡǔ对duì征zhēnɡ鼙pí。
徐xú稚zhì榻tà,鲁lǔ班bān梯tī,凤fènɡ翥zhù对duì鸾luán栖qī,有yǒu官ɡuān清qīnɡ似sì水shuǐ,无wú客kè醉zuì如rú泥ní。
声律启蒙——八齐 (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教案:声律启蒙——八齐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概念,理解声律在诗歌中的作用。
2. 通过学习《八齐》,使学生掌握声律的基本规则,提高学生对诗歌声律美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声律知识创作诗歌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声律启蒙的概念及意义。
2. 声律的基本规则。
3. 《八齐》的诗歌鉴赏。
4. 声律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律的基本规则,《八齐》的诗歌鉴赏。
2. 教学难点:声律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诗歌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声律启蒙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声律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律的基本规则,让学生了解声律在诗歌中的作用。
3. 诗歌鉴赏:分析《八齐》的声律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声律美。
4.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声律知识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律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声律启蒙的概念及意义。
2. 声律的基本规则。
3. 《八齐》的诗歌鉴赏。
4. 声律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学生运用声律知识创作一首诗歌,下节课分享。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具有声律美的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声律美。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声律知识。
5. 定期组织诗歌朗诵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概念,掌握声律的基本规则,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声律知识创作诗歌的兴趣和自信心。
声律启蒙》全文

声律启蒙》全文声律启蒙》是一本启蒙读物,旨在帮助儿童掌握声韵格律。
它按照韵分编写,包括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再到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和十一字对,每一对都能训练儿童的语音、词汇和修辞。
这本读物的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比起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的读物更有韵味。
自明清以来,许多书都采用了这种方式编写,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至今仍广泛流传。
在中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传承不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训练儿童的声调、音律和格律等方面的文学修养。
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
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清代光绪年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作者题名为“衡山聂铣敏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
这本书只节录了《声律启蒙》中最重要的部分,分为上、下两卷,只有平声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
很明显,这是以祝明所写的前两卷为基础,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删改和修订而成的。
车万育(1632~1705年),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
他是康熙甲辰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他与兄万备一起举办湖广乡试,并于1664年成为进士,选为庶吉士。
他性格刚直,直言不讳,学识渊博,书法精湛。
他所藏的明代墨迹最为丰富,其中有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
《宝庆府志》中有关于他的介绍。
总之,《声律启蒙》是一本独具一格的启蒙读物,经久不衰。
它能够训练儿童的语音、词汇和修辞,而且读起来像唱歌一样,非常有趣。
这本书的影响力非常广泛,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阅。
自古以来,对偶体诗歌就备受推崇,许多著名的作家都以此为灵感,创作出了《编珠》、《岁华丽记》等经典之作。
车万育先生也曾尝试写对偶体诗,他用了许多常见的故事,详细注解,最终完成了《声律启蒙撮要》这部作品。
小学三年级《声律启蒙》节选24则

《声律启蒙》节选卷一(一)一东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二)二冬春对夏,秋对冬。
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
舞蝶对鸣蛩。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三)三江旌对旆,盖对幢。
故国对他邦。
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
鼓振对钟撞。
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
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
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四)五微来对往,密对稀。
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
客路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五)六鱼无对有,实对虚。
作赋对观书。
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伯乐马,浩然驴。
弋雁对求鱼。
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
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六)七虞秦对赵,越对吴,钓客对耕夫。
箕裘对杖履,杞梓对桑榆。
天欲晓,日将晡,狡兔对妖狐。
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
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
嘉遁幽人,适志竹篱茅舍;胜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七)八齐岩对岫,涧对溪,远岸对危堤。
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
星拱北,月流西,汉露对汤霓。
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
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
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上子规啼。
(八)十一真香对火,炭对薪,日观对天津。
禅心对道眼,野妇对宫嫔。
仁无敌,德有邻,万石对千钧。
滔滔三峡水,冉冉一溪冰。
充国功名当画阁,子张言行贵书绅。
笃志诗书,思入圣贤绝域;忘情官爵,羞沾名利纤尘。
(九)十二文家对国,武对文,四辅对三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律启蒙】八齐(六)八齐(六)前两天与一位诗友谈到了用典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他说,在诗词的创作中,我还是比较提倡用典的,毕竟是写古典诗词,不会用典确实读起来觉得底蕴不深厚。
但是,有一些典故,经过千百年的时光流逝,早已经发生了变化。
比如,我们常有一句用来形容酒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因为古代的酒在制作和淘澄的过程中,工序比较简单,就会有一些发酵后的粮食杂质留存下来,像绿色的蚂蚁一样漂浮在酒面上,后世便常常以“绿蚁”来代指美酒,延用至今。
可是,现代化工艺技术非常成熟,蒸馏萃取提纯,根本不会有杂质留存下来,好酒的素质根本不用怀疑,不仅仅酒精度更高,而且入口绵滑,酒香醇正,再也不会有“绿蚁”出现,是不是,就不应该再用这个词来代指美酒了呢?这个问题非常好,的确如此,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类似的情况会不断出现。
比如我们在描写牡丹的时候,有“姚黄魏紫世无种,且据眼前桃李休”,都知道“姚黄魏紫”这个词,可以指代名贵牡丹。
那是因为唐朝时期花木培育技术有限,能够培育出这两种颜色的复瓣牡丹非常不容易,也非常难得,因此后世便以姚黄和魏紫来指代牡丹了。
但是,如今培育技术相当出色,别说这样简单的单色牡丹,就是几种颜色杂于一花之上也不是什么难事儿,那么是不是就应该更换典故的使用方式了呢?其实,答案是否定的。
在古代受诸多因素的限制,纵然有着太多的事物是不能完满的,但那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我们所谓的用典,这个“典”便指的是旧,是古,是斯时斯事所发生和存在的人与事。
即是想用古,用旧,就应当尊重古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用那个时代背景来思考问题,而不可以想当然尔。
如今的酒有没有杂质并不重要,如今能不能培育出更美的绝品牡丹也不重要,即是用典,就要尊重古人的文化内涵,在那个时代,酒是漂着绿蚁的,姚黄魏紫是绝冠的珍品,自当约定俗成,经久流传,这一点无可厚非。
有想法就是好的,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更是好的,因为在努力,在思考。
在此多说几句,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我们接下来学习《声律启蒙》,今天是“八齐”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后半段,也是最后一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这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熊对虎,象对犀,霹雳对虹霓。
杜鹃对孔雀,桂岭对梅溪。
萧史凤,宋宗鸡,远近对高低。
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
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
公子追欢,闲骤zhòu玉骢游绮qǐ陌;佳人倦绣,闷欹qī珊枕掩香闺。
前半段我们上节课已经讲过了,我们来看后半段: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
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
公子追欢,闲骤zhòu玉骢游绮qǐ陌;佳人倦绣,闷欹qī珊枕掩香闺。
我相信这样的节奏无论是老朋友还是小朋友都应该跟得上,就是对于年轻人来讲,似乎有些慢,没关系,不要着急往前赶。
把现下学习的内容多复习几遍总是好的,加深印象,争取学过这一次后就可以终身不忘。
像我就是在小时候把许多经典反复地看,反复的复习,这一个内容没记牢便不往下学,结果几十年过去了,当时学过的东西还是印象深刻,几乎不用再重新学习了。
不要认为自己很聪明,一学就会,人的记忆力是有一定时间效应的,无论你记得多么牢固,几十年后,即使没有忘得一干二净,还是会变得模糊不清的。
但是尽量地记牢,就会减少复习的时间,或者你的记忆力够好,不用复习是最好的。
毕竟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珍贵的典藉汗牛充栋,需要我们去学习去了解的知识和文化太多了,不能为了反复复习一本书,而耽搁了学习更多内容的时间。
因此,学什么都要把它学扎实,这样才会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更多更精彩的文化经典。
那么,接下来我们回来学习具体内容:水寒鱼不跃,由于天气寒冷,水里的游鱼都不愿意跳到水面上来了,这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如果深入去推敲,可以引申为文人志士对自身命运的感怀。
水寒代表外在的大环境,比如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比喻这些大环境都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理想的实现。
【鱼跃龙门】典出《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六《水族三·龙门》中引述辛氏《三秦记》有载:“龙门山在河东界。
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
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
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
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汉代辛氏所著的《三秦记》这本书早已失传,只是在后世所著的《艺文类聚》或《太平广记》等书中偶有引述的断章可以了解一二。
关于“鱼跃龙门”的记载和传说多有留传,主要的神话传说内容最早记载于《三秦记》,为汉民族的神话故事。
先秦大禹治水,为了输通黄河水患,于晋陕大峡谷处凿山建门,宽大约一里有余,称为龙门,亦称禹门口。
黄河水从中间流过,两岸断山绝壁不通车马,十分险峻,鱼鳖之属皆不能上,上者便可以做龙了。
每年到暮春时节,就会有一种黄色的鲤鱼,从江海之中逆流而上,而能够跃过龙门者,数量非常有限。
当这些鱼跃过龙门之时,便会伴有天象异变,云雨相随,火从天而降,烧掉鱼的尾巴,于是这些鱼便化成了龙。
其实,后世以现代科学来分析,破解了“鲤鱼跃龙门”的谜团。
说所谓的“鲤鱼”其实是“鲔鱼”或者称“鳣鱼”,又叫“鳇鱼”或者“黄鱼”,也就是我们现在称谓的“鲟鱼”。
鲟鱼是江海回游性的鱼类,体长约两米,最大的可长五米以上。
我国珍稀鱼类中华鲟、东北鲟、长江鲟都是这类鱼。
由于古代大鲤也叫“鳣”,所以古人将“鲔鳣”与大鲤相混淆,传说成了“鲤鱼跃龙门”。
鲟鱼溯流而上也不是为了跃龙门,而是要繁衍后代,山、陕两省交界处的龙门一带正具备水温较低,流速较大,流态复杂,河道宽窄相间并具备石砾底质的急滩地带的环境,是鲟鱼集结产卵的理想场所。
而“龙门赤河”的现象则是鲟鱼产卵前的鱼鳍充血,雌雄追逐,时常跳出水面的产生的。
一时成千上万条大鲟鱼在河面翻动,远远望去,便是一片红光,因数量之多,有时可达数里之遥,便有“赤河三日”,或者“赤河三里”的奇特景观。
后来,科举考试的试验场正门都用“龙门”来称呼,举子入场都从“龙门”而入,取其“鲤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期望都高中的意思。
而能够考中,就是跃过龙门而化成龙了。
于是,古人常以“鱼跃龙门”来表示金榜题名、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等学业、事业都很成功,出人头第的时刻。
那么鱼不跃,便是指没有机会,或者由于大环境不好,使自己没有能力和力量去跃出水面,不能出头的意思。
“水寒鱼上少,月闰雁来迟。
”——《朱柏岩约南归》宋·张至龙。
“夜静水寒鱼不食,一炉香散白莲峰。
”——《五祖山拈香》宋·郭祥正。
“寒鱼潜冻水,自乐渊潭深。
”——《对酒其二》清·季芝昌。
林茂鸟频栖。
指林木茂盛,引得众鸟停驻栖息。
而引申含义便是,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都很好,比较适合于出仕,于是,有志向有抱负的仁人志士们,就都出来做官,寻找好的平台来安顿自己,以图实现理想。
【乌鹊绕枝】典出《昭明文选》中《诗戊·乐府上·乐府二首》中的《短歌行》,众所周知,这首诗是魏武帝曹操所写,我们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背诵过的,我就不全篇引述了,只选可以说明这个典故的关键几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主要就是表达了曹操的爱才、惜才,甚至是求才若渴之心,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心境,才会造成他求才而不问出身,不问德行的择人标准,为后世留下了垢病的话柄。
他是怎么样的人,他怎么做事,我们都放在一边,主要就谈这首诗和典故之间的关联。
乌鹊就好比是人才,他在选择栖止的时候,一定会选择茂盛丰密的枝干来停靠,而人才也一定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能够给自己的发展提供稳定支撑和空间的平台,这个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我才会说,“林茂鸟频栖”的意象便是人才的去留和选择。
“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这个对句的总体意象主要就是表达水寒林密,一切的自然都归于宁静和沉寂,有时候往往会兴起诗人思乡,或者志向无法得到支撑与满足的消极情绪。
这种例句在古人的作品中还是屡见不鲜的。
“水寒鱼绝影,林暝鸟藏声。
”——《出郊》宋·卫宗武。
“林薄鸟迁巢,水寒鱼不聚。
”——《次韵晁元忠西归十首·其二》宋·黄庭坚。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秋野五首·其二》唐·杜甫。
所以说,读书,尤其是读古人的诗文,都要去从意象的深处来体会作者的情绪,否则是很难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的。
那么就没有办法正确理解作品的主旨,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就真的是如此了。
杨柳和烟彭泽县,东晋诗人陶潜(渊明),字元亮,著有《五柳先生传》称房前曾种有五棵大柳树,因号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彭泽令】典故出自《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ʻ先生不知何许人,不祥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很多同学一看到这句“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惊呼,老师,你看陶渊明也是如此,你刚刚还说这样不好。
请大家不要断章取义好吗?你往下看,他不还是有一句跟在后面吗?他又接着说“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对不对?人家在有了新的启发和感悟的时候,会经常兴奋得忘了饮食的,这个同学们能做到吗?所以说,人家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只是谦虚一下,与你的实话实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陶渊明便以五柳先生自居,后世每每提及柳的隐士意象,首先便会想到陶渊明。
而陶渊明也曾担任过彭泽县令,后因不愿受官场黑暗势力所胁迫,不愿同流合污,于是选择挂冠辞官,退隐林园。
后来,五柳先生、彭泽令等都成为了陶渊明的代称。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
”——《阳朔碧莲峰》唐·沈彬。
“浔阳江上琵琶月,彭泽门前杨柳风。
”——《琵琶亭·其二》宋·张孝祥。
“浔阳江上陶彭泽,五株杨柳青山宅。
”——《江州》宋·蔡肇。
桃花流水武陵溪。
而这句“桃花流水武陵溪”呢是原于陶渊明的另一篇著作《桃花源记》,原文就不给大家赘述了,有不会背的吗?有的话请回去背诵。
虽然我不强求大家背诵《声律启蒙》以及“四书五经”等经典,但是这样的短篇的文言文一定要求背诵的,不仅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对于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积累。
《桃花源记》中载,晋武帝时,有一位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渔人沿着武陵溪行舟,“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于是,好奇心驱使他向前,便意外地进入到了一个隐逸避世的天地,“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而其中不知年代,没有纷争,人们都充满了安乐祥和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一处理想的世外仙境。
人们得知他的到来,盛情款待了他,并嘱咐他千万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
而当他离开后,尽管做了许多记号以及努力,企图再来,却终究是寻而不得。
陶渊明笔下的这一处桃花源,感动了无数期许美好生活的人们,也因为它的可遇而不可求,从此就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最令人向往的美好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