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合集下载

简述大气圈的结构

简述大气圈的结构

简述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是围绕地球的一层气体,它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一。

大气圈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层次: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热层。

首先是对流层,它是大气圈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也是最厚的一层,大约有10公里至15公里的厚度。

对流层的上界被称为对流层顶。

在对流层中,空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0.65摄氏度。

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从而使空气被加热并上升,然后冷却并下沉。

这种上升和下沉的运动形成了对流层的特点,所以它被称为对流层。

接下来是平流层,它位于对流层之上,大约在15公里至50公里之间。

平流层的特点是空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保持稳定,甚至有时会略微上升。

这是因为在平流层中,空气流动的方式是水平流动,而不是上升和下降。

平流层在大气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阻止了大气中的湿气和污染物向上扩散,保持了对流层的稳定。

在平流层之上是臭氧层,它位于大约50公里至80公里之间。

臭氧层是由臭氧分子组成的,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化为热能。

这种臭氧层的存在对地球生命的保护至关重要,因为紫外线辐射对生物体有害。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臭氧层受到破坏,臭氧层的减少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最后是热层,它位于大约80公里以上。

热层是大气圈最外层,也是最稀薄的一层。

在热层中,空气的温度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这是因为在这个高度范围内,太阳辐射对大气的影响较小,而热层的主要加热来源是地球本身的热量释放。

总的来说,大气圈的结构是由不同的层次组成的。

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了解大气圈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气象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 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压力、密度。

3.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特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大气圈的认识。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气象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圈的组成:分别介绍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让学生了解各层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分析温度、压力、密度在大气层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特点。

4.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详细阐述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过程,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机制。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实际气象现象,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如臭氧层的作用、温室效应等。

2. 介绍大气层对航空、气象观测等方面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大气层对地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绘制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

九、教学反思:1. 分析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大气圈知识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3讲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3讲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 层 大 气
高 层 大 气
与人类 关系最 为密切
电离层80 ~ 500km 50km
平O O 3 3 流 层 对流层
O3 O3
12km
利于 飞机 飞行
对无线 电通信 有重要 作用
2.对流层的高度: (1)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 高 ,高纬度地区对流 层高度较 低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对流层: 低纬度地区 高度较 高 , 高纬度地区 高度较 低 。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北半球 冬季
1月


赤道
赤道


南半球 夏季
1月
赤道


南半球 冬季
7月
北半球 夏季
7月


赤道
冬季 冷 热
夏季 热 冷




夏季
冬季
图形信息显示:由南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可 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6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12时和14时(陆地气温高于 海洋)。 图示中等温线平直,海陆气温相差不大,应为9时左 右的气温分布状况。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排放氟氯烃,导致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在南极上 空出现臭氧空洞。
4.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圈的结构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运动状况 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 平流层 和 高层大气 。

密度 对流层
及 、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对无线 电通信 有重要 作用

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由各种气体组成。

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地球的气候、环境和天气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的总结。

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据大气的78%,氧气占据21%,稀有气体包括氩气、氖气、氦气等,水蒸气的含量较少。

2. 大气的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从地球表面往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跨音速层和磁暴层。

其中,对流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范围,平流层对飞机有重要意义,跨音速层是超音速飞行器的主要活动范围,磁暴层则与太阳活动有一定关联。

3. 大气的功能大气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保护地球、调节温度、保持水循环和参与生命活动等。

大气层能吸收、散射和反射太阳辐射,减缓地球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大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形成云和降水,维持地球上的水循环。

4. 大气的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是地球上的空气运动模式,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赤道低压带是气候划分的重要依据,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在地理学中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5. 大气中的天气现象大气中的天气现象包括气压、风、降水、湿度和云等。

气压是大气的重要特征之一,风的形成与气压的差异有关。

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湿度与降水形式密切相关。

云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气候现象,对于预测天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 大气中的污染与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出现的有害物质的累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变得越来越严重。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危害,因此环境保护对于预防大气污染至关重要。

采取措施减少汽车尾气、工厂废气以及加强环境监测是有效减轻大气污染的途径。

7. 地球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辐射,从而使地球变暖。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地球的大气圈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上的气体层,由大气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气层和热层构成。

它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地球的大气圈的组成和功能进行介绍。

1. 大气层大气层是大气圈中最底层的一层,也是我们生活的“空气层”。

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比例分别为78%和21%。

同时还含有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布并不均匀,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和温度逐渐降低。

2.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中的第一层,从地球表面到海拔约16千米的高度,是大气圈中温度递减的地带。

在对流层中,空气受到地表热辐射的影响,产生了对流运动,形成了云、风等天气现象。

3.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的上方,高度约16-50千米。

在平流层中,空气的运动主要是水平方向的平流运动,各种气象现象较少。

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逐渐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了紫外线辐射所致。

4. 臭氧层臭氧层是大气圈中的一部分,位于平流层上方的地区。

由于臭氧分子能够吸收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在臭氧层中,紫外线会转变为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

5. 中间气层中间气层位于臭氧层上方,高度约50-80千米。

在这一层中,气体非常稀薄,几乎没有大气现象。

由于高能粒子激发产生的化学反应,在中间层的上部形成了发光的极光。

6. 热层热层是离地球表面最远的大气圈层,位于中间气层上方。

热层中的温度非常高,可以达到几千摄氏度。

这是因为这一层中的稀薄气体受到太阳强烈的热辐射。

大气圈的功能主要包括:1. 保护地球生命大气圈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阻止它们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同时,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的热辐射,起到调节地球温度的作用,维持了地球上适宜的气候条件。

2. 维持水循环大气圈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参与地球的水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持陆地植被生长和维持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条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利用实验和模型,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教学难点:(1)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气象卫星图像,了解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 实验法: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层的能量转化;3. 讲授法: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1. 教学课件:制作关于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课件;2.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薄膜、热水、温度计等;3. 气象卫星图像:收集相关的大气圈图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气象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提问:同学们对大气圈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讲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能量转化。

3. 实验演示(1)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大气层的能量转化过程。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大气层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绘制大气圈的层次结构图;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教学任务。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大气的结构与构成大气的结构与构成一、大气结构大气圈: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厚度从地表到1000—1400km高度范围,总质量为6000×1015kg,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异。

依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的垂直运动情形,可将大气分为五层。

1、对流层(1)厚度:下界-地面,不及整个厚度的1%。

但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90%的质量。

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2)、特征:1)、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加添而降低,一般为-6、50C/1km。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低纬夏季强,高纬冬季弱。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受地表性质差异影响大,因些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于是可产生一系列物理过程,形成多而杂的天气现象。

2、平流层厚度:对流层顶-50—60 公里特点:对流层顶到35—45公里左右的高度气温不变,称同温层,35公里以上升温快,到顶部可接近00C,平流层15—35km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的臭氧。

3、中心层厚度:80—85 公里特点: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快速下降,并有猛烈的垂直运动,在这一层顶部,气温降到—830C———1130C以下。

4、暖层(电离层)厚度:中心层顶-800公里特点: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快速上升,在300公里处达10000C。

这重要由于全部波长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为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汲取,并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又称电离层。

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波段的无线电波,故在远距离短波无线电通讯中具有紧要意义。

5、散逸层(外层)即8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

气温随高度而上升,由于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又距地球较远,地球引力作用小,大气质点常常散逸至星际空间。

二、大气的构成1、构成:混合气体、水汽和悬浮微粒构成2、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悬浮微粒的空气,重要成分是氮(78.1%)、氧(20.9%)和氩(0.9%),合占干洁空气总容积的99.9%。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气象要素的特征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气象要素的特征

主要大气成分
气体 按容积(%) 按质量百分
20.948
75.52
23.15
28.0134
31.9988

二氧化碳
0.934
0.033
1.28
0.05
39.948
4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分 类


粉尘微粒 硫化物 氮化物 卤化物 碳氧化物 氧化剂
碳粒、飞灰、碳酸钙、氧化锌、二 氧化铅 SO2、SO3、H2SO4(雾)、H3S等 NO、NO2、NH3等 Cl2、HCl、HF等 CO、CO2等 O、过氧酰基硝酸脂(PAN)等
1、气压的空间分布
• 某地的气压值,等于该地单位面积上大气柱 的重量。高度愈高, 压在其上的空气柱愈短, 气压也就愈低。因此,气压总是随着高度的 增加而降低的。
等高线与等压面的关系
• 高线和等压面图空间气压场的情况一般用等 压面图表示。在空间的每一点都有一个气压 值,如果把所有气压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就 形成一个等压面。由于同一高度上各地的气 压不等,气压在空间的分布,就象山丘一样 起伏不平。
• • • • 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变化复杂多变 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
• 在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 的这一层,气流运动相当平衡,而且主要以 水平运动为主,故称为平流层。
3、中间层
• 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的一 层为中间层。 • 这一层大气中,几乎没有臭氮,这就使来自 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白白地穿过了这一层 大气而未被吸收,所以,在这层大气里,气 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到顶部气温 已下降到-83℃以下.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 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 对流层或上对流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明确考点】
大气圈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各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有干洁空气、少量的____和________。

2. 低层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合作探究 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有何影响? 2.大气成分的变化能带来哪些危害? 3.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4.为什么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
保护伞”?
大气成分 体积(%) 作 用 干洁空气 N 2 ____ _________________ O 2 ____ ________________ CO 2 ____
________________ O 3 ____ ________________ 水汽 ____ ________________ 固体杂质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剖析
例 读低层大气组成图,回答:
(1)图中B 表示 ;C 表示 ,作用
是 。

(2)在大气含量很少的成分中,有地球生命保
护伞之称的是 ,他主要是能强烈吸
收 。

解析:图示为干洁空气组成图,干洁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其次是氧,二者占干洁空气的99%。

由于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答案:(1)氮 氧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物质 (2)臭氧 太阳紫外线
变式训练
1.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 ( ) A .空气中多水汽
B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C .空气中的固体杂质较多
D .空气中臭氧含量高
2.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
是 ( ) A .海平面上升 B .臭氧大量减少
C .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致
D .森林被砍伐
自主学习
知识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分层的依据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
及____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______、
______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____;空气____运动显著;__、云、__、
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典例剖析 例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3)题。

【思维拓展】
逆温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如何?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

在晴朗无云或
少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
近,降温愈快,因此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如右图)。

这种逆温在大
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二是空气平流。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
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三是锋面因素。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
异比较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如右图。

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

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2题。

1.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最大的是 ( ) A.A层 B.B层 C.C层 D.D层
2.同一季节,下列城市上空对流层高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新加坡②北京③漠河④摩尔曼斯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读我国某山地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

据此回答5—6题。

3.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山最可能位于
A.15°N附近 B.25°N附近 C.35°N附近 D.45°N附近
4.关于该山地气温垂直分布的正确说法是
A.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 B.1月局部范围出现逆温现象
C.7月气温递减率低处比高处大 D.该山顶有永久积雪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5—6题。

5.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弱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6.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19:00—22:00 B.04:00—07:00 C:07:00—10:00 D.13:00—16:00 (2008湖北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检测·20~22)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判断7~8题。

7.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8.该大气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A.受地面影响明显 B.主要与二氧化碳气体有关
C.主要与臭氧气体有关 D.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
二、综合题
9.下图表示某—高度的大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则该层是层,原因是。

该层因而有利于高空飞行。

(2)若该层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则该层是层。

其空气运动以为主,原因是。

该层的天气特征是。

(3)若该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则该层是层,原因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4)若人类活动能导致其某种成分增加或减少,则该层可能是和。

10.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判断依据是。

根据A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层(填字母),原因是。

(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原因是。

(4)B层和D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分析其增温原因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
合作探究
1.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

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氟氯烃含量增加,臭氧的含量减少。

2.加剧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形成臭氧空洞,危害人体健康。

3.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低纬度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及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度相反。

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变式训练
1.C 2.D
知识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合作探究
1.(1)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

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划分的。

(2)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高度,曲线表示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3)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5)平流层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目前人类使用大量制冷设备,使大气中的氯氟烃含量增加,氯氟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6)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2.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变式训练
(1)10 8 (2)10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B 2.A 3.C 4.B 5.D 6.D 7.A 8.C
二、综合题
9. (1)平流此层臭氧含量最多,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
(2)对流对流上冷下热复杂多变
(3)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
(4)对流层平流层
10.(1)b 近地面平均温度约为20℃,对流层顶气温约为一50℃至一60℃地面(地面的长波辐射)
(2)A 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3)高空飞行该层大气中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极高
(4)都是因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前者是臭氧吸收紫外线,后者是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