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
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
污染物扩散。其他三种情形,都在不同高度存在逆温现 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试题调研
(2)(2010· 山东文综)下图是“某地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 化示意图”。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时间是20时至次 日5时。 (√ )
解析
由图中看出,20时至次日5时,近地面出现逆温现象, 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试题调研
3.(2010· 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 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 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试题调研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 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深化探究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 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试题调研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009· 广东文基)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 法。就此现象正确的解释是,地面辐射强,地表降 温慢。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深化探究
(2)气温的时间变化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 ①气温的日变化日平均气温 气温日较差 月均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 ②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地形与气温日、年较差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试题调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3· 浙江文综)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 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 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 物扩散的情形是④。 (× )
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受热

B 高
低
北半球近地面
C 北半球近地面
比较风速
A
B
1000百帕 1008百帕 1016百 帕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 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近地面 与高空、海面与陆地的风速?
练习:图中是北半球近地面,画出A、B两地的风向
1004 1002 A 甲 1000
B
1006 1008 1010 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以及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 干 成分 氧 洁 空 CO2 气 次要 成分 O3 水 汽 氮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蛋白质)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对地面保温
2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垂直等压线
风向
(hPa)
1010 1020 1030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hPa)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68 476 484 492
50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4、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的影响 (hPa)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1000
地面 B A C
取暖机和空调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
壁式空调
暖风片
一、热力环流的原理
低
高空
1020hpa
高
低
1060hpa
1100hpa
地面 高
低
受热 冷却
A C 注意:气压高低我们说的是“同一水平面” B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3讲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 层 大 气
高 层 大 气
与人类 关系最 为密切
电离层80 ~ 500km 50km
平O O 3 3 流 层 对流层
O3 O3
12km
利于 飞机 飞行
对无线 电通信 有重要 作用
2.对流层的高度: (1)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 高 ,高纬度地区对流 层高度较 低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对流层: 低纬度地区 高度较 高 , 高纬度地区 高度较 低 。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热
冷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冷
热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热
冷
北半球 冬季
1月
冷
热
赤道
赤道
热
冷
南半球 夏季
1月
赤道
冷
热
南半球 冬季
7月
北半球 夏季
7月
热
冷
赤道
冬季 冷 热
夏季 热 冷
热
冷
冷
热
夏季
冬季
图形信息显示:由南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可 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6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12时和14时(陆地气温高于 海洋)。 图示中等温线平直,海陆气温相差不大,应为9时左 右的气温分布状况。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排放氟氯烃,导致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在南极上 空出现臭氧空洞。
4.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圈的结构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运动状况 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 平流层 和 高层大气 。
、
密度 对流层
及 、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对无线 电通信 有重要 作用
高 层 大 气
与人类 关系最 为密切
电离层80 ~ 500km 50km
平O O 3 3 流 层 对流层
O3 O3
12km
利于 飞机 飞行
对无线 电通信 有重要 作用
2.对流层的高度: (1)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 高 ,高纬度地区对流 层高度较 低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对流层: 低纬度地区 高度较 高 , 高纬度地区 高度较 低 。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热
冷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冷
热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热
冷
北半球 冬季
1月
冷
热
赤道
赤道
热
冷
南半球 夏季
1月
赤道
冷
热
南半球 冬季
7月
北半球 夏季
7月
热
冷
赤道
冬季 冷 热
夏季 热 冷
热
冷
冷
热
夏季
冬季
图形信息显示:由南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可 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6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12时和14时(陆地气温高于 海洋)。 图示中等温线平直,海陆气温相差不大,应为9时左 右的气温分布状况。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排放氟氯烃,导致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在南极上 空出现臭氧空洞。
4.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圈的结构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运动状况 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 平流层 和 高层大气 。
、
密度 对流层
及 、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对无线 电通信 有重要 作用
第三讲--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PPT教学课件

19
THANKS
FOR WATCHING
演讲人:XXX
PPT文档·教学课件
谢谢大家!本文档为精心编制而成,您可以在下载后自由修改和打印,希望下载对您有帮助!
2020/10/16
11
2.大气热力作用的地理效应
(1)常见大气现象的解释
气温日较差问题:从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夜晚大气 逆辐射的强弱两方面分析——新疆昼夜温差大(气候干 旱,晴天多);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晴天 多);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无大气层)。从下垫面性质 分析——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因 此一般陆地比同纬度海洋气温日较差大。
2020/而10/1遏6 止全球变暖)。
12
2.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上图中变
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答案 (1)D (2)D
线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2020/10/16
答案 (1)D (2)A
8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2.(2012·重庆文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 班召开。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 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2020/10/16
3
2020/10/16
4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10/16
大气圈与大气受热过程课件

大气圈的功能与作用
总结词
大气圈的主要功能包括保温、保护、维持生物生存和气候稳定等。
详细描述
大气圈的主要功能包括保温作用,即减少地表热量散失;保护作用,即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减少宇宙射 线对地球表面的影响;维持生物生存的作用,即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必需气体;以及气候稳定作用 ,即通过云、风等影响气候变化。
总结词
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水汽等成分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和反射 ,影响天气的晴朗度和天空的颜色。
详细描述
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水汽等成分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使天 空呈现蓝色或白色。同时,这些成分也会将太阳辐射反射回 空间,影响天气的晴朗度和天空的颜色。
大气对地面的加热作用
总结词
大气通过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再以 红外辐射的形式将能量传递给地面, 对地面产生加热作用。
详细描述
大气在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会以红 外辐射的形式向地面传递热量,对地面 产生加热作用。这种加热作用使得地面 温度升高,进而影响气候和天气。
大气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要点一
总结词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热量,使得地球表 面温度升高,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和生态 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预测天气和气候
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和气候变化有 重要影响,准确理解和预测大气受 热过程有助于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测 的准确性。
大气受热过程研究现状与挑战
观测技术发展
随着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站网的 不断发展,我们能够获取更加丰 富和精准的大气受热过程数据。
模型模拟研究
数值模型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模拟 和预测大气受热过程的变化,为
大气圈与大气受热过 程课件
目录
• 大气圈概述 • 大气受热过程 • 大气受热过程的物理机制 • 大气受热过程的变化与影响 • 总结与展望
《大气的组成和受热状况》PPT优秀课件 人教课标版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10、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11、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 12、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一段时间,我们叫它为坚持。失败。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14、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太阳辐射波长图
太阳光谱图
紫 外 区
可 见 光 区
红 外 区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 在可见光部分
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 为百分之百,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 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百分之四十七,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表现形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10、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11、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 12、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一段时间,我们叫它为坚持。失败。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14、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太阳辐射波长图
太阳光谱图
紫 外 区
可 见 光 区
红 外 区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 在可见光部分
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 为百分之百,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 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百分之四十七,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表现形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大气组成和受热过程(共21张PPT)

措施:减少氟氯碳化物的使用,购买冷气、冰箱、汽车、喷雾剂等,应选购不含氟氯碳化物的产品。
课堂小结
措施:
低碳出行 植树造林
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
破坏的原因:人类使用的化学材料如氟里昂等挥发到空气作用的结果。例:空调、电冰箱用的制冷剂 影响: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还会增加患皮肤癌、
白内障的机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 农作物减产。而且会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水平运动有利于航空 飞行。 臭氧具有保护地球生物的 作用
天气晴朗
该层大气中水汽、杂质极少,无云雨 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气流平 稳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 上界(高度约 2000~3000千米)
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气温随海拔增加,先下降,后 上升
离地面远,引力小
底部无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其热源主 要来自平流层,随后气温随海拔增加 而上升是因为氧原子吸收了更短波长
学习目标
• 1.研读文本,画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概括各层大气的特 点。
• 2.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探究该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 用。
• 3.分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合理行为,并提出可行性的改 进建议。
合作探究,智慧共享
迅速梳理探究案,找准个人疑难,做好展示讨论准备!
展示内容 1.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各自作用 2.问题1(画图) 3.问题2(学案) 4.大气受热过程并描述原理(画图) 5.结合受热过程描述大棚保温原理 6.分析全球变暖原因并提建议
高100米,温度大约降低0.6℃) 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 流运动
课堂小结
措施:
低碳出行 植树造林
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
破坏的原因:人类使用的化学材料如氟里昂等挥发到空气作用的结果。例:空调、电冰箱用的制冷剂 影响: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还会增加患皮肤癌、
白内障的机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 农作物减产。而且会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水平运动有利于航空 飞行。 臭氧具有保护地球生物的 作用
天气晴朗
该层大气中水汽、杂质极少,无云雨 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气流平 稳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 上界(高度约 2000~3000千米)
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气温随海拔增加,先下降,后 上升
离地面远,引力小
底部无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其热源主 要来自平流层,随后气温随海拔增加 而上升是因为氧原子吸收了更短波长
学习目标
• 1.研读文本,画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概括各层大气的特 点。
• 2.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探究该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 用。
• 3.分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合理行为,并提出可行性的改 进建议。
合作探究,智慧共享
迅速梳理探究案,找准个人疑难,做好展示讨论准备!
展示内容 1.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各自作用 2.问题1(画图) 3.问题2(学案) 4.大气受热过程并描述原理(画图) 5.结合受热过程描述大棚保温原理 6.分析全球变暖原因并提建议
高100米,温度大约降低0.6℃) 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 流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ppt课件

判读气压的高低 判断气压高低的依据及判读思路如下: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 空气柱1.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海陆分布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
同纬度 纬凸出
平原的气温较高
地带 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 寒流经过处气温低
纬凸出
暖流经过处气温高
地形 洋流
冬季,等温线密集
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
我国
秦岭—淮河一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 越往北温度越低
高 度
气温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升高而递增
夜间地面迅速降温,离地面愈近降 温愈快,形成逆温,黎明达最强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底 层空气受地面影响而迅速降温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 积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 暖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平流雾
微专题二
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0℃ 3km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但在不
同地点及不同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大于0.6℃
16℃ 2km
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如右图在②情况下,大气
22℃ 1km
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
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
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大家观看
为了方便教学与学习使用,本文档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时间:20XX.XX.XX
2021/3/1
20
(2)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①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长波辐射不易穿过暖
棚玻璃而散失,大气保温作用较强);②利用烟雾防霜
冻(烟雾成分主要为CO2,增强大气逆辐射);③果园中
铺砂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增加昼夜温差,利
于糖分积累);④低碳经济(碳减排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
的CO2浓度,不致增强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从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C.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D.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答案 1.A
2021/3/1
15
2.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 )
A.①
C.③
B.② D.④
总量比华北平原小,这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序号代表的因
素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4.A 5.B 6.A
2021/3/1
18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 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 (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 图所示。据此完成7~9题。
2021/3/1
2021/而3/1遏止全球变暖)。
12
2.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上图中变
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答案 (1)D (2)D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答案 B
2021/3/1
9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1/3/1
10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 地暖大气(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还 大地(大气逆辐射),如下图所示:
2021/3/1
答案 A
2021/3/1
6
1.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 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 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 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 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右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清 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 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 气温分布曲线图。据此回答 (1)~(2)题。
2021/3/1
7
(1)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
(2)图中最可能表示清晨(日出之前)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曲
2021/3/1
13
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 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 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 反射太阳辐射量。回答1~3题。
2021/3/1
14
1.图中曲线①②③④依次表示( ) A.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B.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2021/3/1
17
4.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
总量比云贵高原大,这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序号代表的因
素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
量比华北平原小,这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序号代表的因素
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6.长江中下游平的地理效应
(1)常见大气现象的解释
气温日较差问题:从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夜晚大气 逆辐射的强弱两方面分析——新疆昼夜温差大(气候干 旱,晴天多);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晴天 多);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无大气层)。从下垫面性质 分析——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因 此一般陆地比同纬度海洋气温日较差大。
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2021/3/1
3
2021/3/1
4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1/3/1
5
考点一 大气垂直分层及大气的稳定性
1.(2010·山东文综)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 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第三讲 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大 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纲:大气受热过程
2021/3/1
1
知识点梳理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
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2021/3/1
2
2.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
线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2021/3/1
答案 (1)D (2)A
8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2.(2012·重庆文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 班召开。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 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3.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
主要是南极地区
()
A.地势高
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C.环境污染严重
D.人口增加
答案 2.B 3.B
2021/3/1
16
下图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 的热力作用,序号表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吸 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回答4~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