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小儿消化系统是指婴幼儿和儿童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与成人相比,小儿消化系统具有一些特点,下面将从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调节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一、解剖结构特点1. 口腔:小儿口腔较小,牙齿尚未完全发育,唾液分泌相对较少。
此外,婴幼儿的口腔有乳牙期和恒牙期的转换,因此口腔的结构和牙齿的数量会发生改变。
2. 食道:婴幼儿的食道较短且较窄,食物通过食道的速度较快。
此外,食道的括约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食物容易反流,导致婴儿出现吐奶现象。
3. 胃:婴幼儿的胃相对较小,容积较小。
胃酸分泌较少,胃内酸度较低,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弱。
此外,胃壁的黏膜层较薄,容易受到刺激而引起胃炎等胃病。
4. 小肠:婴幼儿的小肠较长,约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3/5。
此外,小肠绒毛发育不完全,消化酶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较差。
5. 大肠:婴幼儿的大肠相对较短,肠腔较窄,直肠括约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导致便秘和排便困难。
二、生理功能特点1. 食物消化: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消化酶的分泌较少,消化能力较弱。
尤其是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差,消化吸收率较低。
因此,婴幼儿需要依靠母乳或配方奶来提供充足的营养。
2. 营养吸收:婴幼儿的小肠绒毛发育不完全,吸收功能较弱,特别是对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较低。
此外,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对食物中的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物质的吸收能力也较差。
3. 免疫功能: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相对较弱。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因子,可以提高婴儿的免疫能力,预防感染和过敏等疾病。
4. 肠道蠕动:婴幼儿的肠道蠕动频率较高,肠道传输时间较短。
这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减少肠道感染的风险。
三、生理调节特点1. 饮食调节:婴幼儿的饮食需求较高,需要频繁进食。
此外,婴幼儿对食物的味道和温度敏感,容易产生偏好和厌恶。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PPT

胃
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消化器官 ,能够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将 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儿童的胃容量较小,消化酶的 分泌量也较少,需要注意食量 和小食多餐。
儿童的胃黏膜较为娇嫩,需要 注意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小肠
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吸收器官,能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儿童的肠黏膜细胞较为丰富,吸收能力强,但肠蠕动较快,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腹 泻。
碳水化合物。
胆汁
胆汁能够乳化脂肪,使 其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
。
肠液
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能够分解蛋白质、脂
肪和碳水化合物。
03 儿童消化系统的 发育特点
婴儿期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
01
02
03
04
口腔
婴儿的唾液分泌量较少,牙龈 和舌面上的消化酶活性较低, 因此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
食管
婴儿的食管较短,蠕动能力较 弱,容易发生溢乳和呕吐。
咀嚼和吞咽
儿童在进食时,通过咀嚼将食物 嚼碎,并经吞咽动作将食物送入
胃中。
胃酸和酶的作用
食物进入胃后,胃酸开始发挥作用 ,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同时 胃中的酶也开始分解食物中的蛋白 质。
消化过程
经过胃酸和酶的作用,食物被进一 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如氨基酸和 单糖,为身体吸收利用。童的胃容量进一步增大, 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量增多,对食物 的消化能力较强。
小肠
学龄前期儿童的小肠吸收能力已经接 近成人水平,蠕动能力和括约肌功能 较为完善。
04 儿童消化系统常 见疾病
腹泻
腹泻
腹泻是儿童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 一,通常由感染、过敏、食物不 耐受等原因引起。腹泻会导致脱 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需
婴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婴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婴儿的消化系统在解剖和生理上有以下特点:
1. 肠道发育:婴儿出生时,消化系统的各个部位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
胃的容量较小,肠道长度较短,消化酶的分泌也较少。
肠道发育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成熟。
2. 免疫系统:婴儿的消化系统免疫功能不完全,容易受到食物中的微生物和抗原的侵袭。
以及婴儿的肠黏膜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易受到损伤。
3. 食物消化和吸收:婴儿的胃酸分泌较少,胃酸浓度低,消化能力相对较弱。
胃蛋白酶的产生也较少,对蛋白质的消化效率较低。
此外,胰腺的功能也有限,胰酶和胆汁分泌相对较少,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相对较弱。
婴儿的肠道对乳糖的分解酶乳糖酶的分泌也较少,对乳糖的消化能力较差。
4. 肠道菌群:婴儿的肠道菌群也需要时间逐渐建立完善。
新生儿的肠道内的菌群相对较少,主要以简单和未经发酵的食物为基础。
随着饮食的逐渐增加,肠道菌群也逐渐多样化。
总的来说,婴儿的消化系统在出生后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发育和适应过程,从而逐渐适应母乳或其他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了解婴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对于婴儿的喂养和营养摄入的规划非常重要。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消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 质,同时还具有屏障,内分泌和免疫 功能。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口腔、食管、胃、肠及肠道细菌、肝、胰腺、粪便
(一)口腔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粘膜干燥,易发生损 伤和感染 3~4个月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3个月以下因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分泌不足, 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a)水:1.5~2小时 b)母乳:2~3小时 c)牛奶:3~4小时 d)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及肠道细菌
肠管长,黏膜血管丰富,利于消化吸收 肠系膜柔软且长,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 和肠扭转 肠壁薄,通透性高,毒素,消化不全产物 和过敏原易吸收,易发生全身性感染和变 态反应性疾病
(五)肝
小儿5~6个月时唾液分泌明 显增多,但由于婴儿口底浅, 有不能及时吞咽,常发生生 理性流涎。
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 成熟,9个月以下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三)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易发生溢乳。 新生儿胃酸和酶分泌较少,活力低,易致 消化能力差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4.添加辅食后的粪便:
性状接近成人,每日1次
(八)小儿异常粪便
1.消化不良:黄色或黄绿色,稀薄含水分多,或含有蛋花状 小凝块,之不均匀,每日4~6次以上。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海水样大便 3.轮状病毒肠炎:黄绿色或蛋花样,水样便 4.细菌性痢疾:粘液脓血便 5.霍乱:米汤样便 6.胆道阻塞:灰白色或陶土色 7.上消化道出血:黑色大便,大量出血呈柏油样便 8.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赤豆汤洋大便
Thanks!
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右肋缘下约2cm触及 婴儿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 肝脏肿大和变性 婴儿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胆汁分泌少,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较差
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

今天介绍消化系统疾病。
本部分“腹泻病”中的液体疗法之前已有详述,链接如下,此处不再重复。
基础知识整理——儿科学(2)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有几个数据简单了解即可。
①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多,5~6个月后唾液量明显增多,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②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调控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③新生儿胃容量30~60ml,1~3个月为90~150ml,1岁为250~300ml,5岁时为700~850ml,成人约2000ml。
④小儿肠系膜柔软而长,活动度大,容易患肠套叠和肠扭转。
⑤胎粪由浓缩的消化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和毳毛所组成,出生24h内排出,黏稠,深绿或黑绿色,无臭味。
⑥1~3岁小儿肝下缘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2cm,4~5岁以后渐进入肋缘内。
二、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引起的一种疾病,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无特殊知识点,主要注意检查方法:①食管钡剂造影:5min内>3次钡剂反流至食管提示反流;②食管pH动态监测:24h连续动态监测食管下端pH,下降则表明有酸性胃食管反流,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可参见内科学的相关内容。
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先天性的幽门环状括约肌增生、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病理表现为幽门肌全层增生、肥厚,环肌更为明显。
临床表现有:①呕吐:首发症状和特征性表现。
出生后吃奶与大小便均正常,多于2~4周开始出现喂奶后呕吐,渐加重,呕吐奶汁,不含胆汁。
②右上腹肿块:本病特有体征。
右上腹肋缘下与右侧腹直肌间可扪及橄榄形、光滑、质稍硬、可移动的实质性包块。
③胃蠕动波:不是特有体征。
在喂奶时或呕吐前容易见到,轻拍上腹部常可引出,方向自左季肋下向右上腹部。
④其他:黄疸(不常见),消瘦、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可有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循环衰竭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腹部B超可诊断本病,标准为幽门肌厚度≥4mm、幽门前后径≥13mm、幽门管长≥17mm。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人工喂养儿粪便 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 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因牛 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 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 块。大便1—2次/日,易发生便秘。如果 只是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不伴任何不适, 不应称为便秘。
混合喂养儿粪便 人乳加牛乳者的粪便与 单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粉 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 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 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初加菜 泥时,常有小量绿色便排出。便次每日1 次左右。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多潘立酮(domperidone,吗叮啉)为选择 性、周围性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使胃肠道上部的蠕动和张力恢 复正常,促进胃排空,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 增强食管蠕动和LES张力,常用剂量为每次0.2~0.3 mg/kg, 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及睡前口服。②通过乙酰胆碱起作用的药 物:西沙必利(cisapride,普瑞博思),为新型全胃肠动力剂,是 甲苯酰胺的衍生物,无拟胆碱能或抗多巴胺作用。主要作用于肠 肌层神经丛运动神经原的5—羟色胺受体,增加乙酰胆碱释放, 从而诱导和加强了胃肠道生理运动。常用剂量为每次0.10.2mg/kg, 3次/日口服
治疗
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 口腔。或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 日2~3次。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 菌生长。预防应注意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增加维生素E2和C。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
肠道菌群形成
产生有益菌群,促进消化吸收和免疫系统发育。
3
消化酶的合成
小儿逐渐合成出足够量的消化酶,能够更好地消化各种食物。
小儿消化功能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调控
中枢神经通过神经冲动调节 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
荷尔蒙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荷尔 蒙,调节胃酸和胃肠运动。
免疫调控
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调节细胞 和分子的活性,对消化系统 发挥重要作用。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 点
小儿消化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如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它具有一 些独特的生理特点,包括消化能力的发育与成熟等。
小儿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
咽喉
食物经过口腔进入咽喉,进入食管。
食管
食物通过食管移动到胃部,由蠕动推动。
胃
胃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负责分解和吸收。
肠道
肠道是吸收养分的关键部位,包括小肠和大 肠。
小儿化系统的生理特点
1 消化能力发展
小儿的消化能力在出生后逐渐提高,适应各类食物。
2 酸碱度调节
小儿的胃酸分泌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胃酸过少或过多的情况。
3 肠道菌群形成
肠道菌群在小儿期发育并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小儿消化系统的发育与成熟
1
胃和肠道发育
胃和肠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逐渐成熟,适应各类食物。
合理用药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情绪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影响消化系 统功能。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饮食护理与康复
1
饮食调理
根据疾病类型,进行适当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
2
康复运动
根据康复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育活动,促进康复。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口炎

二、疱疹性口炎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1 ~3 岁 小儿多见,传染性强。可在集体托幼 机构引起小流行。
【临床表现】
口腔粘膜上可见单个、一簇或几簇小水泡, 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分泌物, 绕以红晕,多个小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较大溃 疡。
有低热或高热(体温达38~40℃),牙龈红肿 (牙龈炎),出现流涎、拒食、烦躁、颌下淋巴 结肿大。
病程较长,溃疡10~14天愈合;淋巴结肿大2~ 3周消退。
本病须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有时可见于舌,但不累及牙龈和颊粘膜,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治疗原则】
①重视口腔卫生,勤喝水。
②局部处理:局部涂锡类散、冰硼散等 中药,疼痛重者进食前在局部涂2%利多 卡因。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口腔、食管、胃、肠、肝脏、 胰腺、肠道细菌、小儿粪便
(一)口腔
—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比较干燥
—<3月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
不利条件 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
生理性流涎 多见5~6个月
—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和吞咽功能 —双颊有发育良好的脂肪垫
休息一下
牛羊乳儿粪便
多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甚至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一定很多,其中含少量水分,一般没有特殊腥臭味。生理性腹泻的婴儿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
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物质,最常见于颊粘膜,其次是舌、牙龈、上颚,甚至蔓延至咽部,起初呈点状和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片,形似乳凝块,不易拭去,强行擦拭剥脱后,局部粘膜可有出血。 患处不红、不痛、不流涎,不影响吃奶,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累及食管、肠道、喉、气管等,出现低热、呕吐、拒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粘膜细嫩,小肠绒毛发育良好,肌层发育
差
肠系膜柔软而长,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
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
、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粘膜进入体
肠 Intestine
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早产儿肠乳糖酶活性低。肠壁功能差,
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细菌经肠粘膜吸 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粪便滞留或功能性 肠梗阻
肝脏 liver
年龄越小,肝脏相对越大 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
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 种不利因素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 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变性坏 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正常生理功 能
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 对脂肪消
肝脏 Liver
化、吸收功能差
胰腺 Pancreas
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 善
肠道菌群 INTESINAL FLORA
在母体内,胎儿的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
时细菌即从空气奶头用具等经口、鼻、肛门入 侵至肠道
一般情况下胃内几乎无菌,十二指肠和上部
小肠也较少,结肠和直肠细菌最多。
肠道菌受食物成分影响,单纯母乳喂养以双
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 内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 乎相等
腺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 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 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在8至10个月时症状消 失
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胃 stomach
新生儿胃容量约30-60ml,后随年龄而增大
,1-3月 90-150ml,一岁250-300ml,故年 龄越小喂养次数较年长儿多
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
垂直
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
易使胃扩张
胃 stomach
由于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
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故易引起幽门痉挛出现呕 吐
胃粘膜血管丰富,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
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较少且活性低,消化功能 差
肠 Intestine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
肠道菌群 INTESTINAL FLORA
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
拮抗作用。
消化道紊乱时,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可进入小
肠甚至胃内而致病。
健康小儿粪便
人工喂养儿粪性或碱性反 应,易发生便秘
混合喂养的婴儿粪便:粪便较软、黄。添加
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粘稠度稍减,稍呈 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 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相似。
分为内分泌和外分泌两部分 前者分泌胰岛素控制糖代谢 后者分泌胰腺液,内含各种消化酶,与胆汁
及小肠的分泌物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对蛋白质 、脂肪及碳水化物的消化
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及受炎
热天气和各种疾病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 化不良。
胰腺 Pancreas
新生儿及幼婴胰脂肪酸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
无力
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
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
口腔 oral cavity
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3·4月时唾液开始分泌增加,5·6个月
时明显增多。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腺中淀 粉酶低下,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婴儿口腔底浅,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食管oesophagus
食管有两个主要功能 一是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入胃 二是防止吞下期间胃内容物反流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
小儿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 特点
河东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
徐云霞
内
容:
口腔解剖生理特点 食管解剖生理特点 胃解剖生理特点 肠解剖生理特点 肝脏解剖生理特点
内容
肠道菌群 健康小儿粪便
口腔 oral cavity
足月新生儿在生后即具有较好的吸吮能力和
吞咽功能,早产儿则较差
严重疾病可影响吸吮动作,使吸吮变得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