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知识点总结
形式逻辑学复习提纲

形式逻辑学复习提纲形式逻辑学复习提纲第⼀部分概念第⼀节概念概述⼀、概念、语词与词项1.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及其范围的思维形式。
3.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
4.概念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A.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B.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C.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在两个有包含关系的⼤⼩概念之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有⼀种反⽐关系:即⼀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其外延越⼩;如果⼀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其外延越⼤。
5.词项是现代逻辑的⼀个基本概念,它是指概念和词形的统⼀,即表达概念的语词。
6.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第⼆节概念的种类1、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多少,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空概念。
2、集合概念和⾮集合概念:根据概念所指称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以集合体为指称对象的概念。
(如,森林,军队)⾮集合概念是不以集合体为指称对象的概念。
(如,学⽣);在客观事物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联系,⼀是类和分⼦的联系,⼀是集合体和个体的联系。
类的属性,必然为组成它的任⼀分⼦所具有,这就是普遍概念;集合体的属性,构成它的任⼀个体并不必然具有,这就是集体概念。
怎样区别集合概念与⾮集合概念:A.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属性只是集合体具有,其中的个体不必然具有,如“森林”的属性是“树⽊”所不具有的;B.⾮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属性不仅这类事物具有,其中的分⼦也必然具有,如,“⼈”的属性,"中国⼈"就完全具有。
3、正概念和负概念(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所指称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词项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肯定概念是指称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否定词概念是指称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否定概念的形成⼀定以⼀个正概念为否定前提,如,“未成年”是相对“成年”的否定概念。
形式逻辑01

以下哪项表明了上述论证中的错误? A. 关于在人类历史中一直有自私存在的断言与论证实际上没有关系。 B. 没有统计数据表明人类的自私行为多于人类的无私行为。 C. 论证假设自私是当前时代唯一仅有的。 D. 论证所提到的只与人类的行为相关,而没有考虑到其他物种的行为。 E. 论证依赖于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自私”这个概念。 ❤@逻辑崔琳
E. 某地下工厂将知名品牌的注册商标修改之后贴在自己的产品上。
(使用商标∪使用主要部分用作自己的商标)∩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上
P∩Q,否定一个就否定了全部;P∪Q,肯定一个就肯定了全部 ❤ @逻辑崔琳
下定义:
【题024】亚健康是对生物有机体生理机能状态的一种描述,一般指生理机能处于健
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由健康过渡到疾病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在质变
❤@逻辑崔琳
谬误:
【题 030 】人们认为,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具有被自私的个人主义破坏了 社会凝聚力的时代,但是,这一时代特征在任何时代都有。在整个人类历 史发展过程中,所有人类行为的动机都是自私的,从人类行为最深的层次 看,即使是最无私的行为,对人类自身的存在来说也可以被看作是自私的。
❤
@逻辑崔琳
❤ @逻辑崔琳
欧拉图
所有的A都是B
非B
A
B
有的B是C
C
A
B
12/15/2015
❤@逻辑崔琳
❤
@逻辑崔琳
三、关系判断知识点:
可对称 对称性 半对称 不可对称
可传递 半传递
传递性 不可传递
❤ @逻辑崔琳
12/15/2015
❤@逻辑崔琳
关系判断练习题
【055】以下诸项结论都是东方理工学院学生处根据各个系收到的1997-1998学 年度奖、助学金申请表综合得出,在此项综合统计作出后,因为落实灾区政策, 有的系又收到一些学生补交上来的申请表。 以下哪项结论最不可能被补交奖、助学金申请表的新事实所推翻? A.汽车系仅有14名学生交申请表,总申请金额至少有5700元。 B.物理系最多有7名学生交申请表,总申请金额为2800元。 C.数学系共有8名学生交申请表,总申请金额等于3000元。
形式逻辑基本知识讲授提纲

形式逻辑基本知识讲授提纲第一章思维的形式结构一、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研究对象: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基本规律和方法。
逻辑思维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而实现推理和论证的过程。
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包括词项(概念)和命题(判断)的形式结构、推理和论证的形式结构等。
例:Ds=Dp A、B、C┅┅(词项的形式结构)所有S是P 如果p,那么q。
(命题的形式结构)所有M是P 如果p,那么q所有S是M p所以,所有S是P 所以q (推理的形式结构)思维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下定义、划分和探求因果联系方法等。
学科性质:形式化学科: 逻辑学研究是抽象掉与推理无关的思维对象的具体内容,只保留刻画思维中某些最一般关系,并将其形式化从而揭示或表述人类最一般思维推理过程和规律。
关于外延学科: 逻辑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逻辑常项的含义和用法的说明,而逻辑常项具有鲜明的外延性。
工具性学科: 逻辑学家的主要工作是创立某种符号系统为逻辑思维建立精确的理论模型,推演其中的逻辑算子可在有限步骤内计算出命题的真值和两个命题的真值关系(是否等值、矛盾、或有蕴涵关系)。
希望人们把潜在的推理能力变为自觉的思维行动,让它成为遵循逻辑规则的简单的可操作性的机械过程。
例1∶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猴子是猕猴桃,所以,猴子是香蕉。
如果题干为真,下面哪个选项一定是真的?A. 香蕉长在白云上,猴子吃香蕉,所以,猴子跟着白云飘。
B. 猴子是猕猴桃、猴子是香蕉,所以,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
C. 香蕉是猴子,猴子跑在白云上,所以,香蕉追着白云跑。
D. 老虎追猴子,猴子追香蕉,所以,老虎追猴子和香蕉。
E. 猴子不是香蕉,但猴子确实是猕猴桃、所以,“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并且天上白云飘” 这句话是假的。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 本题的题干和选项的内容都极其荒谬,但并不妨碍我们做正确的逻辑推理。
题干的推理是“p并且q→r”,其等价命题“非r→非p或非q”。
形式逻辑知识总结

形式逻辑第一讲概论第一节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什么是逻辑?(logic )广义:思想、思维、理性、规律、规则、本质狭义: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基本逻辑方法的学科。
一、思维形式(结构)1.语言形式(灵活性)层次性:对象语言、工具语言、自然语言(约定俗成歧义性)、人工语言2.逻辑形式(稳定性、确定性)(1)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一类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的反映形式。
⏹判断:断定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的反映形式。
⏹推理:从若干已知的事物情况来认识那些未知的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
(2)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某一类思维形式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叫思维的逻辑形式。
⏹逻辑形式由常项和变项构成–逻辑常项是表示各部分之间联系方式的语词,是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
–逻辑变项是逻辑形式中可以用其他内容代换的部分(3)形式逻辑要求在思维过程中要做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命题清楚而无歧义,推理合乎形式规则,由概念、命题、推理组成的论证要真实而有效。
二、思维形式的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1.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都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
具体地说,(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
否则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
否则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2,不矛盾律(又称矛盾律)。
不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例如,82岁的小伙子3,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如,某人既否认“有些血压高患者应该进行无氧运动”,又否定了“血压高患者都不应该进行无氧运动”,主要的议论就违背了排中律。
第二节形式逻辑的学科性质与功用一、形式逻辑的学科性质:形式逻辑与意识形态的区别(无阶级性);形式逻辑与世界观和哲学的区别;形式逻辑所侧重的是思维形式的有效性而非思维内容的真实性二、形式逻辑的功用:能够提高人的思维素质。
1形式逻辑

第一类为形式逻辑试题纯逻辑试题知识点分布1.性质命题的推理(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2.模态命题3.三段论补充前提与结构类似4.联言命题、选言命题5.充分条件的理解、必要条件的理解6.关系命题(真话假话之类的题目)第二类为非形式逻辑试题,或批判性思维试题,无须专门的逻辑知识,仅仅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即可。
如:假设、支持(加强)、削弱、结论、解释、评价论证方法等。
这类逻辑推理题是阅读理解和逻辑推理的杂交品。
逻辑推理题由:段落、问题目的以及五个选项组成。
由于这类逻辑试题题干很长,干扰项很多。
所以,学会快速读题是快速准确地解题的关键。
考生在基础阶段复习应该掌握学会阅读题目。
自然语言:形式语言P为假(F)非PP的矛盾命题形式逻辑试题讲解一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
考点:A)内涵,外延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
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
B)关系根据概念的范围,在联考中概念之间有以下五种关系:全同,全异,交叉,种属,属种全同和种属可以用逻辑语言表示为:所有的S都是P,全同是这一逻辑关系的特殊形似在具体的逻辑考试中,考生还要要对下面的概念之间的区别要认清:(1)关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的概念,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2)关注表示集合和非集合概念之间的区别。
(3)关注总量和比例概念之间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考试倾向是:将概念间的关系和三段论结合在一起出题,C)下定义对概念内涵的确定就是定义。
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定义不能用否定。
如:男人就不是女人的人。
3)定义不能用比喻或模糊。
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生命就是通过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而进行的新陈代谢。
4)定义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如:高兴就是高兴的感觉;奇数就是偶数加1,偶数就是奇数加1。
形式逻辑笔记-考试必备

1、逻辑:表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观察处理问题时特殊的理论、观点或方法人类思维的规律、规则;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学问(逻辑学)。
2、普通逻辑:传统的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人们认识现实时所使用的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的逻辑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形式。
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叫做思维的具体内容。
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叫做思维的逻辑形式。
概念4、概念:反映特定事物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5、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6、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分类7、单独概念:是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
外延为一8、普遍概念:是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外延过一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分类9、集合概念:外延为集合体。
集合体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某一个体所具有。
10、非集合概念:外延为非集合体。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属性分类11、正概念:内涵具有某种属性。
12、负概念:内涵不具有某种属性根据概念外延是否为零分类13、实概念:外延为非零14、虚概念:外延为零15、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
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少,则它的外延愈少;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多,则它的外延愈小。
16、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是缩小概念外延的方法,即由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概念,限制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单独概念是外延最小的概念,无法限制。
17、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是扩大概念外延的方法,即由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概念,概括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概括也是有限度的,概括的极限是范畴。
形式逻辑基础

形式逻辑基础一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二大基本规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豳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 )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 )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 )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 )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 )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其;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提炼逻辑学知识点

一、形式逻辑题(一)概念及其推理规则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性质。
对于种属(属种)的一定要注意人数不能相加,交叉的人数既可以相加,也可以不加,全异的人数一定要相加。
(二)简单命题:1、性质命题⑴主项:对象;⑵谓项:主项具有的性质;⑶量项:全称量项(所有、任一、都)和特称量项(有的、有些);⑷联项:联接词,分为肯定联项(是)和否定联项(不是)。
★六种基本类型:⑴全称肯定命题A,⑵全称否定命题E,⑶特称肯定命题I,⑷特称否定命题O,⑸单称肯定命题a,⑹单称否定命题e。
★命题间对当关系:同性质可推,则单称真,则特称真。
⑴矛盾关系:所有逻辑常项都相反⑵反对关系⑶下反对关系⑷从属关系2、模态命题概念:包含模态词(如可能、大概、也许或一定、必定、必然等)。
⑴矛盾关系:必然P与可能非P;必然非P与可能P。
⑵反对关系:必然P和必然非P。
⑶下反对关系:可能P和可能非P。
⑷从属关系:必然P和可能P;必然非P和可能非P。
★否定词在前:⑴非必然P=可能非P⑵非可能P=必然非P⑶非必然非P=可能P⑷非可能非P=必然P(三)直接推理试题1、概念:⑴中项:前提出现两次而结论不出现的这个词项。
⑵周延:在一个命题中,词项(主题和谓词)的外延是否全部被涉及,全部被涉及,该词项是周延的,否则是不周延的。
2、周延判断方法:⑴主项看量项,全称周延,特称不周延;⑵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⑶单称命题的主项只有一个,所以其主项一定周延。
用处:推理中结论周延的项,前提中该词项也必须周延。
3、一句命题推结论的规则。
前提是肯定的,结论是肯定或者双重否定;前提是否定的,结论只能是否定的。
4、两句命题推结论的规则。
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当两句命题都肯定,结论是肯定或者双重否定;当两句命题一句肯定,一句否定,结论必然是否定;当两句命题都是否定,不能得出任何结论;当两句命题都是特称时,也不能得到任何结论。
5、考题类型:⑴结构比较。
两句前提推结论的三段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逻辑形式的组成: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的。
2、概念的种类判断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取决于其外延中分子对象数量的多少,仅仅包含一个分子对象就是单独概念,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对象就是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只有一个分子对象的概念;普遍概念: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对象的概念。
判断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取决于语句中所规定的对象的属性是整体具有还是其中的分子对象也具有。
集合概念:把对象作为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非集合概念:不把对象作为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正概念:也叫肯定概念。
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也叫否定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3、概念间的关系全同关系(同一关系):a b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真包含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设a,b两个概念,a概念与b概念的全部外延没有任何部分相重合即所有的a都不是b并且所有的b也都不是a矛盾关系:a,b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其邻近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a,b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其邻近属概念的外延4、定义的规则:(1)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之间必须是全同关系。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定义过宽: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
定义过窄: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
(2)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同语反复:在定义项中直接出现了被定义项。
定义循环:在定义项中间接出现了被定义项。
(3)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概念。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定义含混;在定义项中使用了含混不清的概念。
以比喻代定义:定义项用了形象比喻。
4)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定义用否定联项5、划分的规则(1)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划分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划分母项的外延)划分不全: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
多出子项: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
(2)划分的子项互相排斥(子项之间是全异关系)(3)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每次划分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所犯错误:划分标准不一注意划分和分解的区别:划分——把属概念分成种概念分解——把整体分成部分、把集合体分成个体例如:A. 把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B. 把国家分为省、市、自治区6、限制遵守的规则:(1)必须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2)对于单独概念不能限制。
7、概括遵守的规则:(1)每一次概括必须是由种概念推演到属概念。
(2)哲学范畴不能概括8、性质判断由四部分组成:主项,谓项,联项,量项主项:表示性质判断中所断定的对象的概念(S)谓项:表示性质判断中所断定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概念P)联项:表示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之间联系的概念量项:表示性质判断中主项数量的概念9、性质判断的种类:决定性质判断不同种类的词项是(量项)和( 联项).全称肯定判断:标准形式:所有S都是P 记为:SAP 简称A判断全称否定判断:标准形式:所有S不是P 记为:SEP 简称E判断特称肯定判断:标准形式:有S是P 记为:SIP 简称I判断特称否定判断:标准形式:有S不是P 记为:SOP 简称O判断单称肯定判断:标准形式:某个S是P 记为:SaP 简称a判断单称否定判断:标准形式:某个S不是P 记为:SeP 简称e判断注意:特称量项”有的”和日常语言中的”有的”含义不完全相同10、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即对当关系第一、矛盾关系A与O,和E与I: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
第二:反对关系A与E: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二者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即其中一个判断为真则另一个判断一定为假,如果其中一个为假则另一个真假不定第三:下反对关系I与O :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二者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
即其中一个判断为真则另一个判断真假不定,如果其中一个判断为假则另一个判断一定真第四:差等关系A与I 和E与O:在同质的条件下,全称判断真,则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则特称判断真假不定,反之特称判断假。
则全称判断必假特称判断真,则全称判断真假不定。
11、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周延性指的是在性质判断中对主项、谓项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
一个概念的外延自身并没有周延与否的问题。
只有当一个概念充当了性质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才产生周延与否的问题。
12、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1)根据性质判断矛盾关系的直接推理(8种有效推理形式)(2)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2个有效推理形式)(3)下反对关系直接推理(2个有效推理形式)(4)差等关系直接推理:(4个有效推理形式)全称判断真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特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真全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假全称判断必假13、性质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1)换质法推理遵守的两条规则(a)结论改变前提的联项(b)结论中的谓项变为前提中谓项的矛盾概念(2)换位法推理遵守的两条规则:a、前提中的主项在结论中换为谓项,前提中谓项在结论中换为主项b、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前提中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可以周延也可以不周延c、前提和结论的质相同(3)换质位与换位质连续交替法推理14、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不同的判断同时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大项、小项、中项三个不同的词项15、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四条基本规则:1、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
违犯此项规则犯:“中项不周延”错误2、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是周延的。
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是周延的。
犯“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3、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犯“两否定推结论”逻辑错误4、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则结论只能是否定的,结论是否定的,则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
否则犯”由否定推肯定的逻辑错误”任何一个三段论推理,当且仅当全部遵守这四条一般规则就是有效的,合乎逻辑的.由上述一般规则导出如下两条规则(1)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2)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则结论只能是特称的16、三段论的格17、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对称关系:在对象a与对象b之间,如果a对b有R关系,反之b对a也必定有R关系,即当aRb真bRa必真,那么关系R就是对称关系.全同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反对称关系:在对象a与对象b之间,如果a对b有R关系,反之b对a必定没有R关系,即当aRb真bRa必假,那么关系R就是反对称关系.真包含于和包含于非对称关系:在对象a与对象b之间,如果a对b有R关系,反之b对a可能有也可能没有R关系,即当aRb真,bRa可能真也可能假,那么关系R就是非对称关系。
18、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传递关系:在a,b,c三个对象之间,如果a对b有R关系,并且b对c也有R关系,则a 对c必定有R关系,即aRb真并且bRc真,则aRc必真的时候,则关系R就是传递关系。
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反传递关系:在a,b,c三个对象之间,如果a对b有R关系,并且b对c也有R关系,那么a对c一定没有R关系,即aRb真并且bRc真,则aRc必假的时候,则关系R就是反传递关系。
非传递关系:在a,b,c三个对象之间,如果a对b有R关系,并且b对c也有R关系,则a对c可能有也可能没有R关系,即aRb真并且bRc真,则aRc可能真也可能假的时候,关系R就是非传递关系。
19、联言判断的真假值一个联言判断的真假是由联言枝的真假来确定的.当且仅当联言判断的各个联言枝都真时,该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只要有一个联言枝是假的,那么该联言判断就是假的20、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几个选言肢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并且可以同真的选言判断。
逻辑形式:P或者Q数理逻辑符号:P∨Q (相容析取)真值: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各个选言肢的真假,当且仅当一个相容选言判断的各个选言肢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该相容选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所有选言肢都是假的,则该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21、不相容选言判断及其真值:是断定几个选言肢中至少有一个并且只能有一个为真,而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的选言判断。
逻辑形式:P要么Q 数理逻辑符号:P∨Q (不相容析取)真值:当且仅当只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时候,该不相容选言判断才是真的。
22、相容选言推理:规则: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必须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肯定一部分选言肢则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有效形式:否定肯定式:或者P,或者Q非P(或非Q)所以,Q(或P)23、不相容选言推理规则:肯定一部分选言肢就必然要否定其余的选言肢否定除一个以外的其余选言肢,就必然要肯定哪个未被否定的选言肢。
有效形式:1、肯定否定式:前提中肯定一个选言肢,结论就必然要否定其余选言肢要么P,要么Q或要么P,要么QPQ所以,非Q所以,非P2、否定肯定式:前提中否定一部分选言肢,结论中必然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逻辑形式:要么P,要么Q非P(或非Q)所以,Q(或P)24、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真值充分条件的含义:有P就有Q,没有P是否有Q不一定,这样P就是Q的充分条件前后件的关系是:有前件必然有后件,没有后件必然没有前件25、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真值必要条件:如果没有P就必然没有Q,如果有P则是否有Q不确定,则P就是Q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关系的内容:没有前件必然没有后件,有后件必然有前件26、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真值充分必要条件:如果有P就必然有Q,如果没有P就必然没有Q,这样P就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逻辑形式:当且仅当P,则Q什么叫有充分必要条件联系:前件真,后件必真;前件假后件就必假27 、假言易位推理遵守的规则: 1、对调假言前后件的位置2、改变假言前提的逻辑联结项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只有P,才Q所以,只有Q,才P 所以,如果Q,那么P28、假言换质推理规则:1、改变假言前提前、后件的真值2、改变假言前提的逻辑联结项(前提是充分条件假言联结项,结论变为必要条件假言联结项,前提是必要条件假言联结项结论是充分条件假言联结项)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或只有P,才Q所以,只有非P,才非Q 所以,如果非29、假言易位换质推理即改变假言判断前\后件的位置,又改变假言判断前\后件的真值的假言直接推理规则:1、对调假言前提前后件的位置2、改变假言前提前后件的真值如果P,那么Q 或只有P,才Q所以,如果非Q,那么非P 所以,只有非Q,才非P30、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两条规则: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两种有效推理形式:肯定前件式:如果P,那么Q否定后件式: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否定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后件,而结论否定它的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