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_百度文讲解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 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 立体派、未来派、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 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 托尔斯泰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 思主义等
新文学社团的成立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新月社 4.语丝社 5.浅草-沉钟社 6.湖畔诗社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地下车站 人群中幻影般浮现的脸 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钟鲲) □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 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赵毅衡) □在地铁车站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飞白) □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
文学研究会
●时间、地点:1921年1月,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 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 ●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 《戏剧》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 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
创造社
●时间、地点:1921年6月,日本东京 ●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 穆木天、陶晶孙等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 《创造月刊》、《洪水》 间、地点:1923年,北京 ●成员: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栏目 ●宗旨:“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
语丝社
●时间、地点:1924年,北京 ●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 冯文炳、俞平伯等 ●刊物:《语丝》周刊 ●宗旨:社会批评、文明批评,“语丝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

三、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 的文学及其它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 同丰富了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乡土叙述体:
东北作家群:萧红《呼兰河传》萧军
2024/3/12
小说由于其表现手法的多样、表现范围的 广阔成为文学的主要体裁。
鲁迅《狂人日记》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 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近代所产生 的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 容形式上的全方位的革新。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 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 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 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共识。
注,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上升。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潜在影响开始凸显。
(商品文学、官方文学、纯文学)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王朔《动物凶猛》
《十八岁出门远行》 苏童《米》,《妻妾成群》 格非 短篇小说《欲望的旗
陈忠实《白鹿原》 毕飞宇《青衣》
帜》
史铁生《命若琴弦》
阿城 《棋王》
王小波 《青铜时代》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摒弃了文言文和僵化的 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文写作,并广泛吸 收了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革命文学”
一、“五四”所开启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氛 围消失,文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 空前政治化;
2024/3/12
由于中国现代性不是自然发生而是被迫反应,这 种创伤经验使中国现代性同时面对反抗传统的难 堪与质疑西方的尴尬。西方现代性无力为中国现 代性提供一个完整体系而是在知识和价值之间充 满了巨大裂痕,这就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 代性具有两面性:中国文学现代性一直企图以断 裂方式展开:“文学革命”率先触发由传统向现 代的激变,“革命文学”更以激进方式为一个阶 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鸣锣开道,“社会 主义文学”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强有力的意识 形态,文革中大字报铺天盖地淹没冤死者与惨死 者的尸体,改革文学又为改革摇旗呐喊20世纪中 国文学的现代性始终在激进中变革,
现代文学个阶段思潮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主潮:文学革命(主要表现为启蒙和批判的文学、感伤情调、个性追求)代表性流派社团和文学主张:《新青年》、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学衡派、甲寅派;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零余者形象、浪漫抒情小说。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倡导“民主”与“科学”。
1、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猛烈批判与抨击、矫枉过正的文化策略、理论的全面批判与实际的不可能)2、文学革命的成绩(白话文、思潮流派、理论建设与创作成就)3、文学论争(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4、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的文学主张,周作人的理论贡献(人的文学)5、社团流派的建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二、鲁迅1、《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手法2、文学史上对阿Q形象的意义的不同阐释(分时段具体分析)、精神胜利法3、从《野草》看鲁迅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第一个十年小说概况1、问题小说(表现社会人生,关注人的价值,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2、乡土小说(描写故乡农村生活,多表现农村的破落衰败,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3、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侧重作家心境的自我暴露,取材于作家的个人经历、遭遇)4、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一类抒情主人公,五四时期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四、郭沫若1、《女神》: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追求个性解放,具有叛逆精神;也是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展现)《凤凰涅槃》鲜明的时代精神(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社会的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和叛逆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气势和激情、英雄主义的色彩、诗歌形式的绝对自由)《女神》在新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2、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结合《屈原》等作品看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风格(与现实社会相关的题材、发掘历史人物与新时代的精神相通、浓烈的抒情色彩)五、新诗1、湖畔诗人(汪冯潘应《湖畔》,爱情诗清新明快气息)、小诗(冰心、宗白华即兴短诗)2、冯至的诗《雨夜》(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3、前期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和谐、均齐。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 • • • • •
其他较为重要的社团: 其他较为重要的社团:
•
语丝社 莽原、 莽原、未名社 浅草-沉钟社 浅草 沉钟社 湖畔诗社 新月社 民众戏剧社 等
• • • • •
3.创作实践显示的趋向(成长期的多种可能性) 创作实践显示的趋向 成长期的多种可能性)
• 1. 理性精神的显现(p20) 理性精神的显现( ) “问题小说”热与哲理小诗 问题小说”热与哲理小诗 • 2. 感伤情调的流行(p21) 感伤情调的流行( ) “自叙传”抒情体小说与诗体话剧 自叙传” • 3. 个性化的追求(p22) 个性化的追求( ) 表现自我, 表现自我,及创作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 4.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p22-23)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
•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文学革命的标志: (二) 文学革命的标志: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 1917年1月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 年 月 1917年2月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p6-7) 年 月 文学革命论》 )
文学改良“八事” 文学改良“八事”
• ( 2) 、 进化论 、 人道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现实 ) 进化论、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义、 浪漫主义、 主义 、 浪漫主义 、 象征主义等文艺思潮的引进 (p12) ) • (3)、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绍介(p11) )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绍介( ) 易卜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 • ( 4) 、 对西方各种文学样式以及创作手法的尝 ) 试(p12) ) back
p3–4 文学革命产生的条件(p3 4)
• 晚清文学观念变革与白话文运动(内因) 内因) • 西方文学思潮与域外小说的引进(外因) 西方文学思潮与域外小说的引进 外因) 域外小说 • 社会动荡中暂时的自由空气(环境) 环境) • 近代出版业的迅速发展(载体) 载体) • 新式知识分子、市民阶层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新式知识分子、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名词解释

第一个十年诗界革命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
晚晴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 1949 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春柳社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原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的《命命鸟》,王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 等;诗歌方面,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
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抄下来,课后阅读】
Company Logo
(五)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游戏消遣
等传统的文学思想,共同倾向表现人生、反
映时代。
文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 思想。 语言形式上:用白话文写作;广泛吸收外国 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 曰,不避俗字俗语。
Company Logo
一曰,须言之有物。
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
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认为情感是文学的灵魂。 思想:包含见地、识力、理想三者。
Company Logo
1921,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是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Company Logo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7年初-1919年,为文学革命初期; “五四”到 1926年,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 活跃的时期; 1927 年“四·一二”事变,相对沉寂并转向
话文运动为后来的文学 革命中大力提倡白话文
造成一种蓄势。
Company Logo
⑥清末民初域外小说译介大潮
从1896年《时务报》开始译介外国小 说,到文学革命发生之前,翻译出版
的域外小说约有800种。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新文学的第一代 作家,大都从晚清的文学翻译中获益。
Company Logo
(二)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因—新文化运动 1.背景: A 结束帝制,促进社会转型 B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长 C 废科举、兴学堂,形成新型知识者群体 D 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导致现代文学 市场的形成。 E 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 F 既混乱又自由的文化氛围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第一个十年

中国近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章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 世纪末的三次革命19)1(2(裘廷梁(晚清)等的提倡白话文运动的开始和翻译小说大盛)、大倡导德先生(民主)《新青年》的创刊、提出“人权、平等、自由”、《青年杂志》)3(和赛先生(科学) 重新评价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思想启蒙运动的推进)4(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八事”着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5()“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6()7(“甲寅派” “学衡派” 林纾三次反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白话文的全面推广1.:文学革命的社会效果和重大实绩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2.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3.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4.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意象派” 中国化----外国文艺思潮的借鉴与运用1. 从外国文学运动得到的启示 (1) )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胡适“三大主义” 19 文学历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等人最初提倡的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人道主义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运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2(等一批中国现代小说的基鲁迅广泛吸收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写出《狂人日记》石作品郭沫若浪漫主义诗篇《女神》郁达夫《沉沦》等“自叙传”抒情小说文学社团的蜂起2. :北京第一个文学社团,艺术为人生,现实主义)1921.1-1932.2文研会(:东京,为艺术而艺术,浪漫主义)1921.6-1929.2创造社(以散文为主,孙伏园发起:)1924.11-1930.3语丝社(新月社:北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南国社:田汉创,戏剧湖畔诗社:主要以爱情为主中期)青年作家,得到鲁迅大力支持,主要是乡土作家20c未名社(语丝社、未名社与文研社相近南国社与创造社相近、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A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