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历史化的过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

三、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 的文学及其它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 同丰富了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乡土叙述体:
东北作家群:萧红《呼兰河传》萧军
2024/3/12
小说由于其表现手法的多样、表现范围的 广阔成为文学的主要体裁。
鲁迅《狂人日记》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 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近代所产生 的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 容形式上的全方位的革新。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 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 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 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共识。
注,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上升。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潜在影响开始凸显。
(商品文学、官方文学、纯文学)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王朔《动物凶猛》
《十八岁出门远行》 苏童《米》,《妻妾成群》 格非 短篇小说《欲望的旗
陈忠实《白鹿原》 毕飞宇《青衣》
帜》
史铁生《命若琴弦》
阿城 《棋王》
王小波 《青铜时代》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摒弃了文言文和僵化的 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文写作,并广泛吸 收了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革命文学”
一、“五四”所开启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氛 围消失,文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 空前政治化;
2024/3/12
由于中国现代性不是自然发生而是被迫反应,这 种创伤经验使中国现代性同时面对反抗传统的难 堪与质疑西方的尴尬。西方现代性无力为中国现 代性提供一个完整体系而是在知识和价值之间充 满了巨大裂痕,这就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 代性具有两面性:中国文学现代性一直企图以断 裂方式展开:“文学革命”率先触发由传统向现 代的激变,“革命文学”更以激进方式为一个阶 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鸣锣开道,“社会 主义文学”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强有力的意识 形态,文革中大字报铺天盖地淹没冤死者与惨死 者的尸体,改革文学又为改革摇旗呐喊20世纪中 国文学的现代性始终在激进中变革,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本文将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代表作品、作家群体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为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提供帮助。
一、历史背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的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被列强侵略和割据,文化上的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随着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阶段的开始。
在新政权的推动下,文化和艺术逐渐得到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和文化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实践创新和风格多样化方面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二、影响因素1. 政治背景政治背景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几十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语言、主题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整个文化和艺术,包括文学都受到了摧残和破坏。
这种政治环境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 思想变革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想变革。
新时期的思想理论主张独立自主的创作,并且强调个性和自由,这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同时,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的思想反思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础。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样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创作空间。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原材料和实践的支撑,这让当代文学更加生动和鲜活。
三、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以下列举几部代表性的作品,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1. 莫言《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也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一、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三、港、澳、台地区文学第一编绪论:当代文学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2、“十年文革”期文学(1966—1976)3、新时期文学(1976—)第一章:“十七年”文学绪论: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背景:1、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2、经济上: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事业的开展;3、文化上:总体上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4、知识群体: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向国家干部,呈现出高度的组织性。
本时期的创作题材:农村题材的小说,工业题材的小说,“干预生活”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等等。
本时期的文艺政策概况:建国初期的“双百”方针,“八字方针”后的“三次会议”,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等第一节: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召开时间:1949.7.2—1949.7.192、地位:a.是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b.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c.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的总方向;d.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开端。
3、消极影响:①对新形势、新环境等估计不足,致使文艺工作简单化、教条化的毛病;②忽略了文艺自身的规律,导致创作中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③不能正确对待国统区作家,不利于文学的团结和发展。
二、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被认为是歌颂了向敌人(封建主义)投降并为敌人服务的人,即在分清敌友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宣扬了某种改良主义思想,对暴力革命推翻旧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缺乏认识,对刚取得胜利的革命合法性认同不利;•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党内,结果可能会导致革命斗志衰退和思想混乱。
2、对俞伯平《红楼梦》的研究的批判•其“红学”研究被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系统;•其类知识分子被赋予“资产阶级”政治身份;•判定其学术研究为“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前言近几年来,中国文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学市场的刺激下,更是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本文将会就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并探讨中国文学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其中诗歌、散文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特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伴随着新时期的来临,文学的写作也在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早期,文学作品不再只是提供了关于工农等阶层的描写,而且开放社会摸索出的新方向也得到所写,作品题材也逐步转向市场和大众文化。
此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逐渐有了更多元化的特点,文学内涵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三、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当代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期,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新时代追求。
首先,文学题材从早期农村生活和工业化过渡,转向了更多元化的方向,如历史、社会现象、科幻、神话传说等等。
其次,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和提升,特别是现代化的网络语言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亲切、生动和普及化的特点。
不仅如此,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交流以及多元文化交汇也使得中国文学得到更广泛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术交流平台。
另外中国的网络文学市场也迅速壮大,不少新锐小说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四、当代中国文学难题虽然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快速发展和市场化使得一些文学作品受益,但也出现了轻薄低俗、只追求卖座和功利的文学作品,这让人们对中国文学质量的担忧加大。
另外,一些作家,在流行趋势面前沦为“写作机器”,不断推出书籍而缺少文学内涵和精神内核,这将是长期影响当代文学中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当代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文学现阶段的发展和品质的更高要求,呼唤大量的青年作家来推广文学的本质,使文学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塑造力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学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也将更加便捷和快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当代文学的成就
第一、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无限广阔。在当 代文学时期,除了有现代文学时期常见的以 工农兵、知识分子、小市民的生活为题材内 容的作品外,还出现了过去涉猎很少或根本 没有触及过的题材内容的作品,如工业题材、 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知青题材、新武侠题材、 科幻题材、体育题材、国际题材的作品等等。 这些题材内容作品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当代 文学的题材领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 某些文学创作的空白。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影响。新中国文艺以此为起点。同 时也以此确定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建国后的统治地位。 确立了以延安文艺作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式。确立了对 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也确立了政治对文学 的权威作用。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局限。文艺的大会师,是以解放区 文艺为基准的。实质上是解放区文学统一国统区进步文 学,把解放区文艺政策、文艺价值、文艺经验推广到全 国,作为以后文艺发展的借鉴和遵循;忽视了国统区进 步文艺的价值和文艺运动经验的总结和介绍;文艺队伍 “和而不同”,具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为后 来的文艺斗争留下了后患。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第二次文代 会在北京召开,把抓好的作品创作作为社会 主义改造时期文学的新任务;确定了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和批判原则(最高准则; 把塑造新英雄人物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 本要求),出现了一元化价值批评模式的端 倪。
第四、形成了一支层次丰富、老中青结合的作家队 伍。当代文学的作家队伍大致由以下四部分人构成: 一是由现代时期跨越而来的文坛老将,如赵树理、 周立波、丁玲、老舍、曹禺、艾青、郭沫若、贺敬 之、汪曾祺等。二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如梁 斌、吴强、杨沫、杜鹏程、茹志鹃、李准、王蒙、 刘绍棠、高晓声、谌容、张洁、张贤亮等。三是经 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作家,如王安忆、梁晓声、 阿城、叶辛、铁凝、张抗抗、史铁生、舒婷、竹林、 王小鹰等。四是6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作家, 如苏童、余华、格非、韩东、陈染、林白、徐小斌、 海男、棉棉、卫惠等。
现当代文学—1

中国当代文学的含义:它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
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定义特指1949年以来,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大陆文学”。
但从整体上看,它是由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所构成,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陆文学为主体,是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四分法:第一时期(1949年—1966年),建国初的十七年,习惯称为“十七年文学”,初步形成当代文学格局。
出现了一批思想上和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比如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长篇小说。
第二时期(1966年—1976年),为“文革”十年,是极左路线猖獗时期,称为“文革文学”。
把社会主义“十七年”甚至五四文学的传统和成绩破坏殆尽,形成了法西斯式的文化专制主义局面。
第三时期(1978年—1989年),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即当代文学繁荣发展时期,也称“80年代文学”或者“新时期文学”。
特别是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重新确立了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之后,该时期文学思潮涌动频繁,文学事业不仅朝气蓬勃,且发展迅速。
第四时期(90年代——至今),文学的“无名化”“大众化”时期。
其“无名”特征体现在: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代表市民阶层需求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学迅速崛起,多种文学形式走向并存,表达出多元化、多向度的价值取向。
1、90年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性事件:贾平凹的《废都》风波、王硕现象王朔现象: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学界、影视界、评论界、出版界共同掀起了“王朔热”,其创作的“痞子文学”诸小说中塑造出一个“顽主”形象系列,以调侃、嘲谑、反叛权威、亵渎神圣、拆解理想与崇高为主要特征,以反文化的姿态公然背离传统价值体系,体现了90年代文学的芜杂与多面性。
2、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大丰收(第三次长篇小说高潮):9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背景日趋多样,精神价值追求多元化,读者需求和市场对长篇小说需求猛增,作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小说的题材形态更加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文化规约着文学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 化,已深深融入民族群体的潜意识。 当代文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统一认识,实现共识, 因此知识者要适应新的实践条件。 1.对实践条件理解,“创造性”源源不断。(周扬) 2.对实践条件不适应,创造力锐减。(茅盾) 3.坚持自己的信仰,被社会淘汰。(胡风)
话语方式的“转译”
把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从 语言到形式“转译”为革命的政治内容和通俗易懂的 形式问题。 “转译”首先体现在语言上,民间语言是首先被选择 的对象。
对“转译”的评价
无可怀疑,战事文艺主张的效率要求,有其历史的合 理性,但它单一化的要求与文学内在的要求显然是有 冲突的。
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化
经典马列文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恩格斯1885年致敏娜· 考茨基的信 列宁1905《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把文艺思想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作为实现社会整体变革的一部分。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并创造出适合于中国革命的民族形式,是毛文艺思想 的一大特色。
二 、话语方式的“转译”
“转译”背景
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年代,是中华民族摆脱战争危 机、实现民族解放的特殊年代。文学服从于战争, 在这个时代已不容质疑。 获得最大“效率”是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简单明 了的工农兵文学和民族形式最能体现这一观念。只 有简约明了、通俗易懂,才能调动中国革命的主要 力量并为他们服务。
四、历史叙述的“主流”和“非 主流”
“多元文化”的文学发展
当代文学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学”和“非 主流文学”共同构成“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在当代文学发展和历史叙事中逐渐成 为“剩余”。在政治文化背景下文学史的“历史建 构”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
当代文学的建立
一 第一次文代会
结束了当代文学的“史前史”,并将其统一到党和 国家控制的组织和思想路线中。中国当代文学在全 国范围内的“合法性”真正建立。
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
一 政治文化与文学史
二 政治文化与文学心态 三 政治文化与文学边界
一 、政治文化与文学史
“政治文化”的定义 政治文化是”群体共识“的一部分,美国政 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 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 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 政治文化是社会群体对政治的一种情感和态 度的简约表达,知识分子是民族群体一部分, 对公共事务有着参与的热情,因此必然受到对文学的敏感和戒备,使当代文学的话语空间一开 始就是被限定的。
话语形式改变的过程
知识分子身份不明的悲剧以及知识界多次的思想清 理运动,因此产生表决心的表述方式。 茅盾:“为了赶任务”而“常常写写小文章”。 何其芳:“参加文艺界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
当代文学历史化的过程
史料的连接与拓展是文学发 展史的基础。 起主导作用的是历史观念的 变化与演进。 文学史在不断的“建构”和“重 构”,出现了多种版本的当代 文学史著作。
当代文学的“前史”
一 文学的新方向
二
三 四
话语方式的“转译”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化 历史叙述的“主流”与“非主流”
一、 文学的新方向
新方向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中国新 文艺发展方向:文艺被纳入政 治文化范畴之中。
当代文学的实践过程
不是单纯受到意识形态压抑,还存在一个向实践条件寻 求适应的过程。 当代文学为政治服务成为基本方向后,主动回应这种时 代的询唤,成为文学家的情感需要。 当代文学的发展就是在这一领域在政治文化的规约下, 不断统一认识、实现共识的过程。
对第一次文代会的评价
毛泽东文艺思想铺展到全国,成为新时代唯一拥有 合法性的文艺思想。这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有其历史合法性。 但这一源于经验主义的认识存在问题:将文艺严格 限定于政治文化范畴中进行理解和认识,忽视文学 多样化的意义。
三、作家的身份危机
第一次文代会
确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从组织上落实了 领导者,也使作家身份和地位问题凸显:左翼和延 安作家成为文学界的主导,其他作家边缘化。
二 “两个报告”
三 作家的身份危机
一 、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第一次《中华 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 大会》在北平召开,共 753位代表参加。 会议通过《中华全国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章程》,并 产生管理机构。为执政党 和国家控制文艺奠定了组 织和管理机构的基础。
二 、“两个报告”
解放区的周扬带着胜利者的骄 傲,强调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 同时也是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 茅盾对国统区文学创作和理论 批评做了检讨,表达对毛泽东 文艺思想全面认同。
中国当代作家 创作研究
孟繁华
当代文学的历史
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二、当代文学的“不确定性” 三、当代文学的话语空间
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影响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因素
当代文学发生的三个条件:中国社会实践,文化实 践,历史叙事。
毛泽东思想的“新文化猜想”是新文化的要求,是 文学的标准和尺度,为文学实践提供了范本。
当代文学的基本来源是40年代初期的延安革命文艺。
二、当代文学的“不确定”性
当代文学“不确定性”产生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一起构成 现代性问题。
一种现代性是霸权主义的现实,另一种现代性是一种 解放事业。
新的现代性矛盾以一种“不确定性”回应对待各种问 题,但没有明确和稳定的理论阐述。
文学“不确定性”的历史表现
超越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一是强调人的作用,一 是强调民族性。人是“大写的人”,是忘我的,但 同时强调对人意志的控制也是不合理的。
当代文学领域的自由是有限的:
1.思想领域紧张,会出现宽松 的方针政策。 2.思想领域超出限定范围,会 出现紧缩的方针政策。
三、当代文学的话语空间
二 、政治文化与文学心态
政治心态的形成
“群体无意识”的政治心态, 这是在宣传、教化等强加 的方式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