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城市化历史进程(下)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城市地理学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 粮食剩余,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2、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形成的根本动力: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3、城市起源地 、 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 中美,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中美,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2、近代城市 、
1)资本主义世界的城市-工业城市 资本主义世界的城市- 工业革命与工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旧城更新与改建 新大陆上的格状城市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殖民城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3、现代城市 、
1)城市问题加剧 ) 2)卫星城-分散主义的对策 )卫星城- 理论基础: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理论基础: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概念: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与市区联系密切。 概念: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与市区联系密切。 发展:三代卫星城:卧城、工业城镇、综合性城镇。 发展:三代卫星城:卧城、工业城镇、综合性城镇。 优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优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卫星城的实质:卫星城在经济技术联系、财政金融联系、 卫星城的实质:卫星城在经济技术联系、财政金融联系、就业联 系等方面与母城联系不密切,故实际功效不显著, 系等方面与母城联系不密切,故实际功效不显著,多为独立于母 城的小城镇。 城的小城镇。 发展不理想的原因:户籍制度, 发展不理想的原因:户籍制度,缺乏鼓励人们向卫星城定居 的优惠政策。 的优惠政策。 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来自母城的限制和来自子城的限制不利于卫星城 发展。 发展。 5)不同类型城市 中心地方型城市,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中心地方型城市,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以某种专门 职能为主的城市 为主的城市。 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 • 历史(RJ) 选择性必修2
第16页
2.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 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__工__人__阶__级____生活贫困。
3.交通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 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私人汽车的普及,使 __交__通__拥__堵____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新教材 • 历史(RJ) 选择性必修2
第15页
知识点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__城__市__化___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大量烟尘不 断排放到大气中。 (2)水污染:生活与___工__业__废__水___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 成严重污染。 (3)尾气污染: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__尾__气__污染等新 问题。
新教材 • 历史(RJ) 选择性必修2
第19页
(2)原因 ①两次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 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等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②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③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逐渐崛起,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④各国政府对城市化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⑤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教材 • 历史(RJ) 选择性必修2
第18页
·见教材第64页· 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 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结合所 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提示:(1)变化:世界城镇人口所占的比例在1800年仅有5.10%,2015 年已达53.92%,这表明世界城镇人口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 断发展。
新教材 • 历史(RJ) 选择性必修2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城市化进程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时期、中期时期和稳定时期,不同时期的城镇人口占比不同,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3)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城市化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已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和地方,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开展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中心,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为新的世界中心。
1.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一工业化经济及远距离物流交换模式形成的通胀危机,采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通胀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通胀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一特征;2.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缺少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形成的能源危机,采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能源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能源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二特征;3.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掠夺与人类共生的生物质资源,超出了人类的预期,城市随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无限扩大,掠夺了大量的可生产粮食的土地资源,使粮食形成了新的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消除通胀危机、能源危机另外消除了粮食危机而形成的无粮食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三特征;4.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牺牲了人类生存质量使养老和就业发生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农事很好的解决了就业和养老问题而形成无养老就业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四特征;5.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燃烧化石能源形成的单一工业经济而形成的人类无法在生存的气候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很好的解决了气候危害而形成无气候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五特征;6.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对水的无限制使用而形成的无水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用水是原有城市水消耗的百分之一,从而解决由水消费而引起的水资源危机而形成的无水资源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六特征。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近代中国:原因、特点
环境污染
贫富分化
达标练习:
1.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
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
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B.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保 尔 ·芒图著 ,扬人根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 命一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一、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思考: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兴起的原因和 特点?
材料1: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
方资本原主义因诸:国①通列过强提侵高略农下业工生业产文力明、对工中业革国命的和冲日击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 实行近代城市化②和近城代市工近业代的化兴不起同,、中洋国务的运城市动近和代民化族发资轫本于主西义方的资推本动主;义的侵 入,一批有别于传③统自封然建经市济镇的的解近体代和城商市品首先经在济通活商跃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 市以贸易为中④介通,并商通口过岸强的行开建放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的改善及问题。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 重大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 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城市化带给人们居 住条件的完善和便利,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近代以来城 市化的进程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结合上海城市的发展现状,理性分析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介绍并帮助 学生理解国家对于上海的科学城市规划,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现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城市化进程这一课题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c.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一问题,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图片,如工业化时期的工厂、移民潮、城市扩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a.利用图表、时间线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脉络,直观地展现不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
b.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原因、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教学过程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概念、发展规律及其影响。
2.强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提醒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如查阅相关资料、参加实地考察等,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3.教学方法多样化:
a.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上海世博会以及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上海区域发展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
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款,迫使上海地方官员,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在中国变相攫取并建立了最早的租界。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①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洋务派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洋务派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②方举赞在上海创办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最终被英商开办的上海耶松船厂吞并。
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表明近代铁路的起步(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一战期间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
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从1919年6月初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
③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④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它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⑤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上海。
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失败,第三次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⑥1927年4月12日,在蒋介石指使下,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血腥大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抗日战争时期: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②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5)过渡时期:1956年,以荣毅仁等知名企业家为代表的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探索和“文革”时期: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历史好课】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管;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3)原因: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进步社
会思潮的影响等;
【素养提升】
中国和世界的城市化必由之路
1、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科学决策、统筹城乡规划。 4、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
【课堂小结】
工业化
列强入侵 民族工业 政治变革 科技进步 改革开放
一、城市化的演进
★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结合 所学,概括指出影响英国城 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①圈地运动的推行;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 ③经济结构的变动; ④生活观念的改变; ⑤城市生活的吸引。
材料:六十年至八十年以前,英国和其他任何国 家一样,城市很小,只有很少而且简单的工业,人 口稀疏而且多半是农业人口。现在它和其他任何国 家都不一样了:有居民达250万人的首都,有巨大 的工厂城市,有向全世界供给产品而且几乎全部都 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工业,有勤劳智慧的稠密 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工业。
一、城市化的演进
★问题探究3:指出新中国成立 以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 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 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趋势:总体呈现不断 发展的趋势;80年代 以后城市化发展迅速。
因素:
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逐步形成; ②工业化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高 速增长); ③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⑤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正确导向。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背景: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 2、居住条件的改善 (1)19C50S,美国人发明电梯 (2)19C70S,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 (3)20C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推广,私人卫生间快速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