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化学方程式1、Li 与02 反应:4Li + 02 2Li2 O2、Na 与02 反应:2Na+O2Na2O23、Na 与H20 反应:2Na+2H2O===2NaOH+H2 T4、K 与H20 反应:2K+2H2O===2KOH+H2f 5、卤素单质F2与氢气反应:F2 + H2 === 2HF 6、卤素单质CI2氢气反应:CI2 + H2 === 2HCI7、卤素单质Br2与氢气反应:Br2 + H2 === 2Br8、卤素单质I2与氢气反应:I2 + H2 === 2HI9、氯水与饱和溴化钠反应:CI2+2NaBr===Br2+2NaCI 10、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CI2+2NaI===I2+2NaCI 11、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2+2Nal===l2+2NaBr 4、Mg 与H20 反应:Mg+2H2O === Mg(OH)2+H2 T Al 与HCI 反应:2AI+6HCI===2AICI3+3H2 TMg 与HCI 反应:Mg+2 HCI === MgCI2+ H2 T5、Na与CI2反应(点燃):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Ba(0H)2 ?8H2O 与NH4CI 的反应:Ba(0H)2 • 8H2O+2NH4CI==BaCI2+2NH3 T +10H2O 2、原电池原理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负极(锌):Zn-2e-===Zn2+ (氧化反应)正极(铜):2H++2e-===H2 T (还原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 n2++H2 T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2H2O2催化剂△2H2O+O2 T4、Na2SO4 与CaCI2 反应:Na2SO4+CaCI2===CaSO4 J +Na2CO35、高炉炼铁:2C + 02 === 2C0Fe2O3 + 3C0 ==2Fe + 3CO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1 )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II;点燃CO2(g)+2H2O(I)(2)取代反应(与CI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1 )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C2H4+3O2点燃2CO2+2H2O (2)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⑶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 + H2CH3CH3CH2=CH2+HCICH3CH2CI (一氯乙烷)CH2=CH2+H2OCH3CH2OH (乙醇)(4)聚合反应:(乙烯制聚乙烯)①(氯乙烯制聚氯乙烯)②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2C6H6+15O2 点燃12CO2+6H2O (2)取代反应:3FeBr①与Br2的反应:+ Br2+ HBr②苯与硝酸(用H0N0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密度大于水的油状液体一一硝基苯。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 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 中子数, 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原子序数=质子数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周期表结构(2)元素周期律(重点)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 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同一周期, 从左到右,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同一周期, 从左到右, 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同一主族, 从上到下,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同一主族, 从上到下, 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原子与原子b.原子与其离子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位, 构, 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预测新元素与其性质3.化学键(重点)(1)离子键:A.相关概念:B.离子化合物: 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 A2B, AB2, NaOH, Na2O2, NH4Cl, O22-, NH4+)(2)共价键:A.相关概念:B.共价化合物: 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 CH4, CO2, HClO, 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 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在反应中, 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 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 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doc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doc

(N1.原子数z X核外电子层元素种1 2 3 4 5 67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注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原了序数=核电荷数=质了数=原了的核外电了核外电了(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了核外电了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0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了数是2nL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 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了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 二三 四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MN 0 P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了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1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1 将电了层数袒回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模彳了。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1 把最多层电于数祖回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种元素 8种元素 8种元素 18种元素 18种元素32种元素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IA 〜VDA 共7个主族I 族 J 副族:IIIB 〜VDB 、IB-II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VI 族:三个纵行,位于VDB 和IB 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了排布、原了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一、原子结构「质了 (Z个)「第一周期<短周期Y第二周期r 周期 1第三周期 元 (7个横行>「第四周期 素 (7个周期) J 第五周期周< 1长周期第六周期 期1第七周期2.结构特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

(完整版)苏教版⾼中化学必修⼆知识点总结(专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单元原⼦核外电⼦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原⼦结构质⼦(Z个)原⼦核注意:中⼦(N个)质量数(A)=质⼦数(Z)+中⼦数(N)1.X 原⼦序数=核电荷数=质⼦数=原⼦的核外电⼦核外电⼦(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核外电⼦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核外电⼦的排布规律:①电⼦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层⾥;②各电⼦层最多容纳的电⼦数是2n2;③最外层电⼦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数不超过32个。

电⼦层:⼀(能量最低)⼆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类原⼦的总称。

核素:具有⼀定数⽬的质⼦和⼀定数⽬的中⼦的⼀种原⼦。

同位素:质⼦数相同⽽中⼦数不同的同⼀元素的不同原⼦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来说)⼆、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的电⼦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横⾏③把最外层电⼦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主族序数=原⼦最外层电⼦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层数元素种类第⼀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第Ⅷ族:三个纵⾏,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排布、原⼦半径、主要化合价、⾦属性、⾮⾦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面)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面)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苏教版必修二化学资料

苏教版必修二化学资料

苏教版必修二化学资料# 苏教版必修二化学资料##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 1.1 物质的组成-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

### 1.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即可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 1.3 化学计量- 摩尔: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表示一定数量的粒子。

- 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的质量。

## 第二章:化学反应### 2.1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

### 2.2 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 2.3 化学平衡- 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达到平衡状态。

## 第三章:物质的分类### 3.1 无机物- 金属:具有金属光泽的元素。

- 非金属:不具有金属光泽的元素。

### 3.2 有机物- 烃:只含有碳和氢的化合物。

- 衍生物:烃分子中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形成的化合物。

## 第四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4.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原子间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 4.2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分子间的弱作用力。

- 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的特殊范德华力。

## 第五章:溶液与胶体### 5.1 溶液-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固体、液体或气体。

-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 5.2 胶体- 分散质: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微小颗粒。

- 分散介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 第六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6.1 能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6.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放热反应:释放能量的反应。

- 吸热反应:吸收能量的反应。

## 第七章:化学实验基础### 7.1 实验仪器- 玻璃仪器:烧杯、试管等。

(word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修改),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修改),推荐文档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原子核中子(N个)1.原子数XAZ中子数(N)核外电子(Z个)注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例1 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认识是有关原子结构中的重大成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作无规律运动的B. 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是有规律的C. 可以近似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D. 原子核外电子是清晰而又严格的分层排布的例2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A. 某原子K层上只有1个电子B. 某原子M层上电子数为L层电子数的4倍C. 某离子M层和L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D. 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4.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非金属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D. 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型化合物的是()例4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A. 6和8B. 16和8C. 12和9D. 11和16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修改),推荐文档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修改),推荐文档

Z一、原子结构1. 原子数 AX注意:高中化学必修 2 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原子核中子(N 个)中子数(N)核外电子(Z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Z 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LMNOPQ3. 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例 1 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认识是有关原子结构中的重大成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作无规律运动的B. 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是有规律的C. 可以近似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D.原子核外电子是清晰而又严格的分层排布的例2 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A.某原子 K 层上只有 1 个电子B.某原子 M 层上电子数为 L 层电子数的 4 倍C.某离子 M 层和L 层上的电子数均为 K 层的4 倍D.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4.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例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非金属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最外层有 2 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D.最外层有 5 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例 4 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 AB型化合物的是()2A. 6 和8B. 16 和8C. 12 和9D. 11 和16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Ⅱ)同主族比较: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三看”):(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 7 周期, 3 是短周期, 3 是长周期。

其中第 7 周期也被称为不完全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ⅠA-ⅦA 是主族元素,主族和0族由短周期元素、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

ⅠB -ⅦB 是副族元素,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4、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反映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

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结构,预测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

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3、分子间作用力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

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水具有较高的熔沸点。

其他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有 HF H2O NH3。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c Bt∆∆=()n BV t∆•∆①单位:mol/(L·s)或mol/(L·min)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

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

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① V A(正方向)=V A(逆方向)或n A(消耗)=n 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②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④铵盐溶解等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放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H<0。

可理解为,由于放出热量,整个体系能量降低吸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H>0。

可理解为,由于吸收热量,整个体系能量升高。

5、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④某一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