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运输工程课程设计
关于运输的课程设计

关于运输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构成及特点;3.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场景;4. 学生能够掌握运输过程中的货物跟踪与管理系统。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作出合理选择;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运输路线和方案;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货物跟踪与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创新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在运输活动中考虑节能环保、绿色出行的习惯;3. 培养学生具备合作、分享、尊重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运输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运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运输的定义、功能及作用- 运输的分类及各类运输的特点2.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 交通运输网络的构成与布局- 我国主要交通枢纽及其作用3. 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的特点及优缺点- 不同运输方式的适用场景及选择依据4. 运输路线与方案设计- 运输路线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运输方案的设计步骤与优化5. 货物跟踪与管理- 货物跟踪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在货物跟踪与管理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第X章“交通运输”的相关内容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课时:运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2课时: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第3课时: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第4课时:运输路线与方案设计第5课时:货物跟踪与管理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课本内容,系统讲解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运输工程课程设计

运输工程课程设计选题背景运输工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运输工程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运输工程的质量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设计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运输工程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运用所学的运输工程知识,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以解决当前运输工程存在的问题。
选题内容本次课程设计的选题为某运输公司的货物运输工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陈述该运输公司遇到了运输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运输成本过高:由于货物的运输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过高,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不大。
2.运输时间过长:货物的运输需要经过多个地区,交通繁忙,道路交通拥堵等问题频繁出现,导致运输时间较长。
3.运输安全不足:货物运输途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货物和人员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现有情况该公司现有的运输工程方案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采用整车运输模式,虽然可以确保货物的安全性,但成本较高,时间较长,不能满足企业的快捷运输需求。
2.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导致安全事故较为频繁,影响货物的运输效率。
3.目前公司未采用现代化运输设施,无法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
设计方案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方案:1.采用多运输方式,包括公路运输、海运和空运等,根据货物特性和目的地要求进行选择,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运输效率。
2.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和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确保货物和人员的安全。
3.采用现代化运输设施,包括GPS定位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
实现方法为了保证该改进方案的实施效果,我们需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需要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成本和效益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2.在驾驶员培训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在线培训、课堂培训和实地培训等,提高驾驶员的技能和安全意识。
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 学生能够掌握交通运输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交通运输线路和规划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展示交通运输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对交通运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交通运输领域的热点问题,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树立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交通运输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学生特点:学生为大一、大二本科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对交通运输领域有一定了解,但尚未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并为将来从事交通运输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概述- 交通运输的定义、功能与分类-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 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机制- 交通运输线路、节点及网络布局3. 交通运输规划- 交通运输规划的原则、目标与方法- 交通运输需求分析及预测- 交通运输线路规划与设计4. 交通运输管理- 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 交通运输企业运营管理- 交通运输政策与法规5. 交通运输与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应用- 绿色交通与智能交通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涵盖交通运输的基本理论、方法、管理与实践。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副本

大学交通学院学生课程设计报告实验课程名称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报告学院交通学院专业班交通运输年级级学生姓名学号课程老师开课时间2014 至2015 学年第 2 学期一.课程设计目的和意义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科根底必修课,学生在掌握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知识之后,在本课程设计中进展模拟规划训练,初步掌握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的根本方法和实施步骤。
1.通过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过程;2.通过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培养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时间三.课程设计的根本任务课程设计的根本任务:采用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理论中较成熟的“四阶段法〞〔运输需求预测、运输需求分布、运输方式选择,交通网络分配〕,以某地区的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为载体,进展简单的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设计,以达到熟练应用相关理论进展规划的目的。
四.课程设计的设计步骤与具体过程本次课程设计对某地区以2013年为基年,2020年为规划年,对2020年道路网规划进展规划。
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将该地区划分为7个交通小区如图1.1所示,基年的道路网分布如图1.2所示。
前期调查的结果已汇总为各种表格列入各步骤当中。
〔一〕社会经济预测该地区的经济开展和人口规模的历史数据如表1;采用适当的预测方法,对2020年该地区的GDP和人口规模进展预测,并说明理由。
图1.1 某地区的交通小区划分示意图图1.2 基年某地区的道路网分布图〔比例尺1:500,000〕表区经济开展与人口规模历史数据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GDP100.2 118.2 135.6 150.8 170.2 195.5 231.4 272.6 330.2 397.6 480.0 592.5 〔亿元〕人口51.2 52.5 55.6 59.6 62.4 64.7 67.6 70.3 73.4 76.2 79.1 8以每班的学号开始的同学为基准,以表1中的数据为根底,依次将GDP和人口两行的数据分别+1,即每人的课程设计根底数据各不一样,例如我的学号后两位为6,那么该同学GDP和人口的数据,为根底数据+6个单位;表1.2 该区经济开展与人口规模修改历史数据1.思想方法:〔1〕利用环比增长率法对2020年GDP进展预测:根据每年的GDP数值求出逐年增长率,并据此求出平均增长率,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对2020年的GDP进展预测。
山东交通学院课程设计工作规范(试行)

山东交通学院课程设计工作规范(试行)鲁交院教发[2007]11号课程设计是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对学生设计思想的养成、设计方法的初步训练,以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保证课程设计环节的更好落实,提高教学质量,规范管理,特制订本规范。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一)实验教学大纲1、加深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理论计算、绘图制图、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查阅设计手册与资料以及应用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
系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树立自信心。
二、课程设计的组织与管理1、教务处负责课程设计宏观管理组织和协调工作。
2、学生所在教学系(部)、院主任(院长)负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工作,组织制定系(部)、院课程设计工作细则。
3、课程所在系(部)、院教学主任负责与组织对课程设计题目、指导书和对学生考核方式的审定以及课程设计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和检查;课程教研室负责课程设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4、课程设计的组织、安排在设计前交教务处备案。
课程设计场地由班级所在系(部)提出使用要求,教务处协调、解决。
三、课程设计选题的要求1、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应结合该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其深度和广度必须适当,有一定的普遍性。
2、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要与实际相联系,结合最新技术知识,满足专业教学计划要求,有正确完整的技术参考资料。
3、课程设计的难度和工作量应综合考虑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使学生既能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完成任务。
4、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由指导教师拟订,经教研室主任审核后执行。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简介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是指在交通领域中,以系统理论和工程思想为基础,综合利用现代科技和运输管理方法,开展对交通运输系统组成部分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整体效益、科技问题等全过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一个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课程设计。
设计要求任务:本设计任务是利用工程方法,分析一个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交通建设方案和交通管理措施。
范围:设计范围为一个中心城区的区域。
需求:1.分析当前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情况,如道路、桥梁、隧道、地下通道、轨道交通等。
2.分析当前中心城区交通状况,如道路拥堵、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交通事故等。
3.按照城市发展规划,预测未来10年中心城区交通状况的变化。
4.提出交通建设方案,包括修建或拓宽道路、建设新的交通枢纽、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等。
5.提出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通信号灯、车辆限行、路权分配等。
设计过程第一步:收集资料收集中心城区的规划图纸、交通运输数据、交通事故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对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第二步:分析基础设施情况对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分析,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下通道、轨道交通等,主要分析其现状、优缺点、改造难度和建设建议等。
第三步:分析交通状况对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交通流量、交通拥堵情况、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交通事故等,分析交通状况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确定改进措施的方向。
第四步:预测未来交通状况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对未来10年中心城区交通状况进行预测,预测中心城区交通流量、交通拥堵程度、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影响。
第五步:制定交通建设方案根据第二、三、四步的分析结果,制定交通建设方案,包括修建或拓宽道路、建设新的交通枢纽、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等,制定建设计划、工程预算和施工方案。
第六步:制定交通管理措施根据第三、四步的分析结果,制定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通信号灯、车辆限行、路权分配等,同时制定管理计划、预算和落实方案。
交通运输方面的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方面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理解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现状、政策法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3. 帮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线路、枢纽、工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交通运输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交通运输情况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展示对交通运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投身相关领域的职业规划意识。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倡绿色出行。
3. 通过对交通运输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交通运输事业的推动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交通运输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交通运输概述:介绍交通运输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交通运输方式:讲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的特点、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3.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相关政策法规。
4. 交通运输线路与枢纽:介绍交通运输线路的规划与设计,以及重要交通枢纽的功能和布局。
5. 交通运输工具:讲解各类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的技术特点、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6. 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探讨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措施。
7. 交通运输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科技创新、智慧交通等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影响,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大学交通运输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交通运输工程二、课程编号XX101三、授课对象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四、授课时间2课时五、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了解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交通运输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交通运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工程概述- 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2.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交通运输规划的基本方法;- 交通运输管理的原则和手段。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讲解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具体应用;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交通运输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实践操作法:结合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入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 讲解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讲解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3. 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交通运输案例,分析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方法。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交通运输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操作- 结合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与反馈-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参与讨论、提问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法的掌握程度;4. 实践操作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交通运输工程》;2. 辅助教材:《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3. 案例资料:交通运输领域的实际案例;4. 网络资源:交通运输相关的在线课程、论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输工程课程设计题目某市2010年度营业性货运企业调查分析报告院(部)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专业物流工程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运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某市2010年度营业性货运企业调查分析报告院(部)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专业物流工程班级学生姓名学号12 月12 日至12 月17 日共 1 周指导教师2011 年12 月9 日摘要道路货物运输是道路运输业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连接不同经济区域经济联系的纽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道路货运行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道路货运行业仍然存在诸如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集中度低、运载工具结构不合理、运输组织化程度低、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发挥等结构性失衡问题。
从我国目前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和实际的经营效果来看,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参与物流运输的公路运输企业的收益都很低,其中,物流运输过程中严重的汽车空驶现象无疑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某市某市2010年度营业性货运企业调查表,计算出车辆效率运用指标,根据具体的指标值,找出并研究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货运企业车辆利用率空驶运力改善目录1绪论 (1)1.1道路货运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1.1货运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1.2车辆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2道路货运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 实证分析研究 (4)2.1车辆运用指标效率的计算 (5)2.2汽车运输生产率分析 (8)2.2.1各使用因素的影响特性分析 (8)2.2.2各使用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9)2.3改善措施 (9)3 基于运力均衡的运力结构优化配置方法 (11)3.1区域运力结构均衡的思路 (12)3.1.1运力均衡的含义 (12)3.1.2区域运力结构均衡的计算步骤 (12)4结论 (14)5设计体会及今后改进的建议 (15)参考文献 (16)1绪论1.1 道路货运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1货运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道路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货运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近几年,我国全社会道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稳步增加。
2010年,全国道路货物运输完成货运量242.5亿吨,同比增长14.0%;完成货运周转量43005.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5.6%。
道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占五种运输方式货运总量和总周转量75.8%和31.3%。
由此可以看出,道路货运在全社会货物运输中占重要的地位。
2001年至2010年我国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占总货运量和总周转量的比例如表1.1所示表1.1 2001-2010年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占总货运量和总周转量的比例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1.1 2010年公路货运量与其他四种运输方式货运量的比例关系(2) 道路货运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道路货运经营业户622,1万户,同比增长了14.7%。
其中货运经营企业64.6万户,占10.4%:个体经营业户557.5万户,占89.6%。
根据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界定经营范围划分,截止2009年年底,普通货运经营业户503.1万户,专用货运经营业户3.8万户,大件货运经营业户3252户,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业户8842户。
由以数据可看出,我国道路货运经营业户数量逐年增多,但是货运经营业户的自身货运供给能力不足,货运市场的集中度较低。
从道路货运市场来看,目前我国道路货运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由“多、小、散、乱”来形容。
市场大、中、小型企业比例不合理,运输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利益的驱动是个体户进入运输市场的根本原因,道路运输属于投入少、周期短、风险大而见效快的行业,由于市场进入壁垒较低,因此市场经营主体很多;其次,从事道路货运的固定成本和其它运输方式相比投资数额和在所有成本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国家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无论单位、个人、国有或民营都可以购车参与运输。
(3) 主要问题从道路货运企业自身发展来看,企业服务水平没有达到质的飞跃,企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经营方式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科技支撑力不足,服务质量低等。
1.1.2车辆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车辆以中小型的普通货车为主截止2009年年底,全国公路载货汽车有906.6万辆,同比增加 19.1%。
按照经营范围划分,普通货车859.3万辆,占总数的94.8%;专用货车473万辆,占总数的5.2%。
按照标一记吨位划分,大型车287.1万辆,中型车 91.2万辆,小型车528.3万辆。
按照车型结构划分,栏板货车704.5万辆,厢式货车173.2万辆,集装箱车10.7万辆,罐车18.2万辆。
表1.2描述了2009年我国道路货运车辆结构情况。
由表1.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型(包括重型)、中型、小型和专用营运货车的结构比例不合理,小型车所占比例很大,专用货车比例小。
国外经验表明,重型卡车具有低运营成本、低油耗和高效率的特点,有利于公路货运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因此,车辆的大型化发展是我国货运车辆发展的一种趋势。
目前欧美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车辆结构的构成比例分别是30%、40%、30%。
虽然近几年我国大型货车、节能型车辆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小吨位车辆仍占货车总数的50%以上,各种车型的比例结构不合理。
(2) 我国道路货运车辆标准化程度低标准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就不可能进入现代化。
我国货运车辆种类多,技术等级低,相关参数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新换代缓慢,很难实现甩挂运输等高水平的运输组织方式。
(3) 公路货运汽车平均运距低公路设施不完善,加之车辆吨位较小,我国的公路货运汽车平均运距较低。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公路总货运量和周转量不断上升,货物运输的距离也在增加。
2001一2009年公路货运平均运距如表1.3所示。
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2007年以后,我国道路货运平均运距增长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通常是 3O0km左右的平均运距差距依然很大。
大吨位、大功率重卡是货运企业进行高效运输的必要选择。
表1.3 2001一2009年公路货运平均运距单位:公里1.2 道路货运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货运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滞后,货运场站实施设备等级偏低,数量少,规模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
从道路货运场站的规划、融资、建设、营运等过程来看,货运站场效益的发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货运场站的规划和建设要有一个适度的超前性,否则,货运场站就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道路货运通道基本形成我国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骨架网为主的快速货运通道、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的便捷货运通道、以城市道路和农村公路为主的配送货运通道。
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国公路里程达386万公里,路网密度达40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到2010年年底,全国公路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万公里。
(2) 道路货运运输场站得到改善到2009年年底,全国已建成道路货运场站3432个,其中一级货运站246个,二级货运站320个,三级货运站912个,四级货运站1954个,货运站年平均日换算货物吞吐量逐年大幅度增加。
2 实证分析研究根据表2.1中给出的某市2010年度营业性货运企业调查指标计算车辆运用效率指标(里程利用率、吨位利用率、实载率、平均车日行程等)及车辆生产率,根据计算出的指标对该市运输业的发展提出改善措施。
2.1 车辆运用指标效率的计算 (1) 完好率 完好率是指统计期内企业营运车辆的完好车日与总车日的百分比。
是一种车辆技术管理指标,表示车辆的技术完好状况和维修工作水平。
(2—1)%03.87%10014821491289939%100=⨯=⨯=U U a a α(2) 工作率 工作率是指统计期内工作车日与总车日的百分比,反映企业总车日的实际利用程度,故又称工作车率或出车率。
%100%100⨯--=⨯=U U U U U U wn d d α (2—2)%53.68%10014821491015774%100=⨯=⨯=U U d d αaα%100%100⨯-=⨯=UU U U U n a aαdα平均车日行程是指统计期内,全部营运车辆平均每个工作车日内行驶的里程, 是以车日作为时间单位计算的综合性速度指标,计量单位为km 。
平均车日行程指标是一个反映营运车辆在时间和速度两方面利用程度的综合性指标。
(2—3) 式中 L ——车辆在统计期工作车日内的总行程(km );)km (53.1001015774101933313d ===d U L L(4) 里程利用率β里程利用率(β),是指统计期内车辆的重车行程与总行程的百分比,用以表示车辆总行程的有效利用程度。
计算公式为(2—4) 式中 L —统计期内车辆总行程(km ); —统计期内车辆的重车行程(km ); —统计期内车辆的空车行程(km )。
%05.57%10010193331358148315%100=⨯=⨯=L L l β(5) 吨位利用率γ是按全部营运车辆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运次,综合考察其载重能力利用程度。
可按下述公式计算:(2—5)式中 —统计期内所有营运车辆实际完成的周转量之和((t·km)或(人·km)); —重车行程载质量(吨位公里或客位公里)。
(6) 实载率ε实载率又称载质(客)量利用率,是按全部营运车辆一定时期内的总行程计算的载重能力利用指标,是指汽车实际完成的周转量占其总行程载质(客)量的百分比,用以反映总行程载质(客)量的利用程度。
实载率的计算公式如下:ddd U LL =%100%100⨯+=⨯=vl ll L L L L L βl L v L %100)()(%10000⨯∑∑=⨯∑∑=l l L q qL P PγP ∑0P ∑(2—6)%53.56%10059.15781629.89209%100'=⨯=⨯=∑∑P P ε(7)车辆运输生产率汽车运输生产率是汽车运输企业反映营运车辆运用效率的综合指标,通常用单车期产量、车吨(客)位期产量和车公里产量表示。
单车期产量是指统计期单位时间内平均每辆车完成的货物(旅客)周转量,它反映汽车单车运用的综合效率;车吨位期产量是指统计期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吨位所完成的货物周转量,它反映汽车每个吨位的综合运用指标:车公里产量是指统计期内车辆平均每行驶1km 所完成的货物周转量。
1)单车期产量指标单车期产量:按周转量和平均营运车数计算,计算公式(2—7)式中 A — 平均营运车数(辆),是指统计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营运车辆数,可按下式计算: (2—8)平均营运车数7.40603651482149===D U A则单车年产量kmt km t A P W pt.219689.7.4060892092900===∑2)车吨(客)位其产量指标车吨位期产量:按周转量平均总吨位计算,计算公式为(2—9)式中 N ——平均总吨(客)位(吨位或客位),是指统计期内平均每天在用营运车辆的总吨(客)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