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作文指导(二):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训练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练习(含答案)

审题立意“千古文章意为先。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写作第一关,是写作教学第一难。
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就会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深刻高远,文章就会平庸肤浅,难得考官青睐。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精心立意。
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即时训练1(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找出这则材料的关键句:请确立文章的立意:【思路点拨】这一试题承袭了2015年全国卷Ⅱ的比较模式——对三个风采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平行罗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并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是所谓标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这道作文试题的引导语由两句话构成。
前一句是说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后一句是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
关键句在于后者。
题干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应针对“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来谈。
题干标明“明确文体”,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但文体要鲜明。
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写作任务指令,考生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5篇在这高考即将来临的学习阶段,语文的写作需要注重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语文作文成绩。
那么,写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精选篇1)疫情好转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门,往日死气沉沉的街道逐渐变得活力四射,到处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一切显得那么和谐。
疫情期间,有很多的商场、公司、饭店等一些职业已经停业。
这导致很多的经济直接面临危机。
但更严重的不是这些大企业,因为这些大企业他们有足够的资源与时间恢复经济。
更严重的,而是那些本来就家境贫寒的贫苦人家。
这让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走在街道上,我们可以随处见一些小地摊,各色各样。
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小地摊是他们现在唯一的经济来源。
而摆地摊的一般都是中年男人或者中年妇女,因为他们要撑起自己的家,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
直到那天,我看到了她。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只是坐在一个小角落里,很少有人注意她,客观一点地说,几乎没的有人注意她。
我不经意地瞥见了她,但她只是默默的坐在那个角落里,看着人来人往的街道。
那时候,她并没有摆摊。
过了几天之后,她出现在了街道两旁,她摆起了小摊铺,还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当然我再一次又看到了她。
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独自摆摊,更没有知道她的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她的摊子上只摆着一些不知名的菜。
很明显,她家里的状况非常不乐观。
这一切都是生活所迫!当然,生活中有很多的职业,他们都在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奋斗,撑起他们的家。
甚至他们有的还会看他人的冷眼与嘲笑;上司与老板的欺压;以及社会上扑朔迷离的“黑手”。
一个又一个看似普通又不普通,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的职业,有可能是他们生活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所以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当小丑。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精选篇2)我们的友谊如城墙般坚固可靠;我们的友谊如泉水般清澈纯洁;我们的友谊如旭日般灿烂耀眼。
2015高考备考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_ 寓言类(整理精校版)

2015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_ 寓言类作文辅导0417 19192015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寓言类安徽阜阳城郊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一、材料▪1、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中心事件:乌鸦学老鹰捕羊,被牧羊人捉获。
▪事件:乌鸦模仿老鹰俯冲姿势,却因为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结果被牧羊人捕获,▪(1)、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
”▪情感倾向是批评、否定,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乌鸦之所以被捉,是因为它缺乏自知,不自量力,盲目模仿,做事没有脚踏实地。
因此,1、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脚踏实地,不能盲目效仿他人,亦步亦趋。
(2)、缺乏自知,盲目模仿,只能使自己陷于困境。
▪(3)、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4)、乌鸦: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情感倾向是肯定、欣赏。
可以得出立意:勇敢与挑战困难的心值得肯定。
▪所以本文最佳立意:既要有敢于挑战自我的决心与勇气,也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他人必须先审视自身的条件,不可邯郸学步失去自我。
●2、一阵海啸过后,沙滩上出现了许多鱼。
它们的心被无奈与痛苦充斥。
有的鱼,选择自暴自弃,一动也不动,在寂寞的等待中结束了生命;有的鱼,不停地跳跃,想回到碧蓝的大海中,但没过多久,它们就累死了;有的鱼,它们知道回去已不可能,但努力呼吸适应没有水的新环境,在呼吸中他们长出了肺,鳍也变成了四肢,于是,它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也许,陆地上的生活比海洋里的生活更美好。
2015高考作文名师辅导讲座之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立意训练

素 材 积 累
一位化学老师声称要进行一种 气味传播速度和嗅觉灵敏度的测试: 老师把瓶中有色液体倒了几滴在讲 台的棉花上,随后满脑厌恶地躲开 了。很快,学生中许多人,特别是 前排的同学说闻到了恶臭味,后来 最末一排的同学也说闻到了恶臭味, 有的学生说自己嗅觉不灵敏,什么 也没闻到。
素 材 积 累
20世纪以前,德国有100多名勇士先 后独自一人做了“驾驶单座折叠式小船 横渡大西洋”的冒险,结果惨遭失败, 葬身大西洋。然而,有一个人却创造了 奇迹,他就是当时德国的一名精神科医 生林德曼博士。他事后回忆冒险过程, 得出结论说,在大洋上孤身搏斗,最可 怕的不是体力不支和风浪的袭击,而是 自身产生的惶恐和绝望。他说,在航海 过程中,他一直在内心深处鼓励自己, 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他就是用这样的 方式维持了自己的坚毅并战胜了恐慌。 林德曼博士的自我鼓励方法,就是一种 心理暗示。
新 材 料 作 文 的 写 作 立 意 训 练
学 习 目 标
1、掌握多则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2、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3、掌握几种常见的结构技法
月 考 作 文 题
1、在中国男篮对塞黑那场决定谁入八强 的生死决战后,当大家都在盛赞姚明可比肩前 辈时,他却坦言是哈里斯教练给他们上了人生 一课,教会他们永不放弃。告诉自己低潮过去 就是高潮,心理刺激生理,潜伏的兴奋状态就 很容易激发出来。而由此产生的自信不但可以 鼓舞自己,也可以震慑对手。 2、某人喜欢新鲜空气的程度,无人能及。一 年冬天,他到一家高级旅馆住宿。那年冬天奇 冷,因而窗子都关得严严实实的,以防寒流袭 击。尽管房间里舒服无比,但他一想到新鲜的 空 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非常苦恼,辗转难 眠。到了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便捡起一只 皮鞋朝一块玻璃样的东西砸去,听到了玻璃碎 裂的声音后,他才安然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 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墙上破碎 的镜框。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学案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学案第一部分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此种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
一、读材料。
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
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1.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
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例1:“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
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
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
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
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分析】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
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
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
2.材料属正反对比型。
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例2:“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
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3.材料是正面列举型。
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例3:“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学习亦然。
”【分析】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4.材料是反面列举型。
例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分析】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共四则,附练习及范文分析)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共四则,附练习及范文分析)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禅师说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何须我度?”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禅师说道:“我在雨中,你也在雨中。
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中的“信徒”弱点在于对他人的过度依赖,而“禅师”给他的最大点悟在于“请自找伞”——自立,自强,自救。
孩子永远靠喂,是长不大的;输血只能维持一时,关键自身还要有造血功能;地震中的求生者,既需要外界的救援者,也需要通过自救(体力的和心理的)来熬过漫长的等待时间;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会“引进”,命运就永远操纵在别人手里,它必须有自身的原创力,必须有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只有付出一步一步攀登险峰的实践,才能领略那无限的风光。
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根据上面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文题解析】:本题材料属于比喻材料。
材料一共有三句话,最主要的命意在后面两句。
后两句,从关键词来看,“高山”,比喻“远大的目标”;“鞋里的沙子”,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或前进路途中存在的困难”;“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比喻“改正缺点和克服困难”。
悟出比喻义,就找到了理解材料的突破口。
“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从关联词的角度看,此句中的“不是……而是……”重在强调后者;从句意看“鞋里的一粒沙”是“使人疲倦”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此句用反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即一定要倒掉鞋里的沙砾。
2015届 审题立意

不是主 要角度
[学生作文]
点一盏信任的心灯
不要用你的皮尺去试探泰山的巍峨,因为山高不 可尺度;不要用你的瓦罐去丈量海水的深浅,因为海 水不可斗量;不要用你的阴暗去揣度英雄的磊落,因 为小人之心不可度君子之腹。 清代官员左宗棠大兴土木要为子孙留下豪华府第, 却因为不放心每天去亲自监督。老工匠对他保证房屋 质量的一席话最终让他羞愧而去。因为左宗棠意识到 自己用了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他一开始就不信任工 匠们,工匠们又怎会心甘情愿的为他工作?
如何审题立意?
一、抓对象
螃蟹、人
二、分主次
本材料中两个对象——螃蟹和人是不是同样 重要呢?通过分析,画作的标题是螃蟹,画作 的解说也只有螃蟹的语言,人在这里只是螃蟹 议论的对象,由此可见,材料的重点应该是螃 蟹,我们应着重从审视螃蟹的角度来审题立意, 那样才更切合材料思想,若单从人直着行走的 角度来写,就不够贴切了。
指的是新题型材料作文的材料具有多面 性和思考的多向性。也就即是说它的材料 除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外,还可从不同的角 度、不同的侧面去理解。
考题回顾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毫画了幅 《卖羊图》„„这时,那个农民告 诉他:“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 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 子恺叹服。
考题回顾
丰子恺————农民
第二次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文章。 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在长沙大兴土木, 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府第,他总怕工匠偷工减料, 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督工,这儿摸摸,那儿敲敲。 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说:大人,放心吧。 我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在长沙城造了不知多少府 第,从来没有倒塌过,但屋主易人却是经常的事。 左宗棠听了,不觉满面羞愧,叹息而去。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 角度立意。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高考备考高考作文第二讲——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整理精校版)

2015高考作文第二讲——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作文辅导0923 20262015高考作文第二讲——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一、学习《名师导学》234页的“材料作文审题技法”。
二、注意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与思维方法。
原则:1.整体性原则: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思维方法: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所涉及的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所涉及的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化实为虚,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5、注意情感倾向。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三、审题立意训练1、2015年大纲卷(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
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高考作文指导(二)*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及训练一、故事引入: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符合题意]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
——[有新意]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可见审题立意要准要深要新。
审题审得好。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
二、审题和立意的概念: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文章审题,力求做到不漏、不改、不误。
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考生通过所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趣等。
明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古人以“帅”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立意的重要性。
审材常见问题:⑴脱离材料随意而为;⑵朦胧感知似是而非;⑶抓一鳞而弃全鱼;⑷抓现象而弃本质。
一般所给的材料主要有:⑴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⑵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⑶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⑷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⑸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⑹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⑺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三、审题和立意:审题立意的基本要求: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思想健康;④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⑤见解新颖。
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有一定难度。
它首先要求考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材料在作文中必须引用,而由材料引发其他联想,通过分析、议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
虽然标明文体不限,实际上受材料本身所限制,还是以议论为主,不像话题作文,所给材料可引可不引,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天马行空,任你驰骋。
所以,材料作文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作文,千万大意不得。
但也有好处,就是注意到了读写结合。
对材料的审读也应该是很重要的能力,因为它直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对事物的分析不停留在其表面,而能深入事物的本质内涵。
事实上,对材料审读有偏差的同学,即便其文笔再好,作文也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容易偏激。
除了审题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外,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也要注意。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如下:(1)引述材料。
这是第一步定位。
材料字数如果比较多,可以概括性引述;材料字数比较少,可以照引不误。
(2)分析材料,概括中心内涵。
(3)联系现实,提取观点。
(4)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想到其他事情,紧扣观点,具体深入分析。
联想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可以是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等。
选例必须精当,对事情的分析,必须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你的观点。
(5)做出结论。
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一)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由于分类的标准、方法不同,命题材料的不同,我们也应从不同的角度把握材料的中心。
如果内容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我们在审题中最要注意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列举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例1: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概括出最佳观点。
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气袭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虽不很香,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
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色香兼有则带刺。
审题分析:本则材料围绕着一个内容,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列举现象;第二段以“有人说”的形式对上文进行总结概括。
综合整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第二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佳观点,即“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
(二)把握隐含信息,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材料。
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却容易疏漏。
例2: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看到远处有一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看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
”儿子听了就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
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看见父亲已经先到,他并不觉得意外,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却令他吃惊。
原来父亲明白要走成一条直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光看着脚,而是注视着前方的目标。
只要眼睛始终不离开大树,就能走成一条直线。
审题分析:在材料中“脚”、“大树”都可是隐喻。
“脚”可以是具体的第一件事,是眼前的得失……,“大树”可以看作是人生或阶段的方向、目标等。
在我们一生中,我们有时得小心注意自己的脚下,但更多时候,要知道自己往哪里去。
(三)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
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
例3:科学家罗素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1+1=?”这样一道题。
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作答。
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面写上了2,并且说:“1+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审题分析:科学家罗素的话是值得推敲的关键。
“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概括成一个正确的主张(观点)是:要能于坚持真理。
当然,如果从“高材生”们角度出发,分析一下“面面相觑”的原因,也可以得出另一观点:先入为主往往影响人的判断力。
(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挖掘本质。
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
请看下题:例4:2002年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一起“人伤熊”事件曾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和思考,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害了五只狗熊和棕熊,他说:“我觉得好奇,因为是兑在饮料里,看它能不能辨别出里面有东西。
”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五)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例5:下面两段话反映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请找出其关联点,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价值了。
审题分析:这两种人的观点是对立的,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
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例6:材料一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千米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二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三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了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把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起来思考。
是否结合材料一,自由决定。
审题分析:把材料结合起来思考,提示了材料的对比特性,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作对比分析,即求异,找出二者的对立点:言行不一,律己与律人标准不一。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正确的主张:高尚的品质绝不体现在嘴上,要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材料一中的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上学,且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小新助人为乐,靠的不是如何说,而是靠的实际行动,可作为品质高尚的典型事例。
五、审题立意练习:1、根据下面先哲的话,自选角度,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提炼观点,写出文章的详细提纲。
一位先哲说过:使我们疲惫的往往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我们要随时倒掉鞋里的每一粒沙子。
审题导引:通过审度材料,我们发现,话题“沙子”是比喻型,材料“远方的高山”比喻“远大的目标”,“鞋里的沙子”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小的缺点和前进路途中的小困难”,“随时倒掉沙子”比喻“随时改正缺点和克服困难”。
因此,题旨是:我们在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小困难和自身的小缺点,那么我们就要随时改正这些缺点和克服这些困难。
2、根据下面一则寓言,自选角度,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提炼观点,写出文章详细提纲。
蝴蝶和蜻蜓忙着游玩和捉虫子,撞到蛛网上去了。
它们挣扎了很久,被蛛网越捆越紧,再也动弹不得。
蝴蝶叹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无法看清蛛网。
”蜻蜓说:“都怪那炫目的阳光,使我无法看清蛛网。
”蜘蛛却说:“我这里的食物,都是自己送上来的。
你们也一样,因此,要怪只能怪自己。
”审题导引:这则寓言,我们不难看出关键句是蝴蝶、蜻蜓、蜘蛛的话语,而其中最关键的句子则是“要怪只能怪自己”。
由此我们可得出寓意:决定一件事结局的固然是有外因,但更主要的是内因。
由材料向现实、由蝴蝶、蜻蜓到人。
我们就可明确所给话题范围应是“主、客观因素对一个人成败的影响。
”六、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总结:作文占60分,是高考六科中独一无二的影响上线的“高分题”。
作文失误,影响高考全局,影响上线,录取。
要把作文作为高考的第七科来对待。
第一、第一构思。
阅读材料或话题时首先“冒”出来的“第一构思”,在通常情况下是为大家所普遍认知、一再提起的,也是考场上绝大多数考生在第一时间想到的。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要求考生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在写作方面就应当注意立意的新颖与深刻,有别于“众生俗论”,因此,应当注意避免“第一构思”。
第二、运用发散思维提炼观点。
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索,为自己提供多种立意,便于从中选择,确保自己的写作具有开阔的视野和高质量的立意。
——从话题的不同侧面来立意;——寻找与话题相关的人或事;——通过分析、归纳提炼观点;——通过比较、鉴别提炼观点、;第三、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写作角度。
发散思维为你的立意提供了多种选项,但动笔写作毕竟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或角度。
在众多的选项中,你应当选取最适合于你的那一个。
——新颖的,有别众生俗论能吸引读者;——正确的,立论稳妥而不会走火入魔;——可写的,能够从道理上深入阐述的;——熟悉的,平时有积累、手头有材料;——喜欢的,有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