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侧向挤压形成褶皱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受到水平的拉伸就会形成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或正断层
正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3、受到水平方向的剪切、扭为就会形成 平移断层及各种扭动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受南美和非洲大陆海 岸线形态极其相似启发,再结合在古生物、地层、 地貌和构造等方面的对应证据,提出了“大陆漂 移”假说,但由于未能阐明大动漂移的动力学机 制而未被重视;
地震,也是由于
该断层错动引起
的。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三、 地壳的垂直运动主要标志
1、沉积相(岩相)及其变化
岩相(岩性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特征的综合)在横向和纵向 上的变化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超过沉积环境的厚度
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厚度资料 可以反映地壳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如浅海的水深不超过200m,故浅海沉积 物厚度按理要少于200m,北京西山中元 古代浅海相白云岩厚度达3000-4000m, 远远超过浅海的水深,说明当时是一边 沉积,地壳一边下降。
2、将地壳的稳定区称为“地台区”,典型地台区(又 称克拉通)在经历了早期地槽活动阶段之后,再 转入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构造演化过程。地台区 具有双层结构,下部为地槽期形成的结晶基底,上 部为地台期形成地的壳运沉动与板积块构盖造的科层学规。律
五、地壳水平运动的主要证据
1、岩层受到水平侧向挤压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褶皱或逆断层
大陆漂移有那些证据?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1.大陆拼合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地壳运动学说

地壳运动学说是指地壳运动的演化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理论。
地壳是地球上表面的一层岩石,它是由地幔上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及其上的物质运动的过程。
地壳运动学说提出了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
地球内部有许多动力推动地壳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幔的运动。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下层的一层,它由熔融的岩浆构成,因此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当地幔流动时,会推动地壳进行运动。
地壳运动分为构造运动和流动运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形态发生变化的运动,例如山脉的形成、地壳的拉伸和挤压等。
流动运动是指地壳上的物质在表面运动的过程,例如海流的运动、地震的传播等。
地壳运动有规律性。
地壳运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山脉的形成是在地壳拉伸的过程中发生的;地震是在地壳挤压的过程中发生的。
地壳运动是慢的。
地壳的运动速度很慢,一般在每年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范围内。
然而,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例如山脉的形成、海岸的侵蚀和地震的发生等。
地壳运动学说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壳运动学说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我们了解地球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思路。
在地壳运动学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地壳的运动不仅与地幔的运动有关,还与地球表面的气候和气候变化有关。
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并且地震会对地壳运动产生影响。
此外,地壳运动学说也与其他科学领域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地壳运动会影响海洋的形成和变化,海洋的变化又会影响气候的变化。
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例如物种的迁移和演化。
总之,地壳运动学说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岩石运动的科学,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并与其他科学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是地球外层的固体表面,它由地壳岩石构成,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有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常见现象,通常是由地壳内部岩石层发生断裂或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造成的震源释放出的能量会引发地震波的传播,这些地震波以地震波前波、S波和表面波等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引起地面的晃动。
地震不仅仅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还是人类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
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发生在地球表面的某些特定地区。
火山是地壳内岩浆从地下喷发出来形成的山体,在火山口喷发的时候会释放出大量的熔岩、火山灰、火山气体等物质。
火山喷发不仅能够改变地貌和增加地壳的构造,还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之外,地壳运动还体现在地质构造的变化上。
地质构造是地球地壳内岩石的组织和分布状态,包括地球的板块构造、山脉的形成、地震带的分布等。
地球的地壳由多个地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相互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形成地震和地震带。
同时,地球上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山脉,这些山脉的形成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地质构造的变化不仅仅影响到地表的地貌,还对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岩石层的运动和变化,包括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地壳运动不仅是地球自身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因素之一。
了解地壳运动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壳运动详细收藏版

地壳运动折叠编辑本段运动分类折叠按照方向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地壳运动示意图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水平和垂直运动比较地壳运动运动方向岩层表现运动结果水平运动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弯曲隆起,或断裂张开巨大的皱褶山脉、裂谷、海洋垂直运动垂直于地球表面地壳抬升或下降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二者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2、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不同地点或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折叠按照速度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地壳运动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地壳运动的分类,还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表所示:地壳运动分类表序号分类依据地壳运动类型1参照物1、以黄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2、以地轴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3、以地理坐标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4、以地表物体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演化过程,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表面地理景观的形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对于地理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地震与板块运动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地壳运动现象,是地球板块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岩石层的大规模运动,主要分为构造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两种。
构造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而构造变形则是指地壳板块内部岩石的变形和位移。
地震的发生和传播是地壳板块活动的结果,它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
地震的强度和频率与板块活动的性质和速度密切相关。
例如,在板块边界处,如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较为频繁,强度也较高。
而在板块内部,如北美洲和欧亚大陆中部,地震相对较少。
二、地壳抬升与沉降地壳抬升与沉降是地壳运动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地理景观演变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主要与构造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有关。
在构造板块运动中,岩石层的挤压、伸展、剪切等力学作用导致地壳的抬升与沉降。
例如,当两个岩石板块相互挤压,板块边界处的岩石层会向上抬升,形成山脉和高原。
相反地,当岩石板块发生拉伸或剪切作用时,板块内部的岩石层会下沉,形成盆地和海洋。
此外,地质作用如岩浆侵入、火山喷发以及河流冲刷等也会引起地壳抬升和沉降。
例如,火山的喷发会在火山口周围形成火山锥体,岩浆侵入地壳下部会使地壳发生抬升;河流的冲刷作用会改变地表地质结构,导致地壳抬升和沉降。
三、地壳运动与地理灾害地壳运动是地理灾害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震、火山喷发、地面塌陷等地震灾害通常与地壳的运动有关。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常见的灾害之一,它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断裂带上,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都是巨大的。
例如,近年来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灾和中国汶川地震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质活动造成的,火山口周围由于岩浆侵入和火山气体的释放导致的地表沉降和地面塌陷,经常伴随着火山灰、火山烟尘和熔岩的喷发,对人类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赵国勇 地壳运动规律

赵国勇地壳运动规律赵国勇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家,他的开创性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地壳运动的规律。
20世纪初,赵国勇在进行大量实验和测量研究后,发现了地壳运动的规律,赢得了世界名声。
赵国勇先生最初发表过以“柔性地壳运动论”为主题的研究论文。
他认为,地壳是可以伸缩的,当地壳受到拉力时,会伸长;当地壳受到挤压时,会曲缩。
根据他的理论,地壳的运动是以变形来表现的,可以用平面几何学的方式来描述。
他还提出,地壳应该有一个支撑层,以防止地壳的拉伸和压缩。
20世纪30年代,赵国勇提出了第二个重要规律地壳变形运动有加速度。
也就是说,地壳的变形运动并非是一个稳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加速变形过程,而地壳周期性的变形又分为大体加速变形期、加速变形期和减速变形期。
后来,赵国勇提出了第三个重要规律地壳运动周期性。
他认为,地壳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周期性变换的,这个周期性变换与地球的转动轨道有关。
他用地球的参数表示弹性地壳的大小及厚度,提出了一种对地壳的变形进行描述的新方法。
他还建立了一种新的方法,以描述地壳的运动规律,他用“圆锥”来替代圆筒,以表示地壳的运动方式。
赵国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中国地质学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结果。
其后研究者又对赵先生的论文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更完善的理论来解释地壳变形的实际情况,在解释地壳运动的规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赵国勇的研究成果对现今的地质学研究仍然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地质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他的理论,以扩展其可靠性,用以更精确地解释地壳变形的实际情况。
赵国勇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家中最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人物,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地壳运动规律,从而奠定了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变形规律的重要基础。
赵先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阐述了地壳变形运动的基本特征,为我们了解地球变形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极大地促进了对地壳的研究,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的重要贡献。
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变形。
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地球表面岩石层的运动和改变。
地球的地壳由若干块状构造板块组成,它们以极慢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和变形,形成了我们所知的地球地貌和地理构造。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因板块漂移、地山脉的抬升和地壳的沉降等因素而发生的变动和变形。
这些运动通常发生在边界地区,如板块交界处,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表现,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引起的。
当地壳内的断层面突然滑动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不仅对地质构造产生影响,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害。
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地貌、地理构造和地震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地貌特征,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地质构造。
同时,地壳运动也是地球演化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地球表面不断变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地球面貌。
研究地球的地壳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上的地质现象。
通过监测地震活动、研究板块漂移和地山脉的形成,科学家们能够预测地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揭示地球演化的历史,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地球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地球表面岩石层变动和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和地理构造,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种形式。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变形,是地球地质学中的重要现象。
这种运动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种形式,它们在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构造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涉及到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抬升和沉降。
这种运动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地区,其中最著名的现象是板块漂移。
根据地球板块漂移理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以极慢的速度相对移动,造成了地球上的地理构造和地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选 A。(3)图中①是岩浆活动, ②是外力作用,③是变质作用,④是重熔再生作用。大洋 中脊是大洋地壳的生长点,是因岩浆活动而形成的。③是 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三角洲的形成与外力作用(风 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有关。选 A。
答案:(1)A (2)A (3)A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貌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 “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 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 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 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三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转化关系,反映岩石圈的 物质循环过程,揭示了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影响 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1.地质构造判读方法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形态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
岩层新 中心岩层较 中心岩层较 裂并沿断裂
判 老关系 老,两翼较 新,两翼较 面有明显的
断
新
老
相对位移
方 法
图示
构造 地貌
常规地 貌
侵蚀后 地貌
常形成 山岭
背斜顶 部受张 力,常 被侵蚀 成谷地
常形成 谷地或 盆地
向斜槽 部岩性 坚硬不 易被侵 蚀,常 形成山 岭
地壳运动规律
[最新考纲] 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 外力因素。
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 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 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①
答案:(1)B (2)B (3)B
[押题 2]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②为外力作用), 完成(1)~(3)题。
(1)我国首次在陆地发现的“可燃冰”赋存于细砂 岩、泥岩中,这表明陆地“可燃冰”最可能形成于如图 中的( )
A.a 类岩石 B.b 类岩石 C.c 类物质 D.d 类岩石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可能在 a 类岩石中找到化石 B.具有层理构造的是 b 类岩石 C.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 c 类物质有关 D.大理岩属于 d 类岩石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洋中脊与①活动有关 B.火山喷发与②有关 C.③属于外力作用 D.三角洲的形成与④有关
天然拱形,符合力学 原理,结构稳定且不 易储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断层
地下水储藏区, 常有“自流井” 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承受静水压力
泉水、湖泊分 布地;河谷发 育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 出露;岩石破碎易被 侵蚀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 岩石不稳定,容易诱
桥梁、水库等 发断层活动,破坏工
解析:(1)图中 a 为沉积岩,b 为变质岩,c 为岩浆, d 为岩浆岩。“可燃冰”赋存于细砂岩、泥岩中,应形成 于沉积环境。选 A。(2)沉积岩是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 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其 主要特征是:层理构造显著,并有可能含有化石。大理岩 属于变质岩。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的典型地貌,
岩浆
岩浆岩、变质岩 ② 和已生成的沉积
岩
岩浆岩、沉积岩 ③ 和已生成的变质
岩
④
各类岩石
地质作用
生成物 质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外力作用(风化、 侵蚀、搬运、沉 沉积岩 积、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温度、 压力)
变质岩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的判读技巧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 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的回避处
程;水库水易渗漏
3.地质构造剖面图判读方法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 型的判断和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意义,试题多 以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载体。在判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时, 一般遵循以下思路:
(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 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喜马拉雅 马里亚纳海沟、
东非大裂谷、
举例
山脉、青藏 亚洲东部岛弧、
红海、大西洋
高原
美洲西岸山脉
生长边界 边界类型
消亡边界
图示
[命题方向] 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为背 景,结合工程建设、能源问题等,考查岩石的类型及相互 转化。
[押题 1] 图甲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Ⅲ为变 质岩;在图乙、图丙中,A 为石灰岩,C 为页岩,B、D 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 A、C 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 新岩石。据此回答(1)~(3)题。
断层处形成裂 谷,如东非大 裂谷。上升岩 块成为块状山 地,如华山、 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常 形成谷地,如 渭河平原、汾 河谷地
2.主要地质构造的应用
构造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 埋藏区
背斜 隧道的良好选 址
顶部地带适宜 建采石场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 油构造”,最上为天 然气,中为石油,下 为水
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
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
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形成裂 谷 或海洋
相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 大洋板块相 互挤压碰撞 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 脉和巨大高 原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解析:(1)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Ⅰ、Ⅱ、Ⅲ 代表的岩石分别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①②③④代 表的地质作用分别为岩浆活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A 为石灰岩,C 为页岩,都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选 B。
(2)岩浆活动可能会导致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变 质作用,形成大理岩。选 B。(3)砾岩、页岩属于沉积岩,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选 B。
(1)形成 A、C 两种岩石的地质作用为图甲中的( ) A.①作用 B.②作用 C.③作用 D.④作用
(2)图乙中 B 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 ) ①风化作用强 ②石灰岩分布 ③岩浆活动 ④侵 蚀作用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会形成(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砾岩 D.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