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观点
由小蚕引发的生命教育思考

由小蚕引发的生命教育思考作者:崔玉文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第04期[关键词] 生命教育;珍惜生命;价值一位朋友用去年留下的蚕子孵化出不少小蚕,因为一下子养不了那么多,送给了我。
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孩子们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起责任感与爱心,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的学生。
他们听说后,主动跟我提出要照顾小蚕。
我告诉他们,先回家看看住家附近有无桑树,毕竟要先解决小蚕的食物问题。
第二天,十几个学生带来了小盒子和桑叶,兴奋地到我办公室领养小蚕。
我接过他们的小盒子,给他们建议如何给蚕宝宝布置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小家。
看到有些所谓的“桑叶”,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因为有些叶子一看就跟桑叶差别很大,根本不是桑树的叶子。
城市里的孩子对植物并不是特别了解,但孩子喜欢小动物的天性使得他们以为给蚕宝宝找到了可口的食物,殊不知蚕对食物很挑剔,如果不是桑叶,宁可饿死也不会吃。
我给学生们展示了真正的桑叶,又用图片让他们知道桑树的样子,以免再次采错。
第三天,孩子们的热情更加高涨,已经有一些同学说从离家并不近的地方找到了桑树,采到了桑叶。
我被他们的积极性感动了,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好好陪伴孩子们完成饲养小蚕的任务。
我把一条条蚕宝宝小心翼翼地放进他们铺着桑叶的小盒子里。
孩子们的眼光热切地注视着一条条小生命,似乎在它们身上寄托了无限的期望。
紧接着,我把自己以往照顾蚕宝宝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准备饲养小蚕的十来个孩子,鼓励他们完成任务,有所收获。
第四天,一个孩子告诉我有小蚕莫名其妙地死去了,孩子无助地看着我,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我一边安慰他,一边帮他分析原因,希望他把教训告诉其他同学。
照顾小蚕需要格外细心,比如要采集新鲜嫩绿的小桑叶,必要时切成细丝,小蚕才能正常进食。
令我欣慰的是,大多数孩子照顾的小蚕在顽强地长大着。
一天,一个孩子哭着对我说:蚕宝宝已经长大不少,都开始蜕皮了,吃着同一棵桑树上的叶子,竟然口吐绿水,一条条死去了。
养蚕的生命感悟

养蚕的生命感悟以下是两篇关于“养蚕的生命感悟”的范文:范文1(700字):养蚕的生命感悟养蚕是一项古老而有趣的活动,它不仅能够提供宝贵的生产经验,还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生命感悟。
在养蚕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同时也能够领悟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在养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的破茧成蝶和生命循环。
每一只蚕宝宝都要经历破茧的痛苦和艰辛,才能够化身成美丽的蝴蝶。
而当蚕宝宝们不再进食,并停止呼吸时,它们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这种生命的循环让人感到一种深刻的哲思,让人们懂得珍惜生命,并在生命的有限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情。
养蚕也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蚕宝宝们从破壳到结茧,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生长期,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才能够最终破茧成蝶。
而当蚕宝宝们开始结茧时,它们会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小的茧中,不吃不喝,不断吐丝,直到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密不透风的茧中。
这种坚韧和顽强的精神,正是人们所需要学习的。
同时,养蚕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蚕宝宝们的生命非常短暂,只有短短的几周时间,而当它们结束生命时,也带给人们无尽的伤感和思考。
这种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让人们懂得珍惜眼前的时光,并努力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养蚕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它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生命的感悟,还能够培养人们的耐心和细心。
在养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照顾蚕宝宝,包括给它们喂食、清洁和换桑叶等等。
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需要耐心和细心,才能够做好。
通过养蚕,人们也能够体会到农业生产的不易和辛苦,更加珍惜粮食和生活的来之不易。
总的来说,养蚕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生命的感悟,还能够培养人们的耐心和细心。
在养蚕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同时也能够领悟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这种生命的感悟,将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范文2(1700字):养蚕的生命感悟去年春天,一位朋友送给我一袋蚕卵。
养蚕给予我们生命的启迪

养蚕给予我们生命的启迪1.活动背景为什么需要跟孩子谈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目标在于让儿童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生命教育在于协助儿童成为一个有“知性”与“人性”的人,“知性”是指有知识,“人性”是指珍视自我、体恤他人。
而其核心,就是要帮助儿童珍惜、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
历年来,因为对生命安全意识缺失,主动或者被动失去生命的惨痛事件时有发生。
保护个人生命安全,珍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再次被提上教育者的日程。
从教育者的角度,如何把生命具象化,在课程中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呢?二、活动实施从养蚕亲身实践活动到关注生命本身,生命教育可以这样做:历时2个月,我带领孩子们正式开启以养蚕为主线的学习活动,以珍爱生命—生命价值—生命选择作为学习脉络,并联合语文、科学、信息技术、美术、心理五大学科教学的老师们共同开展活动。
通过以“如何帮助蚕宝宝更好地长大”为驱动性问题,从研究蚕生命历程到思考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从陪伴蚕完成生命历程到关注自己生命本身,建立科学概念,习得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科学辩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产生对自然与人文关怀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一)蚕宝宝如何长大“老师,为什么蚕宝宝长大只吃桑叶?”“它是怎么长大的?”孩子们对蚕的生命现象充满了好奇。
科学课上,我引导孩子们从一粒小小的蚕卵为起点,开始了观察、记录、讨论、思考、陪伴之旅。
蚕结茧了,化茧成蝶了、又产卵了。
生命开启了循环,孩子们也在这一历程中体验了生命的神奇,他们获取了蚕龄科普知识,学会了科学观察、合作学习、规范记录等学习方法。
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蚕生命中结茧那一刻,我引导孩子们一起为自己亲手孵化的蚕制作标本,大家小心翼翼,用行动感受到生命化瞬间为永恒的魅力。
从养蚕衍生到对生命教育的思考

从养蚕衍生到对生命教育的思考作者:汤永海来源:《教师·上》2012年第05期引发思考的案例:在经历了与学生一起养蚕的行动后,动物的生命周期最后一课《蚕宝宝变了新模样》也进入教学。
我取出一盒蚕茧让学生观察,并指出:“今天我们要破开蚕茧来观察里面的蛹”,故意将“破开”两个字说得很响。
学生刚习惯性地说“好”,马上又诧异地发出惊叹——啊!这声音里分明表示了学生的难以想象的意思,怎么可以将这么好、这么辛苦养出来的蚕茧破开呢?学生纷纷举手表示了抗议……在学生的惊叫和惊叹声中,我妥协于孩子们的各种方法,蚕蛹的观察实验顺利完成。
下课了,学生虽然不停地向我讨要蚕茧,但13个被剪开的蚕茧都被学生用粘胶纸封好后如数回到我的手中,静静地躺在盒子里。
一堂科学课换来学生的爱心,真好!学生的这种对蚕的呵护和珍爱,来源于一起养蚕的过程中建立的对小动物的喜爱,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从科学学科和生活实际这些现象中折射出的问题,足以引起我们对生命态度的思考,对生命教育的思考。
事实上,这早就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珍爱生命”。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也明确提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这与自然常识教育相比,在对待大自然生命世界的态度、意识上的要求更高了,目标也更明确了。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忽视学生生命教育的现象,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共同商讨在科学教育上采取有效的策略,以科学课堂中所遇到的相关的珍爱生命的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珍爱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一、适合开展珍爱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为我们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教科版“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当然适合开展生命教育。
幼儿园大班生命教育:蚕的成长与环保启示

幼儿园大班生命教育:蚕的成长与环保启示幼儿园大班生命教育:蚕的成长与环保启示一、引言在幼儿园大班的生命教育中,蚕的生长过程是一个极具教育意义的主题。
通过观察蚕的成长过程,孩子们可以学习到生命的奇迹和环保的重要性,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责任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蚕的生长过程1. 孵化:蚕的生命故事从一个小卵开始,孩子们可以观察卵的孵化过程,并了解到蛹的形成和蛹化的奇迹。
2. 食用桑叶:蚕是以桑叶为食的昆虫,孩子们可以通过喂养蚕的过程,了解到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相互关系。
3. 蛹化:蚕在成长过程中会蜕皮多次,最后形成蛹,孩子们可以观察到蛹化的过程,感受到生命的蜕变和成长的奇迹。
4. 化蛹为蝶:蚕经过一段时间的蛹化,在茧中化为蛹,最后蜕变成蛾,孩子们可以了解到蛾的重要性和生命周期。
三、环保的启示1. 蚕的食物:蚕以桑叶为食,这给孩子们带来了环保意识,他们可以通过关注蚕的食物来源,了解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蚕丝的利用:蚕丝是一种珍贵的天然纤维,它可以用来制作丝绸和其他纺织品,孩子们可以通过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体会到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3. 生命的奇迹:蚕的生长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它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生命,关注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对于生命教育和环保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蚕的成长过程不仅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教育主题。
通过观察蚕的成长,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环保的重要性,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责任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五、总结与回顾在幼儿园大班生命教育中,蚕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主题。
通过观察蚕的成长,孩子们能够学习到生命的奇迹和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我们应该重视幼儿园大班的生命教育,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蚕的成长,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环保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蚕的生命为话题的作文五篇

以蚕的生命为话题的作文五篇篇一:蚕—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蚕的一生是短暂,粗粗一算,也就一两个月。
然而,就是这一两个月,实现了它的使命,更做出了它的价值。
我喜欢蚕的安静。
它既不像母鸡一样做出了一点成绩就大呼小叫,又不像蝉一样只知道叫。
它就像任劳任怨的勤劳农民。
它身价低廉,比不上能说会道的鹦鹉,比不上那绿油油的蟋蟀,更比不上那温顺的金鱼……从周朝开始,*的丝绸之路便闻名中外。
遥远的沙漠中,便由此多出了一队队商队,世界便由此知道了*。
有了蚕,便有了丝,便成了绸缎;有了绸缎,华贵的服装便生产出来。
于是,衣不遮体的土著部落式的生活方式得以终结。
才造就了我国五千年的辉煌。
蚕的一生是快乐的吗?它好像没有体验到人活的乐趣呀!是呀!它一生都在完成着使命,给人留下丝,自己归于泥土,留下后代重蹈自己的宿命。
这似乎是命运,是命中注定。
但是它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它从来都好好的活,无忧无虑地吃。
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的蚕绝食而死的。
因为它们知道,生活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无奈。
但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精*,活出乐趣,却是要思考的。
当生命步入倒计时,怎么过,是在有悲伤中度过,还是要吃好喝好,玩够了,让人生不留遗憾,再安然离世好呢?这就是蚕的人生观:要过好每一天,即使生命已步入倒计时,也要每天过的充实,要为世界留下各样的知识或精神宝藏,推动社会进步。
如何来对待人生?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关键要看你自己。
人生把握在自己的手上,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人能左右你的思想。
但是,虽然这样说,只要没有怨言,正直勇敢地度过一生,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老回想起来,也会说一句:“我的一生真值得!”即使有时会遭人批判,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也总有光辉的一天!当你感到迷茫时,看一看蚕吧,相信你会有一些新想法,这些新想法会擦亮你的眼睛,让你走得平坦……篇二:蚕的一生这学期我们科学课要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何老师要求我们去养蚕,奶奶就从乡下去要来一些。
对蚕赞美的文章

对蚕赞美的文章蚕是一种很普通很普通的动物,但是蚕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的。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对蚕赞美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对蚕赞美的文章篇一:我赞美蚕的精神我赞美蚕的精神,是因为它知道:生命必须执著、成长必须勤奋;我赞美蚕的智慧,是因为它知道:自满必须吐净、自束方能新生;我赞美蚕的慧根,是因为它知道:只有化蝶成仙,方能延续幸福一生。
我赞美蚕的精神,因为它知道:最大的敌手不是别人正是自身,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我,才能实现升华与飞腾。
要铭记蚕的精神,成长必须像蚕食一样努力勤奋,成才必须像作茧一样自律完整,成就必须像化蝶一样超越自我束缚,最终必将实现价值大功告成。
对蚕赞美的文章篇二:赞美蚕我曾经养过蚕,在春末夏初时,蚕开始结茧。
茧中的蚕过数天后变成蛾,交配,产卵,然后死去。
蚕的一生是短暂的,在我看完它的一生后,我总觉得它是我身边的一种人的缩影。
上了三年级,我才发现:蚕,原来是老师的缩影。
蚕吐出的丝制成了丝绸,远销海外。
老师教导了我们,教我们知识,让我们在毕业的那一刻,奔向社会,奔向世界,成为栋梁。
流光溢彩,受到好评的是丝绸,而不是蚕;做出成绩,受到敬重的是我们,而不是老师。
春蚕默默地在背后支起了丝绸产业;老师默默地在背后支起了国家栋梁。
老师呵,您默默无闻,您无私奉献。
您带走了贫困,留下了繁华,你带走了无知,留下了渊博。
是您,奉献了自已的知识,是您,奉献了自已的青春,您把自已奉献给了真理……啊,您奉献得太多太多,收回得少之又少。
是您教我们做人,是您教我们知识,也是您教我们真理。
你说老师是蜡烛,老师是园丁,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建筑师。
可我说呵,老师是春蚕。
他们默默无闻,不求回报。
在我们闪光是,他们用欣赏的目光看着我们,在我们黯淡时,他们也用欣赏的目光看着我们。
在老师的心中,不管你是耀眼还是黯淡,你都是星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是无私的,他们配得到一切赞美的词。
对蚕赞美的文章篇三:蚕的精神我赞美蚕,蚕的丝曾让古代中国闻名于世。
有关桑蚕的美篇

桑蚕:生命奇迹中的美好创造者桑蚕,一个小小的昆虫,却是一位生命奇迹中的美好创造者。
它
们是人类饮食、服装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在其灵活多变的生命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生物进化中奇妙
的力量,还可以从中领略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智慧。
桑蚕的生命史包括了四个明确的发展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它们用四十天的时间从小小的卵孵化成一条约二十厘米长的幼虫。
在
接下来的二十天里,它们必须不停地吃桑叶、排泄和蜕皮。
而在第三
个阶段,它们会在蚕茧内变成蛹,再次经历了数日蜕皮和紧缩发胶囊
变成无法张开的蛹。
在最后一个阶段,成虫会自蚕茧中破壳而出,展
开自己的翅膀,交配后死亡。
桑蚕的这个生命过程之所以备受人类赞赏,除了产生的蚕丝能为
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外,更是因为它们在生命过程中所具备
的无限力量:越过卵剖流的细胞壁、从蜕皮中突破、组织再生、新陈
代谢的转化,都是人类进化的生物科技和医学研究里宝贵的案例。
同时,桑蚕的养殖和蚕茧的利用,也是中国古老农业文化中极为重要的
一环,代表了中国人民朴素而乐观的精神态度。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自然科学家研究了无数生物的生命谱系和
生态机制,发现了新的生物种类和生态法则,而桑蚕也是其中一个光
彩夺目的存在。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可以从桑蚕的生命过程中,领略
到自然界的神秘、人类的固执和生命的奇迹,让我们更加感激生命、珍爱生命、爱护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观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蚕的一生是短暂,粗粗一算,也就一两个月。
然而,就是这一两个月,实现了它的使命,更做出了它的价值。
我喜欢蚕的安静。
它既不像母鸡一样做出了一点成绩就大呼小叫,又不像蝉一样只知道叫。
它就像任劳任怨的勤劳农民。
它身价低廉,比不上能说会道的鹦鹉,比不上那绿油油的蟋蟀,更比不上那温顺的金鱼……
从周朝开始,中国的丝绸之路便闻名中外。
遥远的沙漠中,便由此多出了一队队商队,世界便由此知道了中国。
有了蚕,便有了丝,便成了绸缎;有了绸缎,华贵的服装便生产出来。
于是,衣不遮体的土著部落式的生活方式得以终结。
才造就了我国五千年的辉煌。
蚕的一生是快乐的吗?它好像没有体验到人活的乐趣呀!是呀!它一生都在完成着使命,给人留下丝,自己归于泥土,留下后代重蹈自己的宿命。
这似乎是命运,是命中注定。
但是它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它从来都好好的活,无忧无虑地吃。
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的蚕绝食而死的。
因为它们知道,生活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无奈。
但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精彩,活出乐趣,却是要思考的。
当生命步入倒计时,怎么过,是在有悲伤中度过,还是要吃好喝好,玩够了,让人生不留遗憾,再安然离世好呢?这就是蚕的人生观:要过好每一天,即使生命已步入倒计时,也要每天过的充实,要为世界留下各样的知
识或精神宝藏,推动社会进步。
如何来对待人生?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关键要看你自己。
人生把握在自己的手上,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人能左右你的思想。
但是,虽然这样说,只要没有怨言,正直勇敢地度过一生,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老回想起来,也会说一句:“我的一生真值得!”即使有时会遭人批判,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也总有光辉的一天!
当你感到迷茫时,看一看蚕吧,相信你会有一些新想法,这些新想法会擦亮你的眼睛,让你走得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