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科学总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总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总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是初中阶段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本文将对其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生物学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

3.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包括皮肤、肌肉、骨骼、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

4.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中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等。

二、化学1.元素:元素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2.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指物质之间产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腐蚀、燃烧、爆炸等。

3.物质与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密切相关的,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4.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能导电的物质,非电解质是指不能导电的物质。

三、物理1.力学: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斜面、滑块等。

2.电学:电学包括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

3.光学:光学包括折射、反射、凸透镜、凹透镜等。

4.热学:热学包括热传导、热辐射、热膨胀等。

四、地学1.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

2.地震和火山: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貌有很大影响。

3.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可以通过观察天气现象、测量气象参数来预测。

4.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必需品,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地球环境保护的重点。

五、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观察和验证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科学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学习科学的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复习提纲1、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昆虫发育类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如青蛙、蝴蝶、苍蝇、蚊子、蛾、蝶、家蚕等。

蝗虫、蟋蟀、螳螂、蝼蛄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判断某个体发育是变态还是不变态,看幼体和成体和成体之间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判断是完全变态还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一般是看是否经历蛹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有较大的影响。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精囊、前列腺(产生粘液)等器官组成。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4、精子与卵会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输卵管是受精场所,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接近卵的精子有无数个,能钻入的精子有一个。

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

这是女性就怀孕了(也称妊娠)。

5、胚胎与母亲通过脐带和胎盘相联系,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它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6、胚胎被羊水包围。

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胚胎大约要在母亲体内孕育9个月,然后从母亲体内产出。

第二个月的胚胎出具人形,从此称为胎儿。

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7、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

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左右。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完整版)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如:蚕、蝶、蛾、蚊、蝇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

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1、精子和卵细胞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生物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

细胞的特点包括细胞膜的半透性、细胞器的特殊功能和细胞的自我复制等。

2.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受到光、温度、水分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从二氧化碳和水中合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4. 动物的呼吸:动物的呼吸包括皮肤呼吸和肺呼吸。

不同动物的呼吸器官也不同,例如鱼类有鳃呼吸,昆虫有气管呼吸等。

5. 植物和动物的生殖: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包括花部、授粉、受精和种子的形成;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和胎生等。

6. 遗传与变异:遗传是基因的传递,在生物繁殖过程中,基因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被遗传给子代。

变异是基因组中的不同基因在表现上的差异,是物种多样性的来源。

7. 生物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生物环境的保护包括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

物理1. 运动和力:力使物体发生变化或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

运动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和滑轮原理等。

2. 颗粒模型:颗粒模型是把物质看作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模型,颗粒之间有间隙,颗粒运动规律包括分子运动理论和布朗运动等。

3. 声音和光线: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光线是由电磁波组成的波动现象,它们有自己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4. 电和磁:电是由电荷的流动形成的现象,它有自己的电路和电磁场理论,磁是由磁性物质产生的现象,有磁场和磁感应等。

5.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内能与热能的转化和传递规律的科学,包括传热、热力学和热能转化等。

6. 能量和功率:能量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所需要的潜能,功率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的速率,它们有自己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7. 气体压强和浮力:气体压强是气体分子对容器壁面的撞击力,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没物体的撑托力,它们都有自己的压强定律和浮力定律。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物理学知识点总结1. 声音与光-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需要媒介,而光则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强弱由声音的振幅决定,而光的强弱由光的亮度决定。

-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而声音会受到物体的遮挡和反射。

2. 电流与电磁铁- 电流是电子在导体中的流动,可以产生磁场。

- 电磁铁是通过通电产生磁场,可以吸引铁、钢等磁性物质。

3. 静电与磁力- 静电是由电荷的不平衡产生的,可以产生电场。

- 磁力是由磁体或电流产生的,可以吸引或排斥其他磁性物体。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是物质性质的改变,但化学组成不变,例如溶解、融化等。

- 化学变化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化学组成发生改变,例如燃烧、酸碱反应等。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氧气、氢气等。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 酸碱与中和反应- 酸是能产生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产生氢氧离子的物质。

- 酸和碱可以通过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三、生物学知识点总结1. 细胞-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 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进行繁殖。

2. 遗传与进化- 遗传是指生物通过遗传物质(基因)传递自己的特征给后代。

- 进化是物种逐渐发生变化,适应环境而演化出新的特征。

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

- 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四、地理学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地理形态和分布。

2. 大气活动- 大气层是地球上气候活动发生的地方,包括气温、湿度、气压等因素。

- 大气活动影响着天气变化和季节的交替。

3. 物质循环与资源利用- 地球上的物质通过循环过程不断转化,例如水循环、碳循环等。

科学七年级下章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下章知识点总结

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1.力和运动:串联法则,离析法则,平衡法则,引力和重力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特性,声音的利用
3.光和光的传播:光的三要素,光的传播路径,光的反射和折射
4.光的照射: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白色光的颜色分解
5.电能的使用:电接线的规范,电能的传导和转化,电器的使用安全
6.电的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安全使用电一席电路的搭建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物质的分离和组成,物质的三个状态
3.酸和碱: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4.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成因,酸雨对环境的影响,预防酸雨的方法
5.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概念,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其他知识点总结:
1.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的步骤,测量和观察的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
2.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伦理
3.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问题的解决,科学常识的应用
综上所述,本学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的内容,涵盖了力和运动、声音的传播、光和光的传播、电能的使用、电的简单电路以及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石油和煤的利用、酸和碱、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还包括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增加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一科学下册知识点

初一科学下册知识点

初一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

它具有一些特定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科学研究。

1.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是否纯净,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金属、矿石等。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例如空气、土壤等。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特征,例如燃烧、腐蚀等。

二、能源与能量转换能源是指能够产生功、发光、发热等形式的物质或现象。

能量是物体或系统由于位置、速度、结构和温度等因素而具有的产生动力的能力。

1.常见能源常见的能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

2.能量的转换能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转化,包括能量的传递和能量的转换。

能量的传递是指能量从一物体或系统传递到另一物体或系统的过程,如热量传导、能量的辐射等。

能量的转换是指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

三、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位等。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2.生物适应性生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生理、形态或行为上的改变,有效地利用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健康与疾病健康是人体正常状态下的一种全面良好的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1.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正常,并且能够承担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活动和任务。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3.疾病预防疾病预防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知识点1一、水的三态变化二、熔化与凝固1.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

(2)熔化吸热。

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从而造成气温降低。

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③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①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②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熔点,非晶体没有。

(2)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3)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4)熔化的图像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在图象上就是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

①熔化图像②熔化吸热的应用a.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b.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c.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d.“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3.凝固(1)定义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2)凝固放热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4.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它的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没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即没有凝固点。

[举例]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5.凝固图象三、汽化与液化1.汽化的定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例如:湿衣服晾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2.汽化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夏天教室洒水会凉快,扇扇子或吹电扇凉快,高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从游泳池起来被风吹会感到冷(身上沾的水分在风吹下迅速蒸发吸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如:蚕、蝶、蛾、蚊、蝇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

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1、精子和卵细胞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7)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本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第三节:动物的生长时期1、动物的生殖方式:昆虫 鱼类两栖类 爬行类鸟类 哺乳类鲨、蝮蛇 受精方式 体内体外(水中)体内胚胎发育方式 卵生 胎生 卵胎生 幼体发育场所 体外 体内(子宫内) 体内 营养来源卵黄母体(主要来源) 卵黄①分裂生殖(代表动物:变形虫); ②出芽生殖(代表动物:水螅)。

2、胎生与哺乳对哺乳动物的繁殖的意义:为哺乳动物的幼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成活率有很大提高。

3、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

死亡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

死亡的主要标志:大脑停止活动。

4、克隆技术是无性生殖。

第四节:植物的一生1、种子的结构 胚芽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受精方式胚胎发育方式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无性生殖胎生 卵胎生卵生出芽生殖 分裂生殖(鱼、两栖)(昆虫、爬行、鸟、哺乳) (昆虫、鱼、两栖、爬行、鸟) (哺乳) (鲨、蝮蛇)(单细胞动物――变形虫、草履虫)(水螅)胚轴果皮与种皮 胚 胚根 胚乳 子叶菜豆种子 子叶 玉米种子 (双子叶) 胚芽 (单子叶) 种皮 胚轴 胚 胚根 2、植物的胚是新植物提体的幼体,它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3、根据胚中的子叶数目,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蔗) (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橘) 4、根据种子里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

(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 (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5、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

(淀粉遇碘会变蓝。

)6、种子萌发时需要充足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7、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能独立生活的主要标志是胚芽发育成茎、叶并转绿。

8、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其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9、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分为顶芽 和 侧芽。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芽轴发育成茎。

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侧芽的生长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10、顶芽发育较快,往往抑制侧芽的发育,摘除顶芽,就会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11、(P97)12、植物经过开花、传粉之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13、植物的一生经过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将会死亡。

14、植物的种族是在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中得以延续的。

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花的结构 花冠(由花瓣组成)花蕊雄蕊雌蕊花药:里面有花粉 花丝柱头 花柱子房:里面有胚珠 花托花萼(由萼片组成)一,植物有性生殖1、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传粉的方式主要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其中较普遍的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

2、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花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前者主要靠昆虫传粉,后者主要靠风力传粉。

3、被子植物受精过程:花粉柱头 花粉管 形成两个精子4、植物受精后,受精卵发育成胚,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

子房壁 果皮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 胚珠 种子 受精卵 胚 (子房内的胚珠数决定了果实内的种子数)5、为使作物的大多数雄蕊都能得到花粉,可以用人工的方法给作物传授花粉,这种方法叫做人工授粉。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觉疲劳;嗅觉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

舌感觉的过程是:小凸点→味蕾→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昆虫/风力 黏液刺激(胚珠内的)卵细胞 受精卵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

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

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外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结构功能鼓膜产生振动鼓室与咽鼓管连通听小骨骨性传导、放大振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

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

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