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第三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第三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1.海洋水是地球水最主要部分。
2.我们平常说的淡水资源是指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流水。
3.水大部分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以固态存在,空气中以气态存在。
4.水母的含水量最高。
5.水的循环图的过程:蒸发,降水,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等;水的循环包括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大循环。
6. 水体的更新周期:冰川最长,大气水最短。
7.我们平常说的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8.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9.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10.水循环的意义:是地球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大地,哺育生命。
11.电解水的过程中,两极出现气泡,液面下降,检验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氢气的方法是直接点燃,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
1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3.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 + 氧气14. 电解水的实验中,阴极产生的气体(氢气)体积:阳极产生的气体(氧气)=2:1。
15.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透明、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下呈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体积最小)16.单位提及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17.密度公式:ρ=m/V18.水的密度为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千克.读法是千克每立方米。
19.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外界条件不变的时候,同种物质密度一定。
20. 1.0x103千克/米3=1 克/米321.常见物质密度:纯水:千克/米3汞:千克/米 3 冰、石蜡:千克/米3纯铁:千克/米 3 酒精、煤油:千克/米322.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产生原因:物体之间相互挤压。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与整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揭示事物间的规律和原理。
初中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阶段。
在初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他们后续学习的基础。
本文将对初中科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2.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相互转变。
3. 物质的分离与组合:如溶解、挥发、凝固等。
4. 能量的传递与转换:如热能、电能、光能等的转换与利用。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1. 原子结构:质子、中子、电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的周期表、化合物的组成与性质。
3. 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4. 电流与化学反应:如电解、电池等。
三、生物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膜、细胞器官的功能。
2. 生物遗传与变异:如基因、染色体、遗传变异等。
3. 生命活动的调控:如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
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态系统、食物链、能量流动等。
四、地球与太阳系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
2. 地球的气候与季节:气候带、温度、降水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 地图与方位:读懂地图,了解方位的表示方法。
4. 太阳系的组成与运行:太阳、行星、卫星等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五、力与运动1. 动力学:运动的速度、加速度、质量等概念。
2.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的原理和应用。
3. 牛顿运动定律:如一、二、三定律的描述和应用。
4. 力与机械效率:力和功、机械效率的计算与应用。
六、光、声与电磁1. 光的反射与折射:如镜面反射、折射规律及应用。
2. 光的传播:如光的速度、光的波长和频率等。
3. 声音的传播:如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4. 电磁感应:如电磁感应规律、电磁感应的应用。
七、人体的健康与生活1. 营养与消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初中科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整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整理初中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涵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
物理知识点整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和分子:物质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单位。
- 元素和化合物: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形成元素和化合物。
2. 运动和力学- 运动的描述: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参数。
-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在不受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间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关系。
3. 能量和能量转化-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等是常见的能量形式。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封闭系统内总量保持不变。
-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例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化学知识点整理: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根据组成和性质是否一致,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元素和化合物:同样适用于化学,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而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更多元素组成的物质。
2. 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化合反应等。
-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中包含了反应物、生成物和配平等信息。
3. 酸碱中和和氧化还原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的是电子的转移过程,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参与。
生物知识点整理:1. 细胞和生物种类- 细胞理论: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所有生命现象都与细胞有关。
- 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个类别。
2. 遗传与进化- 遗传基因:遗传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 进化理论:进化理论认为物种会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渐改变和进化。
3.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通过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来维持其稳定性。
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及梳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及梳理科学知识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初中科学知识的掌握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还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初中科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物理学知识1. 运动和力学- 运动的概念和种类: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质点运动、圆周运动等。
- 动力学:速度、加速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等。
- 功和能:功的概念、功率、机械能的转化等。
2. 光学-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
- 成像原理和光学仪器:平面镜、球面镜、透镜等。
3. 电学- 静电学:静电的产生、静电场、电场力等。
-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电阻、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等。
- 电能和电功:电能的概念、电功率、电能的损耗等。
4. 热学- 温度与热量:温度的测量、热量和能量的转化等。
- 物质的热性质:热膨胀、热传导、热辐射等。
二、化学知识1. 基础概念-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 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化学方程的平衡等。
2.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原子和元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
- 化合物:分子和离子、离子键和共价键等。
3. 化学反应-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条件等。
-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等。
4. 物质的变化- 溶液和溶解过程:溶解度、饱和度、溶解热等。
-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等。
三、生物学知识1. 细胞和组织-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 组织与器官:植物组织、动物组织、人体器官等。
2. 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基本规律:DNA的结构、基因的表达等。
- 进化的原理与证据: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
3. 生态系统-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群落、生态位等。
初中人教版科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人教版科学知识点整理科学是理性探索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等方式,来揭示和解释自然现象,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指导。
初中阶段的科学学习,主要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初中人教版科学教材中,涵盖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点,下面将根据教材内容,对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梳理。
1. 物理知识点整理初中物理主要包括力学、光学、声学和电学等方面的内容。
力学方面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重力和运动等内容。
学生要理解什么是力,不同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物体的运动和停止的原因。
光学方面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光的传播和折射、反射和色散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以及光的色散现象。
声学方面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等内容。
学生需要明白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如何保护听力等知识。
电学方面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电流、电压和电阻等内容。
学生应该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电路中的基本元件,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以及电阻的作用等。
2. 化学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的知识主要包括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反应和常见物质等方面的内容。
元素与化合物方面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元素的分类和常见元素的性质,化合物的组成和名称等内容。
学生需要熟悉元素周期表,了解各个元素的特点和所属类别,以及不同元素组成化合物的规律。
化学反应方面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平衡等内容。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能够编写化学方程式,以及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规律。
常见物质方面的知识点主要包括:酸、碱和盐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3. 生物知识点整理初中生物的知识主要包括生物基础知识、人体和植物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基础知识方面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分类和性状遗传等内容。
初三年级科学自学的知识点梳理

初三年级科学自学的知识点梳理在初三的科学学习旅程中,仿佛是一位耐心的探险者,背负着探索知识的使命,步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
此时,科学这位老师化身为一位智慧的向导,带领学生们穿越知识的森林,揭开各个学科的神秘面纱。
为了在这场知识的探险中走得更远、更稳固,梳理和理解初三年级科学的知识点至关重要。
初三科学学习的重点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领域,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知识体系,如同森林中的不同路径,各自有其独特的风景和挑战。
物理学,如同探索宇宙的奥秘,揭示了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初三的物理学习重点包括力学、光学、电学等基本概念。
力学部分主要探讨了力的种类及其效果,如重力、摩擦力和弹力。
了解这些力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就像掌握了物理世界的基本规则,帮助学生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比如为什么车子在行驶时会有加速和减速的变化。
光学部分则关注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通过学习光的行为,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比如眼镜和显微镜。
电学部分则涉及电流、电压和电阻等概念,这些是现代科技的基础。
掌握电学知识,学生们不仅可以理解电器的基本原理,还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和故障排查。
化学学科,则像是一位神秘的炼金术士,揭示了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的规律。
初三化学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等方面。
学生们需要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个元素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化学反应结合成新的物质。
例如,了解酸碱反应的原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物质会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则是理解化学反应的关键步骤,学生们需要通过练习掌握如何正确表达和计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生物学,仿佛是一位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带领学生们探究生命的奥秘。
初三的生物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生态系统等。
学生们将深入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并探讨它们如何共同作用维持生命活动。
初中科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初中科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法和思想方式。
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和探索也逐渐深入,需要掌握一些重点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科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物理学知识点梳理:1.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
核心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作用力等。
学生需要了解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点)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基本概念。
2.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的热现象和热变化规律的学科。
重点知识点包括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等基本概念,以及热量的计算和热平衡等原理。
3.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规律的学科。
学生需要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反射定律、折射定律以及光的色散现象等基本概念。
4. 电学:电学是研究电荷和电流等电现象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电荷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等基本概念,以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化学知识点梳理:1. 元素和化合物:学生需要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并能理解化学符号表示元素和化合物。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转化的过程。
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基本概念。
3. 酸碱中和反应:学生需要理解酸和碱的概念,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重点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和酸碱溶液的浓度等。
4. 金属和非金属:学生需要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特性和性质,并能以此来解释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反应。
生物学知识点梳理:1. 细胞: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学生需要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等。
2. 遗传和进化:学生需要理解遗传和基因的概念,以及遗传与进化的关系。
3. 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学生需要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叶片的功能、根茎的特点等。
4. 生态学基本概念:学生需要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如生态系统、食物链、生物圈等。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的重点知识点主要分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三个方面。
科学人教版必考知识点归纳

科学人教版必考知识点归纳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在人教版教材中,科学课程的必考知识点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归纳:1. 物理学基础:- 力学:包括力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 热学:涉及温度、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
- 电磁学:包括电场、磁场、电磁感应、麦克斯韦方程组等。
- 光学:涉及光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
2. 化学基础:- 原子结构:原子的组成、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
-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平衡、酸碱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等。
- 有机化学:碳链结构、官能团、有机反应类型等。
3. 生物学基础:- 细胞生物学:细胞的结构、功能、细胞分裂、细胞周期等。
- 遗传学:DNA的结构、基因表达、遗传规律、基因突变等。
-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 进化论: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自然选择等。
4. 地球科学:- 地质学:岩石的分类、地壳的运动、板块构造等。
- 气象学:大气的组成、气候类型、天气现象等。
- 海洋学:海洋的物理特性、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
5. 环境科学:-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 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
6. 实验技能:-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器材、记录数据、安全操作等。
7. 科学思维与方法:- 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推理等。
- 批判性思维:评估证据、分析论点、识别偏差等。
8.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重大科学发现、科学家的贡献等。
- 科学哲学: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建等。
科学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1.xx水是地球水最主要部分。
2.我们平常说的淡水资源是指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流水。
3.水大部分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以固态存在,空气中以气态存在。
4.水母的含水量最高。
5.水的循环图的过程:蒸发,降水,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等;水的循环包括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大循环。
6.水体的更新周期:冰川最长,大气水最短。
7.我们平常说的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8.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9.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10.水循环的意义:是地球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大地,哺育生命。
11.电解水的过程中,两极出现气泡,液面下降,检验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氢气的方法是直接点燃,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
1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3.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14.电解水的实验中,阴极产生的气体(氢气)体积:阳极产生的气体(氧气)=2:1。
15.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透明、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下呈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体积最小)16.单位提及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17.密度公式:ρ=m/V18.水的密度为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千克.读法是千克每立方米。
19.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外界条件不变的时候,同种物质密度一定。
20. 1.0x103千克/米3=1克/米321.常见物质密度:纯水:千克/米3汞:千克/米3冰、石蜡:千克/米3纯铁:千克/米3酒精、煤油:千克/米322.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产生原因:物体之间相互挤压。
特点: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表面产生凹陷。
23.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支承面上静止不动时,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24.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5.压强公式:P=密度*g*h26.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xx=1牛/米228.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它的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29.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不作要求)30.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与液体的多少和容器的形状无关。
31.称重法:F 浮=F空-F液32. F浮= G排液= ρ液gV排液。
ρ液是液体密度,V排液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4.把物体渐渐压入水中,ρ液不变,V排水增大→F浮增大,感觉浮力渐渐变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浸没)后,V排水=V物不变→F浮不变,再往下压不会感觉到更吃力。
35.把物体浸入不同液体,当V排液相同时,ρ液越大→F浮越大。
36. G物和F浮的大小决定物体的浮沉。
上浮:F浮>G物下沉:F浮<G物悬浮、漂浮:F浮= G物37.根据ρ液和ρ物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上浮:ρ物<ρ液下沉:ρ物> ρ液悬浮:ρ物=ρ液38.密度计的下端装有铅丸或水银;密度计上所标的数值下大上小,刻度不均匀。
39.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浅.40.轮船由江河驶入海里:重力不变,浮力不变,由于液体的密度增大,使得轮船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少,船将上浮一些.41.潜水艇在水面下无论沉、浮,受到的浮力不变,只有压强变化。
靠改变自身重力(向水舱充水或排水)来实现沉浮.4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混合物。
43.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44.判断溶质和溶剂:(一般前质后剂)a溶质可以是三态(固液气)b固、气+液时,固、气是溶质,液是溶剂.c液+液,量多的是溶剂,量少是溶质d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都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45.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所得到的物质(均一、稳定)。
46.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固(不溶)+液47.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液+液(不相溶)48.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本质区别是在水里颗粒的大小不同。
49.溶液:清凉饮料、糖水、酱油、醋、白酒等;悬浊液:血液、“服用摇匀”的药液、“钡餐”等;乳浊液:牛奶、肥皂水等。
50.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5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最大区别是:在该条件下能否继续溶解溶质。
5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5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4.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
含义是在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蔗糖。
在20℃时,100g水中溶解蔗糖,溶液达到饱和。
55.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1)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2)温度(外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钠等,表现为曲线陡直;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大,如氯化钠表现为曲线平缓;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57.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58.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59.固体分为晶体(食盐、明矾、水晶、金属等,形状规则,固定熔点。
)和非晶体(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60.晶体的形成: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饱和溶液61.可利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
与该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62.我国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配上不均匀,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短缺,且降水年际变化很大。
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63.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农业废水中含有化肥、农药。
64.污水处理的方法: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
65.过滤法要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轻轻斜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边;盛过滤食盐水的烧杯轻靠在玻璃棒上引流。
66.蒸馏水里不再含有杂质。
只含有水一种物质,这种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67.精制粗盐过程:溶解、过滤、蒸发.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1.地球周围空气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天气现象的发生地高空飞行;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流星在中间层被燃尽又称电离层,气体电离、反射无线电波、产生北极光,通信卫星在外层绕地球转动。
2.分层的主要依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3.整个大气层温度变化范围约在-84℃~2500℃4.对流层的特点:是大气的底层;两极厚度约8千米,赤道约17-18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热量来自地面);强烈的对流运动(最显著)。
5.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6.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降水)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7.天气的主要要素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8.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表示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9.竖放:普通温度计(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平放: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10.百叶箱:白色、米高、箱门朝北。
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
11.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12.大气压强(大气压):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13.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14.大气压测量工作——气压计(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15.大气压跟大气密度直接相关。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16. 1标准大气压=76厘米汞柱=×105帕17.在流动的气体中,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气体流速越小,压强越大.18.液体的压强也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
19.大气压的数值通常是不断变化的。
冬天、早晨、晴天一般高压;夏天、中午、阴雨天一般低压。
20.高压区中心空气从下往上,中心向四周。
晴朗干燥低压区中心空气从上往下,四周向中心。
阴雨天气21.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升高。
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
22.气候: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3.纬度低的地方气温高,纬度高的地方气温低24.在对流层,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25.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26.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符号:C)。
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
27.水的比热为×103焦/(千克·℃)。
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热量×103xx。
28.季风:在不同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
我国的季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为盛行偏南风。
29. Q=Cm△t即:热量=比热X质量X温度差。
30.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31.热岛现象。
特点:气温高、湿度低、雾增多。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首先研究了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
确定胚芽的生长与弯曲确实与其尖端有关。
年,温特证明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够控制胚芽的生长。
(注意:xx只是推想)3.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分离出这种物质叫生长素(化学成分叫吲哚乙酸)。
4.胚芽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
正常光照射下,生长素均匀分布。
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转向背光侧,即背光侧生长素较多。
5.生长素的作用(1)能促进植物的生长(2)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3)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缺点:浓度过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
应用:防治杂草6.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葡萄糖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糖类物质。
正常人体内的血糖含量基本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