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一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8. 物体体积的测量测量方法使用的工具单位固体体积规则体积=底面积*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刻度尺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不规则间接测量法(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水)量筒或量杯(细棉线、金属环)液体体积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量筒或量杯升(L )、毫升(m L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测量内容仪器国际单位常用单位长度刻度尺米(m )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 9纳米体积刻度尺量筒立方米(m 3)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质量天平千克(kg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时间钟、表秒(s )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温度温度计开尔文( K )摄氏度(℃)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纪(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与生活一、物质的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质有很多种。

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类为以下几类:1.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无法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其他物质。

例如,铁、氧气等都是元素。

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分离。

例如,空气、果汁等都是混合物。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的纯净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例如,水、二氧化碳等都是化合物。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各种各样的性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质性质:1. 颜色:物质的颜色是物质在光的照射下所发射或反射出来的光的颜色。

2. 硬度:物质的硬度指物质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

3. 密度:物质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4. 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是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的温度,沸点是物质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三、能量与能量转化能量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改变形态或产生热的能力。

能源是产生能量的源头,包括化石能源、水能、太阳能等。

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有:1. 动能转化:物体在运动中具有的能量,例如一个滑动的球具有动能,当球停下来时,动能转化为热能。

2. 热能转化:物体的分子运动产生的能量,例如热水可以加热物体。

3. 光能转化:光可以转化为电能,例如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4. 电能转化: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电能可以驱动电动机产生机械能。

四、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和能量无处不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 水的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可以存在于三种状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可以通过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流等过程实现循环。

2. 食物链: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联系的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被食草动物食用后,再通过食肉动物等其他生物得到能量转化。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状态的改变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3.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性质,这些性质可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二、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其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2.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是由一些类似细胞形成的,具有相似生物功能的细胞组合而成的。

器官是一组组织的结合,具有特定的功能。

三、能源与能转化1. 能量的转化与能源能源是使物体做功的物理量,包括热能、化学能、动能等。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2. 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机械能的转化是在物体运动或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

四、科学探究1. 科学实验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2.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医疗、交通、通讯等各个领域。

五、地球与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2. 季节的变化季节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不同季节地球的日照和太阳高度角有所不同。

以上是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很抱歉,我似乎重复了之前的内容。

以下是更多的扩展内容。

能源与能转化在能源与能转化这一知识点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的能源形式及其转化过程。

能源是指可以执行工作的物理量,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形式中,包括化学能、动能、电能、热能等。

在现代社会,我们利用各种能源来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的能量。

然而,能源的使用和转化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对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一、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直线传播是光的一大特点。

2.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光速在真空中是300,000千米/秒。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发生改变方向而返回的现象。

2.光线从光源射向物体表面称为入射光线,从物体表面射出的光线称为反射光线。

3.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物体表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5.入射光线越斜,反射光线越斜;入射光线越正,反射光线越正。

6.光线遇到镜子等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发生镜面反射;光线遇到不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发生漫反射。

三、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1.光的传播和反射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

2.利用实验装置,可以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其夹角。

3.用白纸做实验底板,可以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

4.光的传播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光的反射可以用于照明、反光衣的制作等。

四、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例:1.在光滑的镜子前插一张纸片,能够看到纸片的正面和背面的图像;删除纸片后,能够看到清晰的自己的影子。

2.拿一块玻璃纸向阳光中透视,可以看到玻璃纸上的阴影和阳光透过玻璃纸形成的光斑。

3.在室内打开一个小洞,可以看到室外的景物。

4.入射光线在空气和水之间的传播和反射,可以形成光的折射现象。

5.当太阳照射在地面上时,反射出来的光线使我们看到阳光出现在地面上的位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内容较为简单,主要围绕光的传播和反射展开,揭示了光线直线传播和光线反射的特点,通过实验和实例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一、热的测量
1、功率的计算:功率是事物每单位时间耗费的能量,可以通过计算时
间除以功率来计算。

2、温度的测量:温度应使用温度计来测量,可以根据气温的不同而有
不同的单位,比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热量的计算:热量是物质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可以使用热量计来测量,通常表示卡路里单位。

二、温度对物质影响
1、低温会使物质变凝固:当温度接近零下273.15摄氏度时,物质就会
变凝固。

2、高温会使物质变成气体:当温度接近100℃时,物质就会变成气体。

3、温度影响物质的密度:即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会降低;当温度降低时,物质的密度会升高。

三、变温对测试物影响
1、低温会使测试物变慢:测试物随着温度的下降,分子如析子、原子
等运动就会变慢,因而测试物的机械性能下降。

2、高温会使测试物变软:随着温度的上升,测试物随之变软,这主要
是由于测试物的分子和析子已经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密实的结构,导
致其橡胶、塑料等材料变软。

四、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1、温度变化会影响气候:全球气温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变化,从而影响
地球上的植物、动物的生存状况。

2、温度变化会影响水体:水体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发生变化,因此水体
也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3、温度变化会影响经济:温度变化会影响经济发展,由于气候不稳定,粮食作物和棉花等农作物产量会受到影响,这将有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浙教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浙教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浙教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初中阶段,七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许多基础知识,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一、物理1. 物理量物理量分为两类,即基本量和导出量。

其中,基本量是直接通过测量得到的物理量,比如时间、长度、质量等;而导出量则是通过基本量以及物理公式和基本规律计算出来的物理量,比如速度、加速度、功率等。

2. 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及其规律。

在这一部分内容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概念及其公式。

3. 力学力学也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的受力及其规律。

在这一部分内容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力的概念、分解合成力、力的平衡及其判断方法等内容。

二、化学1. 物质与化学反应在化学领域,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

此外,我们还需要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化学反应的条件、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等。

2.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在七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比如氧气、水、盐酸等。

三、生物1. 细胞细胞是生物学的基本单位,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也是细胞。

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我们需要了解细胞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

2. 繁殖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可以归纳为两类,即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在这一部分内容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基本概念以及区别,并且了解一些常见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方式。

3. 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路径,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以上是七年级中常见的科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给正在学习七年级科学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具体的知识点和例子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的学问.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2、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多观察、多思考、多实验,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推动社会的进步,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观察和实验的基本科学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

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借助仪器),借助仪器观察的目的是扩大观察范围。

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2、长度单位的换算:长度的主单位是米,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光年等,它们之间的换算要十分熟练。

3、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此外,还可以用手、脚等来粗测物体长度。

声纳、雷达、激光等式现代测量常用到的技术。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会认:认识所用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会测:刻度尺放正,并使刻度尺紧贴被测物体。

会看: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及被测物体垂直。

会读:读数时,读出最小刻度值及以上各位外,还要估读最小刻度值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数据应写上单位。

(问题思考:刻度尺较厚时应如何放刻度尺?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能用吗,此时读数应注意什么为题?皮尺拉的很紧或很松会影响测量结果吗?)5、体积单位及换算:体积的基本单位是立方米。

常用单位还有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液体体积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单位换算要熟练,写单位要注意是液体还是固体。

6、体积的测量: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

对形状不规则的小块固体,可利用量筒、水、细线进行测量。

(小块固体的单位要注意不要写成毫升)。

浮在水面的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有:针压法和沉锤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浙教版初一《科学》复习第一章科学入门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

1米=106微米=109纳米测量步骤: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物体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000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

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向平。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是:1调平。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调解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是横梁平衡。

2称量。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用天平称量时,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使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请拿轻放。

时间的单位是秒(s)1时=60分1分=60秒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观察生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成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等几个大类。

上陆,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卵生,体外受精,鳞片或甲,卵生,卵外有壳,体内受精,体温不恒定。

鸟身体表面都有羽毛,体温恒定,能够飞翔,身体成梭形,前肢化为翼,卵生,体内受精。

哺乳动物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体内受精,幼体成活率高。

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叫做种子植物。

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种子裸露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到了夏天,叶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

这些植物称为蕨类植物,没有种子,但有根、茎、叶。

苔藓植物的结构比蕨类更简单,没有根,只有柔软矮小的茎叶,不开花,也没有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

藻类植物结构更简单,比如海带,紫菜。

1590年,一位荷兰人用两块透镜制造出第一台显微镜。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

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细胞膜起到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细胞质是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壁有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液泡内的液体叫细胞液。

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是光和所用进行的场所。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即细胞学说。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

细胞核内存在染色体。

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的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

子细胞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种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单细胞动物眼点生物 分类等级人 白菜界 动物界 植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种子植物门 纲 哺乳纲 双子叶植物纲目 灵长目 白花菜目 科 人科 十字花科 属 人属 芸苔属 种 智人 白菜种 生物 非生物 对刺激有反映 对刺激没有反应 能生长 不能生长 需要营养 不需要营养 要吸氧 不吸氧 有遗传变异 没有遗传变异 排泄 不排泄 会繁殖 不繁殖单细胞植物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叫菌落。

在细菌的细胞内看不到细胞核,因此也被称为原核生物。

根据细菌形态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螺旋菌、球菌和杆菌三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有细胞核的细菌叫真菌。

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细菌和真菌,通常也称为微生物。

植物的基本组织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组织、能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等。

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肌肉组织又可分三种: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神经组织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有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成为器官。

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人体有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八大系统。

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区别是:植物能利用太阳光制造营养物质,而动物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他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作纬线。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人们把太阳表面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月球的直径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1969年7月20日,人类终于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为88个星座。

星等表示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

6等形是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太阳的亮度是-26.7星等。

冬季的星空亮星最多。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每个月的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日食西边先缺,月食东边先缺。

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

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他常常拖着长尾巴。

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

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陨星。

主要有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

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为1光年,约为94605亿千米。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3万光年。

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统称为星系。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根据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

一类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

另一类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凝固点。

液体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保持在36.2-37.2℃之间。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做扩散。

液体和固体也会发生扩散。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以作为洗涤剂。

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pH数值越低,酸性越强;pH数值越高,碱性越强。

根据物质变化后又没有别的物质产生,我们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变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汽化、升华和熔化要吸热,液化、凝华和凝固要放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