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9、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记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全文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藝,書畫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鈍丁至趙悲盦數十餘人。
流風餘均,被于來葉,言印學者,至今西泠尤盛。
同人結社,並立石勒鈍丁、悲盦諸先生像,爲景仰觀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
社地與梅嶼柏堂近,風景幽絕。
集資規畫,創於甲辰,成於癸丑。
堂舍花木,位置點綴,咸得其宜。
于是丁君輔之、王君維季、吳君石潛、葉君品三修啓立約,招攬同志,入社者日益衆。
于甲寅九月開社,份份秩秩,觴詠流連,洵雅集盛事也。
印之佩見于六國,著于秦,盛于漢。
有官印私印之別。
刓玉笵金,間以犀角象齒。
逮元時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
鈍丁諸人尤爲浙派領袖。
浙派盛行于世,社之立蓋有由來矣。
顧社雖名西泠,不以自域。
秦璽漢章與夫吉金樂石之有文字者,兼收並蓄,以資博覽考證,多多益善。
入其中如探龍藏,有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之概。
嘗觀古人之印,用以昭信,故曰印信。
上而詔令文移,下至契約箋牘,罔不重之。
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爲重。
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無印輒疑爲像。
印之與書畫固相輔而行者也。
書畫既有社,印社之設,又曷可少哉。
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源流正變,同人謬重予。
社既成,推予爲之長。
予備員,曷敢長諸君子,惟與諸君子商略山水間,得以進德修業,不僅以印人終焉,是則予之私幸耳。
甲寅夏五月二十又二日,安吉吳昌碩記並書。
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艺,书画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钝丁至赵数十馀人,流风馀韵,被于来叶,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同人结社,并立石勒钝丁、悲盦诸先生像,为景仰观摩之所,名日(西泠印社)。
社地与梅屿、柏堂近,风景幽绝。
集资规画,创于甲辰,成于癸丑。
堂舍花木,宜。
于是丁君辅之、王君维季、吴君石潜、叶君品三,修启立约,招揽同志,入社者日益众。
于甲寅九月开社,彬彬秩秩,觞咏流连,洵雅集盛事也。
印之佩,见于六国,著于秦,盛于汉,有官印、私印之别。
刓玉笵金,间以犀角象齿。
逮元时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
西泠印社历任理事名单

西泠印社历任理事名单西泠印社历任、历届社长、理事会名录1904年成立第一任(1913年)吴昌硕第二任(1927年)马衡第一届理事会(1963年)张宗祥潘天寿傅抱石王许钦文孙晓泉孙晓泉(兼)张英田诸乐三邵裴子方介堪方去疾沙孟海高式熊钱君陶唐醉石罗叔子阮性山程十发建社六十周年大会第二届理事会(1979年)沙孟海王个簃方介堪孙晓泉方去疾启功诸乐三钱君陶程十发孙晓泉(兼)王个簃方介堪方去疾许钦文孙晓泉启功沙孟海吴作人沈柔坚张英田周哲文胡铁生郭仲选唐云诸乐三钱君陶商向前曹漫之程十发谢稚柳赖少其建社七十五周年大会第三届理事会(1983年)名誉社长:赵朴初社长:沙孟海王个簃方介堪方去疾刘江启功诸乐三钱君陶程十发郭仲选赵辉君吕国璋高式熊丁茂鲁吴作人胡铁生徐邦达商承祚曹漫之郭绍虞谢稚柳丁茂鲁王个簃王伯敏方去疾方介堪马国权毛昭晰叶潞渊吕国璋朱关田朱复戡刘江启功沙孟海李明周哲文陈佩秋邹梦禅钱君陶赵辉君张尤栋高式熊唐云黄涌泉商向前郭仲选诸乐三程十发韩天衡亚明建社八十周年大会第四届理事会(1988年)名誉社长:赵朴初社长:沙孟海方去疾刘江启功胡效琦钱君陶程十发郭仲选吕国璋丁茂鲁高式熊王芳吴作人陆俨少西泠印社杨招棣胡铁生徐邦达谢稚柳丁茂鲁王伯敏方去疾马国权毛昭晰叶一苇叶潞渊吕国璋朱关田刘江启功沙孟海李明余正周哲文陈大羽陈佩秋陈振濂胡效琦钱君陶高式熊唐云黄涌泉商向前郭仲选程十发韩天衡蒋北耿熊伯齐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日)梅舒适(日)建社八十五周年大会第五届理事会(1993年)赵朴初郭仲选(常务副社长)方去疾刘江朱关田启功胡效琦钱君陶程十发韩天衡吕国璋高式熊余晖黄镇中王芳吴作人陆俨少杨招棣胡铁生徐邦达谢稚柳陆抑非高占祥万学远史济煊朱屺瞻谭建丞吴青霞丁茂鲁马国权方去疾王伯敏毛昭晰叶一苇叶潞渊刘江朱关田吕国璋启功余正吴长邺李明杨鲁庵茅大雄周哲文陈大羽陈佩秋陈振濂金鉴才赵朴初胡效琦高式熊钱君陶黄涌泉黄镇中郭仲选商向前程十发韩天衡蒋北耿熊伯齐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日)梅舒适(日)建社九十周年大会第六届理事会(1998年)赵朴初郭仲选(常务副社长)方去疾刘江朱关田启功李建国程十发韩天衡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赵朴初与第六任社长启功吕国璋高式熊王佩智黄镇中金鉴才万学远王芳史济煊杨仁恺杨招棣沈者寿吴青霞邵华泽高占祥徐邦达梁平波蒋维崧丁茂鲁马国权方去疾王伯敏毛昭晰王北岳王佩智叶一苇刘江朱关田朱妙根吕国璋孙其峰孙慰祖李建国李刚田李明启功杨鲁庵余正吴长邺吴莹茅大雄陈大羽陈佩秋陈振濂金鉴才林近邹振亚张耕源赵朴初祝遂之高式熊郭仲选黄涌泉黄镇中程十发韩天衡蒋北耿童衍方熊伯齐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日)梅舒适(日)金赝显(韩)建社九十五周年大会西泠印社第七届社长、副社长名单(2006)社长:启功副社长:郭仲选(常务)、刘江、朱关田、程十发、韩天衡、陈振濂、王玉明西泠印社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聘任名誉副社长名单名誉副社长:吕国璋高式熊小林斗庵(日本)梅舒适(日本)金膺显(韩国)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秘书长:陈振濂(兼)副秘书长:包正彦黄镇中金鉴才童衍方西泠印社各研究室主任名单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余正熊伯齐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黄镇中孙慰祖书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李刚田国画研究室主任:金鉴才孙其峰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杨鲁庵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名单(按姓氏笔划为序):丁茂鲁王玉明王北岳王伯敏王佩智毛昭晰叶一苇包正彦吕国璋朱关田朱妙根刘江孙其峰孙慰祖杨鲁庵苏士澍李明李刚田吴莹吴长邺启功张耕源陈佩秋陈振濂茅大容林近金鉴才祝遂之徐畅高式熊郭仲选郭学焕黄涌泉黄镇中韩天衡蒋北耿程十发童辰翊童衍方熊伯齐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聘请顾问名单(按姓氏笔划为序):万学远王芳叶明史济煊乔石刘枫孙家正李从军李铁映李瑞环杨仁恺杨招棣吴青霞沈鹏沈者寿迟浩田张飚张曦陈敏尔邵华泽周巍峙徐邦达梁平波蒋维崧。
西泠印社-简介

游西泠印社(一)2011-05-03 11:26:50春日午后,游西泠印社。
从北山路走,进白堤,过平湖秋月便是孤山岛,再过中山公园和楼外楼,即到印社小门。
一路游人如织,绿柳荫荫,人皆欢笑,湖面则游船略多,但近有小岛,远有雷锋古塔,再远是万重山,湖山大气开怀,又精致婉转,实乃颇多玩味,不同心境来此应有不同体验。
进印社月亮门,就是山脚下的小院。
小院看似一览无余,正中柏堂,西侧竹阁、印廊,东侧印人书廊,中央莲池,皆尽收眼底。
记起从前来过一次西泠印社,只到这个山脚小院,未上山,那时只以为这便是印社全部,有几番失望。
今日再看,又感觉此小院有所玩味。
且不详论印廊和竹阁围合的小虚体,或者竹阁与南边院墙围合的小虚体如何与中央大虚体既合又分,如何通过池中假山分隔,或虚体之间如何错动渗透,高差变化之界定,因为这些皆是一般私家园林之擅长。
唯独喜欢莲池东边这棵大树。
此树界定了上山小路和虚体池水,同时树枝略向池面偏,使得池边小路在日光之下树影斑驳,小路边散落几颗大石,三两游人坐于上歇息或评赏。
在池南边走(视点a),感到树冠遮天,又看不到北边的临池小台的地面,往南只有透过院墙小漏窗望见孤山路上的游人,连西湖都望不怎么见,再向前,一个很缓的小坡,就上了柏堂前的临池小地,此时再向南看,看这池面时,竟感觉豁然开朗。
抬头望树,由于视点改变(b),西边一大片天空已经露出来,恰巧午后的太阳处在露出的天空中照得人略张不开眼。
可能也因了此处标高高于池南的鹅软石地面,感觉气势大开。
从池东可以看出来高差只有三级矮台阶,但恐怕已经足矣。
不晓得此树为哪朝所种,传竹阁乃白居易始建于唐,柏堂由僧人建于宋,而西林印社一直到1912年才以一条小径介入这个山脚小院。
回来看图纸,看树冠并没有现在感知的这么庞大,不知是作图者疏忽还是此树在当年就并没有这么大,实在难以考究,但从现状体验来看,确实很好。
沿着东边小路继续往前,右手边印人书廊前有狭长小池,池水通过三级台阶下和莲池相通。
(完整word版)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已打印一、吴昌硕简介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
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
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
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
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
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
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
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
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
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
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
(整理)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

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2009年6月24日首播西冷印社(一)1918年,一支特殊的队伍来到杭州西湖孤山脚下的西泠印社社址。
他们在石墙上敲敲打打,很快凿出了一个石洞;随后,将一方石盒放入洞中。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从秦人的鲁壁藏书到唐人的文冢、宋人的笔冢,中国文人的诗意情怀一代一代流转,现在,这些人如此珍视地封存了这个石盒――里面究竟收纳着什么呢?这些印章属于一个叫李息的人。
李息是谁?――就是曾经文采风流的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
1918年,李叔同在西湖旁的虎跑寺出家。
出家前,他将自己常用的93枚印章赠送给西泠印社――这些印章也就成了那方石盒里的藏品。
1963年,为了防止印章受潮变质,西泠印社将大师印章悉数取出,作为文物永久收藏。
而为记取那段风雅旧事,曾经的庋藏地点还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在一块青色的太湖石背后,曾经的人物风流已经穿越了90年的光阴岁月,一直陪伴着这个名叫鸿雪径的小园林。
“鸿雪径”,得名于苏东坡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918年,西泠印社的社员们将李叔同的人生痕迹留在这里,他们是否也在告诉我们,他们留下的,不过是些大师本人并不在意的鸿爪雪痕,“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也许,只有“天心月圆”的境界才是这些人一生真正的追寻。
时光流转,青苔布满石壁,鸿雪径变成了后人登临凭吊的历史遗迹,而它所在的这一处山水园林,作为“西泠印社”社址,也已成了一方印学圣地。
西泠印社社址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包括各类建筑物23处,造像4尊,泉池4处。
2001年,这里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诸多历史文献中,也有西泠印社的社址记录。
这幅创作于1905年的《西泠印社图》就是其中之一。
100多年前,画家呈现给我们的西泠印社只有零星的几间房舍,远远小于现在的社址规模。
西泠印社章的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西泠印社章的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西泠印社章是中国著名的印章艺术组织,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西泠印社章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严谨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印章艺术的瑰宝"。
西泠印社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它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和壮大,成为了中国最负盛名的印章艺术团体之一。
西泠印社章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兼收并蓄,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西泠印社章的分类主要有篆刻、楷书和隶书三种类型。
篆刻是最早形成并广泛应用的一种印章风格,它以方正的形状和独特的笔画为主要特点,给人一种庄重、古朴的感觉。
楷书则是印章艺术的主要传承者,它以端庄、稳重的笔画和规范的布局为特点,给人一种典雅、大气的感觉。
隶书则是印章艺术的一种分支,它以流畅、舒展的笔画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主要特点,给人一种豪放、洒脱的感觉。
西泠印社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无论是雕刻的精细度还是印章的质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其次,西泠印社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印章的历史风貌,又不断融入现代艺术的元素,使其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感。
最后,西泠印社章在印章艺术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中国印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西泠印社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品质在中国印章艺术界独树一帜。
它的起源、分类和特点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对于中国印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西泠印社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印章艺术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简要介绍,可以介绍西泠印社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西冷印社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西泠印社,“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就杭州西湖而言,孤山是西湖风景区就有精华,而西泠印社则是精华中的精髓。
它不仅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园林布局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风格。
大家请看,白墙青瓦将印社围成院落,从而使这个封闭式的园林显得结构精巧、淡雅恬静。
在占地面积仅两万平方米的方寸之间,西泠印社的布局就像治印一样,疏密有致、排列有序。
西泠印社,取自“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印社最初由印学大师丁敬为代表的“西泠八家”开创浙派篆刻的先路。
到了公元1904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年,钱塘印学同人丁仁、叶为铭、王褆宰、吴隐等人在孤山买地造房,奠定了创为印社的基础。
因为印社的地址靠近孤山西北部的西泠桥,所以以地名为社名,就取名为西泠印社。
之后经过十年的发展,1913年正式定名,并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确立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
社员在第年的清明节、重阳节进行定期聚会,称为“雅集”,每隔5---10年举行一次隆重的纪念庆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去年的十一月份,我们西泠印社举行了西泠百年活诞的庆典活动。
各位团友,右侧墙上布置的是一组名家真迹拓碑,“涛声听浙东,印学话西泠”介绍了印社的发展史。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对西泠社的整体布局的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它的旁边就是碑廊,里面陈列了许多名家的著名作品。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前面的这座建筑就是“柏堂”。
据历史记载,早在南北朝的陈代,有人在这里种植了两棵柏树,北宋时,一棵枯蒌,质如金石,扣之有声,有一个各为志铨的和尚在旁边建堂,取名为柏堂。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柏堂是1876年重建的,堂中悬挂的一块白底黑字的匾额为俞越所书。
俞越又名俞曲园,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也就是西泠印社西面俞楼原来的主人。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还有章太炎都是他的弟子。
去年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西泠印社进行了全面的翻修,柏堂也安原样布置,四周的墙上是西泠印社历代社长一些情况的介绍。
西冷印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西泠印社活动基本停止。1951年,经沪、杭两地社员协商,将西泠印社房产土地等捐献政府,其园林由园管部门接收,可动文物(书画、书籍、印谱等)由省文管会保管。1957年,为推动新中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金石书画传统艺术的弘扬,浙江省委文教部和浙江省文化局,着手进行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成立了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由著名学者、书法家、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陈伯衡为副主任,诸乐三、沙孟海等四人为委员。在社址开辟了吴昌硕纪念室,并由政府拨款5000千元,在社址内设立了金石书画门市部。1959年,为贯彻中央关于体制下放的指示,浙江省文化局将西泠印社下放到杭州市,归杭州市文化局领导。同年9月,杭州市文化局成立杭州书画社,专营古今书画名家的真迹和复制品展览、收购和供应,并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西泠印社的恢复和活动提供基本经费保障。在浙江省委林乎加、李丰平书记关于要尽快恢复西泠印社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印学艺术的一再指示下,1962年12月中旬,西泠印社在杭州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社员座谈会。到会的有张宗祥、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上海书法篆刻学会主任沈尹默、江苏国画院院长傅抱石、上海国画院院长王个簃、湖北省文史馆副馆长唐醉石等全国金石书画名家及健在的印社社员三十多人。会上成立了以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为副主任的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筹委会,拟定了“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活动计划”和“西泠印社章程”(草案),举行了“赵之谦金石书画艺术”专题讨论和两次书画活动。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有关领导都出席并讲了话。1963年,印社召开6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名家和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印社社员云集杭州。除王个簃、沙孟海、马公愚、方介堪、韩登安等老社员外,新入社的都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大家,如傅抱石、马一浮、沈尹默、潘天寿、程十发、谢稚柳、唐云等。大会通过了新的《西泠印社章程》,选举产生了近20人组成的首届理事会,选举张宗祥先生为第三任社长,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等五人为副社长。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第二届历代金石书画作品展等。大会还收到了国家及文化部、全国文联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齐燕铭、沈雁冰等人的题词和贺辞。自此,西泠印社恢复了雅集活动,定期邀集理事和社员来杭,研究印学、商量社务、观赏藏品,并经常组织社员进行篆刻书画创作,举办展览,还编辑出版了有关的金石书画出版物。西泠印社于1979年、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分别召开了建社75、80、85、90、95周年纪念活动。先后又有赵朴初、吴作人、启功、叶浅予、李苦禅、罗福颐、朱屺瞻、陈巨来、黄胄、亚明、陈大羽、宋文治、徐邦达、吴青霞、杨仁恺等一批金石书画名家和鉴定家等入社。在1979年建社75周年大会上,书坛巨匠沙孟海当选为第四任社长,赵朴初为名誉社长,王个簃、启功、程十发等八人为副社长。1993年建社90周年大会,著名学者、书法家、佛教活动家、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当选为第五任社长,启功、方去疾、程十发、郭仲选等九人为副社长。1961年,西泠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西泠印社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西泠印社已成为以社团为基础,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图书出版、生产销售、展览交流、文物收藏和保护,集社团、事业、企业、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李瑞环、李岚清、乔石、李铁映等曾亲临西泠印社视察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章的妙用
❖ 书画作品为何要盖章? ❖ 资料链接:1:作者的章:通常有引首(形状多为随形的)、和落款
(通常为正方形)。这是坚定作品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引首章的内容 比较随便,如作者的号、书斋名称……,落款章一般为作者的名字,通 常为“XX之印”、“XXX印”等,阴文、阳文都可以,有的画作中作者 在毛笔的提款中署上了自己名字的名(2或3字),而用一个章(印文就 一个字)表示自己的姓。 ❖ 资料链接2:收藏、鉴赏章:这件作品在表示各个时期流传的经历,如 果被众多历史上的著名画家、收藏家收藏过,基本可以肯定这件作品的 真实性,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中国画装裱时可以把名人的鉴赏章裱在 后面,一定要小心。所以鉴定时不能仅仅依靠印章。而历代皇家收藏的 作品一般有皇帝的鉴赏专用章,加盖这些章的位置是有规范要求的。
❖ 《词集考》 ❖ 《清词年表》 ❖ 《全明词》
饶宗颐的史学作品
❖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 《九龙与宋季史料》 ❖ 《选堂集林·史林》 ❖ 《潮州志汇编》
饶宗颐的目录学作品
❖ 《潮州艺文志》(合著) ❖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饶宗颐的楚辞学作品
❖ 《楚辞地理考》 ❖ 《楚辞书录》 ❖ 《楚辞与词曲音乐》
丁辅之
❖ 丁辅之(1879年8月14日~1949 年7月12日)近代篆刻家、书画 家。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 之, 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 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 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 生从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 海内。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 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名印 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 印作为多。并擅画花卉瓜果,极 其璀璨芳菲。幼承家学。一度同 王禔供职于沪杭铁路局。公余之 暇,探讨金石书画。
篆 刻
收藏在海内外久享盛誉。印
) 社自成立以来,名家荟萃,
-----
人才辈出。跨越三个时代,
先后有六任社长。
(一)西泠印社历史链接
西泠印章 印章作为艺术品,其价值
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印章的 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一方 质地优良,篆刻精美的印章不 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是一件绝 佳的艺术收藏品。自古以来就 有“一印在手,金石同寿”的 说法,指出了印章的收藏价值。 由于印章独具特色,所以在古 玩鉴赏领域古玩市场中占有较 为重要的地位。西泠印社的印 章种类繁多。雕工精美。
西泠印社创始人
王福庵
❖ 王福庵(1880~1960)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 创始人之一。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 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 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 五十居上海。精篆刻,是。书法工篆、隶。得吴昌 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所书小篆工 整规范,秀美遒劲。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 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
西 泠 印 饶社 宗第 颐七 任
社
长
饶宗颐
❖ 饶宗颐,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 著名国学大师,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 方面,且都取得显著成就,并且精通梵文。 香港大学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潮州市 政府也在其家乡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 2011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 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第九课
西泠印社
制作:朱宇玄、朱泽辰、徐容昊、 陈智
孤山上的西泠印社不仅以金石篆 刻蜚声中外,也以别具一格的园林建 筑称于世。让我们走进西泠印社,去 感受西泠文04年的西泠印社,
门章 艺( 术金
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印学 社团,以篆刻书画创作、研
石 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
吴隐
❖ 吴隐[近现代](1867—1922)近代篆刻家、文化企 业家。原名金培,字石潜、遯盦,号潜泉,浙江绍 兴人。工书、画,善刻印、篆、隶骎骎入古,山水 秀润有新意,尤以精制印泥著名。更创制仿宋聚珍 排印书籍。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仁、王福庵、 王裼等创设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而自设分社于上 海。尝集古今名人楹帖缩刻于石,名古今楹联汇刻, 又集所藏印为遯盦集古印存。又有遯盦印话、铁书、 古陶存、泉存、砖存、编遯盦金石丛书。卒年五十 六。次子珑,字振平,能继父业。
饶宗颐的考古学、金石学作品
❖ 《唐宋墓志》 ❖ 《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合著) ❖ 《新加坡古事记》
饶宗颐的书画作品
❖ 《画(国画史论集)》 ❖ 《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
潮州志
❖ 1946—1949年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由潮州市地方志办 公室补编重刊,编印工作业已告竣,于8月3日正式出版,为 建设文化潮州献上一份厚礼。
张宗祥
❖ 张宗祥(1882—1965) 名思曾,后慕文天祥为 人,改名宗祥,字阆声, 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 主。海宁硖石人,西泠 印社第三任社长。
沙孟海
❖ 沙孟海(1900-1992年), 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 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 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 庭训,早习篆刻,曾就读于 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 第四师范学校,是历任浙江 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 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 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 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 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叶为铭
❖ 叶为铭(1866-1948)字品 三,号叶舟。原籍安徽徽州, 市居杭州。博学多识。善刻 石、拓碑。精金石考据。篆 刻,宗法秦、汉之余,追踪 宋、元,铁线朱文尤灵秀。 光绪甲辰(1904年),与 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在杭 州孤山共同创设西泠印社。 从“明月千秋”、“自是人 中风”两方印来看,深得秦、 汉人神韵。
饶宗颐的学术成就
❖ 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
後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 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 西亚以
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
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至今已 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
❖
根据先生自己归纳,其著述
可分为:“敦煌学”、“甲骨
学”、“词学”、“史学”、
“目录学’、“楚辞学”。“考 古学”(含“金石学”)、“书 画”等八大门类。
(二)西泠印社创始人
❖ 1913年,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盛名 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 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 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 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 书画重镇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响,河井荃庐、长 尾甲等海外社员把源自中华的金石篆刻艺术带回国 内,在日本、韩国创立了全国性的篆刻创作与研究 团体。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 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西泠印社以艺会友。
西泠书画院是享誉世界以创作和研究中国书画艺 术为宗旨的学术机构,拥有中国第一流的书画艺术 大师和书画界颇具盛名的特聘书画家 。
建院近三十年来,吸引、集聚、团结了一大批 海内外一流的书画艺术家。广泛联络各方开展了一 系列学术研究、书画创作、雅集展览等活动,多次 与欧美、日韩、东南亚及港澳台国家和地区交流互 访,为加强国内和国际书画艺术交流,继承、发展 和宏扬中国的民族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因而在画 坛和社会上均具有较大影响。
西泠印社
❖
❖
❖ 重刊的《潮州志》是一部鸿篇巨著,全书按1949年已刊 行版式编为10册,4400页,230多万字,合为《古瀛志乘丛 编》一大集,将于近期向海内外发行。重刊的《潮州志》补 编卷首一册编入4篇序文:民国时期曾任铁道部长、广东省 文献会主任叶恭绰1949年夏撰写的《潮州志序》,广东省原 省长卢瑞华2004年8月撰写的《重印〈潮州志〉序》,香港 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2004年7月撰写的《重印饶氏 〈潮州志〉序》,饶宗颐2005年6月撰写的《重刊〈潮州志〉 序》。
赵朴初
❖ 赵朴初(1907-2000),安徽 太湖人。卓越的佛教领袖、 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 活动家、西泠印社第五任社 长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 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 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 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为 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 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启功
❖ 启功(1912——2005),字元 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中国 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 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 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 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 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著作 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启功丛 稿》、《启功韵语》、《古代字 体论稿》等。历任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 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 会、故宫博物院顾问、西泠印社 第六届社长等要职。
西泠印社历任历届社长
吴昌硕
❖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 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 县)人,是晚清著名画 家、书法家、篆刻家, 为“后海派”中的代表, 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 长,是与虚谷、蒲华、 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 派四杰”。
马衡
❖ 马衡(1881~1955),浙江 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 凡将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 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 刻家。中国金石学家,考古 学家,书法篆刻家。南洋公 学肄业。 曾任北京大学研 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 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 1952 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 员会主任委员,被誉为中国 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饶宗颐的敦煌学作品
❖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1959) ❖ 《选堂集林.史林》(1982) ❖ 《敦煌书法丛刊》 ❖ 《敦煌本老子想而注校笺》 ❖ 《敦煌曲》(合著) ❖ 《敦煌琵琶谙》
饶宗颐的甲骨学作品
❖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 《甲骨文通检》(主编) ❖ 《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
饶宗颐的词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