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介绍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介绍

活动的集合。
[注意]:(1)对不同目的的研究,必须给产业以特定的释义。因为,对产 业概念的界定标准——某类共同特性,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一是服 从于分析企业市场关系的需要,二是服从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之间均 衡状态分析的需要。前者的产业含义是指生产同类产品、并具有密切替代 关系的厂商在同一市场的集合(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界定标准)。后者的产 业含义是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企业 的集合。(产业结构理论中的界定标准:产业关联、产业链)。(2)产 业既不是微观经济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范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 经济概念。(3)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分工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4)产业存 在产业本身、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产业分布和产业发展等多个层次和多 个方面。

内容结构—狭义的产业结构 数量结构—产业关联 空间结构—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产途业径结构演进
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革产命业结构优化
理 论
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发展政策
•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相互关系
的理论。
利益关系
相 互
资源占有关系
关 系
行为关系
交易关系
市场份额的占有
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
揭示特定 时期产业 结构状况 及其影响 因素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政策(目的 与落脚点)
产业结构政策
解决“马歇尔” 冲突、良好的市 场秩序及专业化 分工协作、较高 的市场绩效—— 反垄断立法、政 府规制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产业含义、分类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一.产业经济学含义: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产业经济学学科领域(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等。

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第二章理论演变第一节产业组织定义及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以寡头和垄断为主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完全竞争:见课件帕累托最优状态:见课件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C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

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W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

产业经济学—肖兴志

产业经济学—肖兴志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五)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钱纳里—泰勒分类法是指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泰勒在考察 生产规模较大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 换和原因时,为了研究的需要,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 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 后期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 这种分类法一方面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深入考察 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进而揭示制造 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关联效应;另一方 面有利于有关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的不同特 征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经济 的快速发展。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七)生产要素分类法 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 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生产要素分析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 平,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这有利于一国 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这种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 策。所以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局限性:它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也比较容易受主观 因素影响。另外,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 态变化的。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3.用途关联分类法: 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如:自行车制造 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软饮料业、 烟草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 4.方向关联分类法: 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 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单向关联: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 双向关联:纵向关联、横向关联 环向关联:单环关联、双环关联、多环关联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四)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 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与产 业之间各种技术经济关系、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等。 (五)产业的涵义具有多层次性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 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 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 范畴。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导论产业和产业经济学重点:一、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二、为什么学习产业经济学?要不要学产业经济学?三、怎么学产业经济学?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一)产业的涵义概念比较:行业、部门、工业和企业1.行业(Trade or Profession or Industry),一般泛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行各业。

广义的行业,除了经济领域的各产业外,还包括那些非经济领域的部门,如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和宗教等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行业也用来指职业(Profession)。

狭义的行业,如同英文(Trade)的涵义,主要指经济领域的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中的各个分支。

有时,行业又专指工业(Industry)的各部门。

经济学中的行业主要是指,一群具有类似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并提供在技术上可互相替代的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或经营性的企业或机构。

划分行业的标准是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同类性。

也就是说,如果行业被限定指经济领域的行业,那么其涵义大体与下述产业的概念相同。

2.部门(Sector or Department)(这里专指经济部门),这个概念在理论经济学中使用的也比较少。

有的学者认为,应用经济学中的部门概念是指具有相同再生产特征的个别经济活动的总和。

就其实质而言,部门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同一分工领域。

工业(Industry)部门指整个工业活动领域及其内部分工领域的总和。

部门内部由于分工呈层次性结构,较高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为“产业”(Sector),较低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部门”。

3.企业(Firm or Enterprise or Business)。

从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y Organization)的角度看,一组其产品具有紧密替代弹性的企业集合构成了市场,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行业或产业。

甚至在垄断状态下,企业就成为产业。

不过,严格来说企业从行为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又同市场和产业相互区别。

4.产业(Estate or Property or Industry)对于“产业”这个概念,在实际使用上是很不严格的。

产业经济学导论

产业经济学导论

产业经济学导论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行业的结构、发展和运行规律的学科。

通过分析产业的内部结构和行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行业的竞争状况、市场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产业是指一组生产相似产品或提供相似服务的企业的集合。

产业经济学通过研究行业内部的市场结构、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以及行业发展的趋势,来揭示产业的规律和特点。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市场集中度、产业链、竞争战略等。

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少数企业所掌握的市场份额的程度。

市场集中度高意味着市场竞争程度低,参与者少,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价和控制力高。

反之,市场集中度低意味着市场竞争程度高,参与者众多,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价和控制力低。

市场集中度的不同对于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业链是指一个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

产业链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各个环节的竞争力和利润分配情况,了解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竞争战略是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策略和行动。

研究竞争战略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优势,并通过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产业经济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揭示产业的规律和特点。

其中,比较静态分析、竞争分析和产业演化分析是产业经济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是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竞争程度和利润率等指标的差异,来揭示产业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竞争程度以及市场发展的趋势。

竞争分析是通过研究企业间的竞争策略、市场份额和利润率等指标,来揭示企业间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通过竞争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间的竞争状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

产业演化分析是通过研究产业的发展历程、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等因素,来揭示产业的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产业经济学教案

产业经济学教案

教案产业经济学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框架。

2.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和产业竞争力等核心概念。

3.分析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4.探讨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5.提升学生的产业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2.产业组织理论2.1市场结构2.2市场行为2.3市场绩效2.4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3.产业结构分析3.1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模型3.2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3.3产业关联与产业链分析4.产业政策4.1产业政策的定义与分类4.2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4.3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5.产业竞争力5.1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与评价指标5.2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5.3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证研究法:指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教学安排:1.总学时:32学时2.授课方式:每周2学时,共计16周3.课后作业:每章布置一次课后作业,共计5次4.期中考试:第8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5.期末考试:第16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2.期中考试成绩:30%3.期末考试成绩:40%教学资源:1.主教材:《产业经济学》(作者:待定)2.参考文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与政策》、《产业竞争力研究》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策文件、产业报告等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2.学生能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产业经济学学科门类

产业经济学学科门类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运行规律。

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学科门类:1.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等问题。

重点关注市场竞争、垄断和寡头市场等市场形态,以及企业战略、定价策略和产品创新等企业行为。

2.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研究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

探讨政府如何通过产业政策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3. 技术经济学(Technological Economics):研究技术创新对产业经济的影响。

关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迁、企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技术创新的推动因素和机制。

4. 市场与行业分析(Market and Industry Analysis):研究特定市场和行业的运行情况和规律。

通过对市场需求、供给、价格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评估行业竞争状况、发展前景和政策调控需求。

5. 产业经济史(Industrial Economic History):研究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和经验教训。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和经济政策的考察,总结经验并为当前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6. 企业经济学(Business Economics):研究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营决策和管理问题。

包括企业成本分析、企业投资决策、市场定价策略、企业战略规划等内容。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门类涵盖了产业组织、产业政策、技术经济学、市场与行业分析、产业经济史和企业经济学等方面。

这些学科门类共同构建了对产业经济体系中各个要素和关系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和解决实际产业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止卡特尔行为 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 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
三、新产业组织理论 20世纪 ~80年代,针对 世纪70~ 年代 针对SCP范式的 年代, 世纪 范式的 缺陷, 缺陷,一批有着良好微观经济学理论素养 和数学基础的经济学家,如斯宾塞(A.M. 和数学基础的经济学家,如斯宾塞( Spence)、萨洛普(S.C. Salop)、迪克 )、萨洛普 )、迪克 )、萨洛普( )、 西特( )、蒂罗尔 西特(A.K. Dixit)、蒂罗尔(J. Tirole), )、蒂罗尔( ) 以及施马兰西( )、韦利 以及施马兰西(R. Schmalensee)、韦利 )、 格(R.D. Willig)等人,利用现代微观经 )等人, 济学的最新成果, 济学的最新成果,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进 行了全方位的改造, 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形成了新产业组织理 论(NIO)。 )。
第一种分类就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 第一种分类就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 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种分类 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划分过于简单也有不足, 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划分过于简单也有不足,不能满 足较细致研究的目的。 足较细致研究的目的。 第二种分类即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 第二种分类即标准产业分类法, 业分类,特别颁布了一整套详细的标准产业分类(Standard 业分类,特别颁布了一整套详细的标准产业分类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SIC)体系。1-2-3-4,四位数代码。 体系。 体系 ,四位数代码。 第三种分类是全国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共 年共 第三种分类是全国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于 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 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该分类是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结合我 国工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年又进行了修订。 国工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1994年又进行了修订。门类 年又进行了修订 门类— 大类—中类 小类(四位数)。 中类—小类 大类 中类 小类(四位数)。
“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 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
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冲突: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阻断价格机制的作 用和垄断的产生和发展, 用和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规模经济和垄断之间 存在两难选择。 存在两难选择。 马歇尔冲突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马歇尔冲突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Marshall’s dilemma 竞争市场 企业大规模生产 规模经济性 垄断 市场占有率提高 单位成本下降
市场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市场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International。 。
相邻市场的例子
软饮料
酒 牛奶 葡萄酒
啤酒
果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产业概念
产业(industry):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产业是指生产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 产业 同质产品的、相互竞争的一大群厂商。 同质产品的、相互竞争的一大群厂商。这些厂商的供给需求的 总和等于该产业的供需总量。相反,在完全垄断市场中, 总和等于该产业的供需总量。相反,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垄断 厂商就代表一个产业,二者是同一的。 厂商就代表一个产业,二者是同一的。
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 理论: 理论: 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中的适用性 即使市场中存在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 即使市场中存在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 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 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
二、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1、特点。#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斯均 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 、特点。 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 衡及标准的自由竞争理论仍然有效; 衡及标准的自由竞争理论仍然有效; #反对政府干预。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 反对政府干预。 反对政府干预 函数。 函数。 2、市场绩效决定市场结构。效率标准。高额利润来 、市场绩效决定市场结构。效率标准。 自于大企业的高效率。 自于大企业的高效率。 3、关于市场行为。威廉姆森:非标准合约及其相关 、关于市场行为。威廉姆森: 的厂商行为。 的厂商行为。 4、关于进入壁垒。斯蒂格勒的“进入壁垒”,是指 、关于进入壁垒。斯蒂格勒的“进入壁垒” 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德姆塞茨的“ 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德姆塞茨的“所有权进 入壁垒” 只要产权存在,壁垒就存在, 入壁垒”,只要产权存在,壁垒就存在,壁垒的撤除可 能损害原有厂商,而这类损害并非天然是正当的; 能损害原有厂商,而这类损害并非天然是正当的;进一 步强调效率标准。 步强调效率标准。
结构-行为- 第二节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一、SCP分析框架的产生 分析框架的产生 1930-50年代,哈佛大学的梅森(Mason)教授成 年代, 年代 哈佛大学的梅森( ) 立了包括贝恩( 立了包括贝恩(Bain)在内的研究小组,通过案例研究, )在内的研究小组,通过案例研究, 对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对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1959年贝 年贝 恩的《产业组织》 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正统产业组织理论 诞生, 的分析框架已具雏形。 诞生,SCP的分析框架已具雏形。 的分析框架已具雏形 2、SCP分析框架的形成 、 分析框架的形成 继贝恩之后, 年谢勒发表了《 继贝恩之后,1970年谢勒发表了《产业市场结构和 年谢勒发表了 经济绩效》一书, 分析范式进行了完善。 经济绩效》一书,对SCP分析范式进行了完善。 分析范式进行了完善 3、SCP分析框架的拓展 、 分析框架的拓展 SCPP框架。 框架。 框架
“产业”(industry)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 产业” 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 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之为产业组织, 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之为产业组织,亦 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 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马歇的“组织”理论与“ 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马歇的“组织”理论与“马歇尔冲 马歇的 突”→张伯伦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张伯伦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SCP范式的理论基础。 范式的理论基础。 张伯伦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范式的理论基础
马歇尔( 马歇尔(Marshall) 英国 ,1890年《经济学原 ) 年 组织: 理》; 组织:第四生产要素 企业内的组织形态 组织 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 产业之间的组织形态
第四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 SCP范式 范式 • 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 新奥地利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应 用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界定 1、欧美的“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O)与 、欧美的“产业组织理论” )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 )。 2、中国的“产业经济学”。 、中国的“产业经济学” 3、定义。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厂 、定义。 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结构与 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厂商相互作用和影 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 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 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 4、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围(外延)。产业组织理 )。产业组织理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围(外延)。 论与企业理论的融合趋势。 论与企业理论的融合趋势。
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比较
Harvard School
★结构决定行为和绩效 ★结构主义 ★提倡政府干预 ★进入壁垒
Chicago School
★市场行为和绩效决定结构 ★效率主义 ★反对政府干预 ★进入壁垒
进入的不利因素
★反垄断政策
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
★反垄断政策
企业分割、 企业分割、禁止兼并
结 构
行 为 传统的SCP分析范式
绩 效
结 构
行 为
绩 效
更为复杂的SCP之间的关系
市场基本供求状况
市场结构 府 政 策 市场

市场
第三节 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一、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芝加哥学派 经济理论体系: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经济理论体系: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社会达尔 文主义, 生存检验”的过程; 文主义,“生存检验”的过程; 基本理论主张:维护市场竞争机制、 基本理论主张:维护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竞 反对政府干预; 争、反对政府干预; 行为主义:强调和重视厂商行为分析; 行为主义:强调和重视厂商行为分析; 效率→绩效 结构: 绩效→结构 效率 绩效 结构:不是不同的市场结构 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 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而是不同的企业效率从 而市场绩效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而市场绩效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新产业组织理论
1、理论范式。 、理论范式。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3、政策主张。 、政策主张。
第四节 新奥地利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新奥地利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是在继承门格尔(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是在继承门格尔(C. Menger)和庞巴维克(E. Bohn-Bawark)等奥地利学 )和庞巴维克( ) 派早期经济学家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米塞斯( 派早期经济学家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米塞斯(L. Mises)的《人类行为》分析框架运用到产业组织理论 人类行为》 ) 研究而形成的理论流派。新奥地利学派的突出特点是, 研究而形成的理论流派。新奥地利学派的突出特点是, 突破了现代经济学的静态均衡理论, 突破了现代经济学的静态均衡理论,强调市场是一个发 现的动态过程,并从主观主义立场出发, 现的动态过程,并从主观主义立场出发,把经济学看作 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所谓的“人类行为科学” 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所谓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 域。 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里特柴尔德等。 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里特柴尔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