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

“窥”,必然是仔细的。

“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与……比,谁……。

“美”:漂亮,形容词。

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

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

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

“言”:说,批评,建议。

“进”:进谏。

“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提出问题)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

(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政修明。

第四段:燕、、、都来朝见齐王。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及答案指导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及答案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你对“教育即生长”这一理念进行解析,并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第二题题目背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情感和社会技能发展的引导者。

面对青春期的学生,教师如何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题目描述假设你在一次课外活动中观察到一位初中的女生小李(化名),她最近成绩有所下滑,而且看起来总是情绪低落,不太愿意与同学交流。

作为她的语文老师,你认为应该如何与小李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她走出困境?要求1.描述你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与小李建立信任关系。

2.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帮助小李打开话匣子,了解她的真实想法?3.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发现小李是因为家庭原因感到压力,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第四题题目:请谈谈你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第五题题目:设你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小王,他在语文课上表现较为内向,课堂参与度不高,但在课后经常向其他同学请教问题。

请你设计一次课堂活动,旨在提高小王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并说明你将如何评估活动的效果。

第六题题目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题目要求:请阐述您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具体做法。

第七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八题题目:在教学《红楼梦》时,你发现学生们对其中的诗词喜爱有加,但对诗词背后的文化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请设计一个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意义。

第九题题目:请以“春”为主题,设计一堂初中语文作文课,并阐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试讲真题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试讲真题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试讲真题一、试讲题一1.课题:《野望》2.内容: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基本要求:(1)朗诵全诗。

(2)分析全诗意境。

(3)讲解诗中的一个典故。

二、试讲题二1.课题: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片段教学2.内容: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基本要求:(1)流利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义,体会文章深意。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三、试讲题三1.课题:《诫子书》2.内容: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基本要求:(1)讲解全文。

(2)介绍作者生平。

(3)适当板书。

四、试讲题四1.课题:《爱莲说》2.内容: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基本要求:(1)点明本文的写作手法。

(2)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人格品质。

五、试讲题五1.课题:《望岳》2.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初中语文《少年正是读书时》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首先请同学们观看几幅图片,看看:你认识他们吗?(学生根据图片回答)这些名人、名家跟我们相隔了遥远的时空,可我们见到他们却像见到了老朋友,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认识了解他们的?是的,书能引领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领略古今的风情,使我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因此,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请同学们齐读前言。

(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环节一:读书名言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写下了大量精彩的读书名言,你知道哪些呢?谁来说说?请同学们汇报自己搜集的情况。

看看谁是“搜集小达人”。

2.老师这还有一组名言,邀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领悟。

(指名学生读)书是一扇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书是良药——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3.依照上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方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书是________——我说:“________________。

”环节二:读书经验1.读书也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名人的读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你知道的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选择其中的一条来推荐给同学们。

(学生自由回答)2.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读书经验送给大家,希望与你们共勉。

(齐读)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时要:心到,眼到,口到。

大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史学家顾炎武的“新旧法”:每年用三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

苏轼说:“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英国弗奥斯本说:“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

”希望这些读书经验对你的读书会有所帮助。

环节三:读书故事这么多的经验不是他们在一朝一夕中总结出来的,他们是在孜孜不倦地读书中得来的,他们身后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其他成员谈感想。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昨天,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

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非凡风骨、朗朗英气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体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②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③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④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三)鉴言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明确: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

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3.第三、四段写景,历来为人称道,有多处“妙点”值得品味。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面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面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认同与理解。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题题目:请你谈谈对初中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举例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第五题题目:请以《背影》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

第六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

第七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题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第九题题目:请以“传承文化,润泽心灵”为主题,谈谈你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第十题题目:请阐述你对“寓教于乐”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如何实施这一理念。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要求:请根据以下教材内容,设计一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案,内容涉及课文《荷塘月色》。

要求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

教材内容:朱自清《荷塘月色》第二题题目:请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设计一堂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主题的语文课教案。

该课程应包括导入环节、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总结归纳及作业布置等环节,并要求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题目】请根据以下材料,设计一节初中语文教学活动。

材料:《背影》——朱自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背影”的含义;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

“窥”,必然是仔细的。

“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与……比,谁……。

“美”:漂亮,形容词。

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

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

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

“言”:说,批评,建议。

“进”:进谏。

“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提出问题)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

(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你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什么?请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进行阐述。

第二题题目内容:在课上,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这句话的意思为什么是这样的?”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现出好奇和疑惑。

作为该科目的教师,你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三题题目:请你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中考语文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四题题目:请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

第五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谈谈你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第六题题目: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第七题题目:请以“诗意语文”为主题,谈谈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

第八题题目:请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九题报考者,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一个关于《庐山谣》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决定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播放了一段精美的庐山风景视频,并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

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受音乐来体会诗中的山水之美。

问题: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分析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第十题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请举例说明你的做法。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材内容,设计一节语文课教案。

教材内容:《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事迹和写作风格;掌握“背影”这一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合作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

“窥”,必然是仔细的。

“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与……比,谁……。

“美”:漂亮,形容词。

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

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

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

“言”:说,批评,建议。

“进”:进谏。

“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提出问题)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

(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解决问题)(三)研读课文1.文章开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这件家事是什么?――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逢迎应酬)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

(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最后齐王纳谏。

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四)拓展延伸1.写法借鉴: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2.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

今天,我们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为什么在劝谏齐王之前,写了妻、妾和客那一部分?【专业知识类】【参考答案】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就是妻、妾和大臣那一部分。

“伴君如伴虎”这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变过的真理,如果开门见山地进谏,邹忌很可能不会达成自己进谏的目的反而招来灾祸。

他是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最后用“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2.请你结合《战国策》品析这篇文章的特色。

【专业知识类】【参考答案】文章生动地刻画了邹忌与徐公的比美,很有风趣地描写了邹忌与妻、妾、客不同的三问三答,揭示了一个人容易受蒙蔽的原因,找到了向齐威王进行讽谏的理由和依据,塑造了邹忌这个头脑冷静、善于分析事物的鲜明形象,也反映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战国策》的文章,每每语言简炼,笔锋犀利,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生动,还善于借用各种故事,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本文也具有这些写作特点。

本文的艺术技巧,更突出的是在三百多字的短文中运用了六次排比,每次排比都是三层照应,每层照应又运用灵活多变的句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印象,如:叙述邹忌分析各人称赞他美的不同原因,一是妻的偏私,二是妾的畏惧,三是客人的有求于他。

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一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二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三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有着怎样一番动人的韵味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2.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是个“痴人”。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讨论并明确:“痴行,痴景,痴情”。

)4.“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三)深入研读,合作探究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A.《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四)比较阅读,体会感情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作业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都掌握了什么知识?2.作业:(1)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2)利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物片段。

(3)背诵和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参考答案】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

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

“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这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

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2.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文笔简练,白描手法,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昨天,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

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非凡风骨、朗朗英气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体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②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③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④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三)鉴言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明确: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

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