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_答题模式归类》(原创)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 术效果。
Pag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6
LOGO
Page 17
Page 13
答题示例
1、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LOGO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 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 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 “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 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 (步骤 2) 赞美。(步骤3)
Page 8
LOGO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 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Page 9
第三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LOGO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 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 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 用考虑。
Page 14
第六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LOGO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 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 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
译的形式就可以。
Page 15
LOGO
第七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Page 5
答题示例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共100张精美课件)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共100张精美课件)
09:05 8

第一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考 诗 歌 鉴 赏 答 题 模 式 归 类
09:05
高 三 语 文
推敲字词
一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专齐己《早梅》 齐己《早梅》 题 复 郑谷将“ 改为“ 因为题为“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 习 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 : 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






式 归 类
09:05
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 情达意上的作用。 情达意上的作用。
7
高 考 诗 歌
高 三 语 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 鉴 “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 空 文 赏 的意思。 的意思。 专 答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 题 题 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 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 复 模 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习 式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 归 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诗的 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 类 “愁”味,使主题更加显明。 使主题更加显明。
3






式 归 类
09:05

第一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考 诗 歌 鉴 赏
专 高 三 语 文






式 归 类
09:05
答题步骤: 4.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 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 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 的表达效果。
07:44 26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 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 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 (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 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 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12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 4.答题步骤:
•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
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 的感情。
07:44 13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 5.答题示例: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 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 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 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4分)
6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 练习:
07:44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 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 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
7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 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 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 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一、基本概念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特色:包括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一)、解题入格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二)、答题程式“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析
14:17 14
第四种模式:诗眼型
【练习4】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 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 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 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 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14:17
24.抒写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 13 苦之情.
第四种模式:诗眼型
•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 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某个词是全词 的关键你觉得呢? •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 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
14:17 6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 表现手法? •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 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 何效果? • 3.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 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 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三大类。
14:17 4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 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4:17 5

语文高考古诗词歌鉴赏题型及相应答题模式p总结

语文高考古诗词歌鉴赏题型及相应答题模式p总结
17:0以6 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36
(06四川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宋 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 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7:06
37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 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 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 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 “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 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 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 “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 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 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 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为更加形象生 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 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 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
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
也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17:06
21
4. 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 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 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17:06
10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例见书第166面《雨后池上》和《从军行
二》
17:06
11
鉴赏其表达技巧
表 达 技 巧
17:06
一、表达方式 二、表现手法
三、修辞方法
12
(I)--表达方式
表 记叙、议论、说明
达 方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因事缘情、咏史抒怀
描写 直接描写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诗歌答题模板)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一.分析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或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景:此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境:渲染了(孤寂,凄清,喜悦)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例如: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诗描绘了春夜的月下景色,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安的凄凉伤感之情。

诗歌鉴赏- 《月---杜甫》①作者通过咏月抒发了哪些感情?②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一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万里”一词,a.突出空间范围之广,b.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c.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高考诗歌鉴赏题类型及答题模式例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类型及答题模式例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类型及答题模式例析第一种类型鉴赏形象型1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寓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提问变体:诗中的某某某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怀?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理想?3解答分析:诗词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景。

所以,诗词形象包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或物。

4答题步骤:(1)指出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点。

(3)形象的意义。

5答题示例: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①封候,匹马戍梁州②。

关河③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④。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⑤!【注解】①觅:寻求。

②梁州:古陕西地,此指汉中前线。

③关河:此指大散关、渭河一带。

何处:不知何处。

无踪迹可寻之意。

④“胡未灭”三句:胡未灭:用《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意。

鬓先秋:鬓发先白。

⑤“此生”三句:天山:这里代指西北边境前线。

沧洲: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

这里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题: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诗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壮志未酬的抗金英雄形象。

/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

现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链接:常见艺术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 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 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 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 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 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 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 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点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 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 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 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 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弹:①写出了溪流声富有音乐性。 ②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 幽静。 ③运用拟人,赋予玉泉溪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20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
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
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 更加鲜明。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 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 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高考题展示——07年广东卷
(1)诗人运用了 哪些反映时间变 化的意象来表现 其情感?(2分)
“诗眼”分别是 “咽”,“冷”。山中 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 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 得阴冷。“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 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 寂的景色(意境)。
练习三 王建《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闲”有什么妙处?
(2)请结合全 诗,评析第三联 中“穿”、“数” 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1)答:用“日暮”即落日,“月初
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 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 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答:“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 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 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 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2)联想和想像,或虚实结合,如“野花留 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犹饿死”。Biblioteka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 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暗指感情的“情”。
故用“铺”更准确、形象。同时,运用“铺”字,更 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 舒适之感。
题玉泉溪 【唐】湘驿女子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问】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试简析 之。
醉:①写出了秋色的浓艳。 ②连缀起“红叶”和“秋色”两词,将不可触摸 的秋色,写得真切可感。
深刻犀利 抑郁诙谐 精萃麻利,挥洒自如 含蓄 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含蓄蕴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
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第六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 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 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观点不同型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 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 理由。
观点不同型
答题步骤: 先答同不同意(好不好),再找
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 答 作答时用描述的语气就可以,讲 清描写了什么景或表达了什么情 再点出理由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 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 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 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 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样的感情。(效果)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 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 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 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 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 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 调婉约、简练生动……
平淡质朴 严格工整 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 曲折有致 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 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
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 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 “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 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 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 骤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 “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根据诗意可知,是太阳的光辉铺在江 面上。 诗歌描绘的是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 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 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 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
2004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 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 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 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 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就是直抒胸臆。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 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 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 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
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
分别在划线处填一个恰当的词
{轻风——细柳
淡月——梅花
A.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B.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C.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 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 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 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 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 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 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 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 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 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 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