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高中解读
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查看文章相关文章静息电位和动作及其形成原理2009-09-16 16:19静息电位及其形成原理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受刺激时产生的膜电位的改变(包括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
生物电现象是以细胞为单位产生的,以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离子的选择性跨膜转运为基础。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将一对测量电极中的一个放在细胞的外表面,另一个与微电极相连,准备刺入细胞膜内。
当两个电极都位于膜外时,电极之间不存在电位差。
在微电极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显示一突然的电位跃变,表明两个电极间出现电位差,膜内侧的电位低于膜外侧电位。
该电位差是细胞安静时记录到的,因此称为静息电位。
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电位值较膜外为负,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膜内电位可以负值表示,即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70mV,红细胞的约为-10mV。
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差,以及此电位差在某种条件下会发生波动,使细胞膜处于不同的电学状态。
人们将细胞安静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当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相反,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膜的去极化;细胞受刺激后先发生去极化,再向膜内为负的静息电位水平恢复,称为膜的复极化。
2.静息电位形成的原理(1)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RP的形成与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有关。
下表显示枪乌贼巨轴突细胞膜两侧主要离子浓度。
由表可见,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呈不均衡分布,膜内K+多于膜外,Na+和Cl-低于膜外,即细胞内为高钾低钠低氯的状态。
此外,A-表示带负Hodgkin和Huxley推测:由于细胞内外存在K+的浓度差(细胞内高钾), K+具有从膜内侧向膜外侧扩散的趋势。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一、静息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1. 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细胞在未被刺激时的电位状态。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存在电化学梯度,使神经元内外细胞膜的电位差保持在负数水平,为-70mV左右。
2.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离子的通透性和Na+/K+泵有关。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上的Na+和K+离子通道处于闭合状态,但是Na+/K+泵仍在起作用,将细胞内的Na+排出,K+输进,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保持负电位。
3. 静息电位的重要性静息电位是神经细胞正常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对外部刺激的敏感性,使神经元能够正常传递和处理信息。
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1. 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短暂的电位变化。
它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具有快速传导和全或无的特点。
2.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动作电位的形成包括兴奋、去极化和复极化三个阶段。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大量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外电位逆转,形成去极化;随后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流出,使细胞内外电位恢复,形成复极化。
3. 动作电位的重要性动作电位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它能够在神经元内外迅速传递信息,使神经元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通讯,实现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总结与回顾: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活动的重要基础。
静息电位维持着神经元的正常状态,使其对外部刺激保持敏感;而动作电位则实现了神经元信息的传递,是神经元活动中最基本的过程之一。
在细胞水平上,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离子的通透性和Na+/K+泵有关,通过保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来维持静息状态;而动作电位的形成则依赖于离子通道的开闭和离子内外的流动,通过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合来实现电位的变化。
个人观点和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活动的核心过程,对于理解神经元的功能和信息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细胞在静止状态下的电位差,通常为-70mV。
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不均匀分布导致的离子梯度,主要涉及Na+、K+和Cl-等离子。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
内外的Na+电压门控通道关闭,K+通道半开放,Cl-通道也处
于相对关闭状态,使得细胞内外的电荷分布不平衡,从而产生电位差。
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离子向细胞内
流动,导致细胞内的电位快速升高,形成快速升高的脉冲,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在神经细胞上短暂的电压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快速变化、时程短暂和不可逆转。
动作电位的传导是沿着神经细胞的轴突进行的,通过离子的运动和细胞膜的极化过程实现。
总而言之,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在不同状态下的电位变化,静息电位是细胞处于静止状态下的电位差,动作电位是细胞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快速电位变化,二者之间通过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来实现。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电信号的两种形式,它们的产生原理是不同的。
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止状态下的电位差,通常为-70mV。
这个电位差是由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控制的。
细胞膜上有许多离子通道,其中最重要的是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
在静息状态下,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保持不平衡,从而形成静息电位。
这种电位差是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的基础,它使得神经元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静息电位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信号,它是由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所引起的。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会迅速开放,使得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短暂的反转,从而形成一个电位峰。
这个电位峰随后会迅速下降,因为钠离子通道会关闭,钾离子通道则会开放,使得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重新恢复平衡。
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它使得神经元回到静息状态。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一个快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这个过程的速度和强度可以被调节,从而使得神经
元能够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动作电位的传递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基础,它使得神经系统能够完成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控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电信号的两种形式,它们的产生原理是由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所控制的。
这种电信号的传递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它使得神经元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完成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控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和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和形成机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神经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神经系统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电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这两种电位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那么,这两种电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和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的阐述。
我们来了解一下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神经元在未受到任何刺激时,细胞内外的电势差。
简单来说,就是当神经元处于安静状态时,它的内部电压是稳定的。
这种稳定的电压是由细胞膜上的离子泵负责维持的。
离子泵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将钾离子从细胞内向外运输,同时将钠离子从细胞外向内运输,从而使得细胞内外的电势差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个稳定的电压差就是静息电位。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神经元在受到某种刺激(如光、声、化学物质等)后,细胞内外的电势差发生快速变化的现象。
这种快速变化的电势差是由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负责调控的。
当刺激传达到神经元时,离子通道会迅速打开或关闭,使得离子在细胞内大量流动,从而产生一个快速上升或下降的电势差。
这个快速上升或下降的电势差就是动作电位。
那么,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神经元的结构说起。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四部分组成。
其中,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负责合成和分解蛋白质;树突是神经元接受信息的部位;轴突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部位;突触是连接两个神经元的结构。
在正常情况下,静息状态下的神经元,其细胞膜上的离子泵会维持一定的离子浓度梯度,使得细胞内外的电势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刺激信号会传递到胞体,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
这些反应会导致胞体释放出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会与轴突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离子通道会发生开关性的变化。
具体来说,当刺激信号传达到胞体时,离子通道会迅速打开,使得钠离子大量流入轴突;钾离子大量流出胞体。
如何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如何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作者:陈学大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年第10期高三教学复习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一个必讲内容,其中“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在书上(人教版必修三第18页)以小字呈现,且描述极为简略,学生看后还是不甚清楚,而高考命题又涉及此内容,如:如2009山东卷第8题和2010湖南卷第5题等,如何让学生彻底弄懂,在考试中遇到类似问题心里有底?首先它就要求老师必须清楚。
我参阅了《普通生物学》及《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等书籍,综述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也称跨膜静息电位。
(1)形成机制正常时胞内的K+浓度和有机负离子(A-)浓度比胞外高,而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胞内高。
这种情况下,K+和A-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而Na+和CL-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
但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
因此,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有机负离子A-由于不能透过膜而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
造成了膜外变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
由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而随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
当促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经膜的K+净通量为零。
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
(2)静息电位值的大小及影响因素静息电位是一个相对静止的膜电位固定值,不同细胞的数值不同。
如: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骨骼肌细胞为-90mV。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的。
如果人工改变细胞膜外K+的浓度,当K+浓度增高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减小,反之则增大。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1. 什么是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两种电位状态。
动作电位是指神经元细胞膜在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后,发生短暂的电压变化的过程。
而静息电位则是指神经元细胞膜在没有受到任何刺激时的电压状态。
2. 动作电位的过程当神经元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瞬间变化,导致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反转。
这种电位反转的过程被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分布保持不变,细胞膜内外电位差为-70mV左右。
- 起始阶段:细胞膜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瞬间变化,导致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快速反转到+30mV左右。
- 上升阶段: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继续上升到峰值,此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差为+30mV左右。
- 下降阶段: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开始迅速下降,恢复到静息状态。
3. 静息电位的维持静息电位的维持与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分布有关。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分布如下:- 细胞内钾离子(K+)浓度高,细胞外钠离子(Na+)浓度高。
- 细胞内氯离子(Cl-)浓度低,细胞外氯离子(Cl-)浓度高。
这种离子分布的差异导致了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使得细胞膜内电位为负电荷,外电位为正电荷。
这种静息状态的电位差通常为-70mV左右。
维持这种静息状态需要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来实现。
4. 总结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两种电位状态。
动作电位指细胞膜在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后,发生短暂的电压变化的过程。
静息电位指细胞膜在没有受到任何刺激时的电压状态。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分布的差异是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来调节离子浓度分布,从而维持静息状态。
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神经元的工作原理,为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复极化后出现超极化,此时膜内电压低于-70mv,书上说此时钠钾泵发挥作用,将3个钠离子运出,2个钾离子运入,这样逐渐恢复-70mv的状态,但是出去的钠离子多,进来的钾离子少不是加重了膜内的负电荷吗,为什么能够恢复-70mv2014-12-25 17:32提问者采纳这个问题我总结并发表过,我给你解释,下附相应解释,不理解的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1、概念表述静息电位是指组织细胞静止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
其值常为数十毫伏,并稳定在某一固定水平。
2、产生条件(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
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
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
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
(2)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
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Na+通道关闭),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3、产生过程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A-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膜内。
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
这就是说,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1、概念表述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扩布性电位变化。
典型的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形由峰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2、产生条件(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
细胞内外存在着Na+的浓度差,Na+在细胞外的浓度是细胞内的13倍之多。
(2)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
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膜对Na +的通透性先增加,对K+的通透性后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高中解读
这部分知识较难掌握,这里是高中知识的衍生,同学们可以了解。
一、静息电位
1、概念表述
静息电位是指组织细胞静止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
2、产生条件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
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
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
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
(2)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
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Na+通道关闭),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3、产生过程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A-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膜内。
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
这就是说,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1、概念表述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扩布性电位变化。
2、产生条件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
细胞内外存在着Na+浓度差,Na+在细胞外的浓度是细胞内的13倍之多。
(2)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
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3、产生过程
(1)去极化:细胞受到阀上刺激→细胞外Na+顺浓度梯度流人细胞内→当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Na+通道全部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正反馈倍增)→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膜内负电位从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正电位→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由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膜两侧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该过程主要是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可表示为动作电位模式图的上升支。
(2)复极化:达峰值时Na+通道迅速关闭而失活→Na+内流停止→K+通道被激活→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借助于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负值迅速上升)→电位恢复静息值。
该过程是K+外流形成的,可表示为动作电位模式图的下降支。
(3)Na+-K+泵转运:当膜复极化结束后,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
这样细胞膜上Na+-K+泵就会被激活,并主动将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把流失到膜外的K+泵回膜内,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