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分析

合集下载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是孔子所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了个人对于仁德的追求和担当,超越了师生关系的范畴。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面对仁德的时候,不应该避让,而应该勇敢地去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仁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同时也应该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师生关系的的看法。

他认为,在师生关系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性,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灌输知识。

因此,学生应该勇敢地追求仁德,而不应该在老师面前避让。

总结起来,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于师生关系的看法。

它强调了个人对于仁德的追求和担当,超越了师生关系的范畴,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仁不让于师》讲解

《当仁不让于师》讲解

• 第8则,子路对于子见南子十 分不满,因为子路不悦,怀疑 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逼得孔 子居然反复的对天发誓,保证 自己没干,否则就让天厌弃我 吧,让天厌弃我吧(运用了反 复的修辞手法)。从这里可以 看出子路对老师仍持率真的态 度,不因孔子是老师就对自己 不满之事三缄其口。
• 表现出孔子的率真、可爱、善 良、敦厚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
精品课件
【译文】 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觉
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它时在前面, 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 他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 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尽 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 立的东西。即便想追随他,也没有办法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 谦虚和执著的品格。但伟大 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 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 难以踵从的。
精品课件
【原文】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当:遇到//面对。让:谦让。
【译文】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而:表修饰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精品课件
端木赐
译文: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 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 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 不智慧。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们 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 着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如果夫子被封 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 那他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 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 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 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的时候人人 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 哀。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解释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解释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解释名句:当仁不让于师。

摘自:《论语·卫灵公篇》解释: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赏析:“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高的人生追求,“当仁不让”体现了孔子倡导的自我精神追求,主张通过这种追求实现自己价值。

卫灵公篇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当仁,不让于师》教材解读

《当仁,不让于师》教材解读

《当仁,不让于师》教材解读《当仁,不让于师》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的第二课。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第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体现孔子在艰难的处境中,坚守人生的目标,胸怀天下苍生,执着于追求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其百折不挠的悲壮,还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都让人肃然起敬。

第二篇《当仁,不让于师》,则主要表现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透过学生对他的评价,以及孔子与学生的相处、交往的生活片段,让我们切身的感受孔子的师者风采,让我们全面客观的认识了个性鲜明的孔子形象。

第三篇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

第四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孔子“仁”的学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仁”的内涵和要义,以及践行“仁”的方法。

第五篇是《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表现了孔子的“义利观”。

第六篇是《有教无类》,摘取表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相关片段,充分展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第七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选取有关学习真意的相关片段,让大家了解孔子的学习观。

这七篇文章都是颇有代表性的语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教材选文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和爱国兴学传统教育、和新高考测试要求是一致的。

要培养学生文本研读能力,要体悟孔子的人格精髓,把上课的重点放在哪儿,这是我思考的重点。

文言?人物形象与精神?文化?作为专题性的选修教材,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走近先贤,领略其不朽风采,学习其思想内容,所以其重点应该放在开阔学生视野,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充实精神、丰富情感、提升人格方面,当然文言字词还要兼顾,因为忽视了基础,一切全是空谈。

基于此,我把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了人物思想、形象特点、人格魅力的挖掘上。

《当仁,不让于师》总共选取了13个语段,它们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孔子作为老师的风采,让我们更切身、客观、全面地认识“万世师表”孔子的形象,感受到他的伟大亲切与可爱,而不是偶像化、脸谱化。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36)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36)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36)
在孔子心目中,“仁”至为重要。

人一生应当以追求仁德为己任,以舍身成仁的精神成就仁、捍卫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当仁:遇到仁德的事情。

当,遇到,面对。

让:谦让。

师:老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能谦让。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绝不可违背老师。

孔子始终把实现仁德放在第一位,认为“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在行仁这件事上,面对老师也不能谦让。

“不让”,即是“不后”,不在人后,不落后于他人,而是勇于行仁、先于行仁。

老师既传授圣贤之道,也践行圣贤之道。

作为学生,首先一定是向老师学习,跟随老师行仁,进而逐渐成为一种自觉,随时随地、不由自主地行仁。

只要是行仁处,即使和老师在一起,也会自然而然、不加思索地去践行仁,从不会考虑、不会担心因自己抢在老师之前而“违背”师道。

“不让”,既是不能谦让,也是不必谦让。

在“仁”这个问题上,学生不能落后于老师,更不必谦让老师。

遇仁而退,让老师先行仁,这不是谦虚,也不是对老师的尊敬恭敬,而是没有悟透师道,没有修成仁德,是对老师的大不敬。

如果能够自觉行仁,且先行一步,则充分证明学生的见地、修养超过老师,其行为当然也就先于老师。

“当仁不让”,正是圣贤教育应该达到的至善至美境界。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
摘自《论语》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解释:孔子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亊,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从“当仁,不让于师”来看,凡事让于老师是遵从师道尊严,当然是不错。

但是,只要是行仁义之事,也不要完全拘泥了。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的意思是说,当自己的意见和老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老师错了,自己是对的,这时就不必谦让,而应该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和主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当仁,不让于师”的另一个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之事,就要自觉积极主动上前,而不要谦让于其它人。

理当不受任何外来事物的阻碍,阻碍仁行的任何外物,或者是从反面来成全仁行,仰或从正面来戕害仁行,两者必选其一。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做到在尊重教师的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

2.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阐述尊敬师长的原因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师长,解决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情境模拟法:模拟现实生活中与教师互动的场景,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2.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情境模拟场景。

3. 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 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教学内容:1.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介绍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2. 分析“当仁不让于师”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 阐述尊敬师长的表现,如礼貌待师、尊重师训、积极参与课堂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师长,解决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情境模拟:模拟现实生活中与教师互动的场景,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能力。

5. 总结讲解,强调尊敬师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对尊敬师长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境模拟:评价学生在模拟互动中的沟通技巧,检验学生对尊敬师长的实际应用。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了解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教师职业的辛勤付出。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1.2 教学内容解释“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强调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及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尊重师长的看法和体验。

第二章:尊重师长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尊重师长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对师长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2 教学内容讲解尊重师长的意义和价值。

分享尊敬师长的实例和故事。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尊重师长的意义和价值。

分享法:分享尊敬师长的实例和故事。

第三章:如何尊重师长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尊重师长。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尊重师长。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如何尊重师长。

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章:实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更好地理解尊重师长的意义。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人物如何尊重师长。

引导学生讨论实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3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提供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人物如何尊重师长。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实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

5.3 教学方法反思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化对尊重师长的理解。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关于尊重师长的实际案例。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结论。

6.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深入讨论。

分享法: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结论。

第七章:角色扮演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尊重师长的行为。

培养学生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 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 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 “克己复礼”,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原文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 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 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 学也。”
抑:不过。厌:满足。
【译文】
【译文】 孔子说:“在对仁这个问题 上,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评析: 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 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 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
【原文6】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
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2、隐:隐瞒。 3、吾无隐乎尔:状语后置,相当于 “吾乎尔无隐”。 4、 是丘也:是,这。也,表判断。
【注释】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循循:有次序。 坚:坚实深奥。 诱:引导。 博:使……广博。 末:没有。 卓尔:高大的样子。 由:途径。
• •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 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 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 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 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 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 路可走。”
遇到”仁”的事情的 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 让。
【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 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 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 其不知量也。”
[注释]
毁:诽谤。
逾:超越。
伤:损伤。
多:只/仅仅。
见:表明。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 “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 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 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 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 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 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之:到……去。
焉:怎么。
弦歌:弹琴唱歌。
诸:之于。
使:使唤。
戏:开玩笑。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 ‘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 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评点】 对孔子的言行可有三种理解: 一、知错即改。 二、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找台阶。 三、始终端作教师的架子,到了哪里都不忘训人。 三种理解可以综合起来看。表现师生间相互尊重、 相互平等的和谐融洽关系。
【原文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 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放荡,名 声不好。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
3、“矢”通“誓”,发誓。 不高 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 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 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这一段非常有趣,让我们看到了 孔子普通人的一面。我觉得这是儒家 思想比基督教可爱的地方之一。儒教 不千方百计把孔子打扮成神,基督教 则不但把普通人耶酥打扮成神,还要 再虚构一个上帝之神来做耶酥的父亲。 基督教的做法在人类的愚昧阶段是有 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也有一个很大 的危险,就是其基础极其脆弱,因为 它将一切关键的东西都建立在谎言的 基础上,一旦谎言被识破,还有谁去 信它呢?
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 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 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 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评是正确 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 就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 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 是值得赞赏的。也可见孔子为推 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的精神,师及生关系的平等、融 洽。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 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 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 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评析
表明孔子心胸坦 荡,光明磊落。以及 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 重。
【原文7】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 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 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 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注释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 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 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 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 实是无能 和妒忌的 表现。
【原文2】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 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 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 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 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 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 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 •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译文】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
哪里比你强?”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 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 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 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 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 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 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点】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 不倦”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 和执著的品格。
【原文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 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 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原文3】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 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 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 之,末由也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