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汉代儒学
2汉代儒学精品PPT课件

可一(一致)而法度 •
可明,民知所从 矣。”——《汉
•
书·董仲舒传》
•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背景材料: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是中国政治思想史 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 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 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 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 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庭选 官的考察标准,确立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作用 儒学陷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
目的
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巩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同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点 作用
维护国家统一,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 思想自由发展。
材料一:汉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合作探究:太学演变的趋
帝时期太学规模 势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十分有限只有几 位经学博士和
•• 太太学学的发影展响:的趋势:
消极性: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有封建迷 信色彩。
三纲 五常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忠孝
忠君
阶级关系
发展仁政 轻徭薄赋
有利于加强君权 减轻农民负担,改善生活,缓和阶级矛盾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著作
《论语》
《公羊春秋》
理论基础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竹帛烟销帝业虚, • ((41))影原响因::儒生批评时
关河空锁祖龙居。 • 政,①损积害极皇性权:利是益特。定历史
1.2汉代儒学PPT课件

5、打匈奴,通西域
汉武帝
6、开辟丝绸之路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பைடு நூலகம்2021
3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汉初的 “修养生息”,黄 老思想)
(2)政治:王国问题、边境问题等问题突出,需加强中央集权;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董仲舒 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②提出“君权神授”与“ 天人感应”(核心)
加强君权的需要
③提出“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建立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
巩④固提统出治“。三纲五常”, (提以倡思孝想道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021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相7 辅相成)
2021
13
太学清议——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的史例
清议,指由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批评发展而成的社 会舆论,奖褒公卿,裁量执政,评论官吏、朝政的风气为历 代所继承。
顾炎武《日知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里 选举,必先考其生平,一沾清议,终身不齿。”
2021
14
2021
11
2.兴办太学
学校规定: 太学生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知识链接P11)
学校规模: 开始不大,后来不断发展。
学生来源: 多为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
2021
12
3、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儒学: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5)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最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宋明理学的特点是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营养,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讲理、义、性、命等抽象概念,这是先秦儒家所不讲的。
先秦儒家虽然讲“天”、讲“性”,但“天”实际上就是民,“性”的内容也比较具体,是仁、义、礼、智,它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区别。
专题一 第二课 汉代儒学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
新课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1)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汉代儒学的背景1. 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家学说再次兴起。
秦始皇推行法家主义,强调集权统一,打压儒家思想。
而刘邦在汉初建立了儒家主义的文化体系,将儒家学说重新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复兴。
2. 汉代对儒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许多经典文献在此时得以重新整理、修订和传播。
二、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1.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合一”观念,提出“道教”的主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等理念。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汉代被广泛传播和发扬。
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史记》,在作品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儒家思想。
三、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恪守道德规范,以仁义为行为准则,推崇人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礼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教化,提倡礼仪之道,认为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3.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大核心价值观,孝顺父母是三纲五常中的一个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推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强调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四、汉代儒学的影响1. 在孔子、董仲舒等著名儒家思想家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流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
2. 汉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汉代儒学

提出仁政学说的 亚圣
立人定胜天学说 的唯物思想家
孔丘
孟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荀况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已蔚然大宗
一、焚书坑儒
1、原因:
1)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 制, 2)儒生和游生引用儒学经典,借用古代 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1、原因:
(1)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 (2)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形势 发展的需要, (3)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以适应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将道家、法家和阴 阳家的一些思想杂糅到儒 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学 体系。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 也。”
2、概况:
焚书?
坑儒?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 籍(医药、卜筮、种树)。
课堂探究: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1)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2)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 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王国、 靖边、兼并)问题,都迫切需要 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 那么,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 思想呢?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1 2 汉代儒学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 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 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接受“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2)①“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 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②“利禄的诱引”:启用儒 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观点:不合理。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 书成为社会风尚。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 国家的统一。
【提示】 (1)“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神学化和宗教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 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 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 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但也起到了 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
知识点三 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并 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地方教育 系统。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1-2:汉代儒学 36ppt 优秀课件

(2)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 打击。秦朝利用法家思想,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由于实行严刑峻法,剥削沉重,仅存二世,就被农民
(3)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主流文化批判。汉武帝 初年,开始大批起用儒学之士,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 后来董仲舒提出的确立独尊地位,禁绝与儒家相异的学术这一 建议和文化上实行“大一统”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儒学 地位上升,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立为正统思想。
第2课 汉代儒学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唐乱朝诗,人章碣刘《焚项书坑原》 来不读书。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
汉 背景:焚书坑儒 代 的批判 儒
学 秦始皇“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遭打击
汉初:无为而治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 业而大饥谨。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无)盖藏,自天子 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 或乘牛车。
(2)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一定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的选官 制度,是隋唐以来的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而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却是封建制度严重衰落的具体
(3)科举制对文化的影响: ①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于是,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 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三 年
班
长
3、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汉书 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五常:仁、义、礼、智、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使儒学成为文化政治舞台的主角 2.使儒学的地位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使其成为执政者奴 化臣民的工具 3.促成了读书风尚的形成,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中国古 代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 汉代儒学
名词解释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统一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的措施。公元前 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规定除 《秦记》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焚毁。《诗》、《书》、百 家语者,除博士官外,其他人不得收藏。医药、农书和卜 筮之书不在禁止之列。坑儒是指一些方士儒生对秦始皇不 满,被秦始皇逮捕并将违反禁令的四百六十余人坑杀于咸 阳。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上的巨大损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日益强盛,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 一,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 需要,为统一思想,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重用儒 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逐步把儒家推向独尊的地位。 从此,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成为汉朝的正统思想。 推崇儒学虽然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但随着儒学 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促了 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太学
太学,即中国古代国立大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太学于汉武帝时期创建,汉昭帝时代,规模不断扩大,汉 质帝时,学生多达三万余人。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 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太学的兴立,使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也带 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 断官位的情形,加强了人们的参政意识,一定程度上打击 了黑暗势力。
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和政治家。汉武帝时期提出的“天人感应”、 “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等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 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 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 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外儒 内法、兼采各家思想的特点,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