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
肖邦

《c小调练习曲》
25号练习曲第12首《c小调练习曲》,海洋练习曲。是肖邦1831年11月听到 “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写成的。它和作品10号第12首《c小调“革命”练 习曲》差不多时间创作,而且调性还相同,都是c 小调,有人称之为“海洋练 习曲”,因为它的乐思汹涌有如波涛。其实,这并不确切。这首练习曲是一首 爱国主义的音诗,这里肖邦叙述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在川流不息的分解和弦 和短小、坚毅、果断的插句里,都使人感到一股不可抗衡的巨大力量
肖邦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 钢琴协奏曲 2 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 3 首、 叙事曲 4 首、谐谑曲 4 首、练习曲 27 首、波罗乃兹 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 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 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 共21卷。
钢琴(拼音: gāngqín 英文piano) 是一种键盘乐器,具有88个琴键和金属弦的 音板,由键盘控制的毡质弦槌的敲击而发音, 并有改变或修饰音量和音质的踏板,并有三角 钢琴和立式钢琴。在意大利语中,“钢琴”就 是指能同时发出强音和弱音的羽管键琴,有 “乐器之王”的称号。钢琴源自西洋古典音乐, 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作曲和排练 音乐十分方便。
结束,谢谢
例如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C
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夜曲等
浪漫主义的形成
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初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发 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 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约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 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都可划分为浪漫派。从时代上来 说,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
浅析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及精神

浅析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及精神肖邦是世界伟大的音乐家,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和思想献给了钢琴艺术,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绝大多数为钢琴作品,体裁十分广泛,有协奏曲、奏鸣曲、叙事曲、幻想曲、谐谑曲、夜曲、前奏曲、练习曲、圆舞曲、即兴曲等,这些作品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肖邦的艺术风格独一无二,他以异乎寻常的个性和创造力,开创了钢琴创作的新风格、新学派,以卓越的才华为钢琴艺术宝库增添了至今任令世人瞩目的艺术珍品。
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一、肖邦及其音乐创作弗列得列克·肖邦(1810---1849),波兰音乐家。
1810年生于华沙,他的父亲是法国人,年轻时迁居波兰。
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有音乐才能的波兰人,善弹钢琴,并且有一副好嗓子,爱唱波兰民歌。
由于母亲的熏陶,肖邦从小爱上了波兰民间音乐。
肖邦6岁开始有系统的学习钢琴,7岁发表第一首作品,8岁举行第一次公开的演奏。
1826年,肖邦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约瑟夫爱尔斯涅尔学习作曲,19岁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20岁时逐渐成为全波兰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于1829年6月出国演奏,并于1830年11月告别祖国,到法国巴黎定居,在巴黎度过了后半生。
肖邦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创作。
1849年10月,肖邦病逝在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死后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肖邦的音乐创作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全盛时期、晚期。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56首玛祖卡舞曲、27首练习曲、26首前奏曲、15首圆舞曲、12首波洛奈兹舞曲、4首民谣、4首谐谑曲、20首夜曲、2首钢琴协奏曲和3首钢琴奏鸣曲。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 岁时就创作 了波兰舞曲, 岁登台演出,不足20 20岁已出 了波兰舞曲,8 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 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 39岁时英年早逝 名。 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 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 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 部叙事曲、 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 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 英雄》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 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 练习曲包括《离别》 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 革命》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 32首夜曲 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 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 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 奏鸣曲等。 奏鸣曲等。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和杰出钢琴演奏家。 弗雷德里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和杰出钢琴演奏家。他是历 肖邦(1810 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和杰出钢琴演奏家 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 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 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 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誉为“钢琴诗人”。肖邦离开我们虽然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了,但他一生创作的许 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离开我们虽然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了, 多优美的钢琴曲,他的作品里所散发出的伟大的爱国精神, 多优美的钢琴曲,他的作品里所散发出的伟大的爱国精神,至今仍在全世界产生 着巨大的影响。他的每一首乐曲,如今都已成为全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着巨大的影响。他的每一首乐曲,如今都已成为全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肖邦的音乐里,饱含着对波兰祖国的大地和人民的思念与爱, 肖邦的音乐里,饱含着对波兰祖国的大地和人民的思念与爱,饱含着对强加在祖 国人民头上的奴役、专制、黑暗势力的痛恨与诅咒。祖国,荣誉,自由, 国人民头上的奴役、专制、黑暗势力的痛恨与诅咒。祖国,荣誉,自由,斗 这些都是肖邦音乐里的主旋律。 争……这些都是肖邦音乐里的主旋律。因此,人们说,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鲜 这些都是肖邦音乐里的主旋律 因此,人们说,肖邦的音乐是“ 花丛中的大炮” 足以使所有的专制统治者闻之丧胆。 花丛中的大炮”,足以使所有的专制统治者闻之丧胆。
弗雷德里克·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对钢琴情有独钟,用情之深远胜于音乐史上任何作曲家,甚至深到不愿为其他乐器(包括管弦乐团)作曲的地步。
肖邦竭力为钢琴独奏曲的技巧和形式开辟新天地,但在写作钢琴以外的音乐时,他依然遵循传统形式。
他在创作这两首钢琴协奏曲时,就是遵循传统,参照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的协奏曲为圭臬(当时他还未接触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
肖邦写下两首钢琴协奏曲之后,便离开波兰,踏上了漫游欧洲的旅程,获得当时音乐界泰山北斗的地位。
他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波兰,这对波兰来说是一大损失,但对巴黎而言却是一大收获。
肖邦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里,虽然感情生活波谰不断,而且有病在身,却为钢琴创作出许多不朽名曲,无论是作品的诗意,还是对钢琴表现能力的敏锐探索,在音乐史上都无与伦比。
《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1》写作时较早,但因出版时间较晚,所以编号为第二号。
此曲证明了肖邦音乐寄托之所在:以抒情的稍缓板为中心,所有重要的音乐内容都由钢琴娓娓道来,而首尾乐章也提供钢琴一连串机会,进一步深入诠释管弦乐团表达的许多乐念。
即使第一乐章开头的管弦乐齐奏潜藏着一种阴沉的情绪,钢琴部分却有着狂想式的璀璨风格,避免深陷在悲郁的情调里,反而能使听众振奋起来。
稍缓板乐章带有升华的、近似逃避主义的、梦幻般的感觉。
一开始有如夜曲,戏剧性的中段突然迸发出强大的热情,而后又悠然隐退,最后以如梦似幻般的手法收尾。
肖邦曾私下透露,这首乐曲事实上是源自一段美丽恋情的回忆,女主角是他音乐学院女同学葛莱寇丝卡(Konstancja Gladkowska),她在当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年轻女歌唱家。
终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回旋曲(Kujawiak,钢琴不断地以八分音符三连音的流畅乐段主导管弦乐的进行)。
此曲1830年3月17日在华沙国家歌剧院首演,而肖邦本人于1832年的春天在巴黎普雷耶厅(Salle pleyel)首度登台时,也是演奏这部作品。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十七节 钢琴音乐的奇葩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内容:1. 欣赏:c小调练习曲爱之梦2. 知识:练习曲与音乐会练习曲肖邦与李斯特3.拓展与探究:教学目的: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肖邦的钢琴曲《小夜曲》导入。
学生倾听音乐,谈谈自己的感受。
2.名人名言:一个危险的敌人在为写着他的话,如果北方威震四方的君主知道在肖邦的作品里,在他的玛祖卡的淳朴的曲调中他定会禁止肖邦的音乐的。
肖邦的作品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德】舒曼3. 肖邦与李斯特肖邦和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一同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肖邦的创作几乎都集中在钢琴音乐领域,这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他将波兰民间音乐的精髓融入钢琴作品之中,赋予他们新的内涵;他深入挖掘和提高了前奏曲,练习曲,夜曲,诙谐曲,叙事曲,幻想曲等一系列欧洲音乐体裁的艺术表现力。
在他的音乐里,还时常流露出一种细腻,柔美,诗意,梦幻般的意境,令人陶醉,因而人们常称他为“钢琴诗人”。
与肖邦不同的是,除钢琴音乐之外,李斯特还创作管弦乐和清唱剧,合唱等声乐作品。
他创立了“交响诗”这一西方音乐中的重要体裁,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音乐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创作出《前奏曲》,《塔索》等一批交响诗。
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性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这种辉煌浪漫,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肖邦钢琴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与反思

《肖邦钢琴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与反思》摘要:(4)学生总结肖邦的作品风格及肖邦的音乐贡献,(3)自主式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可与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相互结合,自主式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可与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相互结合摘要:本文以课堂案例展示为基础,探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施的途径并对这一课例进行反思。
关键词:肖邦;欣赏;教学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比较倡导的课型,下面就以《钢琴音乐的奇葩》为载体,谈谈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思路《钢琴音乐的奇葩》是高一音乐鉴赏第十章的内容,并且同期的语文课中又学习了《肖邦故园》一课,所以学生对肖邦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都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本课中的让学生认知肖邦的作品风格和音乐贡献,从而了解浪漫乐派的音乐特点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首先,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c小调革命练习曲赏析,了解肖邦的生平及乐曲的创作背景。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练习曲和音乐会练习曲的不同点。
(3)通过自主探索,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浪漫乐派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以上三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带着问题去赏析,利用贴近学生的电影视频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探索,在探索中归纳;设计相关的艺术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当堂检测巩固,在巩固中提升。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与分析(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1.说一说你对肖邦的了解?2.学生:肖邦——钢琴家、作曲家、波兰人、爱国方法:如何更好的了解欣赏一个音乐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的曲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教师把预习内容设计成层层深入的问答的形式,不仅为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降低了难度,而且使他们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另外,预习的设计为大部分同学的自主探索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带着问题去自学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新课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肖邦--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肖邦,波兰音乐家,年少成名,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
其一生不离钢琴,被称为“钢琴诗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
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
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
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
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
这些年里,肖邦经常去乡间度假。
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
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
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
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
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
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
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
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
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
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简介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简介肖邦是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肖邦人物简介肖邦(1810年3月1日--- 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遭遇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肖邦个人经历1810年,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
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
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ózef 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并受邀访问英格兰和苏格兰。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于巴黎的家中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欣赏《革命练习曲》和《玛祖卡舞曲》,感受肖邦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性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2、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去分析《革命练习曲》,体会肖邦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3、分析、讨论玛祖卡舞曲的节奏、旋律特征,体验玛祖卡的三拍子舞步。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肖邦的音乐语言,深入感受《革命练习曲》的音乐情绪。
难点:感受肖邦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特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1、师:在世界音乐史上,如果说有哪一位作曲家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意识渗透自己血液的话,那么波兰有一位作曲家、钢琴家一定会被列在首要的位置上,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肖邦
2、播放《一曲难忘》片段,思考:这个片段向我们描述了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
影片中的肖邦……
活动2【讲授】感受肖邦,聆听肖邦
(一)出示课题——《钢琴音乐的奇葩》
播放肖邦简介视频。
师作补充
活动3【活动】(二)《c小调革命练习曲》赏析
1、简介乐曲创作背景
师:当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动身前往巴黎的途中,突然,传来了“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
思考:此时的肖邦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一位作曲家,你会用怎样的音乐去宣泄此时的心情?
生各抒己见
初步聆听《c小调革命练习曲》
师:让我们来听听肖邦内心的声音。
聆听李云迪演奏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思考:
(1)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哪些要素表现那种悲痛的心情?从力度、速度、旋律特点进行分析。
(2) 乐曲开始时音乐是如何进入的?它给你什么感受?
生结合乐曲的音乐要素讲述聆听感受。
2、深入分析《c小调革命练习曲》
A、出示曲谱, 问:乐曲开始时音乐如何进入?
示范第一个和弦
师:作曲家在一开始就用了如此强烈的一个和弦,他的意图是什么?
生: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感到十分的震惊
B、师钢琴示范乐曲引子
问:听完这一段同学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非常激动、悲愤
C、师:但肖邦是继续沉浸在这种悲痛、绝望之中吗?
生:不是,他要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勇敢地与敌人战斗。
师:因此,在这个时候,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出现了,请听!
师示范乐曲主题
随着钢琴用“bang”哼唱主题。
D、问:这主题采用了什么节奏型?
生:附点节奏
师钢琴示范:对比聆听加附点和不加附点节奏,音乐感觉有何不一样?
生:加了附点节奏更加紧张、激昂,就像是冲锋陷阵的号角.
师:这个主题象征着肖邦内心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因此,这首《C小调练习曲》也被称为《革命练习曲》。
E、问:什么是练习曲?翻阅书本的P123
生回答,师补充:肖邦的钢琴练习曲完美地将技术性和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其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
F、欣赏钢琴演奏家马克西姆弹奏的《革命练习曲》
思考:它与我们之前所听到的《革命练习曲》有什么不同?
生:加入了电声乐队:电吉他、架子鼓等,弦乐:小提琴、大提琴,乐曲的气势更恢宏。
活动4【活动】过渡
师:肖邦的创作涉及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其中最能体现肖邦的民族意识的体裁还是他的玛祖卡舞曲。
活动5【活动】(三)《F大调玛祖卡舞曲》赏析
1、介绍玛祖卡舞曲的起源和肖邦的玛祖卡舞曲
2、聆听《F大调玛祖卡舞曲》
问:传统的三拍子舞曲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生:强—弱—弱,重拍在第一拍上
师:仔细聆听这首乐曲,思考: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重拍落拍哪一拍上?
聆听完,生:重拍在第二拍上
3、师介绍玛祖卡的音乐节奏特点
体验节奏,视唱旋律
讨论:这样的节奏和旋律最适合出现在哪些场合呢?
生:非常轻松、欢快愉悦,让人有种置身舞会的感觉。
师:玛祖卡是最具波兰性格的舞蹈之一,几乎每一个波兰人都会跳这种舞蹈,今天让我们也来学跳几个典型的玛祖卡舞步。
4、师示范舞步
全体起立表演,感受玛祖卡独特的三拍子舞步。
活动6【活动】三、拓展延伸
师:有人评价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这使我不禁想到我国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作者在诗中表达的这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正如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一样。
生朗诵,师弹琴配乐,感受音乐与诗的交融之美。
活动7【活动】四、课堂总结
肖邦的每首乐曲都像一首饱含波兰泥土芳香的音乐诗,使人可以感受到波兰这个美丽国家的形象,他用音乐诠释了他的爱国情怀和生命的真谛,是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