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合集下载

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病防治诊疗方案布病,又称暴发性斑疹伤寒,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食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患者会出现持续发热、全身不适、关节疼痛等症状。

以下将介绍布病的防治诊疗方案。

一、预防:1.加强卫生教育:宣传布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方法,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2.加强动物监管:对患有布鲁氏菌感染的动物及其分泌物进行监管,确保无布鲁氏菌污染的乳制品、肉类及其他食物流通。

3.加强饮用水源检测:对水源进行定期的检测,确保水质达到卫生标准,杜绝由水源传播布鲁氏菌的可能。

4.加强职业保护:对从事与布鲁氏菌感染高风险相关的职业人员,如农民、兽医、畜牧业从业人员等,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培训。

5.加强国家监测与报告:建立布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和控制。

二、诊断:1.临床症状:布病患者通常表现为持续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斑疹、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查,如血清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有布鲁氏菌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布鲁氏菌。

3.细菌培养:通过培养患者的血液、骨髓、尿液或其他相关样本中的布鲁氏菌,以直接证实感染。

三、治疗:1.抗生素治疗:布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的应用,如多西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早期应用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和减轻后遗症。

2.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应用退热药物、疼痛缓解药物等。

3.手术治疗:对于合并布病引起的其他严重并发症,如关节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可考虑手术治疗。

4.康复治疗:布病患者在完成抗生素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适当的营养补充、体力康复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四、控制和预防传播:1.隔离患者:对布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

2.彻底消毒:对患者的粪便、尿液、呕吐物等进行彻底消毒,杀灭布鲁氏菌,防止传播。

甘肃中医验方一百篇刘维忠

甘肃中医验方一百篇刘维忠

甘肃中医验方一百篇刘维忠中医单验方1号带状疱疹:麝香0.5-1克,研粉加蜂蜜20克拌匀,外涂患处后用神灯烤或艾灸半小时,用保鲜膜包扎,一天换一次,3——4天。

中医单验方2号糖尿病方:1.黄芪50—200克,乌梅20—5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合气虚怕冷者)。

2.苦荞面2斤,放在锅里隔水蒸(干蒸)30分钟,晾干装瓶备用。

午、晚饭前各30克,开水冲面糊糊喝,(适合湿热者)。

配合适量运动,限肉和稀饭,禁酒。

中医单验方3号颈椎病:1.适度牵引颈椎。

2.粗盐加热装布袋热敷颈后部,一天3次。

3.双手握紧拳头小指侧相对互相敲打后溪穴。

4.桂附地黄丸,独活寄生丸各吃一半量。

中医单验方4号腰椎间盘突出:1.粗盐炒热装布袋热敷患处,一天三次。

2.仰卧,腰下垫一个小枕头每次半小时。

3.生黄土,生白术按1:3的比例,共炒黄研粉,加水加蜂蜜,煮成药膏装罐备用。

取少量药膏外敷患处,保鲜膜包扎。

一天换一次。

急性敷一周见效。

慢性或增生需一个月。

4.桂附地黄丸,独活寄生丸交替吃。

中医单验方5号高血脂、肥胖:1、菊粉即洋姜粉(菊芋粉)2—4小勺,冲开水喝,每天1次。

或2、苦荞面隔水蒸(干蒸)30分钟,晾干备用。

午晚饭前3—4小勺冲面糊糊喝。

3、适量运动。

或4,蜡疗减肥降血脂。

中医单验方6号高血压食疗:大田(非大棚)种的芹菜2两,煮2碗水,煮15分钟,当茶饮。

或芹菜籽粉10克冲糊喝,一天2次。

栀子鸡蛋清膏:生栀子研粉,取2一3小勺栀子粉,加鸡蛋清拌勻外敷患处,保鲜膜包扎,一天换一次。

3一5天。

治疗急性乳腺炎,乳痈,腮腺炎,颌下脓肿,牙痛引起的脸肿大,痈疮,褥疮感染,糖尿病足感染,风热型关节炎,急性淋巴结炎,丹毒等。

中医单验方8号湿疹:1、黄柏,苍术各10克,煮水外涂患处后撒滑石粉。

或2、鸡蛋1斤煮熟取蛋黄,捏碎,在锅里炸焦取蛋黄油,外涂患处。

3、肛门及外阴湿疹或瘙痒:蒜辫子、茄子干、花椒各适量,煮水熏洗患处。

中医单验方9号痔疮、肛裂:1,花椒20克煮水坐浴,一天一次。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布鲁氏菌病(简称为布病,也叫懒汉病,羊温,瘟疫,山羊热),也称波状热。

在疾病分类上属于地方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也属于传染病,职业病,食源性疾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全身性疾病。

人患布病后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组织,造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却又缺乏特异性。

因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在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身上存在,造成早期误诊误治。

患者病情轻重差别很大,病情轻者很易治愈,病情重者高烧和疼痛难忍,特别是发生布病性脊椎炎时,腰疼重,持续时间长,病程在1~5年不等,患者有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

布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

布病的临床分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病程在6个月以内。

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

一、发病早期的临床表现布病的发病早期90%患者症状似感冒,全身不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全身肌肉和关节酸困,头痛头晕,失眠,低烧。

也有部分患者发病急,没有前驱期的发病经过,直接表现出恶寒高烧,出汗等急性期症状。

二、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症状1.发冷布病的发冷出现于发烧前期,是发烧的前兆,发冷时全身颤抖,个别患者即是在夏天也须盖被子取暖。

2.发热发冷之后,接着是发烧,早期在无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多数患者热型呈典型的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

但目前多数患者,一发烧就会用退烧药和消炎药,传统的波浪热并不典型,也可表现为不规则热,间歇热,弛张热,长期低热。

发烧时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酸疼,头痛头晕,食欲减退。

3.出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尤其在急性期表现明显,有些患者出汗相当严重,表现为大汗淋漓,湿透内衣,内衣可以挤出水,患者感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口渴失眠,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

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

汗味酸臭。

出汗后多数病人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出现口渴感,严重者导致虚脱,出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病人感到舒服。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草药治疗方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草药治疗方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草药治疗方介绍人间布病,也被称为“束氏病”、“新疆诺卡病”、“节氏病”等,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食用未加煮的患有该病的动物肉或食用患有该病的动物乳制品而感染。

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关节炎、肝脾肿大、贫血等。

在中国,该病在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多个省区都有发生。

中草药治疗人间布病在这些地区已庞大而复杂地形成了自己的医疗体系。

中草药治疗传统中药理论认为,人间布病的发生主要与“气塞土”、“积滞氧”、“内生闷热”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人间布病需要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

以下是在甘肃省常用的几种中草药治疗方:方1:熟地黄饮材料熟地黄30g,白术3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生甘草6g,黄精6g,柴胡10g。

制法将熟地黄、白术切片,其他药材加水一起煮沸,用文火煮20分钟,过滤汁液,待其放凉即可。

用法每次口服150-200ml,每日3次。

连续服用7-10天为1个疗程。

方2:三黄饮材料黄芩60g,黄柏60g,生地黄60g,黄连20g,川贝20g。

制法将黄芩、黄柏、黄连、川贝切碎,加水1千克,用文火慢慢煎煮至实心药渣上浮。

去药渣,剩下的无色药液内加入生地黄浸泡30分钟后,加入适量的白砂糖调味即可。

用法每次口服150-200ml,每日3次。

连续服用7-10天为1个疗程。

方3:八宝饮材料黄芪30g,枸杞15g,麦冬1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熟地10g,红枣10枚。

制法将所有药材加水共同煮沸,用文火煮20分钟,过滤汁液,待其放凉即可。

用法每次口服150-200ml,每日3次。

连续服用7-10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中草药治疗人间布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超量使用或超期服用药物。

人间布病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病,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可引发致残甚至死亡的后果。

因此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注意饮食卫生,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以及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以免造成传染;同时,患者不要自行进行中草药治疗,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寻求到专业的医生,接受合理的治疗。

甘肃省庆城县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及防治对策_何玉鼎 (1)

甘肃省庆城县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及防治对策_何玉鼎 (1)

表 3 2009—2013 年庆城县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年龄分布
年龄(岁)
病例数
构成比(%)
13~
6
11.3
20~
5
9.4
40~ 60~
35
66.0
7
13.2
合计
53
100.0
2.2.2 职业分布 职业分布为中学生、兽医和农民, 以农民发病构成最高,占 75.5%,所有患者都有牲畜接 触史,见表 4。
表 4 2009—2013 年庆城县布鲁氏菌病患者的职业分布
收稿日期:2014-05-10 修回日期:2014-08-28 本文编辑:毕永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7
368 1
1.3
合计 23 887 265
1.1
1 520 1
0.1
2.3.1 畜间疫情的地区分布 2010 年感染布鲁氏菌 的羊分布于高楼乡和南庄乡,2011 年分布于太白梁
乡、南庄乡、赤城乡、葛崾岘乡、安寺乡、桐川乡等 6 个 乡(镇)。2012 年分布于太白梁乡、卅铺镇、玄马乡、马 岭镇等 11 个乡(镇)19 个行政村。2013 年分布于太白 梁、驿马、高楼、南庄、土桥、蔡家庙等 6 个乡(镇)、10 个行政村。
表 6 2010—2013 年庆城县畜间布鲁氏菌感染情况
年份
羊(只) 检疫数 阳性数 感染率(%)
牛(头) 检疫数 阳性数 感染率(%)
2010 3 352 36
1.2
466 0
0.0
2011 5 307 24
0.4
569 0
0.0
2012 10 082 113
1.1
117 0
0.0
2013 5 146 92

甘肃省平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及防治对策

甘肃省平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及防治对策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2 年第 27 卷第 5 期 Bull Dis Control Prev 2012 Vol.27, No.5
·47·
• 防治与监测 •
甘肃省平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及防治对策*
何存寿,郭六六,王小会,王宏宝
甘肃省平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所,甘肃 平凉 744000
摘要: 目的 客观的评价甘肃省平凉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制定符合平凉市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对
20 世纪 70 年代布鲁氏菌病广泛流行于平凉市 7 个县(区)的 102 个乡(镇),和家畜分布基本一致。平 凉市是个传统的农业区,相当一部分生产靠畜力进 行,养羊和猪又是群众的主要副业收入之一,因此,牲 畜饲养量大,加之有些山区人畜共饮一池水,同居一 环境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人畜接触频繁,致使布鲁 氏菌病在人间传播流行。1954 年第四军医大学在平 凉骑兵部队检出布鲁氏菌病患者 3 例,1963 年庄浪县 发生 5 例,1971 年卫生部门开始对全市 8~60 岁人群 进行了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普查,检出感染者 2 197 例, 检出率为 3.8‰,确诊患者 728 例,患病率 1.3‰。在此
策。 方法 采用回顾与现况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对 1971~2011 年平凉市布鲁氏菌病流行与防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
调研。 结果 平凉市布鲁氏菌病经过 20 多年的防治,人间布鲁氏菌病由 1971 年的 3.8‰下降到 1985 年的 0.016‰,下
降 99%,至 1993 年没有检出现患和血清阳性者,经省级考核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2004 年按上级要求,各县(区)在重点
基础上对重点人群分期、分批进行了接种免疫,对确 诊的患者根据临床不同类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积极进行治疗,先后全部治愈。1985 年全市达到控制 区标准,1993 年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1.疑似病例(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为生活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1)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2)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者。

3.确诊病例(1)符合疑似或临床病例诊断标准(2)下列3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①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②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③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4.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病类诊断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三)证候诊断1.肝肾阴虚证:乏力盗汗,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自感发热,口干便秘,关节肌肉酸痛。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象沉细或细数。

2.气血亏虚证:头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气短自汗,关节肌肉酸痛。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瘀血阻络证:肌肤麻木,关节刺痛,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乏力出汗,肝脾肿大。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湿热蕴结证:睾丸肿痛,肢体酸痛,潮热汗出,口干不欲饮,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布鲁氏菌病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布鲁氏菌病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体征
本病的病程一般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牛型的急性期常不明显。
(一)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为急性期,3~6个月者为亚急性期。
1.发热 典型热型为波状热,其发热期平均为2~3周,继以3~5日至之周无热期后热再起,2~3波后常自然缓解,偶可达10余波,但此型目前少见,仅占5%~20%。常见者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
布鲁氏菌病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疾病名称(英文)
brucellosis
拚音
BULUSHIJUNBING
别名
布病,布氏杆菌病,急性期属中医:温病,慢性期属:痹证,虚损。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各型布氏杆菌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病理
病理变化广泛,但以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受累较著,有细胞增生及由上皮样细胞及大单核细胞组成的肉芽肿。 网状内皮系统在急性期呈弥漫性增生,慢性期则可出现由上皮细胞、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组成的肉芽肿,此系组织对细菌产生的变态反应。肝、脾、淋巴结及骨髓中均可有类似的病变。 血管的增生破坏性病变也为变态反应所致,主要累及肝、脾、脑、肾等的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导致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脏器的浆液性炎症及微小坏死等。 骨、关节和神经系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强直、脊椎炎、骨髓炎、神经炎、神经根炎等。肺可有出血卡他性炎症,心脏病变较血管病变少见,有心内膜炎、心肌炎等。肾混浊肿胀,偶可见弥漫性肾炎和肾盂肾炎。此外,尚有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等。
发病即为吞噬细胞所吞噬,并循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如吞噬细胞未能将细菌杀灭,则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并随之大量进入淋巴液和血液形成菌血症。细菌随血液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由于变态反应及病原苗主要在细胞内繁殖,抗体及抗菌药物不易进入,故难以根治。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细胞和体液免疫协同作用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人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

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一、急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热错杂型:
临床表现: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散寒,解肌清热。

参考方药: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柴胡15克,葛根2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通草6克。

水煎服1日1剂。

加减:肌体关节疼痛加桑枝20克;呕恶欲吐加生姜6克,竹茹6克;热邪转盛加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

2.湿热侵袭型:
临床表现: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解,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

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

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黄芩12克,滑石30克,栀子12克,茯苓皮12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薏米仁30克,大腹皮10克,通草6克。

加减: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克,穿山龙15克;热邪炽盛加黄连10克,连翘12克;湿邪偏盛加厚朴10克,猪苓10克
3.湿热瘀阻型:
临床表现: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口干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挚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参考方药:金银花24克,银翘24克,当归尾6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10克,青蒿10克。

加减:睾丸肿大加荔枝核15克,川楝子12克,龙胆草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30克,柴胡6克;肌体关节疼痛加穿山龙15克。

乏力倦怠,盗汗,午后发热加鳖甲30克,秦艽10克,知母12克,地骨皮12克。

二、慢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湿涸结型:
临床表现:乏力,或有汗出,四肢发凉,形寒怕冷,筋脉拘急,肌肉酸麻,腰、脊、髋、骶、膝等关节疼痛,屈伸艰难,得热痛减,或大便溏稀,小便频或清长,舌体胖大,舌质淡黯红,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利湿止痛。

参考方药:炮附片1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杭芍16克,木瓜30克,穿山龙15克,鸡血藤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10克。

加减:关节疼痛较甚加附片至15-30克(先煎);腰腿疼痛加杜仲12克,狗脊12克;肢体酸麻加当归12克,地龙10克。

2.阴血亏虚型:
临床表现:乏力,盗汗或自汗,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头昏眩晕,五心烦热,腰膝等关节或肌肉酸痛,或游走不定,肢体麻木,消瘦,或妇女少经等。

舌质淡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阴化湿,养血通络。

参考方药:生地12克,当归10克,杭芍16克,女贞子12克,枸杞10克,红花10克,桑枝15克,穿山龙15克,黄芪30克,炙甘草10克。

加减:阴虚火旺盗汗严重者加地骨皮12克,五味子10克;心悸怔忡严重者加酸枣仁15克,龙骨30克;头昏眩晕严重者加菊花10克,钩藤10克。

3.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乏力较著,自汗盗汗,食欲不振,面无华色,头疼头晕,气短心悸,倦怠喜卧,或午后热甚,肌肉酸麻,关节疼痛,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无力或虚浮。

治法: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参考方药:党参1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白术12克,五加皮10克,穿山龙12克,甘草6克。

加减:阴虚身热耳鸣加黄精12克,枸杞子10克;脾虚纳呆加焦三仙各12克;腰膝疼痛加牛膝15克,川断12克。

4.血瘀脉络型:
临床表现:乏力,精神不振,关节肌肉疼痛如刺,或痛有定处,或游走窜痛,或见肿胀,肢体麻木,活动受限,或见皮下紫色斑纹,面色晦暗,或妇女痛经。

舌质黯红,苔白,脉沉细。

治法:活血通络,化瘀止痛。

参考方药: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丹参30克,香附6克,秦艽12克,穿山龙12克,甘草6克。

加减:寒胜肢体关节冷痛加桂枝10克;湿胜关节肿痛加防已12克,炒苍术10克;气虚乏力严重者加黄芪30克。

三、中医适宜技术
1.外治法: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中草药药渣足浴、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2.中医脐疗法:盗汗用五倍子5克,何首乌5克,同研细面后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填入脐窝,外盖无毒塑料纸或纱布,胶布固定。

1日1换。

连用5-6日。

3.针灸疗法:取穴:大椎,足三里,合谷,风门。

恶寒发热加曲池,内关,太冲;阴虚内热加三阴交,气海,中脘;肘关节疼痛加曲池,手三里,尺泽;指关节疼痛加外关,八邪;髋关节疼痛加秩边,环跳;膝关节疼痛加膝眼,阳陵泉等;并发睾丸炎加三阴交,行间,侠溪等。

用毫针刺法,均用泻法,留针15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

关节疼痛怕冷,可以用艾条局部熏灸治疗。

关节肿胀疼痛者,可以局部拔火罐治疗。

4.中药药膳:
黄芪炖猪蹄:黄芪30克,葱100克,猪蹄2个,盐适量。

每3日1次,共炖烂佐餐食用。

补中益气,通经补血,适用于气血虚损,经络不畅,肢软乏力,精神不振等布病患者食用。

养阴酸梅汤:乌梅6个,大枣3枚,冰糖少许。

放入随身杯,冲入沸水,1分钟后倒掉水。

再次冲入沸水,焖20分钟后当茶喝,可以反复冲泡。

清虚热,养气血。

可以改善布病患者睡觉出汗较多等问题。

生脉茶:西洋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大枣5枚。

将以上材料均匀打碎,每日取适量冲泡代茶饮,冲泡时可加入少量冰糖或蜂蜜,则味道更佳。

益气养阴,生津解烦,开胃消食。

适用于阴虚、气阴亏虚的布病患者平时饮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