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变化及防控策略
布病临床与防控 (2)

(4) 感觉器官:眼的主要病变是视肉膜血栓性静脉 炎,葡萄膜炎,钱串状的(Target)角膜炎,视神 经炎和视神经萎缩等。也可以侵犯听神经而造成听 力减退或耳聋,个别病例可发生乳突炎。
(5)软组织:主要临床所见是纤维组织炎和脓肿。 布病性脓肿一般位于组织浅层,经过缓慢,局部组 织反应不明显,多见臀部,腰部和大腿前侧。
感染者。全市除白银区外其他四县区均有人布病病 例报告,会宁8例,景泰7例,平川区3例。
2024/6/19
疫情上升的原因
1、对布病防控工作重视不够 2、牲畜调运频繁,流通环节监管困难 3、基层防疫体系不完善,人间布病监测覆盖面小 4、卫生状况不良,饲养方式落后,群众防护意识 淡薄 5、集市贸易活跃,皮、毛、乳、肉大量上市,布 病检疫工作跟不上。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
度l∶400 ++及以上。
2024/6/19
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 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 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 期阳性率较低。
2024/6/19
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 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 常。
2024/6/19
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 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 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 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 及以上者。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是仅于动物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罕见。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发热、多汗,可有关节肿痛,肝脏以及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的出现,对于男性患者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肿痛,多是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
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在逐年的增长,该文就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做出系统的总结与相应的分析思考。
标签: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防控;研究随着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布鲁氏菌却出现了反弹的趋势,很多报道称布鲁氏菌病的患病人数在逐渐呈递增趋势,这与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分析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等相关问题已经迫在眉睫[1]。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布鲁氏菌所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没有外毒素,主要的治病毒素为其所产生的内毒素。
目前研究的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布鲁氏菌属有4种,分别为牛种(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猪种(B.suis)、羊种(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犬种(B.canis),这四种菌属对人类的致病性也是有相应的差异性的。
除了这4种外,还有绵羊附睾种(B.ovis)和沙林鼠种(B.neotomae)[2]。
前面所讲述的布鲁氏菌的分种是根据其储存宿主、生化、代谢以及免疫学的差异进行分类的。
近些年来对于布鲁氏菌的新种属的发现也有很多,比如田鼠型(B.micron)、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等布鲁氏菌都是近些年来新发新的,这些新型布鲁氏菌属的发现,使人们对布鲁氏菌有了更深的认识。
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2.1 传染源布鲁氏菌的宿主目前已知有60多种,如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等都可以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广泛性的发病状态或者带菌状态,人类感染的布鲁氏菌一般来源于已经被感染的动物,人类之间的感染一般是很罕见的。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布鲁氏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称布鲁菌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摄入带有感染性物质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近年来,布鲁氏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进行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于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感染种群以及感染率等重要参数非常关键。
调查可以包括对疫情发生地区进行采集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认感染病例和潜在感染源的情况。
通过分析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接触史等信息,可以评估感染的风险因素和传播途径。
此外,对于布鲁氏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长期监测也是必要的,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爆发。
在了解了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后,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动物的监管,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布鲁氏菌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
这包括加强畜禽养殖场的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养殖条件和卫生水平,加强防鼠、防蚊、防蝇等病媒生物的控制,以减少动物感染。
同时,对于与感染动物接触的高风险职业人群,比如养殖员、兽医和屠宰工等,必须加强相关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防护意识,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暴露于感染源。
此外,对于人群特定的高风险行为,比如食用未经处理的生肉或生乳制品,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家正确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布鲁氏病的疫苗研发和药物治疗技术的进展也非常重要。
目前,虽然存在布鲁氏病疫苗,但其效果尚不理想,仍需进一步完善。
同时,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题。
因此,应加强对疫苗和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提高疫苗的效果和药物的疗效。
此外,布鲁氏病的预防和控制还需要加强社会协同机制。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布鲁氏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以便公众了解疫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98·农技服务畜牧兽医2017,34(16)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陈雪梅(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陕西 铜川727000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可引起雌性动物发生流产、不孕等,雄性动物发生睾丸炎,人则表现为长期发热、关节痛、脾脏肿大等,危害性非常严重。
本文对布病的流行特点等进行详细概述,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对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病;流行特点;防控对策布鲁氏菌病又称为马尔他热或波状热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即可感觉羊、牛、猪等偶蹄动物,也可感染人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B 类重要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引起雌性动物发生流产、不孕等,而雄性动物感染后可引起睾丸炎等,时常发作,难以治愈,该病的发生可引起重大经济损失及公共卫生问题,虽然我国已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但是,偶尔仍有发生,常给养殖及公共卫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生产中要重视该病的防控。
1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1.1传染源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为病畜及带菌畜,布病主要是在畜间传播,常呈地方性流行,对被感染动物具有极高的致病性,而且还长期带菌呈隐性感染,人患病主要是由畜传染,但人与人之间几乎不感染。
当患病家畜发生流产时,大量病菌随着流产胎儿及分泌物一起排出,成为传染源,另外,患病家畜也可从乳汁、尿液、粪便中排出病菌,污染饲料、饮水、圈舍、草场、排水沟等而使病原菌扩散。
1.2发病季节布鲁氏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以流产季节多发,一般牧区发病率高于农区,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性流行。
1.3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染为主,食用了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饲料、饮水、乳汁及未煮熟的肉而感染,其次以皮肤黏膜、眼结膜、呼吸道感染、交配、昆虫及鼠类等都可引起,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或流产物等而引起感染,人工授精也可能会引起布病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进展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是由于布鲁氏菌病感染造成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国内布鲁氏菌病主要传染源为羊,传染途径主要为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动物及其制品,人群普遍易感。
布病感染多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痛,常无特异性表现且易造成多系统并发症,对人群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都造成巨大伤害。
近年来,随着国内畜牧业产量增加以及物流贸易发展导致动物及其制品流通量增大,布鲁氏菌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多地出现布病发病报道,其中也包括非牧区病例和实验室感染的情况。
本文主要从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症状、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流行病学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Abstract】Brucellosis is also called Mediterranean fever,It is a zoonotic disease caused by brucellosis and is highly contagious.The main source of domestic brucellosis is sheep.The main route of infection is direct or indirect contact with infected animals and their products.Brucellosis infection often manifests as fever,fatigue,and muscle and joint pain,often without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nd prone to multiple systemic complications,causing great harm to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has been increasing,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reports of brucellosi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ymptoms,diagnosis methods,control measures and epidemiological status of brucellosis,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rucellosis.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通过布鲁氏菌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卫生法规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又称地中海热、马尔他热,在我国俗称蔫巴病、懒汉病。
布鲁氏菌病防治

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 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 惯有关。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 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 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和某些 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点)
二、不同疫区流行特点:由于传染源的种类、病原菌的 种型、毒力和人群免疫水平不同,表现不同的流行病 学特点。 羊种布氏菌疫区:羊种布氏菌1.2.3生物型对人、畜均 有较强的侵袭力和致病力,易引起人、畜间布病爆发 流行,疫情重,大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牛种布氏菌疫区:牛种布氏菌毒力较弱,但侵袭力强, 即使是弱毒株,也可使牛发生爆发性流产或不孕,但 对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 病程短,后遗症少。 猪种布氏菌疫区:疫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
二、病原学
布菌的形态: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有6 个菌种19个生物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 绵羊副睾型。但仅前4种对人类致病,另2种对人的感染国内 外均无报道。 布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阴性菌。
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 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适宜PH值为6.6-7.4,适宜温度为20-40℃,最适宜温度为37 ℃,超过42 ℃不生长。
干热 60-70
干热 80 干热 90 干热 100
60-75
40-59 30-39 7-9
18
对各种化学因子的抵抗力
药物名称 浓度(%) 生存时间
新洁尔灭
石碳酸 来苏儿 来苏儿 氯亚明 氯亚明 升汞 漂白粉 红汞 过锰酸钾
布鲁氏菌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布鲁氏菌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被我国列入二类动物传染病,牛、羊、猪等家畜都极易感染。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动物及动物产品之间的流通愈发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兽共患病持续上升,不仅影响了我国畜牧业发展,还损害了国民的身体健康。
因此,根据所调查的养殖场普遍的模式,找出了当前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力求在养殖生产中能有效控制布病的上升趋势。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疫情防控;防控策略布鲁氏菌病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死灰复燃后,虽然经过三十余年的防治,但疫情仍在不断蔓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现今社会的交流愈发便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布病防控策略已不适用于当前社会。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布病疫情的扩大和蔓延,找出当前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以新的思维来完善布病防控策略。
一、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一)防疫意识不足当前多地的部分基层防疫人员和多数养殖户对布病的认知存在不足,尤其是布病感染率低的一些地区,其基层防疫人员对布病防疫工作不加以重视,布病防疫工作也趋于形式化,在免疫时没有做到一畜一针头、消毒不严密、不严格佩戴防护用具等,这给养殖户带来了负面表率作用。
养殖户防疫意识不足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养殖户随意丢弃胎衣、人畜住处不隔离等。
(二)检疫监管不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国内的基础交通设施越来越多,诸如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而随着交通愈发便捷,牛、羊等畜牧及产品的交易和流通也日益频繁,间接为布病传染提供了便捷。
与此同时,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对布病了解较少,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经验也存在不足,这使得他们在疫病监管时,对阳性病畜的扑杀不彻底,检疫工作趋于形式化,这也是布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
(三)监测流调不全随着我国养殖牛羊的地区越来越多,其数量也在不断攀升,部分辖区内牛羊数量众多,养殖户分散严重,再加上基层防疫人员和家畜数量不成正比,导致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容易出现采集数量和范围不全的情况。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

摘要: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由布鲁氏菌导致的人畜共患病。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并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牛羊畜牧业的发展。
因此,养殖者需要对布鲁氏菌病有全方位的了解,才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本文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可以为养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致病机制,防控措施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齐东伟(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畜牧发展中心山东潍坊26130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7.002作者简介:齐东伟(1974.6—),女,山东潍坊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研究。
1概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主要是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它会通过黏附、定植、侵袭和消退四个步骤在巨噬细胞中繁殖,导致动物机体出现慢性的炎症。
目前为止,羊种布鲁氏菌和牛种布鲁氏菌是目前被报道的传染性最强的两个常见的布鲁氏菌属种。
布鲁氏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畜牧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严重制约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规定必须上报的人畜共患病,必须在当地兽医确诊后24h 内向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畜牧部门通报。
我国常见的致病能力较强的是羊种布鲁氏菌,尤其是对生活在牧区的牧民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研究表明,兽医、养殖户、屠宰商和动物产品加工商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性最大[1]。
与患病动物接触越频繁,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几率越高,尽管人间很少会发生横向的传播,但在《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被认为由生物因素导致的职业病。
布鲁氏菌感染的最初症状类似于感冒,但往往比较容易被忽视,一旦延误治疗后,它会变成一种慢性疾病,损害人体多个器官。
即使治愈了,也会长期携带布鲁氏菌,而且该病复发率非常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变化及防控策略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国已经得到控制的人间布鲁菌病疫情迅速回升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其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布鲁菌病;流行特征;防控策略
布鲁菌病(Brucellosis,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1]。
该病的真实发病率尚不清楚,流行地区的布病发病率从低于0.01/10万到大于200/10万[2],据WHO估计全世界年新发病人约有50万[3]。
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4]。
尽管该病的病死率极低,但严重威胁着动物饲养、兽医、肉品加工等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并给畜牧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还会影响旅游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5~8]。
自1995年起,我国已经得到控制的人间布病疫情开始回升,2000年以来,人间布病疫情迅速攀升,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9]。
我国乃至全球布病的疫情现状与结核病相似,被列为再度肆虐的传染病[10]。
1. 我国布病的流行特征变化
1.1 1950-2008年全国布病发病率动态变化我国人间布病疫情以20世纪50~60年代最为严重,于1957-1963年、1969-1971年出现2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波动在1.17/10万~1.77/10万和1.20/10万~1.23/10万之间,疫区范围波及全国28个省(区)[11, 12]。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曾得到较好控制,1992年全国仅报告布病病例219例,发病率为0.02/万,是我国历史上最低水平[13]。
但从1995年发病率开始回升,进入2000年以后发病率更是迅速攀升,部分省区出现暴发和流行[14]。
据统计,1996-2005年,全国人间布病发病率上升了1617倍[5]。
2005年发病率上升至1.40/10万,新发病例为18416例,发病数首次超过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1963年(12097例)[12]。
2006(20279例)和2007年(21195例[15])的报告病例数上升至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顺位的第10位[16]。
2008(27767例)年发病数顺位上升至第8位[16]。
这种状况在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极其罕见,说明了当前布病疫情的严重性和防治的迫切性[9, 14]。
1.2 地理分布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布病主要疫区集中于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5大牧区;80年代以后,牧区的布病疫情虽然有一定波动,但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省份布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如山西,陕西、吉林、辽宁、山东等省份的布病感染率及患病率皆与牧区相近,甚至稍高于牧区[17]。
90年代以后,布病疫情反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河北、吉林、辽宁、陕西、河南、新疆、山东等10余个省份,与80年代以前的地理分布类似[9]。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发病率自2004年开始升至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1位,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成为我国布病最严重的地区[15, 16, 18, 19]。
1.3 优势菌种的变化我国布鲁菌的流行主要表现为以羊种菌为主的混合感染,但随着时间和地域的改变仍表现为不同的特点:80年代以前,从人畜中分到羊种菌占60.00%~70.00%,牛种菌占20.00%~25.00%,猪种菌不足10.00%,此时为布病流行较重时期。
80年代以后,布病疫情处于低发阶段,从人畜中分到的羊种菌仅占30.00%,牛种菌占40.00%以上,猪种菌占20.00%,其余为犬种菌和绵羊附睾种菌[20]。
内蒙古哲里木盟(现通辽市)流行优势菌种的鉴定也表明,80年代后羊种菌仅占28.50%,牛种菌占57.10%[21]。
90年代以后布病疫情回升,从人畜中分到布氏菌220株中羊种菌占79.10%,牛种菌和猪种菌则分别下降为12.20%和0.45%[17],不但羊种菌成为流行区的优势菌种,且大多数是强毒菌,包括羊1型,少数羊2型和羊3型[22],人的感染率则达14%(其他省区则介于1%~5%之间),同时表现出明显的职业特点,其中畜牧业者和兽医感染率最
高,占19%~20%,肉品屠宰加工和毛皮业者占11%~12%,农民约占5%,学生则低于1%[23]。
这说明,当人畜布病明显回升时,羊种布氏菌又成为流行的优势菌种。
1.4 疫区类型的变化布病疫区如果以省区为单位,既往几乎无一个省区为单一菌种流行区,都是混合菌种流行区。
大多数省区是以羊种菌为优势菌种,混有牛和(或)猪种菌感染[24]。
2005年以来,内蒙古和新疆为牛羊菌种混合感染,而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浙江、广东、吉林、辽宁、北京、香港等省区仅分离出羊种菌,分离出的菌型多为强毒菌株菌型,与当前愈演愈烈的疫情形式吻合。
不同年代分离出布氏菌种所占比例的变化,既反映了流行优势种的改变,又反映了流行形式的变化。
近年来在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实验动物和宠物犬中分离出犬种菌,该种菌毒力较弱,感染人机会少,在国外偶有感染人的报道,我国犬种菌方面研究很少[9]。
1.5 感染人群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布病受感染人群的变化主要表现为2大特点:一是青少年感染人数上升,二是非职业人群感染率上升,但布氏菌感染率的职业特点仍然存在[9]。
80年代以前,牧民、兽医、屠宰场和毛皮场的工人、饲养员等职业人群的布病感染率在10.0%~20.0%之间,其他非职业人群的感染率为0.5%~4.5%。
80年代以后,这些职业人群感染率几乎都低于5.0%(个别职业人群除外),而其他非职业人群如农民、干部、学生等的布病感染率也处于
2.3%~4.7%之间,即非职业人群的布病感染率相对来说呈上升趋势[25]。
1.6 流行形式的变化当前的布病流行形式与20世纪50~60年代相比明显不同,如今大规模的暴发或流行被小范围、点状分散的流行形式所替代,这为防治带来较大困难[22]。
1.7 高发地区的关联性近年来布病发病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发地区的关联性[9]。
内蒙古的中、东部一直是布病高发区,其2个3省交界处蒙黑吉和蒙晋冀的6个市(地州盟)也都是布病高发区。
蒙黑吉交界处的3个市(地州盟)分别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蒙晋冀交界处的3个市(地州盟)分别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吉林省松原市。
2006年这6个市(地州盟)的病例报告数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其中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吉林省松原市均是所属各省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市(地州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呼伦贝尔市的报告病例数分别居于全区的第2位和第3位。
2 疫情上升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布病疫情迅速上升,回升的势头愈演愈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5, 10, 14, 16, 26~28]:(1) 淘汰病畜措施不力,传染源没有彻底根除。
(2) 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牲畜流动频繁。
(3) 畜间免疫措施不到位。
(4) 乳、肉等畜产品监督、管理、消毒减弱。
(5) 国际国内的旅游业发展对某些疾病的传播和扩大提供了一定机遇。
(6) 环境气候的改变:如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低温、大风雪及旱涝等灾害,为布病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7)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到位,个人防护意识较差。
(8) 防治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3 防治措施
由于布病是家畜为主要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病,因此我国对布病的预防和控制,始终采取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畜3个环节的综合控制措施,该措施曾经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布病再次肆虐,近年的布病控制应继续采取以检疫、淘汰疫畜、免疫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2],具体措施如下[12, 14, 28, 29]:(1) 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与管理,检疫、隔离和淘汰病畜,免疫健康畜:在检疫、隔离和淘汰疫畜上,应根据病畜种类、数量等具体情况采取措施。
有条件的地方对检出的阳性畜要全部捕杀,对健康畜实施免疫,这是控制布病疫情的根本性措施[12]。
(2) 人间菌苗免疫:在人间疫情较重的地区,可对重点职业人群进行免疫。
(3) 加强食品检疫和消毒。
(4) 加强布病监测工作:加强监测点工作力度,人间和畜间监测应同时进行。
及时发现布病暴发疫情并迅速处理,以控制布病疫情的蔓延。
(5)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布病防治知识。
(6) 增加防治经费,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7) 布鲁菌病几乎不发生人与人之间的水平传播,主要是由于人接触感染布鲁菌的动物或其产物而被感染,因此加强动物布
鲁菌病的研究对人间布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小结
目前布病在我国已经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预防和控制人畜布病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9]。
当前我国人间布病疫情大幅回升,出现了新的流行趋势,即布病疫区从牧区向半农半牧区、农区及城市蔓延,高发地区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流行形式以多而散的点状流行代替了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强毒菌株菌型的羊种菌重新成为流行的优势菌种;除牧民、兽医等职业人群受侵外,农民已成为最主要的受侵人群,青少年感染人数上升等。
这些新流行趋势都给防制工作带来困难[5]。
在布病的防治工作中,应当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防疫原则,继续采取以检疫、淘汰疫畜、免疫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