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医研究分析化学题库
南中医分析化学题库5

酸碱滴定法(一)判断题()1.pH值小于7的溶液一定是酸。
()2.在酸碱滴定法中,为保证化学计量点附近相差0.1%,有0.2pH单位的变化是指示剂法进行准确滴定的最低要求,因此,通常以C·K a≥10-8作为判断弱酸能否被准确滴定的界限。
()3.在酸碱滴定法中,用强碱滴定强酸时,滴定突跃范围越小,则滴定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4.对于多元酸,应首先看相邻两级K a的比值是否大于104,如果大于104,则能够准确地分步滴定。
()5.酸碱指示剂为有机弱酸或弱碱,且其酸式和碱式结构具有不同的颜色。
()6.用已知浓度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相同浓度的不同种弱酸时,若弱酸的K a愈大,则滴定突跃范围愈大。
()7.在酸碱滴定法中,选择指示剂时,可不考虑指示剂分子量的大小。
()8.滴定分析中,一般利用指示剂颜色改变点而停止滴定,这点称为化学计量点。
()9.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碱中和反应所生成的盐实质上是酸碱或两性物质。
()10.酸的浓度并非酸的分析浓度。
()1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必显酸式色。
()12.在相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溶液中,它们的[H+]是相同的。
()13.当Ka1/Ka2<104时,第一、二计量点形成的pH突跃才能分开。
()14.酸碱指示剂HIn,当pH≤pK HIn-1,只能见到HIn的酸式色。
()15.酸碱指示剂HIn,当pH≥pK HIn-1,只能见到In-的碱式色。
()16.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一般只要其变色范围部分处于滴定的pH突跃范围内即可选用。
()17.酸碱溶液愈浓,滴定曲线的pH突跃范围愈窄,所以对指示剂的选择不利。
()18.pH=pK HIn±1是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的通式。
()19.弱酸的离解常数愈小,浓度愈大,滴定突跃范围愈大。
()20.某溶液加甲基橙指示剂显黄色,则此溶液必为碱性。
()21.H2C2O4·2H2O可作为标定NaOH的基准物质。
中药化学试卷(自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试卷(自考本科)姓名年级学号得分一、是非题(每题0.5分,共10分)1、能够溶解于亲水性有机溶剂中的化学成分,必定也能溶解于水中。
2、采用溶剂法提取有效成分时,选择溶剂的原则是“相似相溶”。
3、酯苷是指一类具有α-羟睛结构的苷,属于O-苷。
4、香豆素的基本母核是苯拼α-吡喃酮。
5、蒽醌苷类多具升华性。
6、蛋白质和酶都是水溶性成分,可以利用水煎煮法进行提取。
7、小檗碱为季铵类生物碱,易溶于水。
8、皂苷易溶于水,可用丙酮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9、苷类性质叙述的错误项为A.一般能溶于水B.多具还原性C.多可被酶、酸水解D.均为固体10、强心苷类化合物都具有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11、下列黄酮苷元有旋光性的是A.黄酮B.黄酮醇C.二氢黄酮D.查耳酮12、易溶于水的成分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13、氰苷是指一类具有α-羟睛结构的苷,属于O-苷。
14、香豆素苷类多具有芳香气味。
15、游离蒽醌的致泻作用强于蒽醌苷。
16、区别黄酮与黄酮醇可用四氢硼钠反应,黄酮醇显紫红色。
17、鞣质类化合物指的是能与蛋白质形成沉淀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18、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也属于单萜类化合物。
19、强心苷是一类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20、皂苷都具有羧基,常采用碱水法提取。
二、单选题(每题0.5分,共20分)1、下列成分均溶于醇,除了A 生物碱B 生物碱盐C 苷 E 多糖2、下述哪组溶剂,全部为亲水性溶剂A MeOH、Me2CO、EtOHB BuOH、Et2O、EtOHC EtOH、BuOH、Me2COD EtOAc、Pet、CHCl33、最难水解的苷类是A O-苷B S-苷C C-苷D N-苷4、香豆素的基本母核是A 苯拼γ-吡喃酮B苯拼α-吡喃酮C苯拼β-吡喃酮D苯拼α-呋喃酮5、大黄素型的蒽醌类化合物,多呈黄色,羟基分布在A 一侧苯环上B 二侧苯环上C 1,4位上D 1,2位上6、四氢硼钠反应是用于鉴别A 二氢黄酮B 异黄酮C 黄酮醇D 查耳酮7、凝胶层析适于分离A 极性大的成分B 极性小的成分C 亲水性成分D 分子量不同的成分 8、可用于区别糖和苷的检识反应有A α-萘酚试剂反应B 斐林试剂反应C 醋酸镁试剂反应D 双缩脲试剂反应 9、下列香豆素在紫外光下荧光最显著的是A 7-羟基香豆素B 5-羟基香豆素C 6-羟基香豆素D 3-羟基香豆素 10、下列具有致泻作用的成分是A 番泻苷B 大黄素C 茜草素D 大黄酚11、黄酮类化合物加2%ZrOCl 2甲醇液显黄色,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黄色消退,该黄酮类化合物是A 3-OH 黄酮B 异黄酮C 5-OH 黄酮D 二氢黄酮 12、缩合鞣质的前体化合物是A 逆没食子酸B 黄烷醇C 花色素D 间苯二酚 13、下列化合物应属于A 双环单萜B 单环单萜C 环烯醚萜D 倍半萜14A 倍半萜、单萜B 芳香族化合物C 脂肪族化合物D A+B+C 15、强心苷的脱水反应,往往发生在A 酶解过程B 脱乙酰基过程C 强酸水解过程D 温和酸水解过程 16、甾体皂苷元结构母核中含有的C 原子数目是A 25个B 27个C 30个D 35个 17、下列哪种中药中含有达玛烷型五环三萜皂苷类成分 A 甘草 B 柴胡 C 薯蓣 D 人参 18、具有何种结构生物碱碱性最强A 脂氮杂环B 芳氮杂环C 季铵类D 酰胺类 19、喹啉的结构是20、茚三酮反应为阳性的化合物是A 氨基酸B 树脂C 植物色素D 多糖 21、以乙醇作提取溶剂时,不能用A、回流法 B、渗漉法 C、浸渍法 D、煎煮法 E、连续回流法22、聚酰胺在()中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最弱:A、水B、丙酮C、乙醇D、氢氧化钠水溶液E、甲醇23、甲基麻黄碱的碱性弱于麻黄碱是因为A、吸电子诱导效应B、吸电子共轭效应C、供电子诱导效应D、氢键效应E、空间效应24、将苷的全甲基化衍生物进行甲醇解分析所得产物可以判断A、苷键的构型B、苷中糖与糖的连接位置C、苷元与糖的连接位置D、苷元的结构E、苷的整体结构25、在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的核磁共振谱中,能确定苷键构型为β构型的端基H数据是A、δ:3.2B、δ:5.1 C J:8 HzD、J:3.5HzE、δ:3.2(1H,d.J=3.5Hz)26、香豆素的1H-NMR中,母核质子通常处于最低场的是:A H-3B H-4C H-5D H-6E H-727、能使二氢黄酮显红紫色的反应是A、锆盐—枸橼酸反应 B、盐酸—镁粉反应C、四氢硼钠反应D、乙酸镁反应E、硼酸反应28、在UV光谱中,峰带Ⅰ比峰带Ⅱ收强度弱得多的化合物是A、黄酮B、异黄酮 C、橙酮D、黄酮醇E、查耳酮29、萜类化合物是由下列何种物质衍生而来的A、氨基酸B、甲戊二羟酸C、苯丙素D、色原酮E、异戊二烯30、用分馏法分离单萜烯烃中的①三烯②二烯和③一烯时,馏出的先后为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D.③②① E.③①②31、水解后易发生氧化聚合而产生黑色沉淀的是A.强心苷B.环烯醚萜苷 C.黄酮苷D.皂昔 E.香豆素苷32、甾体皂苷的红外光谱中,在980(A),920(B),900(C),860(D)cm 附近有4个特征吸收峰,异螺旋甾烷型的特征是A、 A吸收峰比B吸收峰强B、 B吸收峰比c吸收峰强C、 C吸收峰比D吸收峰强D、 D吸收峰比A吸收峰强E 、C吸收峰比B吸收峰强33、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作用的化合物是A、20(S)—原人参二醇B、20(S)—原人参三醇C、18—αH型甘草次酸D、18—βH型甘草次酸E、柴胡皂苷a34、水解强心苷时,不使苷元发生变化,用酸的浓度为A、3%一5%B、0.02~-0,05ml/LC、10%~15%D.7%~11% E.30%以上35、洋地黄毒苷的UV最大吸收在O HOHO OO OOHHOA、275nmB、217~220nmC、 295~300nmD、320nmE、400nm以上36、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得到醛酮类成分,应加入A.Na2S04 B.1%HCl或H2SO4 C .GirardT或PD.丙二酸酐 E.2%NaOH37、黄酮的C7-OH与糖成苷后,将发生:A C-8向高场位移B C-7向高场移C C-10向高场位移D C-6向高场位移E C-7向低场位移38、属于人参中原生苷元的化合物是A、 20(S)—原人参二醇B、20(R)—原人参二醇C、 20(R)—原人参三醇D、人参二醇E、人参三醇39、强心苷第17位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的显色反应不包括A、 Legal反应 B 、Salkowski反应 C、 Raymond反应D 、Baljet反应E 、Kedde反应40、从药材中依次提取极性不同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极性顺序是:A.H2O→ EtOH→ EtOAc→ CHCl3→ PetB.EtOH→ EtOAc→ CHCl3→ Pet→ H2OC.EtOH→ Pet→ CHCl3→ EtOAc→ H2OD.Pet→ CHCl3→ EtOAc → EtOH→ H2OE.Pet→ EtOAc → CHCl3→ EtOH→ H2O三、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并对每组化合物用化学方法鉴别(每题1.5分,共15分)1、2、3、4、OH O OHCH3OH O OHCH35、O HOOHOH OHHOHOOHOH HOCH 3O3ORH O OOROHOHH OOO H OH7、8、9、10、四、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碱性大小,并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2分) 1、2、3、4、OHOHCH 3OOHOOOHOHO OOHHOOOH OOCH 36、7、8、五、比较Rf 值大小或洗脱顺序(每题2分,共6分)1、下列糖用纸色谱鉴定(展开剂为2,4,6—三甲基吡啶),Rf 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L-鼠李糖,D —葡萄糖,D —葡萄糖醛酸 B 、L-鼠李糖,D 葡萄糖醛酸,D-葡萄糖C 、D-葡萄糖,D-葡萄糖醛酸.L-鼠李糖D 、D-葡萄糖,L-鼠李糖,D-葡萄糖醛酸E 、D-葡萄糖醛酸,D-葡萄糖,L-鼠李糖2、下列香豆素类化合物在硅胶吸附薄层上的Rf 值大小顺序为:O OHO O OHO HOO OHO glcOO OO(1)(2)(3)(4)3、用聚酰胺柱层析分离下列化合物,以不同浓度的乙醇-水进行梯度洗脱,流出柱外的顺序是六、简答题(每题3分,共18分)1、 简述聚酰胺分离中药化学成分的原理。
最新南中医分析化学题库1

配位滴定法(一)判断题()1.以EDTA为滴定剂的配位滴定应用最广的原因是其配位比简单。
()2.在EDTA配位滴定中,酸度越高,配合物的稳定性越高,滴定曲线的pM突跃范围越宽。
()3.在EDTA配位滴定中,金属指示剂的应用条件之一是指示剂本身的颜色与金属离子和指示剂所形成的配合物颜色有显著不同。
()4.用普通软质玻璃瓶较长时间贮存EDTA标准溶液,EDTA浓度会增高。
()5.配位反应的稳定常数越大,生成配合物的稳定性越高。
()6.配位滴定法常用的指示剂是铬酸钾。
()7.金属指示剂也可作酸碱指示剂。
()8.配位滴定法中,滴定突跃不因用较稀的溶液进行而受影响。
()9.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离子的反应中,其反应式为M+Y≒MY时,则其平衡常数称为不稳定常数。
()10.通常将logC·K MY'≥6作为判断能否准确进行配位滴定的界限。
()11.金属离子指示剂一般是有机弱酸或弱碱,它们能与许多金属离子生成与原来颜色不同的配合物。
()12.水硬度的测定常采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二)单选题1.在不同pH值溶液中,EDTA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同。
在何种pH值下,EDTA主要以Y4-形式存在?()A.pH=2 B.pH=4 C.pH=6 D.pH=8 E.pH=112.EDTA能与多种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反应。
在其多种存在形式中,以何种形式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最稳定()A.H2Y2-B.H3Y-C.H4Y D.Y4-E.HY3-3.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之一是酸效应。
酸效应是指()A.加入酸使溶液酸度增加的现象B.酸能使某些电解质溶解度增大或减小现象C.酸能使金属离子配位能力降低的现象D.酸能抑制金属离子水解的现象E.酸能使配位体配位能力降低的现象4.与EDTA配位滴定突跃范围大小关系最小的因素是()A .酸度B .金属离子浓度C .湿度D .辅助配体浓度E .稳定常数5.配位滴定法的直接法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指( )A .金属指示剂与被测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颜色B .游离的金属指示剂的颜色C .游离的金属离子的颜色D .EDTA 与金属指示剂形成配合物的颜色E .被测金属离子与EDTA 形成配合物的颜色6.金属指示剂一般为有机弱酸或弱碱,它具有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同时它也是( )A .有颜色的金属离子B .无颜色的金属离子C .金属离子的配位剂D .金属离子的还原剂E .金属离子的氧化剂7.在EDTA 配位滴定中,所选用的金属指示剂的稳定常数要适当,一般要求它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MIn K ( )A .>'MY KB .≥108C .<100/'MY KD .≥100'MY KE .<'MY K /1008.用EDTA 法测定自来水的硬度,已知水中含有少量Fe 3+,某同学用NH 3-NH 4Cl 调pH =9.6,选铬黑T 为指示剂,用EDTA 标准溶液滴定,但溶液一直是红色找不到终点,其原因是( )A .pH 太低B .pH 太高C .缓冲溶液选错D .指示剂失效E .Fe 3+封闭了指示剂 9.已知某金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和pKa 值如下:-=-=-=−−−→←−−−→←−−−→←31221020.63321In HIn In H In H pKa pKa pKa紫红 蓝 橙红 红该金属指示剂和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为红色,问该金属指示剂用于配位滴定的适宜pH 范围是( )A .pH <4B .pH4~6C .pH6~10D .pH10~12E .pH >1210.配位滴定法的关键是( )A 酸效应B M 的水解效应C 辅助配体的配位效应D 指示剂的选择与滴定条件E 以上均非11.通常判断能否进行配位滴定的界限是( )A .lgC·K MY ≥6B .pM ≥lgK MIn '+1C .pM ≥lgK MIn -1D .lgC·K MY '≥6E .lg(C M 0·K MY ')+ lg(C N 0·K MY ')≥612. EDTA 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是( )A .]][[][Y M MYB .]][[][Y MY MC .]][[][M MY YD .][]][[MY Y ME .][]][[M Y MY 13. EDTA 是常用的配位剂,主要是因为它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具有以下特点( )A .分级配位B .配位比简单C .生成有色配合物D .形成环状螫合物E .以上均非14. 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是( )A . 被滴定金属离子的浓度和EDTA 的浓度B . EDTA 浓度和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C . 被滴定金属离子的浓度和指示剂的加入量D . 被滴定金属离子的浓度和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E . 以上均非15. 判断配位滴定能否准确进行的界限是MYM K C '⋅lg 大于等于( ) A . -6 B . -8 C . 6 D . 8 E . 1216. 配位滴定法中常用的指示剂是( )A . 酚酞B . 铁铵矾C . 铬黑TD . 淀粉E . 甲基红17. 水的硬度测定中常用的指示剂是( )A . 酚酞B . 铁铵矾C . 铬黑TD . 淀粉E . 甲基红18. 配位滴定突跃范围除了与被测金属离子浓度有关,还与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有关,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 K MY 越小,滴定突跃范围越宽B . αY 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宽C . αM 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宽D . C M 越小,滴定突跃范围越窄E . 以上均非(四)多选题1.在EDTA 配位滴定中,影响配合物条件稳定常数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酸度B .其它配位剂C .绝对稳定常数D .金属离子电荷数E .金属离子半径2. 用确定浓度的EDTA 滴定某金属离子M 时,得到的突跃范围较大,这说明滴定时( )A .反应的平衡常数较大B .反应时溶液的酸度很高C .反应时未加任何缓冲溶液D .金属离子M 的浓度较大E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较宽3. 配位滴定中,影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是( )A.K稳B.K不稳C.K MY‘D.被滴金属离子浓度E.指示剂的选择4. 影响 EDTA配位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是()A.酸度B.湿度C.金属离子浓度D.辅助配体浓度E.稳定常数5. 金属指示剂必备的条件是()A.显色配合物(MIn)应有一定的稳定性B.显色配合物(MIn)的稳定性应小于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的配合物MY的稳定性C.显色配合物(MIn)与指示剂(In)本身的颜色应显著不同D.指示剂的浓度要远远小于金属离子的浓度E.指示剂对金属离子的显色应具有广泛性6.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措施有()A.配位掩蔽法B.酸碱掩蔽法C.选择解蔽法D.沉淀掩蔽法E.氧化还原掩蔽法7. 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是()A.被滴定金属离子的浓度和EDTA的浓度B.EDTA浓度和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C.被滴定金属离子的浓度和指示剂的加入量D.被滴定金属离子的浓度E.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8. 下列有关αY(H)值的正确说法是()A.αY(H)值随pH减小而增大B.logαY(H)值随[OH-]增大而增大C.在高pH值时,logαY(H)值约等于0 D.在低pH值时,logαY(H)约等于1E.当αY(H)=1时,无酸效应9.在EDTA滴定中,配位掩蔽法是应用最多的掩蔽方法。
分析化学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分析化学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用NaOH溶液分别滴定体积相等的H2SO4和HAc溶液,消耗的体积相等,说明H2SO4和HAc两溶液中:A、氢离子浓度相等B、H2SO4和HAc的浓度相等C、H2SO4的浓度为HAc的1/2D、两个滴定的PH突跃范围相同正确答案:A2、如发现容量瓶漏水,则应:A、调换磨口塞;B、在瓶塞周围涂油;C、摇匀时勿倒置D、停止使用;正确答案:D3、醋酸的pKa = 4.74,则Ka值为:A、2.0×10-5B、1.8×10-5C、1.82×10-5D、2×10-5正确答案:A4、下列有关灼烧容器的叙述,错误的是:A、灼烧容器在灼烧沉淀物之前或之后,必须恒重B、恒重至少要灼烧两次,两次称重一致才算恒重C、灼烧玻璃砂芯滤器的时间可短些D、灼烧后称重时,冷却时间一致,恒重才有效正确答案:C5、单次测定的标准偏差越大,表明一组测定值的什么越低:A、相对误差B、准确度C、绝对误差D、精密度正确答案:D6、测定NaOH中Na2CO3时,当加入酚酞指示剂时呈红色,加入一定量HCl滴定至无色时,再加入甲基橙溶液呈黄色。
说明:A、不含有Na2CO3B、不含有NaHCO3C、不含有NaOHD、无法判断正确答案:D7、分析纯试剂瓶签的颜色为:A、金光红色B、深绿色C、中蓝色D、玫瑰红色正确答案:A8、只需烘干就可称量的沉淀,选用()过滤。
A、玻璃砂芯坩埚或漏斗B、无灰滤纸上C、定量滤纸D、定性滤纸正确答案:A9、双指示剂法测混合碱,加入酚酞指示剂时,消耗HCl标准滴定溶液体积为15.20mL;加入甲基橙作指示剂,继续滴定又消耗了HCl标准溶液25.72mL,那么溶液中存在:A、NaOH + Na2CO3B、Na2CO3 + NaHCO3C、NaHCO3D、Na2CO3正确答案:B10、分析实验中一般要求平行测定3~4 次,然后求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其目的是:A、减少实验的试剂误差B、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C、减少实验的主观误差D、减少实验的操作误差正确答案:B11、滴定分析中,若怀疑试剂失效,可通过哪种方法进行验证:A、仪器校正B、对照分析C、多次平行测定D、空白实验正确答案:B12、挥发法常用于()试样中水分、结晶水或其他易挥发组分的含量测定。
分析化学考试题库有答案

分析化学考试题库有答案分析化学题库第一、二章绪论、误差一、判断题:1.按照测定原理,分析化学常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类。
( √) 2.分析化学的任务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
(×)3.用高锰酸钾法测定双氧水中过氧化氢的含量是属于滴定分析。
( √) 4.偶然误差是定量分析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它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 √) 5.只要是可疑值(或逸出值)一定要舍去。
(×)6.被分析的物质称为样品,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试剂,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
( √)7、偏差是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8、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 √)9、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可以减少系统误差。
(×)10、当偶然误差消除后,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越高,准确度越高。
(×)11、在滴定分析中,测定结果的精密度越高,其准确度也越高。
(×)12、相对平均偏差、样本标准偏差、总体标准偏差都可用来表示测定值的分散程度。
(×)13.增加测定次数可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4.用20ml移液管移取NaOH溶液,体积数记为20ml。
(×)15.按照测定原理,分析化学常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类。
( √) 16.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醋酸的含量,属于化学分析。
( √) 17.化学分析是分析化学的基础,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发展的方向。
( √)18.在一定称量范围内,被称样品的质量越大,称量的相对误差就越小。
( √) 19.滴定管的初读数必须是“0.00ml”。
(×)20.测定0.8ml 样品溶液的含量,属于常量分析。
(×)21.测定值与真实值相接近的程度称为准确度。
( √)二、填空题1.配制用的蒸馏水中含有少量被测组分,此情况属于系统误差。
2.用50ml移液管移取NaOH溶液,体积数记为50.00 ml。
最新南中医分析化学题库2

氧化还原滴定法(一)判断题(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浓度会影响反应的方向。
( )2.氧化还原滴定的突跃大小不因用较稀的溶液而受到影响。
( )3.用氧化还原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时,终点电位取决于指示剂变色时的电位,它可能与化学计量点电位不一致,也可能与电位滴定法的终点电位不一致。
( )4.碘量法分析样品时,为防止I 2挥发,滴定过程中不必随时振摇。
( )5.用KMnO 4标准溶液滴定C 2O 42-时,溶液应保持中性。
( )6.用基准Na 2C 2O 4标定KMnO 4溶液浓度时,为避免发生副反应,应快速进行滴定。
( ) 7.用基准K 2Cr 2O 7标定Na 2S 2O 3溶液浓度时,在加入过量KI 及适量 HCl 后,应在暗处放置10分钟。
( )8.氧化还原滴定法只能用来测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的含量。
( )9.每个电对的电极电位都可以用Nernst 方程式表示。
( )10.K 2Cr 2O 7标准溶液可以采用直接法配制。
( )11.标定Na 2S 2O 3溶液常选用的基准物质是KMnO 4。
( )12.CuSO 4的测定常采用KMnO 4法。
( )13.氧化还原滴定中,被测物的浓度越大,滴定突跃范围也越大。
( )14.Na 2S 2O 3滴定I 2液,其中两者均系可逆反应。
( )15.KMnO 4可用直接法配制成标准溶液。
( )16.石膏中CaSO 4的测定常选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二)单选题1.用相关电对的电极电位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情况,但用它不能判断( )A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B .氧化还原反应的次序C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D .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序E .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突跃的大小2.碘量法测定Cu 2+ 时,需向试液中加入过量KI ,下列作用与其无关的是( )A .降低 值,提高I -还原性B .I -与I 2生成I 3-,降低I 2的挥发性 C .减小CuI↓的离解度 D .提高E Cu 2+/Cu +值 E .使CuI↓不吸附I 23.以基准K 2Cr 2O 7标定Na 2S 2O 3溶液的浓度,淀粉作指示剂,到达终点5分钟后又出现蓝色,下列情况与此无关的是( )I I E /2A.向K2Cr2O7溶液中加入过量KI后,于暗处放置2分钟B.滴定速度太慢C.酸度太高D.酸度较低E.向K2Cr2O7溶液中加入的KI未达过量程度4.以基准Na2C2O4标定KMnO4溶液浓度,下列操作正确者()A.加热至100℃并快速滴定B.不必加热并慢慢滴定C.保持溶液[H+]≈0.1 mol/L D.保持溶液[H+]≈1 mol/L E.在中性溶液中滴定5.以KMnO4法测Fe2+ 时,需在一定酸度下进行滴定,下列酸适用的为()A.H2SO4 B.HCl C.HNO3 D.H2C2O4E.H3AsO36.用KMnO4滴定C2O42-时,开始时KMnO4的红色消失很慢,以后红色逐渐很快消失,其原因是()A.开始时温度低,随着反应的进行而产生反应热,使反应逐渐加快B.反应开始后产生Mn2+,Mn2+是MnO4-与C2O42反应的催化剂,故以后反应加快C.反应产生CO2,使溶液得到充分搅拌,加快反应的进行D.反应消耗H+,H+浓度越来越低,则KMnO4与C2O42-在较低酸度下加快进行E.KMnO4氧化能力强,开始干扰多,影响反应速度,以后干扰逐渐减少,反应速度加快7. 胆矾中硫酸铜的测定法常选用 ( D )A.酸碱滴定法B.配位滴定法C.沉淀滴定法D.氧化还原滴定法E.以上均非8.已知Eφ(F2/F-)=2.87V,Eφ(Cl2/Cl-)=1.36V,Eφ(Br2/Br-)=1.07V,Eφ(I2/I-)=0.535V,Eφ(Fe3+/Fe2+)= 0.77V,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A.Fe3+可以氧化I2 B.Fe2+可以氧化Br-C.Br2可以氧化Fe2+D.F2可以氧化Fe3+ E.Cl2可以氧化Fe3+9.对于反应:Ox1+2Red2↔Red1+2Ox2,其平衡常数K为何值时即可视为反应完全(E)A.1.0×106B.5.0×108C.1.0×107D.1.0×108E.1.0×10910. 下列关于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氧化剂的电极电位越大,突跃范围越小B.还原剂的电极电位越小,突跃范围越小C.突跃范围不因用较稀的溶液进行而受到影响D.溶液温度越低,突跃范围越大E.以上均非11. I 2作滴定剂滴定Sn 2+,属于( A )A .直接碘量法B .间接碘量法C .置换碘量法D .氧化碘量法E .以上均非12. 在配制I 2标准溶液时,常要加入适量的KI,其目的是( C )A .防止I 2被空气氧化B .使终点颜色变化更加敏锐C .增加I 2的稳定,防止挥发D .防止待测组分分解E .以上均非13.可采用直接法配制成标准溶液的物质是( E )A .NaOHB .HClC .AgNO 3D .Na 2S 2O 3E .Na 2C 2O414.标定Na 2S 2O 3的基准物质是( B )A .KMnO 4B .K 2Cr 2O 7C .KID .K 2CrO 4E .KNO 315.碘量法中常用的指示剂是( E )A .酚酞B .铁铵矾C .甲基红D .荧光黄E .淀粉16.碘量法中常用的标准溶液是( C )A .K 2Cr 2O 7B .KMnO 4C .Na 2S 2O 3D .NaClE .NaOH(三)多选题1.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物之间有电子转移B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反应系数一定相等C .反应中原子的氧化数不变D .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必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E .反应中一定有氧参加2.对于mOx 1+nRed 2=mRed 1+nOx 2滴定反应,影响其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为( )A .两电对的'0E 值(或ΔE 0值) B .反应物的浓度 C .滴定速度D .加入催化剂E .m 和n3.影响电对电极电位的主要因素是( )A .环境湿度B .催化剂C .电对的性质D .诱导作用E .电对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活度比(或浓度比)4.碘量法测Cu 2+ 时,常向溶液中加入KSCN ,其作用是( )A .消除Fe 3+ 的干扰和影响B .起催化剂作用C .使CuI↓转化为CuSCN↓D .减小CuI↓对I 2的吸附作用E .防止I -被空气中O 2氧化为I 25.用基准Na 2C 2O 4标定KMnO 4溶液浓度时,下列操作中正确者为( )A .将Na 2C 2O 4溶液加热至70~90℃进行滴定B .滴定速度可适当加快C .在室温下进行滴定D .滴定速度不宜太快E .用二苯胺磺酸钠作指示剂6.在配制I 2标准溶液时,常要加入适量的KI ,其目的是( )A .增溶B .抗氧C .使终点颜色变化更加敏锐D .增加I 2的稳定性,防止挥发E .防止待测组分分解7.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可能因素有( )A .相关电对的值'0E ∆(或ΔE 0值)B .相关电对氧化型和还原型浓度的改变C .体系酸度的改变D .环境湿度的改变E .改变催化剂种类8.下述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者为( )A .几种还原剂共存于一溶液中,加入一种氧化剂时,总是先与最强的还原剂反应B .可根据相关电对的'0E ∆值(或ΔE 0值)定性地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次序C .氧化剂得到电子,本身被氧化D .还原剂失去电子,本身被还原E .同一体系内所有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总是有关电对'0E ∆(或ΔE 0)相差最大的电位高的氧化型与电位低的还原型先反应9.影响电对电极电位的因素有( )A .电对的性质B .氧化还原半反应中得失电子数C .电对氧化型或还原型发生配位、沉淀等副反应D .催化剂E .湿度10.下列叙述正确者为( )A .任一电对的氧化型能氧化另一电对的还原型B .d Ox ERe /0' 大的氧化型能氧化d Ox E Re /0' 小的还原型 C .d Ox ERe /0' 大的氧化型有较强的氧化能力 D .d Ox ERe /0' 大的还原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E .d Ox E Re /0' 小的还原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11.配制Na 2S 2O 3标准溶液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 .使用新煮沸放冷的蒸馏水B .加入适量酸,以便杀死微生物C .加少量Na 2CO 3,抑制微生物生长D .配制后立即标定,不可久放E .配制后放置7~10天,然后予以标定12.配制KMnO 4标准溶液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 .一般称取稍多于计算量的KMnO 4B .将新配好的KMnO 4溶液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1小时C .加入适量的HCl ,以保持其稳定D .将标定好的KMnO 4溶液贮于棕色瓶中E .KMnO 4溶液可于配好后立即标定13.下列滴定中,可用滴定剂本身作指示剂者为( )A .直接碘量法测Vc 含量B .铈量法测Fe 2+ 含量C .K 2Cr 2O 7法测土壤中有机质D .KMnO 4法测Na 2C 2O 4含量E .重氮化滴定法测芳伯胺类药物14.在氧化还原滴定中,一般都用哪些指示电极( )A .C 棒B .PtC .锌棒D .Cu 片E .汞15.氧化还原滴定中对指示剂的要求是( )A .在计量点附近有明显的颜色变化B .性质应稳定C .指示剂应可溶D .应有较大的摩尔质量E .颜色变化应是可逆的(五)名词解释1.自身指示剂:有些标准液本身有明显颜色,反应后变为无色或颜色很浅的物质,那么当到达化学计量点后,稍微过量一点,这类标准溶液就会使滴定的溶液显现标准溶液的颜色,指示终点到达,此类指示剂为自身指示剂。
南中医中药化学考研题库

南中医中药化学考研题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学以及中药药理学等多个领域。
考研题库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中药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南中医中药化学考研题库的示例内容:一、选择题1. 中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中药的药效成分B. 中药的炮制方法C. 中药的临床应用D. 中药的种植技术2.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A. 溶剂提取法B. 蒸馏法C. 热压法D.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3.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通常使用哪些技术?A. 紫外光谱B. 红外光谱C. 核磁共振D. 所有选项都是二、填空题1.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通常关注其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药理作用。
三、简答题1. 简述中药化学成分提取的一般流程。
2. 阐述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及其重要性。
四、论述题1. 论述中药化学在现代中药研究和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分析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对中药临床应用的影响。
五、实验题1.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于提取和分离某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2. 描述如何使用色谱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束语通过上述题库的练习,考生可以加深对中药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考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考研题库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进行编制。
(完整版)分析化学考试题库有答案

分析化学题库第一、二章绪论、误差一、判断题:1.按照测定原理,分析化学常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类。
( √) 2.分析化学的任务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
(×)3.用高锰酸钾法测定双氧水中过氧化氢的含量是属于滴定分析。
( √) 4.偶然误差是定量分析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它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 √) 5.只要是可疑值(或逸出值)一定要舍去。
(×)6.被分析的物质称为样品,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试剂,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
( √)7、偏差是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8、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 √)9、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可以减少系统误差。
(×)10、当偶然误差消除后,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越高,准确度越高。
(×)11、在滴定分析中,测定结果的精密度越高,其准确度也越高。
(×)12、相对平均偏差、样本标准偏差、总体标准偏差都可用来表示测定值的分散程度。
(×)13.增加测定次数可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4.用20ml移液管移取NaOH溶液,体积数记为20ml。
(×)15.按照测定原理,分析化学常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类。
( √) 16.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醋酸的含量,属于化学分析。
( √)17.化学分析是分析化学的基础,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发展的方向。
( √)18.在一定称量范围内,被称样品的质量越大,称量的相对误差就越小。
( √) 19.滴定管的初读数必须是“0.00ml”。
(×)20.测定0.8ml 样品溶液的含量,属于常量分析。
(×)21.测定值与真实值相接近的程度称为准确度。
( √)二、填空题1.配制用的蒸馏水中含有少量被测组分,此情况属于系统误差。
2.用50ml移液管移取NaOH溶液,体积数记为50.00 ml。
3.称量太慢,使试样吸湿,此情况属于系统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中医分析化学题库————————————————————————————————作者:————————————————————————————————日期:酸碱滴定法(一)判断题()1.pH值小于7的溶液一定是酸。
()2.在酸碱滴定法中,为保证化学计量点附近相差0.1%,有0.2pH单位的变化是指示剂法进行准确滴定的最低要求,因此,通常以C·K a≥10-8作为判断弱酸能否被准确滴定的界限。
()3.在酸碱滴定法中,用强碱滴定强酸时,滴定突跃范围越小,则滴定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4.对于多元酸,应首先看相邻两级K a的比值是否大于104,如果大于104,则能够准确地分步滴定。
()5.酸碱指示剂为有机弱酸或弱碱,且其酸式和碱式结构具有不同的颜色。
()6.用已知浓度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相同浓度的不同种弱酸时,若弱酸的K a愈大,则滴定突跃范围愈大。
()7.在酸碱滴定法中,选择指示剂时,可不考虑指示剂分子量的大小。
()8.滴定分析中,一般利用指示剂颜色改变点而停止滴定,这点称为化学计量点。
()9.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碱中和反应所生成的盐实质上是酸碱或两性物质。
()10.酸的浓度并非酸的分析浓度。
()1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必显酸式色。
()12.在相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溶液中,它们的[H+]是相同的。
()13.当Ka1/Ka2<104时,第一、二计量点形成的pH突跃才能分开。
()14.酸碱指示剂HIn,当pH≤pK HIn-1,只能见到HIn的酸式色。
()15.酸碱指示剂HIn,当pH≥pK HIn-1,只能见到In-的碱式色。
()16.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一般只要其变色范围部分处于滴定的pH突跃范围内即可选用。
()17.酸碱溶液愈浓,滴定曲线的pH突跃范围愈窄,所以对指示剂的选择不利。
()18.pH=pK HIn±1是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的通式。
()19.弱酸的离解常数愈小,浓度愈大,滴定突跃范围愈大。
()20.某溶液加甲基橙指示剂显黄色,则此溶液必为碱性。
()21.H2C2O4·2H2O可作为标定NaOH的基准物质。
()22.NaOH可采用直接法配制成标准溶液。
()23.pH=5.5时,含甲基橙指示剂的溶液呈红色。
()24.标定NaOH溶液常用的基准物质是硼酸。
(二)单选题1. 下列有关质子理论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B.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C.物质的酸碱性是固定不变的D.酸碱在溶剂中离解时,溶剂也参加反应E.酸碱反应总是由较强酸碱向生成较弱酸碱的方向进行2. 质子平衡又称()A. 质量平衡B. 物料平衡C. 电荷平衡D. 质子条件E. 中性平衡3.酚酞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的pH值是()A. 3.45B. 8.0C. 9.1D. 10.0E. 10.14.可以选用碱管盛装的溶液是()A. HClB. HAcC. NaOHD. KMnO4E. Na2S2O35.下列溶液中,[H+]最大的是()A. 0.03mol/LH2SO4B. 1mol/LHAcC. 0.04mol/LHClD. 1mol/LNH4NO3E. 0.02mol/LHCOOH6. 溶液中溶解酸的总浓度,是指()A.酸的分析浓度B.酸度C. pH值D.离解酸的浓度E.未离解酸的浓度7. 0.1mol/LNaOH溶液滴定0.1mol/LH3PO4溶液出现的计量点个数为( )A. 1B. 2C. 3D. 4E. 58.甲基橙指示剂的pK HIn是()A. 2.52B. 3.1C. 3.45D. 3.52E. 9.19.0.1mol/L的NaOH滴定0.1mol/L的HCl溶液,其突跃范围是( )A. 3.3~9.7B. 4.3~9.7C. 2.3~10.7D. 5.3~8.7E. 6.3~7.710.中性规则即()A. 质子条件B. 电荷平衡C. 质子平衡D. 质量平衡E. 物料平衡11.滴定误差即()A. 正误差B. 负误差C. 终点误差D. 偶然误差E. 随机误差12.在一定范围内,酸碱溶液的浓度越浓,则指示剂的选择()A. 越不方便B. 越方便C. 无影响D. 不确定E. 以上均非13.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的那点称为()A. 等当点B.滴定终点C. 理论终点D. 化学计量点E. 突跃点14. 对酸碱指示剂的正确描述是()A. 变色范围部分或全部处于pH突跃范围之内的可以选用B. 被滴定酸碱的摩尔质量越大,指示剂选择越方便C. 被滴定酸碱的浓度越稀,指示剂选择越方便D. 被滴定酸碱的强度越小,指示剂选择越方便E. 以上均非15. 对0.1mol/LNaOH滴定0.1mol/LHAc的正确描述是()A. 计量点附近的pH突跃范围为4.3~9.7B. 计量点附近的pH突跃范围为4.3~8.7C. 计量点附近的pH突跃范围为5.7~8.7D. 计量点附近的pH突跃范围为7.7~9.7E. 计量点附近的pH突跃范围为10.7~12.716. 配制HCl标准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A. 采用直接法配制B. 采用间接法配制C. 贮存于塑料瓶中D. 先配成饱和溶液再稀释E. 以上均非(三)多选题1. 可以选用碱式滴定管盛装的溶液是()A HClB HAcC NaOHD KMnO4E Na2S2O32. 下述溶液中,均可使用酸式滴定管盛装()A. 酸性溶液B. 中性溶液C. 碱性溶液D. 有色溶液E. 氧化性溶液3.下述各项,均为使用容量瓶的正确操作()A.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B. 固体物质应先在烧杯中溶解,再转移至容量瓶中C. 先加溶剂至容积的2/3,混匀,再继续滴加至刻度线D. 可以在容量瓶上放一干净漏斗,将已称好的样品倒入漏斗中E. 配制好的碱性溶液可以长久储存在容量瓶中4. 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给定组分的总浓度应等于各有关组分平衡浓度之和,即()A. 质子平衡B. 电荷平衡C. 质量平衡D. 物料平衡E. 离子平衡5.按酸碱质子理论,酸碱中和反应所生成的盐实质是()A. 酸B. 碱C. 两性物质D. 中性物质E. 水解物质6.标定碱溶液常用的基准物质有()A. 草酸B. 苯甲酸C. 氨基磺酸D. 邻苯二甲酸氢钾E. 碳酸钠7.甲基橙指示剂显酸色时的pH值有()A. 2.1B. 3.1C. 4.4D. 5.1E. 6.18.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A. pH=pK HIn+1B. pH =pK HIn-1C. pH=pK HIn±1D. pH=pK HInE. pK HIn=pH±19.影响计量点附近pH突跃大小的因素是()A. 被滴酸的强度B. 弱酸的离解常数C. 溶液的浓度D. 被滴碱的强度E. 弱碱的离解常数10. 下列关于混合指示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利用颜色互补的原理B. 可增大指示剂的用量C. 适用于滴定突跃范围小的滴定D. 颜色变化敏锐E. 缩小指示剂的变色范围11.可用作酸碱指示剂的物质是()A. 甲基红B. 铬黑TC. 酚酞D. 淀粉E. 铬酸钾12.下列关于强酸滴定弱碱的叙述,正确的是()A. 滴定终点时,溶液一定呈中性B. 滴定终点时,溶液一定呈碱性C. 弱碱的K b越小,突跃范围越小D. 宜选用在酸性区域变色的指示剂E. 宜选用在碱性区域变色的指示剂(五)名词解释1.酸碱滴定法:在水溶液中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称为酸碱滴定法。
2.酸和碱:根据质子理论,凡是能给出质子(H+)所的物质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是碱。
3.共轭酸碱对:酸(HA)给出质子后,所余部分即是该酸的共轭碱(A-),碱(A-)接受质子后,即形成该碱的共轭酸(HA),HA 和A-称为共轭酸碱对。
4.两性物质:在溶液中既起酸作用(可给出质子),又起碱作用(可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
5.酸的分析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解酸的总浓度(包括已离解的酸的浓度和为离解的酸的浓度),通常用C表示。
6.酸碱滴定曲线:在酸碱滴定法中,以滴定剂加入量(VmL)为横坐标,以溶液的pH值为纵坐标作图,所得到pH-V曲线称为酸碱滴定曲线。
7.滴定突跃范围:酸碱滴定法中,在化学计量点前后,由于pH 值的突然改变而产生滴定突跃,其突跃所在的pH范围称为pH突跃范围,或滴定突跃范围。
8.滴定误差:由于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点不恰好在化学计量点,从而使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合引起的误差,称为滴定终点误差,也叫滴定误差。
(五)简答题1.何谓酸碱指示剂?其变色原理、变色范围是什么?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什么?指示剂的用量对终点有何影响?2.酸碱质子理论对酸碱是如何定义的?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有人说:“酸碱滴定法,当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pH值一定等于7”,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滴定突跃范围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有何作用?4.混合指示剂的特点和用途是什么?5.强碱滴定强酸及强碱滴定弱酸,其滴定曲线有何区别?(六)计算题1.用硼砂(Na 2B 4O 7·10H 2O )标定HCl 溶液的浓度。
称取硼砂0.5722g ,溶于水后加入甲基橙指示剂,以HCl 溶液滴定,消耗HCl 25.30mL ,计算HCl 溶液的浓度,如欲将其浓度改变为0.1000mol/L ,问需将此酸1000mL 稀释到多少mL ?2.有一含Na 2CO 3的NaOH 药品1.179g ,用0.3000mol/L 的HCl 滴定至酚酞终点,耗去酸48.16mL ,继续滴定至甲基橙终点,又耗去酸24.08mL ,试计算NaOH 和Na 2CO 3的百分含量。
3.用0.2000mol/L 的HCl 完全与下列物质反应时,各需多少毫升HCl ?(1)0.2000g 纯Na 2CO 3 (2)0.2000g 含70% CaO 的物质 4.有一含纯Na 2CO 3及纯K 2CO 3的试样,取此试样1.000g ,溶于水后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终点时计耗去0.5000mol/L 的HCl 30.00mL ,试计算试样中Na 2CO 3及K 2CO 3的百分含量。
5.精称某草酸试样5.0000g ,加水溶解并定容至250.00mL ,取25.00mL ,以0.5000mol/L NaOH15.00mL 滴定至酚酞指示剂显微红色,计算H 2C 2O 4·2H 2O 的百分含量。
三、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 ×2. √3. ×4. ×5. √6. √7.√8. ×9. √ 10.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18. × 19. × 20. ×21.√ 22. × 23. × 24. ×molg M O H O B Na /37.381274210=⋅molg M O H O C H /06.12624222=⋅(二)单选题1. C2. D3. C 4.C 5.A 6.A 7.B 8.C 9.B 10.B11.C 12.B 13.B 14.A 15.D 16. B(三)多选题1.CE 2.ABDE 3.ABCD 4.CD 5.ABC 6.AD 7.AB 8. CE9. BCE 10. ACDE 11. ABC 12. CD(六)简答题1.答:随溶液pH 值改变而呈现出颜色变化的物质称为酸碱指示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