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分析及验证

合集下载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工作原理与试验研究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工作原理与试验研究

发 冷却技 术可 以 大大 降低 空 调 的制冷 能 耗 , 空 在
0 前 言
空调 系统在 改善 人 类 生产 、 工作 和生 活 环 境 的 同时 , 消耗 着大量 的矿物 燃料 和 C C等 制冷 工 F
调领 域有 着广 阔的应用 前景 。 蒸发 冷却 主要有直 接蒸 发冷却 和 间接 蒸发 冷 却两种 基本 形式 , 间接蒸 发 冷 却器 又 分 为 板翅 而 式 间接 蒸发 冷却器 和管式 间接蒸 发冷 却器 。 目前 板 翅式 间接蒸 发 冷却 器 使 用 较 多 , 是 由于这 种 但 换 热器 的流道 狭 窄 , 以在 流 道 内容 易 出现结 垢 所 及 堵塞 的现象 , 使得 流道 内阻力 增大 , 而使 得换 从 热 器 的换 热效 率降低 。管 式 间接 蒸发 冷却器 布水 均匀 , 道较宽 , 流 不会产 生堵 塞现 象 , 流动阻力 小 ,
W o k ng Prncpl nd Te tRe e r h o r i i i e a s s a c f Tu p nd r c a r tv o i r Co d to i be Ty e I ie tEv po a e Co l i ng Ai n i n ng i
Ab t a t T e ov r b e o o rh a x h n e o u e tp n ie t e a o ai e c oi g ar c n i o i g sr c o r s le p o lm flwe e te c a g f t b y e i dr c v p r t o l i o dt n n , v n i t e r t a a ay e n e tr sa c fe h n ig h a x h n e w r o e a c r i g t xsi g p o lm n o e ain h o ei l n ls s a d ts e e r h o n a cn e te c a g e e d n c o dn e it r b e i p r t . c o n o T e ts h ws ta n emi e t trs p l r p i z d s p li g w trwa s d o pi g ma e a o e n u e n h e ts o h titr t n e u p i ,o t t wa e mie u p y n a e y ,a s r t tr l v r g t b ,a d n i c i u e h a x h n e ee n n t b e ep o o e .T er s l s o st a n o a e e t x h n e ef in y c n e h n e s e te c a g lme ti u e w r rp s d h e u t h w tin v td h a c a g f ce c a n a c h e i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研究及验证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研究及验证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分析及验证摘要:对现有的一些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比较,优选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此种计算方法十分适于指导工程实践。

关键字: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实验验证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Mathematical Modelof Tube Type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Abstract: It introducessom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tube type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 and comparesthem, select one of the best methods and validate it with laboratory works, theresult indicates that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instruct engineeringpractice.Key words: Tube Type IndirectEvaporative Cooler;mathematicalmodel;validation主要符号表—换热器效率—质量流量,kg/s—焓,J/kg—对流传质系数,kg/<m2·s)—对流换热系数,W/m2·℃—空气比热,J/kg·℃—二次空气与水膜的热湿交换效率—一次空气的换热效率—以空气湿球温度定义的饱和空气定压比热,J/kg·℃—最大热容量,W/℃—最小热容量,W/℃1 引言空调系统在改善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同时,消耗着大量的矿物燃料和CFC等制冷工质. 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臭氧层受到破坏等对当代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灾难性气候变化,都和暖通及制冷行业有关.间接蒸发冷却器是一、无环境污染的高节能性空调制冷装种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冷量、不使用CFCs置,与一般常规制冷机械相比,总体上来说COP可提高2.5--5倍,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空调制冷能耗,因此在空调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

包覆吸水性材料椭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包覆吸水性材料椭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tr iet tr u l gaa t sta en thso ii Uf ea dtef r roe a n t mme a e t n e p y u rn hth oc e k tn Sr c n b o v scn o j m t w a s e t fn g a h i g e e b a d s tt o h
Hu n a g×i , i u a Di h i n a g Y g n a n J F y o, Yu u d W n u a g a
☆ X’nU i r o n i ei c n e& T c n l y X’n?04 , h a i n es a v fE g e rgS i c n n e e ho g , i ,]0 8 C i o a n
?0 4 l 108
( 安 工 程 科技 学 院 西
要 从 吸水性材料 、 换热器结构及布水方式人手 , 计 了采用 功能性 纤维套 、 箔椭 圆管 和间歇 性供水 方式等 设 铝
强化换热措施 的间接蒸 发冷 却器结构 。功能性纤维套采 用异形涤纶 和 I rel 丑・ a纤维混纺 而成 , s 大大加 强 了水 膜导热 和水膜表 面的蒸发 能力 ; 间歇性供水方式保证了管外纤维套 凹坑及纤维 凹槽 不会被水 膜堵塞 , 供 了足够 的换热面 提 积; 使用铝箔椭圆管并对排列的几何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 间接蒸发 冷却器 的换 热性能 达到最优化 。实验 结果表 明 使 这种新 型管式 间接蒸发 冷却器 和板式 间接蒸发 冷却 器有 相近的换 热效率 E 但 阻力明显 小于板式 。 , 关键 词 工程 热物 理 ;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 覆吸水性 材料 椭圆管 ; 包 功能性纤维套 ; 间歇 性供水
维普资讯

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结构原理研究及温度场模拟分析

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结构原理研究及温度场模拟分析

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结构原理研究及温度场模拟分析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结构原理研究及温度场模拟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结构原理进行研究,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温度场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空调机组中使用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室内温度,提高舒适度。

1.引言蒸发冷却空调机组是一种利用水的蒸发吸热原理来降低室内温度的设备。

传统的蒸发冷却技术存在着水分气化速度慢,制冷效果较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种新型的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被提出。

2.结构原理研究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由冷凝器、蒸发器、间接换热器和水回收系统组成。

冷凝器通过压缩机将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冷凝成高温高压液体,然后通过间接换热器与水进行热交换,使得水温升高;蒸发器接收高温高压液体,通过节流阀减压后,制冷剂发生挥发,从而吸热降温;间接换热器则通过水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将制冷剂的温度降低同时提高水的温度。

3.温度场模拟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进行温度场模拟分析。

首先,建立机组的三维模型,并设置合适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然后,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机组进行数值模拟。

最后,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得到空调机组的温度分布情况。

模拟结果显示,在冷凝器处,制冷剂气体经过压缩和冷凝后,温度明显升高;蒸发器处,制冷剂发生蒸发吸热后,温度显著下降;间接换热器处,制冷剂和水进行热交换,制冷剂温度降低,水的温度升高。

通过这样的热交换过程,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温度,提高舒适度。

4.结论本文通过对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结构原理进行研究,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温度场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能够通过压缩冷凝和蒸发吸热的过程,有效地降低室内温度,并具有良好的舒适度。

该研究对于该空调机组的进一步优化设计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5.致谢感谢论文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对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改进流程的分析与验证

对于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改进流程的分析与验证
( 1 . 西安工程大学 , 陕西西安 7 1 0 0 4 8 ; 2 . 西安 井上 人工环境 有限公司 , 陕西西安 7 1 0 1 1 9 )

要: 将 间接蒸发冷却器 的一 、 二次空气侧流程 串联 , 以间接蒸发冷却器的二次空气侧取代直接蒸发冷却段 , 根据这
种思 路将 其应用到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中, 结合 焓湿图对其进行 简要 的理论分 析 ; 在 所制作 的试 验样机 下 , 结合具 体试
HAO Ha n g , HUANG Xi a n g , S HENG Xi a o . we n , BAI Ya n - b i n , YU Yo u — c h e n g 2

F E N G T a o , T A N G Y o n g - j i a n , Y A N G X i a o - d i
( 1 . X i i m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a n 7 1 0 0 4 8 , C h i n a ; ( 2 . X i h n J i n s h a n g A r t i i f c i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C o m p a n y , X i 舳7 , 1 0 1 1 9 , C h i n a )
中图分 类号 : T H1 2 ; T H 1 3 8 . 7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0 3 2 9 . 2 0 1 3 . 0 6 . 0 1 4
Ana l y s i s a nd Ve r i ic f a t i o n of t he I mp r o v e me n t Pr o c e s s i n t h e Tu be Ty pe I nd i r e c t Ev a p or at i v e Co ol e r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实验测试与传热传质分析计算研究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实验测试与传热传质分析计算研究

Ab s t r a c t : h e, T c a n d" t ∞s t r a n s f e r r i n g a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 c a l c u l a t e d w i t h t h e t u b u l a r i n d i r e c t e v a p o r ti a v e c o o l e r e x p e r i m e n t t a b l e . T h e r e a s o n bl a e i n i t i a l p a r a me t e r f o r e x p e r i en m t t a b l e i s s e t u p t o t e s t t h e a c t u a l o p e r t a i o n e fe c t o f t h e t u b u l r a i n d i r e c t e v po a r a t i v e c o o l e r i n L o mh o u c l i ma t e . A ie f r o b t a i n i n g i d e l a e x p e r i en m t a l d ta a ,t h e h e t a a n d ∞ s t r a n s f e r c o r r e l ti a o n s w i t h s ma l l e r r o r re a s e l e c t e d t h r o u g h t h e l i t - e r tu a r e , c l a c u l a t i n g m a i n t e c h n i c l a p a r a m e t e r s i n t h e h e t a e x c h ng a e p r o c e s s . I t w i l l p r vi o d e r e l i a b l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d e s i g n g u i el d i n e s f o p r o d u c i n g t u b u l r a i n d i r e c t e v po a r ti a v e c o o l e r o f h i hl g y p r a c t i c l a v lu a e i n t h e f u t u r e i n L a n z h o u c l i m a t e c o di n t i o n s , a n df u r t h e r p r o v e t h a t pp a l i c ti a o n a n d d i s s e mi n ti a o n o f t h e t u b u l r a i n d i r e c t e v po a r ti a v e c o o l e r _ 厂 e t a u r e s f o r p r o mi s i n g o u t l o o k i n t h e a i r — r i c h n o r t h w e s t d i s t i r c t .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在兰州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在兰州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的效率 和温降达到最高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淋水 量 , 若一 、 二次空气 风量都一定 , 淋水 量越 大 , 冷却器 的效率 和温
降越高 , 当淋水量 达到 4 . 6 m / h时 , 再增 大淋水 量 , 冷却 器效率和温降没有太大 的改 善。这样就进一步验证 了二次 空气 为室 外新 风的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在兰州地区的适用情况 ,同时也为这种类 型的管式蒸发冷却器在其他地
第3 3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月
建 筑 热 能 通 风 空 调
Bui l d i ng En e r g y & En v i r o n me nt
V0 l 33 No. 1
J a n . 2 01 4 . 3 9 ~ 4 2
文章编号 : 1 0 0 3 — 0 3 4 4 ( 2 0 1 4) 0 1 — 0 3 9 — 5
Y u Ka i YA N G H u i - j u n
Sc h o o l o f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a n d Mu n i c i p a l En g i ne e r i n g , La nz h o u J i a o t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A bs t r ac t :Th e e x p e r i me n t I S t o s t u d y a k i n d o f 1 nd i r e c t e v a p o r a t i v e c o o l e r who s e s e c o n d a r y a i r v o l u me s I S o u t d o o r a i r i n La n z h o u. Ba s e d o n t he e 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 t h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s be t we e n t h e e ic f i e n c y a n d t e mp e r a t u r e d r o p o f TI EC a nd t h e r a t i o o f t h e s e c o n d a y r a n d p r i ma y r a i r v o l u me s we r e p r e s e n t e d u n d e r c e r t a i n e x p e r i me n t a l c o nd i t i o ns . I t wa s f o u nd t h a t t h e e ic f i e n c y o f TI EC c o ul d r e a c h a t 7 1 % wh e n t h e p r i ma r y a i r vo l u me wa s 9 0 0 0 m / h , a l s o u n d e r t h i s c o n d i t i o n, t h e r a t i o o f t he s e c o nd a r y a nd p r i ma r y a i r v ol u me s wa s 0 . 7 , a n d t h e t e mpe r a t u r e d r o p c o u l d r e a c h a t 9 . 1 o C.I n t h i s c a s e , t h e p r i ma r y a n d s e c o n d a y r a i r v o l u me s we r e ix f e d a n d t h e wa t e r d e l i v e y r wa s c h a n g e d ,a s a r e s ul t ,t h e l a r g e r t h e wa t e r d e l i v e y, r t h e h i g h e r t h e e ic f i e nc y a n d t e mp e r a t u r e d r o p wo u l d o b t a i n e d. Th e s e t wo p a r a me t e r s wo ul d g e t t h e h i g he s t v a l u e s wh e n t h e wa t e r d e l i v e y r wa s 4. 6 m / h. Th e n a l t h o u g h t h e wa t e r d e l i v e y r c o u l d b e f ur th e r i n c r e a s e d . t h e e ic f i e n c y a n d t e mp e r a t u r e d r o p wo ul d n o t b e c h a n g e d a l o t . Thi s ur f th e r v a l i d a t e s t he a p pl i c a b i l i t y o f i nd i r e c t e v a p o r a t i v e c o o l e r wh o s e s e c o n d a y r a i r v o l u me s i s o u t d o o r a i r , a nd a l s o p r o v i d e s a r e f e r e n c e i n o t h e r a r e a s . Ke yw or ds :a i r c o n d i t i o n i ng , i nd i r e c t e v a p o r a t i v e c o o l i n g , ub t e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r , s mo o t h a l u mi n u m f o i l p i pe , c o n t i n u o u s c i r c ul a t i n g wa t e r s u p p l y, h e a t a n d ma s s t r a n s f e r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分析及验证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分析及验证
在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热工性能分析中,许多研究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Kettlebomugh和Hsieh等提出了通过润湿率来估计表面的润湿状况对逆流间接蒸发冷却器冷却性能的 影响,并引入“焓势”的概念,但实际表面的润湿率难以准确确定。Peterson和Hunn等对交错流式间 接蒸发却器进行了实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冷却性能分析模型:在=次空气出口状态为饱和空气, 一次空气出口干球温度近似等于二次空气出口湿球温度的条件下.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但间接蒸发冷却器在实际工作时,并不满足这一条件。P.L’Chen等提出了有关间接蒸发冷却器热性能 和阻力性能的计算模型。Perez--Blance和Bird对单根垂直管蒸发冷却器建立了稳态一维模型;在假 设水膜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导出了实验测定用的热质交换系数计算公式,并进gTT相应的传热传质 实验;在实验结果中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实验值与按Chilton--Colbum类似律计算出的数值相差25%。 Rana和Charan对水平单管蒸发式散热器进行了传热传质实验研究,实验确定的传质系数与按Lewis 关系式计算的结果相差较大,其比值在在0.8~9.35之间,但作者没有给出理论解释眈1。西安交通大 学的鱼剑琳“1建立了一个研究管外对流换熟系数以及可进行间接蒸发冷却实验的实验装置。同济大 学的段光明“3也对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内部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总结了当时管式间接蒸 发冷却器的理论数学模型,然后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E一换热器效率
主要符号表 占。一一次空气的换热效率
C¨一以空气湿球温度定义的饱和空气定压比h
m一一.焙景,量J流/量kg,kg/8
盯一对流传虚系数,ks/(m2.s)
o卜.对流换热系数,w^n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分析及验证摘要:对现有的一些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比较,优选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此种计算方法十分适于指导工程实践。

关键字: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实验验证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Mathematical Modelof Tube Type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 Abstract: It introducessom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tube type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 and comparesthem, select one of the best methods and validate it with laboratory works, theresult indicates that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instruct engineeringpractice.Key words: Tube Type IndirectEvaporative Cooler;mathematicalmodel;validation主要符号表—换热器效率—质量流量,kg/s—焓,J/kg—对流传质系数,kg/(m2·s)—对流换热系数,W/m2·℃—空气比热,J/kg·℃—二次空气与水膜的热湿交换效率—一次空气的换热效率—以空气湿球温度定义的饱和空气定压比热,J/kg·℃—最大热容量,W/℃—最小热容量,W/℃1 引言空调系统在改善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同时,消耗着大量的矿物燃料和CFC等制冷工质. 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臭氧层受到破坏等对当代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灾难性气候变化,都和暖通及制冷行业有关.间接蒸发冷却器是一种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冷量、不使用CFC s、无环境污染的高节能性空调制冷装置,与一般常规制冷机械相比,总体上来说COP可提高2.5--5倍,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空调制冷能耗,因此在空调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

间接蒸发冷却既有直接蒸发冷却又有热交换,在间接蒸发冷却器中被处理的空气在没有增加湿度的情况下明显的被冷却了。

目前间接蒸发冷却的型式主要有板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和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两种,板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优点是换热器换热效率较高,体积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其流道窄小,因而流道容易堵塞,尤其在空气含尘量大的场合,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换热效率急剧降低,流动阻力增大,并且布水不均匀、浸润能力差,换热器表面结垢、维护困难。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流道较宽,不会产生堵塞,流动阻力小,布水相对比较均匀,容易形成稳定水膜,有利于蒸发冷却的进行。

对于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来说(图1),一次空气在管子流动,而二次空气与管子呈交叉方向流过其外部,水喷洒在管子的外表面上。

在每根管子的部,一次空气通过管壁与管外水膜之间发生热传递;在每根管子的外部,热量和质量交换发生在二次空气和管外水膜之间。

在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热工性能分析中,国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目前对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研究,多是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对其效率、COP等整体性能进行测定,现有理论分析也多是对某一换热面二侧的局部传递过程进行分析。

但这些数学模型都过于理论化,缺乏对实际工程应用的指导。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作者所掌握的一些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进行比较,优选出适用于工程实践的数学模型。

2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的分析2.1 已建模型综述目前所建立的关于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数学模型所给出的物理-数学模型主要是分析其中流体的初始状态参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描述换热器中的热质交换过程,从理论上求证换热器的冷却效率等,进而为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设计、优化、冷却性能的改进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在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热工性能分析中,许多研究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Kettleborough和Hsieh等提出了通过润湿率来估计表面的润湿状况对逆流间接蒸发冷却器冷却性能的影响,并引入“焓势”的概念,但实际表面的润湿率难以准确确定。

Peterson和Hunn等对交错流式间接蒸发却器进行了实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冷却性能分析模型;在二次空气出口状态为饱和空气,一次空气出口干球温度近似等于二次空气出口湿球温度的条件下,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间接蒸发冷却器在实际工作时,并不满足这一条件。

P.L.Chen等提出了有关间接蒸发冷却器热性能和阻力性能的计算模型。

Perez -Blance和Bird对单根垂直管蒸发冷却器建立了稳态一维模型;在假设水膜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导出了实验测定用的热质交换系数计算公式,并进行了相应的传热传质实验;在实验结果中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实验值与按Chilton-Colburn 类似律计算出的数值相差25%。

Rana和Charan对水平单管蒸发式散热器进行了传热传质实验研究,实验确定的传质系数与按Lewis关系式计算的结果相差较大,其比值在在0.8~9.35之间,但作者没有给出理论解释[2]。

交通大学的鱼剑琳[2]建立了一个研究管外对流换热系数以及可进行间接蒸发冷却实验的实验装置。

同济大学的段光明[8]也对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部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总结了当时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理论数学模型,然后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综合上述文献可知,以往在针对间接蒸发冷却器传热传质分析方面和在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都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把整个热质交换过程简化为在一整体换热壁面上,按顺流形式完成的,没有考虑到不同形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具体结构特点;认为淋水侧壁面上形成的水膜完整;在湿壁侧,二次空气与水膜之间传质系数是根据Lewis关系式(),用空气与干壁面的换热系数来确定的,没有考虑到壁面上流动水膜对传热和传质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关于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研究工作还远远不足,特别是对于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和淋水均匀为交错流动的横置式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间接蒸发冷却器热质交换数学模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建立在传热传质的基本原理上,将一个复杂的间接蒸发冷却过程分解为一次空气、二次空气和水三者之间的热质交换。

通过对这三部分的热平衡及湿平衡的分析,建立起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求解。

间接蒸发冷却既区别于一般的气-气换热,又不同于冷却塔中的绝热蒸发过程,从传递过程理论看,在TIEC中热量的交换和质量的迁移同时发生,尤其在管外的二次空气侧,二次空气与水膜在温差和水蒸汽浓度差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热湿交换,因此一次空气与二次空气及水膜间的传递过程十分复杂。

为了便于研究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性能,从实际目的出发,必须对其作出相应的简化假设。

文献[2]假设:热质交换过程是稳定的,管外的水膜是完整一致的,管的一次空气流速和管外的二次空气流速是一致的,水蒸发速度对二次空气流速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

文献[3]假设整个管壁上的水膜温度相同,并忽略管壁的导热热阻,即假设整个管壁的温度均匀一致,在二次空气侧,水滴在空气中进行的热质交换传递过程忽略不计。

文献[4]假设水膜为稳态连续流动,对湿空气饱和线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假设空气饱和曲线为温度的线性函数,通过假设将具有湿表面换热器的传热传质简化为一维问题。

文献[5]假设热质交换在稳定状态下进行,并且方向是垂直于管壁的,水、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的比热在考虑的温度围为常数,由辐射产生的传热忽略不计,湿度为平衡态,水膜中心向其表面传热的阻力忽略不计。

尽管每个模型的简化条件都不完全相同,但一些基本的简化假设对大多间接蒸发冷却理论模型却是必不可少的,如假设:(1)换热器和外界没有热交换;(2)忽略沿壁面纵向的热传导以及沿流动方向流体部的热传导;(3)质量流量和入口热力状态均匀一致;(4)满足易斯关系式;然后根据这些假设建立数学模型。

2.3 优选的经典模型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热工计算主要集中在求解机组的冷却效率以及一次空气的出口状态参数等问题上。

文献[6]提出一种新型简便的间接蒸发冷却器的计算方法,该数学模型首先定义基于湿球温度的饱和湿空气定压比热,用以计算湿空气的焓及焓差,之后运用ε-NTU传热单元数法分别计算一次空气的换热效率εp和二次空气与水膜的热湿交换效率εs,然后建立基于εp和εs的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冷却效率公式。

文献[6]的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效率定义为:(3-1) 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间的换热过程,总能达到热的平衡,因此:(3-2) 根据定义的饱和湿空气比热公式 (3-3)可以得到:(3-4)这里:-称之为热容比或称之为水当量比将公式(3-4)代入一次空气换热效率公式(3-5)可得:(3-6) 将二次空气的热湿交换效率公式代入等式(3-6)可得:(3-7) 最后将等式(3-7)代入一次空气换热效率公式(3-5)可得:(3-8)更进一步,假设一次空气的换热效率为100%,二次空气与水膜的焓效率为100%,即在理想的状态下,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效率为:(3-9) 文献[6]建立的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冷却效率和一次空气换热效率及二次空气-水膜热湿交换效率的关系式,通过分别计算一次空气侧的换热效率和二次空气侧的热湿交换效率,可以根据关系式求出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效率。

公式(3-9)给出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效率的一种简便的算法,式中饱和湿空气定压比热C wb可以通过查表获得,因此只有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两个变量,也就是说,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冷却效率主要与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的流量比有关,而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的流量是容易控制和测量的。

并且已有研究表明[9],在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的质量流量之比小于0.8时,随着二次空气流量的增加,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冷却效率有所增加,这是因为二次空气流量增加,壁面水膜的传热和表面蒸发得到加强,蒸发量越大,二次排风带走的热量就越多,从而提高了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热交换效率。

3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可靠性,我们于2004年7月到9月间在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的一台实验样机上进行了测试,并把由公式(3-9)计算出的理论值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7]。

实验样机如图2,图3所示。

其主要结构参数:机芯外形尺寸为500×900×900,换热管排列方式为叉排,图2 搭建的实验台外观图3 包覆吸水材料的换热管管间距为25mm,管数为200根,管径为20mm。

实验工况条件: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均采用室外新风,喷水量为201m3/h。

计算值与实际值如图4所示,从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随着m s的增大,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冷却效率是增加的,在图像上为其渐近线,并且从图上可以看出二、一次风量比的最佳值为0.6~0.8之间,当m s/m p>0.8,二次空气的流量持续增大时,效率增加趋于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